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0, 2013

4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九)



4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十九)
2013.10.28
淨土宗念佛與一般法門念佛之異同:

1.        淨土宗念佛的最大特色是「本願念佛」或「本願稱名」,即順佛本願而念佛。本願者,是阿彌陀佛之根本願,即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行者欲託此佛願,全仗佛力而得生極樂世界,必須深信此願,並順應此願所說,稱念其名號,那麽,阿彌陀佛即必能兌現承諾,担負行者的往生大業,萬無一失。順應本願而念佛求生淨土者,名為「本願念佛」。又由於此願只說稱名念佛,故又名「本願稱名」。這是淨土宗的念佛不共法。不共者,有別於一般法門念佛。

2.        第十八願名為「念佛往生願」。淨土宗念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求生淨土」,了脫生死,速成佛道。念佛的現世和當來利益很多。一般法門念佛,為求人天福報,包括消災延壽、身心安穩,或堅固道心,加被護念等等。

3.        阿彌陀佛本發深重誓願,主動、平等及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因此淨土法門的重點在於佛力救度。眾生不問眾生的罪福多少,時節久近,衹要信佛語、依佛教、順佛願而念佛,求生淨土,即是「明信佛智,全仗佛力」,故稱「他力念佛」。

Monday, October 28, 2013

4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八)


4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十八)
2013年10月25日

所謂「本願稱名」,便別於其他「稱名念佛」,「持戒稱名」、「清淨心稱名」、「發菩提心稱名」等。雖然彼此都是稱名念佛,但其他稱名以外,加上種種雜行,不順彼佛願的稱名。

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得知,持戒、清淨心、發菩提心等諸行,與稱名不相關、不互涉,此因極樂是無為涅槃界,是彌陀的報土。報法高妙,是彌陀的清淨和無漏功德所莊嚴,依法性所變化,自然化生,平等一相,純而不雜,淨而不染,故名淨土。既是淨(pure),何來雜(impurities)凡夫欲以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求生淨土,既違逆彼佛大悲本願,不順名號自然法性,反而妨礙於純粹的稱名念佛行。因有些念佛人非如實地與本願相應,故此須突出「本願稱名」的特色。

善導大師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我等以凡情測度佛智,不明信萬德洪名的威神力,以為敵不過罪障之體,殊不了知佛力是五種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又不了知彌陀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世間的知障和報障亦不能礙。善導大師又云:「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本願稱名」,機法一體,生佛一體,但憑名號功德,不假一切人為造作,即如實相應,不違佛願,能順名號自然法性,往生淨土。

Friday, October 25, 2013

45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七)


45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七)
2013.10.23

就平生之機的念佛人而言,知道本願與不知道本願是有分別的。我們平生早已有幸得聞名號,甚至願生淨土,乃至知道「稱名念佛」是彌陀本願所選擇,所成就及特意推介給我等眾生之「行」,但使信心求念,易得往生。

既知彌陀本願是平等救度,不簡善惡,不問罪福,不論時節久近,我們「順彼佛願故」而念佛,不假自力,毫無壓力,不担心自己罪業深重、善根淺及福德少,又深信自己是無力修行之人,只要稱彼佛名,即乘彼佛願力,必得往生,自然信心歡喜,安心稱念。

善導大師提出「四修法」念佛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簡單來說,就是專!在信心方面,若不依從「四修法」念佛,則示意念佛人的信心不淳,若存若亡;又信心不一,無決定故;又信心不相續,未到臨終已失正念,能否往生淨土,當然是未知之數!

善導大師教我們,「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恭敬信受彌陀救度。專一念佛而雜修其餘菩薩行,信心決定,往生決定。此後,無間地相續念佛,念念不捨,從不捨離彌陀本願力的救度,上盡一形,必得往生。善導大師的「四修法」念佛,完全吻合曇鸞大師所提出的信心三不,將念佛之行結合到信心方面,故說「就行立信」。若人知道本願之理而念佛在於他力信心,而非自力植德,往生決定矣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3

4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六)


4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六)
2013.10.21

        很多人都曾經念「南無阿彌陀佛」,尤其是修習淨土法門者。知道本願者如是念,不知道本願者也如是念,皆蒙佛攝照,理應可乘佛願力,往生淨土,何以善導大師多番強調「順彼佛願故」,或本願念佛,其意何在?難道兩者有分別嗎?是不是知道本願者則被攝取和接引,必去無疑;不知道本願者則沒有加持,往生不定?

