Friday, November 28, 2014

62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7)



62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7)
2014.11.28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中,第二種「決定深信」是:「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決定深信」名為「信法」。「機法兩種深信」是互相關連的,是一體的。

當信知自己無能為力 – 自力,出離生死三界,自必信知彌陀大能願力 – 他力,但使念佛者得生極樂淨土。凡夫只要一旦得生淨土,自然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壽命與阿彌陀佛同齊,故此相當於出離三界,證得不退轉菩薩位 (阿鞞跋致),乃至補處菩薩位。

濁世凡夫欲求出離三界,恐怕只有求生淨土一條白道可行。但是,凡夫怎能得入高妙的彌陀淨土呢?那就信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云:「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阿彌陀佛成就了四十八大願,成就了極樂世界,成就了名號功德,是大智、大德、大能的人。我們凡夫信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並且絕對放心,無疑無慮地決定深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接引我們往生淨土。這是一切純粹淨土行者的深信之信條。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14

62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6)



62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6)
2014.11.26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六念法」時,云:「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等難行之行已過,三祇之劫已超,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無際以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信機」的淨土行者信知在出離生死的前提下,一切凡夫都沒有分別,因為彼此都是「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那麼,「信機」的淨土行者自然不敢與別人比較,自已就會謙卑下來!此種決定深信使行者在不知不覺的情况,逐步放下我執。學佛之人立正見時,必先破我見;除貪毒時,最難莫過於我貪。

「信機」者能對治我見、我貪。若不放下自我,自以為是,乃至自力之心態,是較難死心塌地全身靠倒阿彌陀佛,仗佛願力,求生淨土,出離三界生死,乃至得不退轉,速成佛道。

善導大師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今天的我仍然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人貴有自知之明,若今仍不立志仗此佛門明鏡,跑出此重重黑暗的困境,不勝心驚悲嘆矣!

Monday, November 24, 2014

62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5)



62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5)
2014.11.24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七種深信,其中第一種「決定深信」,文曰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此種「決定深信」名為「信機」。人貴有自知之明,當知自己在娑婆穢土得人身,本性及素質就是「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如「至誠心」釋言。若有志之士欲求出離生死,必須依釋尊教,自力行定、散二善,破見、思二惑,或除正(所知)、習(煩惱)二障,見性行道,修諸功德,福慧增長。

末法惡世的凡夫障深慧淺,縱然經時歷劫修行,求出離生死,恐怕亦難得成就。但是,還有不少人大言不慚,心生我慢,自以為有功夫,不欲值佛求出離;又或剛愎自用,堅持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誓不接受佛的幫助;又或相信宿命,認為果報必須自受,方可出離,懶得請求佛施援手。如此種種原因或藉口,行者偏偏不肯「信機」,沒法下定決心,叩入淨土法門,與彌陀本願相應。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六念法」時,曾勸一切淨土行者自思念之:我等凡夫久遠以來,與其他諸佛菩薩一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他們都已修成證果,而自己還「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流轉生死。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Friday, November 21, 2014

62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4)



62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4)
2014.11.21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內容豐富,具體、完整,是一切純粹淨土行者必讀、必知、必行之文。就七種深信中,現先談第一種「決定深信」,文曰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我曾問過不少淨土行者,淨土宗強調信願,究竟淨土行者信什麼呢?十居其九答云:「信阿彌陀佛!信有極樂世界!信其願力,接引往生淨土!」但善導大師卻別樹一幟,聲稱淨土行者第一個要信的,是信自己!信自己什麼呢?信自己有「危疾」,垂死待救!

這種說法亦非無理。假設有人到醫院求診,若他不信自己身罹絕症,只言信有醫院、有醫生能冶病,他不會死心塌地將自己的生命交給醫生的!淨土行者亦如是。若淨土行者不相信自己無有出離生死三界之緣,還覺得自己有點工夫或福德,能夠自了生死,他不會「通身放下、全心靠倒」阿彌陀佛,不會全心全意相信阿彌陀佛的說話,不會依從阿彌陀佛所教,不會順應阿彌陀佛的意願去做!

