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13

3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九)


3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全仗佛力 (小結九)
2013329

不少淨土宗行者相信佛力,尤其是往生淨土,非靠佛力不可!但信念與行為不相應,特別是「捨專修雜」!既然深信佛力,就應「隨順佛語」、不違佛教,一向專念佛名,即與佛本願得相應,更無外雜緣而得正念總不會修雜行。

雜行者,不單是雜心,也有修雜行之行,受雜行之教,近雜行之人,至雜行處所,由此「行、教、人、處」四種雜緣交錯動亂,容易退失「念佛必生」的正念。何况,這些雜行的業果與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毫不相干,沒有直接的關係!阿彌陀佛的攝生增上緣,力用在於其光明名號的真實功德,沒有其他的功德或福德了,亦用不上!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如今我等後學,難得遇上如斯殊勝因緣,既得人身,又今得重聞善導大師所倡的「本願稱名,現生不退,平生業成,凡夫入報」的「弘願門」,豈容錯失此勝中勝、易中易,而且是萬修萬人到的法門。

「全仗佛力」的信念必與「專稱名號」的行為相應,行者明辨專雜得失,捨雜行雜修,歸專修專念,即可成辦往生大事,萬無一失。一切乘佛願、憑佛力、生佛土,而至聖果,都不假自力,有別於聖道門, 此之曰「盡捨自力,全仗佛力」也。

Wednesday, March 27, 2013

36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八)


36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全仗佛力 (小結八)
2013327

淨土宗是佛力救度的法門。欲往生者祇要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有信無疑,有願無慮,定得往生,如第二個決定深信所言。善導大師卻特別指出第一個決定深信為先決「條件」:「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意味着自知自信身患絕症,無法自醫,非靠他人不可。倘若自以為還有些戒定慧的工夫,或自詡猶有福德,可以自了或出離生死,便不會死心塌地求救,不全心依仗彌陀的大悲願力,不全意依靠彌陀的光明名號 – 阿伽陀藥。從善導大師所提出的二個決定深信,我們當知淨土法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盡捨自力,全仗他力」的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

淨土宗行者當知自己所修的戒定慧工夫,或自力所修的世間福德,與往生淨土所需的功德截然不同!就淨土宗而言,「不捨自力」意味着「疑信他力」,甚至有「我慢心」,尚不肯真心地懺悔「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又不肯謙下地承認自己「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非真正的淨土宗行者也!

一個真正「全仗佛力」的淨土宗者必須專修 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談專修和雜修的得失時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印光大師也曾說,雜修、兼修的念佛者,往生機會是「千中稀有三四」!

Monday, March 25, 2013

3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七)


3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全仗佛力 (小結七)
2013325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的「至誠心」時,談及自利和利他。所謂自利,是見性登地的聖賢菩薩自力修行,制捨諸惡,及勤修諸善,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名為「自利真實」。

另外一種是「利他真實」,就是佛菩薩 (如阿彌陀佛) 利益及廻施給十方眾生的真實功德。淨土宗是他力救度,故偏重「利他真實」;一般大乘菩薩是自利解脫,故偏重「自利真實」。兩者雖皆真實,但取態和行持則不同。

至於利他和他利方面,曇鸞大師作為道焯禪師和善導大師的前輩祖師,早於其著作《往生論註》亦有闡釋,如果從彌陀本身來講的話,就說是「利他」。如果從眾生來講的話,就說是「他利」。

若言「利他」,是主動式 subject,就是利益他人,能夠利益十方眾生,一定是阿彌陀佛有利益十方眾生的能力,所以力在佛邊,因佛成就了「利他」的力量,佛主動地利益他人。言「他利」者,比較顯現不出佛力;「他利」者,他人獲利益,意味着力在生(眾生)邊,因他做了些什麼,所以他受到利益。

曇鸞大師顯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為「增上緣」,在突顯一切眾生往生之因及成佛之果,都來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是阿彌陀佛在「利他」,故眾生才得利,即「他利」。

Friday, March 22, 2013

3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六)