        善導大師引下品下生,誠證十念必生,祇因其人臨命終時,別無他想,心無餘間,亦無後心,十念具足信願行,自然契合彌陀本願,但有此善根福德因緣的「臨終之機」極為罕有。此往生模式亦非針對我等「平生之機」而說,因為我們早已有幸得聞名號,甚至願生淨

        若然有人得聞名號而念「南無阿彌陀佛」及發願往生,卻不知道本願。他以為自己要有工夫才資格可以往生,稱名念佛只是淺行,條件不足,往生不定;更以為若多修其餘菩薩勝行自力戒定慧,如加一條「禪定一心」,或「嚴持戒律」,或起碼有一條「發菩提心」、「拜懺消業」,必能確保往生。

由於他們心中起疑,因雜緣動亂而失去正念 – 「念佛往生」之觀念。此等以自力心態的雜修者,久遠居於娑婆化土的雜業世界,常以自我為中心去想去做,以為多勞多得,愈雜愈好,反而與彌陀的「弘願」教化背道而馳,最終會廢失往生大益。

Monday, October 21, 2013

44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五)


44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五)
2013年10月18日

善導大師極力勸導我們,求生彌陀淨土,必須稱念彌陀名號,還要「專復專」!何解!?且看善導大師在《法事讚》有一首偈,曰: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 - 無為涅槃界」,是佛的國土。「無為」是非因緣所生的,平等而非相對待的出世間法;「涅槃」是常、樂、我、淨的諸佛境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菩薩乃至凡夫皆託佛願,以作強緣而得生報土。

換言之,,我們若要得生此殊勝報土,不可能隨世間的因緣,或靠自力所修的「雜善」(雜毒之善)和「雜行」(虛假之行), 作為生因而得生!故此,如來今為我等凡夫選一種得生的法門,便是「專念彌陀名號」!此乃善導大師所說的「正定之業」,亦即是「專復專」地一向稱念彌陀名號!這也是我等凡夫足以依止的唯一往生正因,如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故」。

善導大師針對下下根機的念佛人,多是罪惡生死凡夫,無出三界生死之緣,故此勸導念佛人順應彌陀的誓願,稱唸其名號而得生。



Wednesday, October 16, 2013

44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四)


44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十四)
2013年10月16日

善導大師引用《觀無量壽經》:阿難問佛陀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深明大義,領悟釋尊的根本意願,希望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說明《觀無量壽經》的中心思想:「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在《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以念佛的散、定兩善的利益,引出彌陀淨土法門的「要門」,即前十三種想為定善,後三種想為散善。「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定善是應韋提希夫人啓請,前十三種屬於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各種功德的觀想;散善是修三福 (世福、戒福、行福) 的淨業正因,乃至相應的第14至第16觀的三輩九品生想,其中第14的上輩觀、第15的中輩觀,都是靠自力的修行觀想,衹有第16的下輩觀是靠他力,以「稱名念佛」的上上的要法,度下下的機眾!

善導大師雖寫《觀經》疏,卻明顯地捨棄「觀佛三昧」法門,而歸向以信心為本的「稱名念佛」法門,因此,由曇鸞首倡,道綽推廣的「稱名念佛」之彌陀淨土法門完全地確立下來。在《淨業專雜二修說》,善導大師解釋「何故不令作觀」時說:「眾生業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

Tuesday, October 15, 2013

44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三)


44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十三)
2013年10月14日

善導大師勸導我們,求生彌陀淨土,必須專念彌陀名號。他在《觀經四帖疏》更引用淨土三經皆標謗、指出淨土宗一貫主張「專念彌陀名號」,而不認同有其他更優勝的念佛方法

又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即《觀無量壽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在末段,善導大師解說釋尊在《觀無量壽經》付囑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屬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時,以一句「望佛本願」,巧妙地和盤托出彌陀淨土法門的要法是「持名念佛」,而非釋尊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而說的「觀想念佛」。

為何釋尊屬意我等凡夫修彌陀淨土法門,尤其是要「持名念佛」呢?其一,順應彌陀本願,以其光明功德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仗佛願力,易得往生。此是「信法」。其二,取其簡易穩當,人人都懂得做,尤其是末法五濁的罪惡生死凡夫。此乃「信機」。兩種決定深信,豈有不得往生極樂淨土之理!

Friday, October 11, 2013

44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二)


44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十二)
2013年10月11日

念佛的利益宏大,功德殊勝,人人都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很多人以為念阿彌陀佛可得往生利益,念觀世音菩薩才可得現世利益。這是一種誤解。其實,念阿彌陀佛可得現當二益:

現世利益有十一個,即1. 彌陀住頂 2. 佛光護身 3. 諸佛護念 4. 菩薩相隨 5. 冥眾護持 6. 消除罪障 7. 增長福慧 8. 離諸厄難 9. 能得壽康 10. 將獲善終 11. 入正定聚。

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來利益有四:1. 斷除輪廻 2. 往生淨土 3. 成就佛果 4. 廣度眾生。

如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即《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書,引用六部淨土宗的經典,說明念佛有「現生及捨報,決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顯明「五種增上利益因緣」,共列五種:  一者「滅罪」增上緣。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三者「見佛」增上緣。四者「攝生」增上緣。五者「證生」增上緣。」詳述於「專仗他力」一章。

   亦有如本法師依諸經念佛往生淨土,總共有三十種利益。亦有大行和尚將念佛總攝十種利益。若論極樂淨土之的功德莊嚴,《群疑論》列出三十種利益。又以《安樂鈔》云:「所言極樂者,有二十四樂」。故知念佛的利益,非文字能盡錄。

Wednesday, October 9, 2013

44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一)


44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十一)
2013年10月9日

念佛是任何宗派的佛弟子的基本功課,包括拜佛、誦經、觀佛、供養、稱名等是通宗通教的修持方法,幾乎是每位佛教徒的基本、必修或指定修習課程,尤其是對於初學佛的人很有幫助。他們可以藉著念佛堅固信心和增長慧根,不易退轉。

但是,這些念佛行持與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行持,其目的和作用都不同。依善導大師所倡,彌陀淨土法門是一個「本願稱名」的念佛法門,即是契入阿彌陀佛的根本願 - 第十八願,順應阿彌彌陀佛的意願而專門「稱念名號」為主、為正,攝取阿彌陀佛的光明及其名號功德,增長善根福德,就此建立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以期求生淨土!

