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1, 2015

728 八. 一向專念 – 本願稱名,必得往生 (51)

728 . 一向專念 –  本願稱名,必得往生  (51)  
2015.07.31
何謂「一向」?「一向」是就時間來講的。也就是從我們信受這個法門開始,一直到臨終往生,都是專一念佛,無二無雜,沒有半途而改變,也不夾雜其他的佛號、咒語,或是摻學 其他法門,這個叫「一向」。亦即宗風所說的「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就是「一向」的意思。

「一向」,龍樹菩薩釋作一個「常」字,在「歸宗文 (即第十八願釋) 云:「是故常憶念」。善導大師則在「正定之業」文云:「行住坐臥」。但不論佛陀或宗祖都沒有指出念佛數量,如日誦三萬、一萬、一千、一百、十聲等。

《藕益大師淨土選集》有云:「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或唯十聲,下至同念一聲,不拘數之多窮,但以終身不間斷為則。」又云:「今欲化他,請萬聲局難取必,無論千、百、十,下至一聲,但終身不替,便決定橫超。

法然上人亦說:「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所以,究竟一念多念,或念佛次數,並非關鍵,而在於「一向」、「常念」、「無餘修」、「無間修」等,但因眾生的因緣各異,故開方便而立數量而已。


只要我們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一直稱念下去,必定往生。以畢命為期,常常憶念,稱名自歸,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July 29, 2015

727 八. 一向專念 – 本願稱名,必得往生 (50)

727 . 一向專念 –  本願稱名,必得往生  (50)  
2015.07.29     
願生彼國者,應知名號即信心,信心即稱名,稱名即往生。名號中一切具足,凡夫虛妄,一切不具,故善導大師云:「縱發清心,猶如畫水。」

《觀經疏》 的結論,廢定廢散,捨機捨法,獨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旗幟,朗然地顯示信心在於名號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於其中。

若論彌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絲毫未足酬報,何況凡夫亦無真正粉身碎骨報佛恩之心;那將如何?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感恩報德時,讚美歡唱時,悲時喜 時,清靜時妄想時,三思百想,千言萬語,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既已機法一體,說信心說報恩,即是義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縱然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導大師所言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一向 專稱」,實含有深義。

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不一定為了立信,但念佛者為了立信,契合阿彌陀佛的本願第十八願,則必定要稱名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此乃善導大師所說的「正定業」- 以信方便,就行立信;以三心為往生淨土的正因,念佛為往生淨土的正行!


Monday, July 27, 2015

726 八. 一向專念 – 本願稱名,必得往生 (49)

726 . 一向專念本願稱名,必得往生 (49)  
2015.07.27
為什麼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的本願釋,把「至心信樂」解釋為「稱我名號」?「至心信樂」明言「信心」,加上「欲生我國」合成信和願,與「乃至十念」的行,構成往生淨土的「三資糧」- 信、願、行。「三資糧」者,缺一不可!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觀念法門》、等都有類似解釋,為什麼麼把「信」說成「行」呢?因為所謂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離開了所信,談不上信心不信心。所謂「至心信樂」,就是相信「稱我名號,必得往生」,並不是信其他的方法而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直接依「稱名」這一邊來說明「信心」那一邊,以行動表明自已的信心,比空話更有說服力。行相和心相一致,是名「真實」,而不是「口是心非」。

善導大師直接依本願說「稱我名號」,讓行者更容易掌握較抽象的「信心」!事實上,很多淨土行者念「南無阿彌陀佛」之餘,常常担心自己信願未足,還尋找其他方法去堅固信心,頭上安頭,抱惑自迷。

善導大師把「信」說成「行」,意義重大,卻不乖本願大義!那我們「至心信樂」,信什麼?信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稱念、稱念此名號必得往生。這是彌陀淨土法門的本質。


Friday, July 24, 2015

725 八. 一向專念 – 憶佛念佛,稱念名號 (48)