3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六)
2013年3月22日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有三點精闢的論釋,所謂「三在釋」 - 在心、在緣、在決定。簡單來說,罪業是虛假的,猶如做夢;名號是真實的,猶如覺醒;千年昏睡,一覺醒來,即知一切皆空,乃至生死,亦是南柯一夢!相反地,六字洪名具足無量無邊的德行,破了我們的「癡無明」和「疑無明」,故念佛不單可以消業滅罪,故可往生到極樂無為涅槃界,所謂「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又按《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阿彌陀經》的異譯本) 所敍述,一般人在臨命終時,四大分離,業障現前,難免驚恐畏怖,悔懼交至,但由於有人信佛因緣,專念佛名,信心決定,一心願生,故此大悲大力的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必來迎,並放大光明,慈悲加祐,令新亡者安心而不慌亂,業障根本沒由顯現,豈能障礙他往生呢?!

什麼是自力?自力者,因畏恐墮落三惡道,故持戒、修定、發慧,得神通自在力。什麼是他力?他力者,如下劣人,卻隨佛力,無所障礙,亦是神通自在。我們應廻自向他,揀去自力,不自設限,不計較、不疑惑、無顧慮;信佛語,順佛願,依佛教,即專仗佛力也。

淨土宗強調「有他力可乘」,「易、樂、疾」而至不退轉地,行孝為何不捨難取易,捨苦取樂、捨緩取疾,求生彌陀淨土,早成佛道呢!

Wednesday, March 20, 2013

3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五)


3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五)
2013年3月20日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云: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很多人担心自己業障深重,現世今生不能見佛,臨終時業障現前,沒法提起正念,不能感應阿彌陀佛來迎接引,往生無望,殊不知佛力不可思議,不了佛智,以致產生疑慮,障礙自己往生。

印光大師《往生論註序》云:「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淨土法門說帶業往生,或說消業往生,如果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滅罪往生。不管是「帶」還是「消」都沒要緊,全的佛力的功用,反正我們也帶不動,消不去。

淨土宗行者切勿以為百年之惡為重,十念念佛為輕。曇鸞大師列舉七個例子說明,如:「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豈可得言,百年之薪積、半日不盡乎。又如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千里。豈可得言,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乎。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又指出功德有二種:不實和真實。娑婆世界是眾生煩惱業力所成,是有為生滅法,如夢如幻,若因若果,若善若惡,皆不真實。相反地,阿彌陀佛施眾生的光明名號是真實淨業所成,是無為涅槃法。相比之下,孰重孰輕,人皆得知!

Monday, March 18, 2013

3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四)


3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四)
2013年3月18日

念「南無阿彌陀佛」現世利益有十一,即
1. 彌陀住頂 2. 佛光護身 3. 諸佛護念 4. 菩薩相隨 5. 冥眾護持
6. 消除罪障 7. 增長福慧 8. 離諸厄難 9. 能得壽康 10.將獲善終
11.入正定聚  - 此是根本利益,故名「總益」。

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來利益有四:
1. 斷除輪廻   2. 往生淨土  3. 成就佛果  4. 廣度眾生。

        念佛的利益多得很,例如在《大莊嚴論》有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1. 能排睡眠 2. 天魔驚怖 3. 聲遍十分 4. 三塗息苦 5. 外聲不入 6. 念心不散 7. 勇猛精進 8. 諸佛歡喜 9. 三昧現前 10. 往生淨土。

古德又云:念佛一門有七種勝:1. 詞少易行勝 2. 念緣佛境勝 3.離難獲安勝 4. 稱名滅罪勝 5. 持念獲福勝 6. 果感見佛勝 7. 親迎往生勝。

        不過,就我等末法濁世的罪惡生死凡夫而言,種種念佛利益是不求自來,但往生淨土則必要願求。諸增上緣」中,最重要莫過於「攝生增上緣」、往生淨土、親迎往生等,因為衹有得生淨土才能出離三界,免受輪廻生死之苦,因為生死是諸苦之根本。一切人天之福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墮三惡,長時受苦,故應求出離三界生死!

