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0, 2019

1276淨土宗宗風略釋 (83)

1276淨土宗宗風略釋 (83) 
2019.01.30
講到傳承,除了聯想到法脈,也會不得講到祖師。

一般來說,奉為蓮宗祖師共有十三位,經宋、元、明逐步推選出來的。始於宋代,宗曉、志磐同是天台宗的學者,宗曉立蓮社六祖,志磐立七祖

到了清朝中葉,才將宗曉、志磐的蓮社七祖和淨土宗的名稱相提並論,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祖。

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

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

印光大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其為十三祖。這樣,淨宗十三祖的譜系方告圓成。

         初祖東晉慧遠大師334416是始祖。有偈贊曰:拜謁祖庭懷遠公,東林駐錫創蓮宗。虎溪三笑傳佳話,一代宗師萬世崇。無可置疑,慧遠大師雖然不是創立淨土宗的宗祖,但公認是彌陀淨土的先行者,甚至是先驅者。

        二祖唐朝善導大師613681)是宗祖。有偈贊曰:曇鸞道綽脈相承,彌陀再來集大成。水火河間欣白道,聲聲佛號伴光明。善導大師是創立淨土宗的宗祖,在西安悟真寺寫了五部九卷,以觀經四帖疏一書立宗。因聲聲佛號伴光明,故名光明和尚,印光大師等稱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

  三祖唐朝承遠大師712802),有偈贊曰:草廬修道隱衡山,三昧般舟莫等閒。自書聖號遍街巷,廣結眾生淨土緣


  四祖唐朝法照大師(747~~821有偈贊曰:缽裡祥雲現竹林,文殊開示等黃金。佛事音聲傳五會,菩提道上度金針。

Monday, January 28, 2019

1275淨土宗宗風略釋 (82)

1275淨土宗宗風略釋 (82) 
2019.01.28
承上文所言,由善導大師往上追溯,其思想相承於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等祖師,善導大師是集其大成者,他們都是以「稱名念佛」為「往生行」、「本願行」,是淨土法門的法脈傳承的特色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行,曇鸞大師判自他二力,乃至道綽師判聖淨二門,皆秉承第十八願為法脈而立。淨土宗祖師傳承的特色,非師徒關係,亦非「以心印心」,但依第十八願為法脈而傳承,不違法本。

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又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這幾段法語,都很明確地在傳承「本願稱名」這個法脈。

道綽大師的傳承方面,參閱其「本願取意文」言: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些都是有關“本願稱名”的內涵。

一直到善導大師集其大成,善導大師關於第十八願的解釋就非常多了。淨土宗有別一般的、通途菩薩教所立的宗,如禪宗、密宗的傳承,是完全「依法不依人」。依法」者,依彌陀本願力救度之法。言依人」者,是「恪守傳承」、「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識」是也。

其實,如今道俗,認真看經論的人不多,多是耳當作眼,人云亦云,何况不易看懂淨土果地教的玄義。箇中妙理,尤其是隱義,若非有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識(善導大師,慧淨上人、淨宗法師等)佛前印證,指點迷津,恐難得忍- 喜忍,悟忍,和信忍。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January 25, 2019

1274淨土宗宗風略釋 (81)

1274淨土宗宗風略釋 (81) 
2019.01.25
蕅益大師云: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前文提及淨土宗祖師指出淨土法門以「名號」為體,又以「專稱佛名」為宗,究竟祖師的依據何在?

先有「八宗之祖」的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就是在講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而且說本願稱名是「易行道」,同時用乘船來比喻。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顯然這是龍樹菩薩的「第十八願釋」,又名「本願釋」。他創立和提出「本願稱名」,是淨土宗傳承的一大特色。及後的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一脈相承,皆以稱名念佛為本願,故曰「本願稱名」,稱名念佛即是往生正因、正業、正定業故。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又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由這兩段法語來會通,「稱彼如來名」就是佛的本願,唯有「稱彼如來名」才能呼應彌陀名號之中的光明功能,所以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也唯有「稱彼如來名」才能吻合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意義、功能。


唯有「稱彼如來名」才可以稱為真實的修行,否則不是真實的修行。同時顯示,不論何人,只要「稱彼如來名」,都能快速擁有成佛的大功德而快速成佛。這兩段法語就是天親菩薩「本願稱名」的傳承。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9

1273淨土宗宗風略釋 (80)

1273淨土宗宗風略釋 (80) 
2019.01.23
《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阿彌陀佛起大悲心,而發深重誓願,攝化和救度十方眾生,目的是使水深火熱、業障深重的眾生,都能以最簡易的行法,來生祂的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

什麼是得生淨土的簡易行法?阿彌陀佛成就了光明名號,使眾生信佛、求佛、念佛,藉此攝取彌陀迴施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並以此「多善根、多福德」的名號功德,來生其超絕的、「他受用」的真實功德莊嚴報土。

無緣者,就是無條件。無條件的大慈悲,就是救度不能救度的人,而這種慈悲才稱之為是大。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絕對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而且阿彌陀佛已經完成了救度我們所需的「多善根、多福德」的不可思議功德,因此祂才成佛的。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此乃淨土宗的法脈之所在。曇鸞大師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念佛往生願)、第十一願 (必至滅度願) 、第二十二願 (必至補處願) 分別以此三個願來說明完成佛道的三個階段。

但實質上,只要我們得生淨土,一切皆自然而得,因此,三個願之中,第十八願 (念佛往生願) 是最根本、最重要,法脈,元辰命根是彌陀本願力救度

祖師大德依教造論而立宗,方可代代相傳,尤其是淨土一門,將來經道滅盡,還特留止住百歲。然而,各宗各自有正依的佛說經典作根據,故此淨土一門的法脈傳承,尤為重要,屹立也不倒。