725 . 一向專念  憶佛念佛,稱念名號  (48)
2015.07.24
      人說《阿彌陀經》是《觀經》的續集,此因世尊只說持名念佛,沒有具體說明「專稱名號」,而《阿彌陀經》則加了一字「執持名號」。執者,不放、不捨、不離。釋尊再補上一句「一心不亂」,本意是「我一心歸命」、信心專一、一心一意而非三心兩意、無二心、無後心等;但竟被他宗諸宗解釋為「理一心」、「事一心」的「一心」,與《阿彌陀經》上文的「執持名號」不吻合。

      至於「不亂」,亦與「一心」無異。前者是行持的特色,本意是不雜亂,後者表現在信願方面。善導大師云:「雜緣動亂失正念」。言正念者,念佛必生也。可知「一心不亂」被嚴重曲解,使後世凡夫未能被雜緣動亂而失去正念,往生不定矣,哀哉!

湖北出土的襄陽石刻《阿彌陀經》經本上有:自「一心不亂」而下云: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不是念力、心力、定力的「一心不亂」,乃是「專持名號」之說。就此再看唐玄奘法師所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又稱唐譯《阿彌陀經》說: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繫念,即一心專,不雜亂也。玄奘法師的譯本更佐證了一心不亂不是心念力,而是繫念不亂的專稱名號。

Wednesday, July 22, 2015

724 八. 一向專念 – 憶佛念佛,稱念名號 (47)

724 八. 一向專念  憶佛念佛,稱念名號  (47)  
2015.07.22
 
《觀經》下生下品文云:「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註釋此文云:「明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明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當人死到臨頭,六神無主,失魂落醜,故不遑得念佛名。善友(釋迦牟尼佛)知眾生因苦而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在此危急關頭,只有最上乘的方法才能得救,起死回生。是什麼呢?口稱彌陀名號!

《觀經》末段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持什麼語呢?持語必定是口持,不是心持!持名念佛者,必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如下下品的機眾。《觀經》觀,結論卻不在「觀佛身」,而言「持佛名」,明知雖「定散兩門」之益,非彌陀本願之意,不付囑阿難及後世凡夫;當知專稱佛名,是彌陀本願故,唯付囑之。此是世尊自己開示此《觀經》之正意,也是《觀經》精要之所在。

Monday, July 20, 2015

723 八. 一向專念 – 憶佛念佛,稱念名號 (46)



723 . 一向專念  憶佛念佛,稱念名號  (46)  
2015.07.20
人人都懂得念佛,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修淨土或不修淨土的人都會念佛。但是,善導大師主張的念佛法門是「一向專稱佛名」,這與諸師所說的念佛法門不同。

諸師說:第十八願提出「十念」是念,故應念佛、憶佛不是稱念名號,他們認為佛沒有形象、聲音、語言、文字、符號,所以真正的念佛不是稱名念佛,而是念佛的本身、念佛的功德。可是淨土宗不是這樣解釋,還要看看釋尊在《觀經》下品下生文,怎樣針對我等娑婆眾生演譯第十八願,尤其是「十念」的涵義。這句名號已涵蓋阿彌陀佛的功德。若稱名者,所有憶念的功德統統在裡面了。
       
慧淨上人說:「如果我們凡夫不專稱彌陀佛名,而去做憶念佛的功夫,所憶念的功德,頂多是大海中的一滴而已。因為佛的境界我們怎麼有辦法去想像,甚至憶佛念佛呢?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四十八願、兆載永劫修行,積植無量德本,我們怎麼有辦法去憶呢?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深廣慈悲,我們怎麼有辦法憶得來呢?所以我們以「一向稱名」來涵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功德。」

憶佛、念佛是心力工夫,凡夫心想羸弱,妄念紛飛,散亂不定,但口稱佛名,則自然具有意念和身行,所以,釋迦和彌陀二尊皆囑咐佛滅後生死凡夫稱名念佛,而非憶佛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