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1, 2019

135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7)


135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7) 
2019.07.22 
如上文所言「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是這三條宗風俗諦的大綱,其中「自覺愚惡」是秉承淨土宗的第一種決定深信,即「機深信」。善導大師說: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當然,這個「機深信」必須結合「法深信」一起來理解,否則此深信只是一般的佛教罪惡觀而已。

淨宗法師在《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撰文,題為「兩種深信:信自己無力,信彌陀有力」,説明淨土法門的機深信不是一般的佛教生死觀,如下:

印光大師又說了,要有兩個信,第一: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這一點如果你還含糊,那你是太驕傲自大了。這個要相信,相信怎麼辦?相信就要靠佛,不要靠自己,說我修行,消我的業障,靠我自己斷惑證真、解脫生死輪迴”——不可能的事情,決定做不到!

第二: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一函遍复)

你光有第一點相信,沒有用,我們還是死路一條。第二點就讓我們有往生成佛的希望了。這跟善導大師講的兩種深信是一樣的。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就勸我們要有兩種深信,兩種深信簡單說起來就是:一要深信自己沒有力量,只有輪迴;二要深信阿彌陀佛有力量救度我們這個輪迴的凡夫眾生,你再怎樣貪瞋痴煩惱無法消除,佛有力量救你,這一點要確信無疑。

不要懷疑說:我業障這麼重,阿彌陀佛救得了嗎?他願不願意救我?阿彌陀佛平等救度一切。

Tuesday, July 30, 2019

134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6)


134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6) 
2019.07.19 
續研習智隨法師題為「做平常的人,才會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一文:

我們學佛念佛是自己需要,我是一個生死輪回的凡夫,我今生今世要往生西方淨土,那我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老老實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世間皆虛假,念佛最真實。

    我們念佛的人,要把世間的東西看淡一點。你認為世間的名利很真實,但是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帶走,世間所有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以我們個人的因果講,如果沒有依靠佛力的人,那只有業力會隨我們而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念佛的人結局就不一樣了,萬般帶不去,唯有隨佛走,我們就隨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學淨土法門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把世間的虛假看淡一點。我們也不需要偽裝自己多善良啊,多努力啊,多用功啊。凡夫眾生你是什麼模樣,你就按自己的模樣去念佛就行了。
*****

        偽裝自己多善良」,就是善導大師在「至誠心」釋指岀:生灰凡夫的特性或本質正是: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所謂「觀身不淨、觀心無常」,我們的身體是不清淨的,是貪瞋煩惱成就的業報之身;所作一切善惡業,皆由有漏心 (煩惱心)生,都受業報之苦,所謂「觀受是苦」。凡事從緣起看,別人惡即自己惡,他非即我,同體緣大悲,當知「觀法無我」也。

Monday, July 29, 2019

134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5)


134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5) 
2019.07.17         
續研習智隨法師「做平常的人,才會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一文:

真實地接受我是一個凡夫的身份,不需要把自己偽裝成一個什麼大修行人乃至菩薩的樣子。
    
善導大師有句話講到我們很多人的修行是虛假之行,雜毒之善;外顯賢善,內懷虛假。有些人表面看很善良,很認真,很用功,但是內心很虛假,那就是不真實。

大家可能學佛的人見得多了,常聽說有人平常修行很好,也很用功,念佛也好;結果該往生的時候,臨終要走了,他不念佛了,他不願意聽到人家念佛了,連聽到佛號聲都反感。

你看,一輩子想往生西方的人,居然臨終聽到佛號會反感,說明什麼?有些人說這是業障現前,其實不是業障現前,是他平常的修行知見有問題,對往生沒有了解清楚,平常所謂的想往生,都是虛假不真實的。

真正想往生的人,臨終來了應該是很高興的事,怎麼會反感佛號呢?一輩子都在念佛,居然臨終不願意聽到佛號聲,那就說明平常用心有問題,平常對佛法的需要、了解並不是真實的。

    學淨土法門的人要反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真實想往生的人?我念佛是給別人做的好看呢,還是我自己需要念佛了生死呢?