Friday, March 15, 2013

3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三)


3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三)
2013年3月15日

所謂「純淨土教」者,即是「專仗佛力」、「全仗佛力」的純淨土教,而不是夾雜其他自力修戒定慧的菩薩教論之淨土思想。

所謂「顯弘願門」者,即是「專仗佛力」,「全仗佛力」的「弘願門」,而不是夾雜其他自力、或自他兩力的「要門」。

所謂「本願十八」者,即是「全仗佛力」的「本願十八」,而不是夾雜其其他自力、或自他兩力的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

談到佛力,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一書,引用六部淨土宗的經典,即《無量壽經   》、《十六觀經》、      《四紙阿彌陀經》       、《般舟三昧經》     、《十往生經》      及《淨土三昧經》,現生及捨報,決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顯明「五種增上利益因緣」,共列五種:  一者「滅罪」增上緣。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三者「見佛」增上緣。四者「攝生」增上緣。五者「證生」增上緣。五種增上利益因緣如下:
1. 滅罪增上緣
2. 護念得長命增上緣
3. 見佛增上緣
4. 攝生增上緣
5. 證生增上緣
善導大師說明佛力的特色、淨土宗念佛的好處等等。

Wednesday, March 13, 2013

3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二)


3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二)
2013年3月13日

以自力和他力來突顯和界定淨土法門,眾無異議。唯是善導大師以自力和他力,就不廻向和廻向將淨土法門再細判為「弘願門」和「要門」 - 前者全仗他力,後者自他兩力,影响深遠,利益至大!

可知淨土宗是一個佛力 (他力) 救度的法門,一切皆由阿彌陀佛成就了第十八願,主動地開展他那平等和無條件的救度,使一切有信有願的念佛人可以得生其淨土 – 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出「專仗佛力、全仗佛力」的特色,
他又言:「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將自力學解和他力學行作比較,突顯兩者的修持方法不同。

他又提出兩種深信,信自 無自力之緣出離生死;信他 仗他力之緣,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業願力為增上緣,得生淨土。在《觀念法門》又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他提出專修和雜修的得失時,說明專修者宜捨自力而全仗佛力。

自力和他力 (佛力) 的問題也關乎疑和信的問題。若心有疑障,才會存在自力心,如雜修以補不足,或兼修多點保障,或以為佛力不足以抵業力 (故拜懺消業,冀求臨終得生淨土等) 等自我局分的思想。

Monday, March 11, 2013

3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一)


3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一)
2013年3月11日

中國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顛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龍樹菩薩指出:行菩薩道有兩種方法,一是難、久、苦,另一是易、疾、樂,前者以自力發願修行,後者以信方便,乘他力 (佛力)。後人以「難行道」和「易行道」,開顯淨土法門獨特之處。

道綽禪師在《安樂集》立「聖道門」和「淨土門」,認為以自力證果是聖者所修之道,而以他力往生淨土是凡夫所行之門。印光大師在其《文鈔》,立「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 -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Friday, March 8, 2013

3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3)


3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3) 
2013年3月8日

        不少淨土宗行者相信佛力,尤其是往生淨土,非靠佛力不可!但信念與行為不相應,兩者不相干,無直接關係。既然深信佛力,就應「隨順佛語」、不違佛教,一向專念佛名,即與佛本願得相應,更無外雜緣而得正念總不會修雜行,何必「捨專修雜」!

