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1, 2019

139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0)


139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0) 
2019.10.30
慧淨上人開示有關「三世因果業報」,續説:

對自己不利的境緣,我們都要以悲憫心來對待; 不能生悲憫心,至少也不能生瞋恨心。就像凈嵩法師所講的:“在業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憫有情,凡夫互相譴責。”我們要當一個學佛的智者,以悲憫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而不要去譴責對方。

 另外,凡事要往正面思惟,因為有什麽心念就會帶來什麽事情,我們起心動念,乃至言語行為,最後都會回歸到自己的身上來。宇宙是圓的,我們的心是遍通整個天地宇宙的,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會跟宇宙中相應的境界感通了。

起好的念頭,就會跟宇宙中好的境界感通;起不好的念頭,就會跟宇宙中不好的境界感通。起好的念頭,有一天好的事情就會來到我們身邊;起不好的念頭,有一天不好的事情也會來到我們的身上。

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存著正面的思惟,存著愛心,存著利益他人的心,凡事肯吃虧不計較,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凡事讓美歸功,分怨共過。

當然,講很容易,做很困難。反觀自己,這些我也做不到,所以一方面盡力學習,一方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而“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

結束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四條討論之前,忽然想起淨宗法師的一句法語,如下:
謙虛通達無我,驕慢等於愚癡。自我渺小無力,因緣偉大萬能。

共勉之!
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October 30, 2019

139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9)


139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9) 
2019.10.28
慧淨上人開示有關「三世因果業報」,説:

凡事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面對鏡子,鏡子所顯現的,就是我們所展現的——好、壞、美、醜、寬容、計較,我們的身口意就是這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處的環境、他人對我是好是壞,都是我們自己感召來的,如果我們沒有那樣的業力,是不可能感召來這種環境的。

因此每個人必須為他自己所遇到的負完全的責任,其實這也是佛法中有關信解三世因果業報的根本道理,相信因果的佛教徒,自然會朝此方向去實踐。

也就是說,我們所遇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我們都有責任,而且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這都跟我們的業力有關系,所以我們應該反觀自省、自我懺悔,而不是去責備外界的人、事、地、物。

像棉花的話,就什麽都能夠承受,不會反彈、抵抗,修行人就是要培養這種心地。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在《講演集(二)》中收錄有兩篇幾年前我跟議事委員的談話(即本書所收錄之《以誠感人》《緣苦眾生》),大家可以利用時間看一下。

談到這裏,我再次強調:我們學佛人要學慈悲,要以慈悲為寶,不以世間的財物或稀有之物為寶。那慈悲的對象就是眾生——眼睛看得到的人類、動物,還有看不到的眾生。所以修行人就是以眾生為寶,出自內心的想為對方帶來利樂——利益、安樂,而不給對方帶來苦惱、虧損。

如果自己有好處、有成就,都主動地、默默地奉獻給對方;對方如果有過失、有虧損、有苦惱,也主動地、默默地去接受、承當。也就是“失敗歸自己,成功給他人;好事向他,壞事向己”,能這樣行持者就是修行人。

Tuesday, October 29, 2019

139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8)


139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8) 
2019.10.25
慧淨上人開示續説:

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有無量無邊的業障,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這一生當中所遇到的,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都要感恩。

可能有人會想,他對我不好,對我有所虧欠,怎麽有辦法感恩?其實要感恩。因為對方讓我們有機會可以還債,讓我們消業障、增福德。同時,這樣的境緣,正是讓我們修忍辱的好機會,是修行上的一種莊嚴。因此,佛陀說,“人家對我們無理的對待,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惠”。

有的出家眾,雖然現出家相,但不曉得修行的真正意義,還是跟過去世俗的習性、觀念一樣,認為他對我無理。一般來講,無理一定要討一個公道,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對修行人來說,別人的無理,正是我們償還業債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修忍辱度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增加功德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實踐“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時候。所以不應該計較、甚至憤恨在心。