Monday, January 21, 2019

1272淨土宗宗風略釋 (79)

1272淨土宗宗風略釋 (79) 
2019.01.21
  阿彌陀佛願心殷重,顯明阿彌陀佛的誓願是超越二百一十億諸佛本願的,是諸佛所沒有,且不能及,所立的第十八願是根本願,也是淨土宗法脈之所在。因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什麼是「一一願言」呢?意即四十八願都指歸、歸向第十八願。試想,凡夫既能乘第十八願專稱佛各得生,餘四十七願的果益自然垂手可得;若沒有第十八願,往生無望,餘四十七願的果益則成戲論、如數空寶。

由此可知第十八願是根本願,餘四十七願是欣慕願。如第一「無三惡趣願」,為令欣慕無三惡趣,歸入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故,自餘諸願,亦皆如是。第十八願統攝餘四十七願,而非等量齊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善導大師又在《法事讚云:弘誓多聞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可知:阿彌陀佛因地的誓願雖然有四十八之多,但特別指出念佛是跟阿彌陀佛最為親近、最為相應!所謂「如母憶子,如子憶母,母子相憶,不相違遠」,佛憶念我,我憶念佛,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善導大師多次用「專念」、「專心」來表明「至心信樂」,或「令聲不絕」,所以專念彌陀的人是「一向專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知道的。專心專念的人肯定往生淨土,順彼佛願故,重願不虛故。

Friday, January 18, 2019

1271淨土宗宗風略釋 (78)

1271淨土宗宗風略釋 (78) 
2019.01.18
        攝生三願」是統攝十方世界的眾生來生佛土。依第十九願,阿彌陀佛誓諾 - 若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的求生其佛土者,在他們臨壽終時,衪不能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衪就不成佛,故言「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依第二十願,阿彌陀佛誓諾 -  若有「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的求生其佛土者,若衪不能使他們最終遂得往生的果益衪就不成佛,故言「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縱觀攝生三願」之中,只有第十八願直接地明確指出:阿彌陀佛誓言若有念佛者,即至心地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不能往生者,衪就不成佛。如今阿彌陀佛在十劫之前取了正覺,這個誓願已經實現了!

阿彌陀佛現今已經成就了一種使「一向專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得生其國的能力,可說是萬無一失!眾生只有乘這個誓願,才得到阿彌陀佛的保證,絕對得生!

阿彌陀佛以第十八願統攝諸願,或者說只要有第十八願,其他的願都涵蓋在其中;也就是說,如果有了第十八願,念佛人即得到阿彌陀佛的保證,往生其極樂報土;念佛人既往生已,縱使不知餘四十七願,亦不求自得。所以,法藏菩薩只要成就了第十八願,餘四十七願才算圓滿,他才會成佛。

唯有第十八願才是阿彌陀佛的本懷,如果阿彌陀佛不能成就這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八願,他怎能成佛,他怎能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的一尊佛,是臨終來迎的一尊佛!

Wednesday, January 16, 2019

1270淨土宗宗風略釋 (77)

1270淨土宗宗風略釋 (77) 
2019.01.16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是淨土宗法脈之所在。從法藏菩薩的「讚佛 (世自在王如來) 偈」,我們不難看出阿彌陀佛的本懷願心 - 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輪迴諸趣眾生類」的愚惡貧苦,阿彌陀佛誓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世界的眾生,但使他們統統都可得生到其佛土,否則不取正覺。

根據《無量壽經》,當他發了四十八願之後,隨即作了一首名為「重誓偈」,藉以總結他所發的願 -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突顯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特別是上述的本懷願心,自度度他,必至佛道,可說是獨一無二的超世大願。

所謂「超世」,是指世自在王如來展示給法藏菩薩參考的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而法藏菩薩吸取了此諸佛淨土的精華,發下四十八大願,所以這些大願自然涵蓋和超勝了諸佛淨土。

法藏菩薩的四十八大願是總願,其中較特別、較突出,又不共諸佛的有三個大願,就是攝化十方世界的眾生得生到其佛土的大願,即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願,名為「攝生三願」。

十方三世諸佛之中,只有阿彌陀佛有心 (不譏嫌六道凡夫) 有力 (本願力及不虛作住持力),成就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致使最愚惡的地獄眾生,以最容易的方法,得生最殊勝的佛土菩薩!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中,依第十八願,阿彌陀佛誓諾 - 若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求生其佛土者,衪不能使他們得往生,衪就不成佛,故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何謂「十念」?釋尊在《觀經》有略釋: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Monday, January 14, 2019

1269淨土宗宗風略釋 (76)

1269淨土宗宗風略釋 (76) 
2019.01.14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五條: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上文講「專崇本宗」時,已討論不少傳承問題。又講「不譏他宗」和「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時,已討論不少「敬而不依,堅持本流"問題,今再略說「恪守傳承」條。

很多人都不知道淨土宗有「傳承」的,以為念念佛,好簡單,人人都識得念「南無阿彌陀佛」,何用什麼「傳承」?!又言「傳承」者,不單涉及代代相傳的祖師,也必有「法脈」;没有「法脈」,何來傳承?淨土宗的法脈又是什麼?

淨土宗的法脈必依佛說淨土三經來定。淨土三經的宗旨的貫徹一致的,如善導大師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又,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總結阿彌陀佛的攝化原理時,云: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然而法藏比丘發下四十八願之中,那一誓願是「專念名號得生」,
「但使眾生信心求念,易得往生」呢?當然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涉入四十七願中心,故《觀經四帖疏》<定善義>云: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名號得生。《法事讚》云:弘誓多聞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此亦示第十八願入四十七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