淨土行者應以出離生死三界而入淨土門,求生淨土,而非求人天福報或求定境。又信知自己障深慧淺,歷劫以來,流轉生死,出離無期,又因狂妄自大,背覺合塵,當下應懺悔及生大慚愧心,迴自向佛,是為「信機」。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61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3)



61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3)
2014.11.19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主要內容可分為三個部份:1. 七種深信, 2. 就人立信,3. 就行立信。

七種深信中,前四種是「決定深信」, 第五種深信是「唯信佛語」,第六種深信是「不誤眾生」,第七種深心深信是「無有退動」。

所謂「決定深信」,就是「真實信心」;決定,即抉擇、選定、決志、矢志不移、從一而終、不再改變了,是「深心」的命題。

前兩種是「決定深信」,其一是「信機」 信自己是怎麼樣的根機,無有出離生死輪轉之緣;其二是「信法」 信《無量壽經》所言的彌陀的大願,能攝受眾生,定得往生淨土。此名為「機法兩種深信」,是一切純粹淨土行者的深信之信條。第三、四種「決定深信」是信《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核心思想,合成「淨土三經」。

所謂「就人立信」,即第五、六、七三種深信。人,即佛也,善導大師稱為「果人」,證了佛果的人。其他一切眾生,包括菩薩眾都是「因人」。因人智行未滿,故以果人為證定。此信主要是唯信佛語,佛不會誤人子弟,更令行者「念佛必生」之正念不退失、不動搖。

所謂「就行立信」;行,即五正行,念佛的五種正行,依次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其中以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其餘四種正行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Monday, November 17, 2014

61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2)



61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2)
2014.11.1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三心釋〉中,以「深心」最為詳盡。「三心」是正因,「念佛」是正行,而深心是「深信之心」,以示為深信佛本願之心。深,非「信深重之心」,亦非「深理之心」,「深奧之心」,而是「深信之心」。

立信有兩種途徑,一是解信,二是仰信。解信,即信、解、行、證四法。起「信」後求「解」,然後透過實踐(「行」)檢「證」所信,這是一般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也公認是最科學、最可信的方法。此信起於「現量」(個人現身體驗),及「比量」 (邏輯思惟推論)。信、解、行、證四法是一個循環,從初信的「大胆假設,小心求證」開始,小悟後生淺信,漸次遞進至大悟而生深信之心。此是一般菩薩教求證悟、開智慧的方法。

仰信,即敬仰佛、菩薩、聖賢所言而起信不疑。此信屬「聖言量」,實是最普遍的一種信。所謂「人講你就信」,視乎什麼人說。若此人是智者、大德及能人,所說的可信性絕不成疑。但是信者本身也必具大善根福德,才會起信,否則會忠言逆耳,或心起狐疑。

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絕對是智者、大德及能人,因此起信人類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所說,必是大善根福德的人。淨土行者偏重仰信、信知,不應與世俗的「迷信」相提並論。

Friday, November 14, 2014

61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1)



61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1)
2014.11.14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略述「深心」,如下:「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這個「深心」相當於《觀經四帖疏》〈深心釋〉的兩種「決定深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為什麼「決定深信」是「真實信心」?「念佛必生淨土」是實相法,因名號是真實功德,念佛是真實行業,淨土是真實報土,行者非依自心而立信,而依真實功德相而決定願生,此信心必是真實。

先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縱使行善修福,因由有漏心生,功德不是真實,所以善根薄少,不足以得生極樂無為涅槃界,只好流轉娑婆有為生死界,不能出離火宅,故言「無有出離之緣」。

又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略述「迴向發願心」,如下:「三者「迴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觀經》(《觀經四帖疏》) 具說。應知。」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14

61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0)



61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0)
2014.11.12

續上文。地藏菩薩所指的第二種「至心」是「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簡言「專心」。此「至心」才能令行者獲得善相和利益,有感應,有成效。又此第二種至心,又有下、中、上三種差別。

《占察善惡業報經》續云:「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繫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上述三種差別雖主要針對一般自力修持菩薩行而言,但對仗佛本願力的淨土行者或許有點不同,其義相若。

第一種是「一心」,即攝意,一心是專,繫想是專,不亂是專,心住亦是專!求生淨土者亦如是,故言繫念我國、憶想彼佛,即心裏常常掛着一件事,念念不捨,故《阿彌陀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或善導大師云:「教念彌陀專復專」,其義相若。

第二種是「勇猛心」,即專求不懈,不顧身命。又是專心求願,專而不懈,一日七日專念。淨土行者深信佛力,為求出離三界,應置生死於道外,故言「不顧身命」。善導大師云:「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是名真佛弟子。」

第三種是「深心」,即與法相應,究竟不退。此是心和行一致相應,如三福為正因,與九品為正行相應;又三心為正因,與念佛為正行相應。因行相應,如是至心,必生淨土,究竟得不退轉。

Monday, November 10, 2014

61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9)



61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9)
2014.11.10

翻閱佛經,釋尊曾請地藏菩薩講解「至心」是什麼,全文記錄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十分詳細,云:「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獲善相?」大致的意思是:堅淨信菩薩請問地藏菩薩說:你所說的至心,差別到底有幾種?那一個等級的至心,才能得到善相呢?