如果遇到無理、非理的對待,修行人只會對他生起大悲心,是不會生起瞋恨心的,如果生瞋恨心那就不是一個修行人了。當然,我們是凡夫,說要完全生起大悲心是不容易的,可是至少要做到“不含怨過日落”。一有不好的念頭,起情緒、發牢騷、憤恨的念頭,就立即反觀自照,立刻把瞋恨心消除。

很多人都是習氣做主,受情緒掌控,可是一個修行人,必須要理性當家,而不是情緒當家,要“理性而不情緒,慈悲而不瞋恨”,凡事要往正面去思惟,絕不可朝負面思惟。不管對象、事件是如何,只要往正面思惟,就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如果往負面思惟,就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Monday, October 28, 2019

139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7)


139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7) 
2019.10.23
慧淨上人向出家眾開示,説:

我們出家眾為了身體,可以捨去錢財;為了生命,可以捨去錢財與身體,那為了佛法的菩提心,是可以捨去錢財、身體與生命的。因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菩提心一旦長養之後,可以生生世世留存在阿賴耶識之中,永不消失。

因為我們學的是凈土法門,已先曉得我們的菩提心很難生起、圓滿,因此以念佛蒙受彌陀救度,先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證得佛果之後,自然能夠自在無礙地展現菩提心。

但是不管聖道門或凈土門,既然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不論目前能做到多少,我們都應該隨分隨力盡量去做。

因為在待人處事上心存利人的菩提心,因此可以吃虧、受苦,也不忍給對方帶來虧損與痛苦,所謂“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因為有菩提存心,所以看一切眾生都比寶物還要可貴,就像剛剛所講的,“以善為寶,以仁親為寶”,那修行人就是“以眾生為寶”,珍惜眾生,從內心深處,想為眾生帶來利益、帶來安樂。

有好處、有利益、有成就的、有成功的,都默默地、主動地奉獻給對方;對方有過失、有苦惱、有虧損、有失敗,就主動地、默默地承擔,這才是修行人。

此外,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慚愧心、懺悔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慚愧心、懺悔心,人就會謙和,不會剛強。修行人的心地應該是柔軟猶如棉花,不是剛硬猶如鐵板。

Monday, October 21, 2019

138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6)


138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6) 
2019.10.21
慧淨上人向出家眾開示,説:

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時承擔了住持佛法、傳承佛法的任務,進而更要以佛法教導他人,如果缺乏慈悲,就有虧出家眾的身份了。

當然,《宗風》所寫的也好,或者剛剛所講的慈悲也好,都是要我們去學習,不是道理了解了,我們就是那樣的人了。以我來講,我自己也在學習中,但總覺得做不到,做得不好,所以就像《宗風》所寫的,“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慈悲心並非佛教所獨有的,古來儒家也有類似慈悲心的思想,像《四書·大學》裏面就有兩句話:一句是“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另一句是“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就是說國王不是以世間的金銀財寶為寶,而是以對百姓的行善、愛護為寶,以親民愛民為寶,以仁民愛物為寶。

《禮運·大同篇》也談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就是說,不只孝順恭敬自己的父母,不只疼愛憐惜培育自己的兒女,更要推廣這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

不管是以儒家思想作為修身養性的基礎也好,或者現出家相來學習佛陀教法的慈悲也好,內心都要存著對眾生的慈悲。對眾生的慈悲,以佛教語言來說,就是要有“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

世間最寶貴、最稀有難得的就是“利他之心”,因此“菩提心”在佛法當中是最為重要的。再怎麽行善積德,如果忘了菩提心,所行的善事雖然會帶來下輩子的福報,但人在福中、樂中往往會得意忘形而造罪業,第三世就會墮落了,這就是三世怨。所以《華嚴經》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菩提心之重要。

Friday, October 18, 2019

138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5)