因此,修習淨土宗者必須明確地認清,彌陀淨土法是專依於「淨土三經」的淨土法門,一個「本願稱名」的淨土法門,順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淨土法門,專為末法惡世凡夫的法門。

彌陀淨土法門有別於其他法門,其修持是獨沽一味 – 念佛,原因是 (1) 淨土法門旨在往生,往生後才與諸上善人一起做修持工夫。念佛,乃是必要的「生因」 - 往生的正因。(2) 念佛在於立信,增長善根,建立信心,即善導大師所說「就行立信」。 (3) 稱念佛名,名號本身已具足一切功德,如善導大師在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Monday, October 7, 2013

44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十)


44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十)
2013年10月7日

        說到「往生淨土」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該怎樣做呢?還是聽一聽阿彌陀佛有什麼主意,尊重他老人家的意見,「順彼佛願」比較恰當。彌陀淨土法門始終是「他力救度」的法門,一切從阿彌陀佛的果地開展出來,應以阿彌陀佛的意願為依歸。

阿彌陀佛成就了第十八願,並為十方眾生成就了名號功德。十方眾生可以透過稱念其名號,攝取其光明,增長自己善根,並獲得往生淨土所需的功德及資糧,圓滿無缺,所以善導大師在在《觀經四帖疏》云: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所謂「正定之業」,即此「稱名正行」的行業,可以令念佛人得不退轉,入了「正」路,必「定」可以證悟成佛!這個正定,不是八正道的正定,衹是「必定」,即阿彌陀佛的第十一願言「得不退轉,必至滅度」的意思,又名「正定聚」。

        相對於正定聚,有邪定聚和不定聚。就淨土宗而言,邪定聚者,即不信佛語,不順佛願,乃至譏毁佛法,畢竟不能往生。不定聚者,有疑慮心,疑惑佛智,善根(信根)有待機緣成熟,泛指靠自力修行者。

為什麼「本願稱名」這麼殊勝?此因彌陀的「名號功德」殊勝,不可思議。詳於「名號攝化」段再談。

Friday, October 4, 2013

44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九)


44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九)
2013年10月4日

        善導大師所倡導的念佛行門是「教念彌陀專復專」。第一個「專」是「不亂」、「不雜」,故修五正行,不宜五雜行;第二個「專」是「一心」、「一向」,故修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其餘四個正行為「助業」。「稱名念佛」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色之一。

很多人念佛有不同的原因,如求福,求心安定,求長養或堅固道心,求植諸德本,求生淨土等等,但這些都出自個人的目的,並非出自佛的意願。當然,念佛的利益宏大,功德殊勝,祇要誠心,諸佛皆以大悲心,滿眾生所祈願。唯是說到「往生淨土」的大是大非問題上,阿彌陀佛卻有自己的主意和方法,就是稱念他的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詳見第十八願的願文!

很多修淨土法門的人除了念佛名號外,還持「往生咒」,誦《阿彌陀經》,拜「淨土懺」,打「佛七」等等,這都是有助於往生淨土,但不是契合阿彌陀佛的本願,衹是其他菩薩教應眾生所求而提出的修持方法,較為轉接。嚴格來說,這些行持工夫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不能直接與阿彌陀佛聯繫,乃至連結在一起!

相反地,若眾生順彼佛願,契入阿彌陀佛的本願 – 第十八願,則與阿彌陀佛相應,直接聯繫,彼此連結在一起,這種念佛可稱為「本願念佛」,或「本願稱名」!

Wednesday, October 2, 2013

44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八)


44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
2013年10月2日

善導大師指出專修正業和雜修雜行有得失之別。正行有五得,即 (1) 與彌陀親、(2) 與彌陀近、(3) 無間隔、(4) 不用廻向得生、(5) 純而不雜;相反地,雜行有五失,即 (1) 與彌陀疏、(2) 與彌陀遠、(3) 有間隔、 (4) 廻向得生、(5) 雜而不純,故在《觀經四帖疏》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舉出了「雜修」有十三種過失,如下:1. 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2.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3. 與教相違故 4. 不順佛語故 5. 繫念不相續故 6. 憶想間斷故 7. 迴願不殷重真實故 8.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9.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10.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11.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12.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13.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詳見第54篇。

正由於這十三種過失,所以「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無餘修」或「修正定業」則不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我等罪惡生死凡夫修學淨土者,宜緊記修正定之業 - 教念彌陀專復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