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1, 2013

38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5)



38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5)
2013531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時,除了二種「決定深信」 -「信機」和「信法」外,還有二種「決定深信」,續云:「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是「淨土三經」,都是彌陀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是釋尊無問而自開的法門,內有釋尊的出世本懷文。專依「淨土三經」而起信和立信,即依佛教、順佛願、信佛教,如《觀經四帖疏》續云:「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深信者必須一心唯信佛語,不可信用菩等不相應教,能做到所謂「三遣三即三隨順」。捨者,厭離娑婆;去處者,欣求極樂,往生極樂;行者,一向專念佛名。那才稱得上「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才配做一個「真佛弟子」!

此外,深信者必不誤眾生,因「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佛已成就圓滿果地,必是實語者,祇有無盡悲心,豈有貽誤眾生之理。

Wednesday, May 29, 2013

38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4)



38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4)
2013529

善導大師先詳述「至誠心」,即真實心,指出修淨土法門者必須一切身、口、意三業,皆要真實心中作,因為極樂是無為涅槃界,祇有念佛,攝取彌陀廻施的名號功德,才是真實業。世間諸善的功德皆不名為真實業,對往生真實的極樂世界毫不相關,亦不起作用。

善導大師解釋「深心」時,強調凡夫若全仗佛力,必須有二種「決定深信」,云:「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前者「信自」、「信機」,即完全相信自己沒有機會、條件、能力、緣份,憑自力出離三界生死,妊身患絕症,不能自救自醫;後者「信他」、「信法」,即完全相信佛力 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一定可以救度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真實的,是萬應萬靈的無上妙藥,能救度我們出離三界生死,得生彌陀淨土。

修淨土弘願門者,必須要對機、法二種有決定深信,揀去自力,全仗佛力,當下由阿彌陀佛承辦往生一切事宜;又當下稱念名號,一念及至一輩子念下去,信心保持不變,毫無疑慮地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又當下已成辦往生大業,因此將來面對臨終、死亡、往生等問題,一直沒有疑慮、担憂、煩惱,深信阿彌陀佛的能力和慈悲故。

Monday, May 27, 2013

38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3)


38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3)

2013527


談到淨土宗的「信」,恐怕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三心釋」最精采,內容豐富,其中以「深心」最詳備。所謂「三心」者,即《觀無量壽經》的上生上品文,云:「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發三種心者,「即便」往生,「必生」彼國,語調甚重,故為至要。至誠心,真實心也,即真為生死,厭捨三界,欣求極樂;深心,即深信之心也。迴向發願心,即心心廻向,盡捨自力,全歸佛力,發願往生淨土。
 

怎麼樣信?至誠地深信。為了什麽信?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雖說三心,卻離不開一個「信」字,即深信之心。
 

信,可以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文字表達。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解釋「云何為信」,云:「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太深奧了,一般人還是摸不著頭腦。淨土法門的特色和標準是「易」,而「信」又是淨土法門的根本,究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怎樣說明「信」,令人很容易明白、接受、及做得到「信」?


筆者第一次讀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三心釋」時,喜出望外,如沐春風,歎為觀止,歡喜踴躍。相比於從前所知的明朝蕅益大師「六信」條,「三心釋」明顯地容易明白,而且做得到!

Friday, May 24, 2013

38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2)


38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2)

2013524


        其實,在此節開始第369篇曾說過,我們的整個學佛過程離不開信心。佛智深不可測,凡夫唯信能入,故此學佛以信為本。善導大師在《般舟讚》開始時云:「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可知我們被發釋尊起信心、入信後,釋尊又繼續以種種方便,希望我們增長信心,乃至信受彌陀淨土法門,不但是釋尊的本懷,也是我們學佛的歸宿。