138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5) 
2019.10.18
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談到「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現代人因為生活壓力的關係,臉往往很緊繃,顯得很苦悶,尤其是我們是出家眾。如果一臉緊繃,難免會讓人感覺好像出了家很不快樂的樣子。因此,當我們背到和顏愛語這一句時,就可以反省自己,有沒有和顏愛語,待對方有沒有下心含笑,有沒有慈悲對方,有沒有給對方帶來好處,這樣思惟的話,心念就會改變。心念改變,心情就會放鬆;心情放鬆,臉上就會顯出和悅安詳。

同時,也會儘量犧牲自己,來奉獻他人,為他人著想,有一句話說:微笑的女人,就是美麗的女人。主婦的笑容是家庭的光明,我想這不只是主婦而已,男眾、女眾都一樣。看到笑臉常開的人,就會讓人覺得很親切。一個人即使容貌長得很莊嚴,可是板起臉孔,或者很嚴肅,就會令人畏懼三分,不敢接近。

所以,俗諦中的「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這是四句大家可以常常念誦。因為我們的臉往往很緊繃,個性也很剛強,念誦思惟這一段,不知不覺中,心就會柔軟下來,容貌也會變得和藹可親。

**按:《宗風》很多地方都可以作為我們行住坐臥、言行舉止的指標,像“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一個心存菩提心、想利益他人的人,所展現出來的就會像《宗風》所寫的,“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凡事為對方帶來“恩慈體貼”,凡事“讓美歸功、分怨共過”,不會與對方爭執甚至懷恨生氣,不會不平、不滿、抱怨、訴苦。

Wednesday, October 16, 2019

138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4)


138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4) 
2019.10.16
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共有三組條文:
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六親眷屬,敬愛和睦
六親歷代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幾種:
1、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2據《左傳》: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
3、指父、母、兄、弟、妻、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婦。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

和睦各各族群. ...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敬愛,互無憎嫉,言色祥和,自然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鄰居和睦相處。

奉行謙敬方面,可參考「六和敬」條:一者身和同住,二者口和無諍、三者意和同悅四者戒和同修、五者見和同解、六者利和同均。這是僧團生活守則,但某程度上適用於一般群體。「謙敬聞奉行」是念佛人信受彌陀救度的入門,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Monday, October 14, 2019

1386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3)


138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3) 
2019.10.14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一句話:「言不關典,君子所慚。」意思是君子說的話,不關乎聖賢典籍,引經據論,自抒己見,應生慚愧。       

        我自從信受了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知道淨土法門是唯依淨土三經,唯信佛在淨土三經所語,因而與人談論淨土法門、或撰寫有關淨土法門文章時,多引經據論,不敢妄自胡說,越格發揮。

        後來,再與人談論佛法,或看看別人文章,我才發覺過去的我,喜歡高談闊論,暢說自己的體悟和見解,又喜歡「糾正」別人所說的東西。回想起來,十分慚愧。

引一位淨土宗法師自述:當知我輩實是凡夫,久在暗夜,從來未睹光明,一切所見,顛倒錯亂,皆是妄想;出言即是妄見,思想無非妄識。又佛法深高, 十聖莫窮其極,凡夫所悟多是盲人摸象,縱修行稍得相應,所體解處,仍是光影,不是真實,有愚痴人,因此升起增上慢,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果報非輕也。

印祖斥云:觀其言,高於九天之上,察其行,卑於九泉之下,蓋說此類。佛經是佛聖言,因佛無明淨盡,智慧圓滿,光明徹照,無所不覺,覺無不徹,故此處方是真理顯現之處,一切後之學者,修行當依之,宣說當從之,一字一句,不可增減之。

稍具智慧者,可不言之關之,行之從之?若出言,不論經典,妄說己意,雖離真理遠去十萬八千,斷不翻經以查照遵之,自害害彼,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不大生慚愧耶?
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October 11, 2019

138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2)


138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2) 
2019.10.11
善導大師在「深心釋」提岀機深信,,使我們看清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必須要老老實實的依靠彌陀的救度,專念彌陀的名號,獲得攝取不捨,往生決定、平生業成的身份。所以,這一個法門,給我們大安心、大滿足,大解脫,怎能不「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呢!?