    有些人做早晚功課,當任務一樣地來做。常聽到有很多居士講:哎呀,三點鐘起來念經,念了兩個小時,阿彌陀佛,終於把經給你念完了。

  以為我們念經是給佛念的,我每天做功課,佛需要聽一聽?我去給他念經念佛,念兩個小時,給佛念經念完了。這樣做就好像我們做事修行都是為佛在做,這個就是虛假的,不是我們自己需要。

Sunday, July 28, 2019

134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4)


134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4) 
2019.07.15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是這條宗風俗諦的大綱,下面三組共十二個「不」是副題 - 是非問題、人我問題、修為問題。

「自覺愚惡」是秉承淨土宗的第一種決定深信,即「機深信」。善導大師說: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當然,這個「機深信」必須結合「法深信」一起來理解,否則此深信只是一般的佛教罪惡觀而已。

智隨法師有一文,題為「做平常的人,才會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介紹這個「自覺愚惡」的內涵,如下:

真實就是我們是什麼身份就顯示什麼身份:我有煩惱,就顯現有煩惱的模樣;你心清淨,就呈現清淨的狀況;有福報的人,可以做有福報的人能做的事;沒有福報的人,就過一種簡樸的生活。

    我們過一種與自身相符的真實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虛假,不需要偽裝,很簡單,很樸實。學佛法的人能夠真實地面對自我,比你在外面做一些虛假的、不實際的事情更好。

    善導大師講: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就是要讓我們回到一種真實狀態。不是要我們去做一個凡夫,好像我要去貪瞋癡,我要去造罪,才能證明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不是這樣的。

是要你回到一個真實狀態,你本身有貪瞋癡,有煩惱,有業障,那回到真實的狀況,就以貪瞋癡的心,以凡夫的真實身份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July 12, 2019

134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3)


134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3) 
2019.07.12
淨宗法師撰文,題為「放下並非放棄,人生如何放下?」續:

想盡孝,可是父母不在了,回憶父母在的時候,種種不孝的心行,心中追悔莫及。那怎麽辦?把父母托給阿彌陀佛,念佛回向給父母,這就是放下;不然心總在那裏牽掛。放哪裏?放在彌陀的慈悲裏。

孩子不聽話,千方百計地勸說,軟硬兼施都不管用,那又怎麽辦?心裏牽掛呀!也是念佛回向,希望阿彌陀佛能夠對他有所幫助,這也放給阿彌陀佛。甚至心裏種種的虧欠、不安,所有這一切,我們都念佛,任憑彌陀救助我們,否則我們毫無氣力。

人在這個世間,總之是來還債、酬償,所以“盡人事、聽佛命”吧。就是盡到我們人事該做的分,隨緣盡分去做,剩下的就任憑因緣,任憑彌陀的調化,這是一般的人生態度,這樣就可以了。
*****

「盡人事,聽佛命」,就是念佛人落實宗風俗諦所說的「敦倫盡分」。世間人與人的關係,不是討債就是還債,不是報恩就是報怨,這筆流水賬永遠算不清!

生生世世以來,我們虧欠別人太多太多了,若非阿彌陀佛大發慈悲,救助我們,為我們還債贖罪,讓我們的業債都放到阿彌陀佛的肩上,大願船上,否則我們不知何時何日才可沒有負債。

一方面自覺是專門造罪造業的愚惡凡夫,醜惡卑劣,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另一方面體會彌陀的悲心,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沒有任何罪業是佛不能承擔,即淨土宗所說的「機法兩種深信」。下面談到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再詳細討論。

Wednesday, July 10, 2019

134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2)


134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2) 
2019.07.10
淨宗法師撰文,題為「放下並非放棄,人生如何放下?」續:

如果我們能夠心如明鏡,來者不拒,去者不追——這個我們很難做到,我們往往都是沒有來就盼望、想,離開了就又在追憶;或者不喜歡的,人家來了就要拒絕。那都不是鏡子本來的狀態,而是格外加了情緒、情感的作用,達不到目的就撒潑,就放棄。當然,我們凡夫很難做到如同明鏡一般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放下。

以凈土宗來說,我們的放下,是有一個拜托的對象,把一切拜托給阿彌陀佛;尤其生死這件大事,無窮劫來輪回,業力的痛苦,這一切都放到阿彌陀佛的肩上。

阿彌陀佛是艘大願船,那我們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業力,放哪裏啊?放下得有地方放啊,我們只能放到彌陀慈悲的大願船上,我們所有身心的業力,就乘托佛的願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多少能夠體會人生放下的一種滋味,輕鬆自在。我們無始劫來的罪業,有地方放下了,就騰出了雙手,多少也可以幫助周圍有緣的人。不然的話,你自己都痛苦著呢,身心疲憊,無量劫的罪業往哪裏放?