念佛人怎樣建立信心呢?善導大師者透過稱名念佛而「立信」,所謂「就行立信」。究竟念佛和信心有什麼關係呢?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此「光明」具足阿彌陀佛的無上真實功德,任由每個稱念其「名號」的眾生攝取之,現生能增長念佛人的善根,堅固信根及加持福德,更重要的是當來有得生淨土之利益。念佛表示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既有信心,必然稱念佛名,故說「就行立信」。


念佛人可以在現世今生決定取信淨土宗的「弘願門」,全仗佛力,得生淨土,直入彌陀報土,不待花開,即能見佛!但若未能擺脫自力心,對彌陀的救度仍有疑慮,雜修諸行,廻向求生;縱使有幸得生,還須以三輩九品,胎生蓮苞,未能見佛;直至識自本「罪」 (不信佛力),去除疑障,明信佛智,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得入報土。總之,我們在娑婆世界未能全信佛力,得生到極樂世界後也要全信!

Wednesday, May 22, 2013

38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1)



38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1)
2013522


            就信心而言,我在學佛的過程中曾出現三次「信心決定」。


            首先,當我尋求和探索宇宙人生的問題,我涉獵不同的宗教。雖然我對各種宗教的認識不算很深入,但我決定選取佛教。我相信釋尊的「緣起法」,捨去其他宗教的「創造論」;又相信終極的歸宿和徹底的解在於自心之,而非向外馳求,所謂「心外無一法可得」。


            當我進入佛門後,如一般佛弟子或其他聖賢一樣,先從戒定慧入手。受戒、習定、誦經,乃至修福等,但求自淨其意 / 心。我也認識淨土法門,但卻過門而不入。及後回顧自己學佛的心路歷程,再想到當下的生死大事,我才意識到生死在呼吸之間,命繫一綫,豈容自己繼續吊兒郎當,遊戲人間,輪廻生死。我決定選取淨土法門,求生淨土,此法門既勝且易,又疾得不退轉,速成佛道。我宣告自己是一個自力修戒定慧的「失敗者」,現以彌陀淨土為歸宿!


            我想不到進入淨土法門後,竟還有一次的抉擇。善導大師指出彌陀淨土法門有二:一是仍自力雜修諸行,廻向求生的「要門」,二是全乘佛,專修念佛的「弘願門」。前者因有自力而對他力(佛力)有疑障,故得生淨土機會率甚微。縱使得生,還須以三輩九品,胎生蓮苞,未能見佛;後者則明信佛智,全仗佛力,得生淨土機會率百分百,而且直入彌陀報土,不待花開,即能見佛!我決定取信「弘願門」!

38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0)




38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0)
2013520


上文引《成唯識論》談及信的定義,云:「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淨土法門的「信」也講實、德、能 (見前文),但亦講忍、樂、欲。一般大乘菩薩教 (即聖道門或通途法門)對信的演譯較抽象,其涵難體會,但淨土法門的「信」是十分具體,容易明白的!


淨土宗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是有的,信阿彌陀佛及其名號功德是具足萬的,信阿彌陀佛及其大願業力是具足大,而信受彌陀救度者是深忍 (深信堅忍,至心),是深樂 (深信歡喜,信樂),是深欲 (深信切願,欲生)。行者以深心切願篤行,求生彌陀淨土,可以「土淨為性」,因行者得生彌陀淨土,蓮華化生,自然身得清淨的三十二人相,自然心得無生法忍。一切皆淨,故淨土宗的信亦是淨信。這是淨土宗的宗旨和特色。


據《觀經》所載,韋提希夫人得聞彌陀淨土法門,生信得解,當下得三忍  喜忍、悟忍和信忍。其實,一般人在信心決定時,都會有這三種感覺。喜者,猶如處逢生,自慶往生有份,能出離生死苦海;悟者,猶如一天光哂,疑慮一掃而空,見到出路了;信者,猶如一往情深,堅定不移,不換題目,矢志不渝。


筆者初聞此法門時,也曾有這三種感覺。一念信心,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