淨土法門是佛願成就、佛力救度、果地迴施真實功德名號的法門,當知念佛往生靠佛力是決定性的;若靠自力當然就無法確定了,印光大師不是說了嗎,凡夫哪有甚麼力?只有通身的業力。往生彌陀報土之力,唯在佛本願力;往生彌陀報土之功德,純粹來自彌陀名號,而我呢?當然是「三業無功」的六道凡夫!

所以,當淨土行者對人言:我自知是一個無力修行的「溺水之人」,急需待救,出離三界生死;今蒙諸佛發大悲,不嫌棄我等凡夫,我後今以後,歸命彌陀,專念名號,阿彌陀佛必不食言,今生必來迎接我,往生極樂世界去。

因此,一個念佛往生人是「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的,一方面深信不疑自己「非娑婆之久客,是極樂之嘉賓」,另一方面卻深信不疑自己仍是愚惡凡夫,謙敬聞奉行,老實念佛,不得放逸,不宜浮跨,更不可囂張、驕傲、炫耀,心生我慢的。

一個決定往生人,只要一日還在娑婆世界,一日還須奉行做佛弟子或做人的基本道德責任,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已謙卑柔和。印光大師教我們:「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及「敦倫盡份,閑邪存誠。」前兩句是往生之道,後兩句是處世之道。

可知「機深信」的淨土行者必然「常懷慚愧」,具有「機深信」者必然「仰謝佛恩」

Wednesday, October 9, 2019

138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1)


138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1) 
2019.10.09
慧淨上人也曾說:我們這個法門是各隨自己的本份,出家眾當然要隨分隨力持守戒律而念佛,在家眾儘量安分守己而念佛。以這標準要求的話,就會越覺得自己距離太遠,這個時候,那一種「常懷慚愧、仰謝佛恩」,還有謙卑柔和的心會更加實在。這樣的話,自然就德香顯現,所謂「香光莊嚴」。

特別對出家眾,慧淨上人再三叮嚀:出家人一方面嚮往清淨、出離的生活,同時也要實踐大悲之行,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道,可是我們老實的捫心自問,我們是做不到的。做不到,可是偏偏我們又是圓頂方袍現出家相,那怎麼來平衡呢?就是心存慚愧與柔軟。

慚愧。很慚愧我們沒能親遇佛陀,很慚愧出生在末法時代;但慶幸的是,能得難得的人身,能逢難逢的佛法,很光榮在佛法當中成為三寶之一。因此,我們永遠都要懷著慚愧的心。

要記住,一輩子都要懷抱著慚愧的心。不要認為我是比丘,是三寶之一,是人天師範,是信眾的師父,沾沾自喜,高高在上,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善導大師說:「常懷慚愧」,然後「仰謝佛恩」。有佛恩,我們才能身而為人,遇到佛法,在佛法中成為三寶,所以永遠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有了慚愧的心,心地自然就會柔軟。

佛教講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核心根本。我們做不到慈悲,但至少可以做到柔軟。所以,第一點要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心存柔軟。

慧淨上人又說過:我們都以為自己不是一個下品下生的人,其實我們內心都有十惡五逆的種子在蠢蠢欲動,只是沒有那個環境而已,只要有那個環境,我們都會造五逆十惡的。

Monday, October 7, 2019

138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0)


138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90) 
2019.10.07
        上文列舉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的最後一組條文:「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的經典岀處。以下詳細演譯其內容。

所謂「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者,經常觀照自我 ,自知心念不清淨 , 行為多過失 ,自覺得羞恥 ,無臉見人 ;又自知:這樣的心行,必然墮落三惡道,仰承阿彌陀佛的慈悲, 依然在世為人,而且命終得生淨土,實在是無比的大恩大德