所以《無量壽經》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阿彌陀佛說“我幫你扛起來、背起來,把你的擔子挑起來”,那我們當然就要給他了,給阿彌陀佛。

所以,放下不是自己放棄,是任憑彌陀的救度,多念阿彌陀佛名號,由此我們的心得到歇息,得到疏解,得到舒緩。

那麽,“彌陀如何為我,我也多少奉獻愛心給周圍有緣的人”,這人生就是一個良性循環。

Monday, July 8, 2019

134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1)


134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1) 
2019.07.08
淨宗法師撰文,題為「放下並非放棄,人生如何放下?」,如下:

問:佛法講“萬緣放下”,放下難道就可以什麽都不管了嗎?比如撫養孩子方面的,做父母的不用掙錢來撫養孩子嗎?如果這樣的話,我個人認為那不是放下,而是把孩子給放棄了。請問“放下”和“放棄”到底有什麽區別呢?

答:這個問題其實在佛門當中倒蠻普遍的。有很多人就是在搞放棄,然後美其名曰“放下”;就是逃跑、逃避、不負責任。學佛學出病了,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講的。

當然真正要放下,我們凡夫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總會有牽掛,所以我們的著力點倒不是怎樣做到放下。

打一個比方,比如說一面鏡子在這,男人來了照男人,女人來了照女人;成人來了照成人,孩子來了照孩子;狗來照狗,雞來照雞。這一面鏡子它就是“放下”的,它沒有說“哎呀,我剛才照那小孩跑哪啦?我就要照他,不照別人”,它沒有牽掛,來什麽照什麽,不來它也無所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一來它立即就反映,這就是“放下”的狀態。

那麽,什麽叫放棄呢?它一定要照個什麽,結果沒來,一生氣把鏡子給打破了,不照了,或者把鏡子給蒙上,用油漆給它一塗,這就是放棄。

*****
淨宗法師善用譬喻來說明一些概念,“放下” 類似《金剛經》所言的「如是觀」,或「即相離相」,又有詩句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照潭底水無痕,充份說明一切世間事物的虛妄相。不過,凡夫的心不能轉境,反而為境所牽動。故此唯說念佛,因唯佛是真也!

Friday, July 5, 2019

134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0)


134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50) 
2019.07.05
宗道法師在一篇「為何唯說念佛」的文章續說:

知此者,方知教人念佛乃拔箭之法,乃保命之法,命有樣樣有,命無樣樣無,無量光壽之中,何種偉業不能成就?何種眾生不能度化?況極樂世界乃佛之報土,涅槃境界,眾生一往生即成佛身。換言之,百年後即可成佛,有此難思難議之大利,可不奔走呼號,令有緣者悉知悉信否?

又往生之要在於專信專念,即善導大師之「專復專」,處此時代,資訊發達,魔師輩出,行者雜修太易,專修難成,得寶失寶,歷目皆是,當此之時,再不唯說念佛,專心指受西歸之路,搗毀眾魔破壞之途,獨令阿彌陀佛遙在西方,垂手長待,泣淚泣血乎?

*****
宗道法師這篇文章語重心長,但恐世人一下子不容易接受,特別是當今社會貪富懸殊,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愈來愈激化,人人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眼前的利害得失,縱然是「小利」,真的不容易放下。

龍樹菩薩有言:又如少湯,投入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住在北方的人,遇到下冰雪時,或許有人想加速融化冰雪,竟投入少許熱水在冰地上。冰雪遇到熱水,當然馬上融化。但地上的冰雪確在太多了,少許熱水很快也變成冰!