續云:「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至心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俗稱「初心」。淨土宗祖師蕅益祖師對此種至心曾說:「初始學習求願至心,未離散動,未伏障種,乃名字初心,故未能獲清淨輪相。」

就淨土行者而言,初聞阿彌陀佛名號及其極樂淨土,發願求生之心很真摯、樸實、單純,此種求願至心,大致與「三心」的第一個「至誠心」相似。但凡夫只發了至誠心,其邪惡種性未變,心多濁亂,未離散動,未伏障種,未立深信之心,即如地藏菩薩所說的「初始學習求願至心」,行者尚未能真正受益,獲得善相、感應、成效,因為至誠心此是安心法的第一步。若要獲得往生淨土之益,還要發其餘二種心 深心、廻向發願心,三心具足,必得往生。

Friday, November 7, 2014

61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8)



61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8)
2014.11.0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至誠心」的最後一句是「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不簡內外、不簡明闇者,即心行一致,表裏一如,人前人後,皆須「真實」。「須」者,當知凡夫無有真實心,故此只有靠「利他真實」,唯是乘佛本願力。行者可以透過身口意業念佛,受彌陀光明攝取而取得真實功德。此功德不但具足制捨諸惡及穢國,及修凡聖等善功能,而且自然令行者生起真實信心,又以此真實心因、真實種性而得生真實淨土,淨土宗之「弘願」也。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的「在心」釋言:「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實相法者,即念佛法也,所生之心亦是真實。
整個「至誠心」的中心思想是「捨自歸佛」 - 捨自力,歸佛力!初轉入淨土法門者發「至誠心」,正要認知自力的不實性,及佛力的真實性,然後作出取捨。由始至終,淨土宗是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亦以自力和他力簡別其他大乘菩薩教,因此作為善導大師提出安心法之第一個心,初入淨土法門者必須發至誠心,即「捨自歸佛」 - 捨自力,歸佛力,否則沒法徹底安心,不能建立往生的真實信心。這是一切淨土行者應始發的「初心」!

Wednesday, November 5, 2014

61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7)



61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7)
2014.11.05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至誠心」時,最後作出總結,云:「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什麽是善?什麽是不善?各人遇緣不同,標準不一。但就佛法而言,善能感後樂果、能斷煩惱苦、能對治過失、能隨順功德等等。又一切善法中,有世間善和出世間善兩種。《成唯識論》云:「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益;非於他世。故不名善。」此因人天樂果,世間善的不實功德,只能順此娑婆世界之益,順俗諦,而不順彼極樂世界之益,不順真諦。此益隨因緣而壞失,還入惱苦,故是有漏善,煩惱分別心生故,不名為善。
        此言「不善」者,除了諸惡外,應延展、包括至凡夫所作「雜毒之善」。我等凡夫未斷惑,凡起三業,縱使作業行善,皆由煩惱分別心生,皆是「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亦必須真實心中捨!捨什麼呢?捨自力之心!當知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在心性上,何善之有!?
        言「善」者,諸善之中,以「念佛」為至善,此因佛廻施功德是真實,凡夫修世間一切善皆非真實業,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Monday, November 3, 2014

61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6)



61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6)
2014.11.03
稱念彌陀名號的功德,本身已具足制捨諸惡及穢國等的力用。淨土的「弘願」行者念佛,已滅多劫重罪,不用另作另求!何以故?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出:從「自利真實」中,當知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前身) 於真實心中作,自己要制捨,亦教他人制捨諸惡及穢國等,如制捨娑婆世界的依報穢國等。法藏比丘今已成佛,號阿彌陀,他成就的名號亦具足一切真實功德,包括制捨諸惡及穢國等功能,在因地上言「自利真實」,法藏比丘不但「自利」,亦可「利他」。
如今阿彌陀佛成就了光明名號,兆載永劫,為眾生積植無量無邊功德 (真實功德),迴施給十方眾生的名號功德亦如是。在果地上只言「利他真實」,阿彌陀佛「利他」,淨土行者至心念佛,自然得到「他利」,具足制捨諸惡及穢國等功德力用,所以行者不用另作另求矣!
       淨土行者欣求極樂之餘,還要厭離娑婆,此亦要真實心中作。因此,在「利他真實」文中亦提及「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那我們又應怎麼樣「輕慢厭捨」呢?是否還要拜懺,消業除障?其實,沒有什麼其他作業,仍是起身口意三業念佛而已!
       求生淨土者,有人因厭離娑婆,而欣求極樂;也有人因欣求極樂,而厭離娑婆,兩者是相資的。身口意三業念佛,本身具足此二種功能,尤其是「弘願」的淨土行者,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