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自稱為「慚愧僧」,慧淨上人曾告訴出家眾:
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時承擔了住持佛法、傳承佛法的任務,進而更要以佛法教導他人,如果缺乏慈悲,就有虧出家眾的身份了。

當然,《宗風》所寫的也好,或者剛剛所講的慈悲也好,都是要我們去學習,不是道理了解了,我們就是那樣的人了。以我來講,我自己也在學習中,但總覺得做不到,做得不好,所以就像《宗風》所寫的,“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慚愧心、懺悔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慚愧心、懺悔心,人就會謙和,不會剛強。修行人的心地應該是柔軟猶如棉花,不是剛硬猶如鐵板。

出家服乃解脫服,但應自覺,依然煩惱熾盛之身,未因穿出家服而得解脫,反而因此知自身卑微卑賤,因而謙卑柔和,不顯高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出家服亦是法幢,若威儀安詳穩重,則不說法亦能度眾,如馬勝比丘;若言行放任,肆無忌憚,則令人鄙視,而成佛門罪人。

Friday, October 4, 2019

138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9)

138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9) 
2019.10.04

 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的最後一組條文: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談到怎麼樣的人較容易信受彌陀救度的淨土法門,怎麼樣的人較難信受,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比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因此,念佛有緣往生人必須「謙敬聞奉行」,不可以「憍慢弊懈怠」,故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言:奉行謙敬,不起驕慢。

至於「常懷慚愧,仰謝佛恩」,且看善導大師在《般舟讚》云: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凈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凈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回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仰惟同生知識等,善自思量:卻推受生之無際,與空性同時,同時而有心識;若不與空界同時有者,一切眾生即是無因而始出也;心識若無本因有者,即事同木石;若同木石者,則無六道之因業也;因業若無者,凡聖苦樂因果,誰覺誰知也?

以斯道理推勘者,一切眾生定有心識也;若有心識,即與空際同時有有;若與空際同時有者,即唯佛與佛,得知本元也。行者等,知自身心與空際同時有,乃至今身、今日,不能斷惡除貪,一切煩惱唯覺增多。

又使釋迦、諸佛同勸,專念彌陀,想觀極樂,盡此一身,命斷即生安樂國也。豈非長時大益!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應知。以上是「常懷慚愧,仰謝佛恩」的岀處。

Wednesday, October 2, 2019

138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8)

138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8) 
2019.10.02
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的第二組條文: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慈念眾生”:對一切人都能以慈悲心,站在他的立場來考慮,就如「對他人恩慈體貼」。

“加厚於人”:這是互相勉勵,因為即使我本人,我也常常有意無意在言語上傷害人家,在行為上讓人家難過,因為都是貪瞋癡的凡夫,都是罪惡生死凡夫,難免如此,所以,我們要存謙下的心,希望人家能原諒自己,而不是自己原諒人家。因為自己往往有意無意之中傷害人家而不曉得。

加厚於人,就是不求人過,不揭人私之餘,還要有厚道,所謂「厚德載物」,是君子的品德,也是老實念佛人應有的品質。

淨宗法師說:佛用「芬陀利華」和等覺菩薩來讚嘆我們念佛人,這樣我們承擔得起嗎?真是承擔不起!佛所說的,我們不能拒絕,不能否定或打問號,所以不敢承擔也得承擔。

那承擔之後會怎麼樣呢?就會更加慚愧,更加謙卑柔和,更加為人設想。

如《宗風》所寫的,「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就會「學佛大悲心」,就會「慈念眾生,加厚於人」,甚至就會「讓美歸功,分怨共過」,就會這樣。


當然,我們並不是百分之百做得到,而是說有那樣的氣氛、程度。當然,程度,做一分也是程度,做一百分也是程度,做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