娑婆世界是堪苦的地方,一切人和事都是因緣假合,隨緣生滅,即「虛偽相」;又此生滅法,如生老病死,成往壞空,循環輪轉,周元復始,即「輪轉相」;又此輪轉相,生生不息,無窮無盡,永不止息,即「無窮相」,皆是眾生共業所成。

六道凡夫起惑造業,在業力推動下,心為境所動,身不由己,以致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縱有心行善修德,以求岀離,亦無力而為之。

Wednesday, July 3, 2019

134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9)

134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9) 
2019.07.03
宗道法師在一篇「為何唯說念佛」的文章續說:

由斯可知,佛觀機布教,觀淨土之機未熟,即講聖道諸法,誘言在此土成佛,以自力難行折服之;觀眾生淨土緣成,即大暢本懷,力勸生西,於彼國土作佛,以他力易行攝受之。難行之行,不通之時,必揀易行,佛之苦心,以至於此。釋迦如來,實是我等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善導大師語)!

佛意幽深,二乘叵測,由是觀古德言:「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又言「法法出淨土,法法歸淨土」,實在是見道之語,實在是祖師手眼!

知有出苦之捷徑,成佛之大利,若有聞即信行者,當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善導大師語),若其人善根尚淺,難生信向,可暫教餘善法,然亦應觀察等待時機,時機成熟,必導歸淨土。人生於世,猶如電光,無常大鬼,不暫相離,須臾命盡,即入三途,可不畏哉?吾輩實當相互提攜勸進,出此三界火宅!

當此之世,若只教人修身養性,乃至通途經法,好則好矣,然不究竟。譬如一人身中毒箭,旦夕毒散即亡,醫者只為其按摩,好語寬慰,令其身心稍得些許舒適,然絕不拔出毒箭,亦不消散其毒,如是則盡其全力,傷者亦不免一死,根本大患未能除故。

婆娑眾生誰人不身中閻羅天子所射輪迴之箭,箭上誰無貪嗔癡毒,無常迅速,旦夕即輪迴去也!此時若唯是教其修身養性,持戒修善,甚而聖道種種,經咒禪定,而絕不教其念佛往生,何異於只為其按摩,不為其拔箭,雖今生得如螢火般之福慧,終不抵無始劫來冰山般之業力,徒落三途,受無盡苦,可怖!可怖!

Monday, July 1, 2019

134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8)

134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8) 
2019.07.01
宗道法師在交流會上,被一位蓮友問:「為什麼你們這裏只強調念佛,只強調往生西方?而不著力勸人修身進德做善事?」故撰文回應,如何看待世善與念佛,題為「為何唯說念佛」如下:

實懷此疑問者又何止她一人,多有蓮友來專修念佛道場,讀專修念佛之書,大半會有此疑問:釋迦所遺經教三藏十二部,為何你們單提念佛?

欲解此惑,首先應知,釋迦緣何應世於我婆娑國土,難道他此番應化唯是教人行善,做好人,然後來世福報殷盛嗎?決然非也,餘門宗教即可達此目的,佛教必有與其他宗教不共之特質,此不共之特質在於何?在於能令眾生超越輪迴,乃至成佛。

佛教之宗旨在於對眾生拔苦予樂,拔者,拔六道輪迴之苦,予者,予成聖成佛之樂。佛以其妙觀察智,深知眾生之大苦在於輪迴,佛志在人人脫此苦輪,故一生教化無不圍繞與此,奈何眾生機有深淺,緣有生熟,故佛亦隨順眾生,觀機逗教,眾生有問,佛即有答,遂有聖道種種經法 (如《金剛經》、《地藏經》、《心經》、《楞嚴經》、《法華經》等均屬此聖道經典)

然唯有大聖釋迦方真正徹底了知眾生之根性與處境,也只有本師世尊方曉何種法門乃婆娑眾生真正所需,故方有佛無問自說之淨土法門,「所需」者,學得來,用的上,能成功。

淨土法門人人學得來,三根普被,利鈍兼收;人人用得上,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三念五念佛迎來;人人能成功,萬修萬人去,去者皆作佛。此法門乃佛為眾生選定之法門也,非眾生以有漏心自選之法門也。焉可以常情測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