雜行者,不單是雜心,如淨宗法師說,還有雜行,受雜行之教,近雜行之人,至雜行處所,由此「行、教、人、處」四種雜交錯動亂,容易退失「念佛必生」的正念。何况,這些雜行的業果與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毫不相干,沒有直接的關係!阿彌陀佛的攝生增上緣,力用在於其光明名號的真實功德,沒有其他的功德或福德了!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談專修和雜修的得失時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可知真正全仗佛力的淨土宗行者,必定全信佛智,又會專修 – 以稱念名號為正定之業,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全仗佛力」的信念必與「專稱名號」的行為相應,行者明辨專雜得失,捨雜行雜修,歸專修專念,即可成辦往生大事,萬無一失。一切乘佛願、憑佛力、生佛土,而至聖果,都不假自力,有別於聖道門, 此之曰「盡捨自力,全仗佛力」也。

Wednesday, March 6, 2013

3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2)


3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2)
2013年3月6日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如今我等後學,難得遇上如斯殊勝因緣,既得人身,又能聞法,再轉入淨土法門,今得重聞善導大師所倡的「本願稱名,現生不退,平生業成,凡夫入報」的「弘願門」,可以全仗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出離三界生死,得生淨土,我們豈容錯失此勝中勝、易中易,而且是萬修萬人到的法門。

        何謂「自局分」?自我局限,自設障礙,祇仗局部、部份他力等等,而非全仗他力。有人認為自己業障深重,沒有「資格」往生淨土,殊不知這些資格是自設,非阿彌陀佛設的。又有人認為往生淨土不容易,唔簡單,除了念佛名號外,還要持戒、吃素、持咒、拜懺等,這些修持亦是「自局分」,非阿彌陀佛設定的。就算在仗他力的淨土法門中,復有帶自力者,如修福習定的三輩九品者,雖可廻向得生,但因信心不足,機會率驟降之,又因疑信佛智,有九品階位的差別。

        淨土三經勸一切淨土行者,全仗他力,而仍以自力為階降之差,如以三輩九品,為自力往生淨土,則失經意和佛願矣,所以曇鸞大師斥之為「愚者」,慨嘆「聞他力可乘」,還自作聰明,諸多造作,反而有失誤。「他力」者,即是彌陀的本願力,凡一切人欲往生淨土,必須依靠此力,別無其他「力」矣。

Monday, March 4, 2013

35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1)


35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1)
2013年3月4日

全仗佛力者必須具有深信之心,除了就人立信,還要就行立信。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將往生淨土所需修的念佛行業,分為「正行」和「雜行」兩種。「正行」者,以往生彌陀淨土為目的:
(1) 讀誦正行 - 專門讀誦淨土三經,而讀誦其他經典如《地藏經》、《法華經》、《心經》等便是雜行;
(2) 觀察正行 – 一心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而觀察其他淨土如琉璃光淨土,便是雜行;
(3) 禮拜正行 – 一心專禮阿彌陀佛,而禮拜其他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雜行;
(4) 稱名正行 –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而念其他佛名、經典、密咒都屬雜行;
(5) 讚嘆供養正行 - 讚嘆供養阿彌陀佛,而其餘讚嘆供養別的佛菩薩為輔助者,叫做雜行。

善導大師在諸正行中,分為「正定業」和「助業」。他以「稱名」正行 -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為「正定業」,其餘讀誦淨土三經、觀察極樂世界、禮拜、讚嘆供養阿彌陀佛等四個正行,皆是「助業」。

善導大師云「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又云:「自餘諸行,雖名是善,悉名雜行。」一向專稱佛名就是就行立信。

Friday, March 1, 2013

3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0)


3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0) 
2013年3月1日

全仗佛力者必須具有深信之心,即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

「就人立信」方面,善導大師在「三心釋」指出:「三遣三即- 捨、行、去和「三隨順」 - 教、意、願,云:「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捨者,主要是「捨生死」,所謂「厭離娑婆」。若然行者還眷戀世間欲樂,或糾纏塵世俗事,或繫念人情恩怨,未能真為生死,未能一心願生淨土,臨命終時恐難捨此穢土。

行者,主要是「一向專念佛名」。念佛是淨土宗的行持,而稱念名號是順彼佛願 – 第十八願而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去者,主要是「去極樂國土」,所謂「欣求極樂」。若然行者未決定往生淨土,還希望留在娑婆穢土,以自力去修戒定慧,可以修諸功德,多行菩薩道,乃至植諸德本,未能全心全意地倒靠佛力求生,臨命終時恐難去到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