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9, 2015

714 八. 一向專念 –一向專念 守愚無諍 (小結) (37)



714 . 一向專念一向專念  守愚無諍  (小結) (37)
2015.06.29
      法然上人云:「聞名不信如未聞,信而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此即是傳承自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之文意。

    「一向專稱」,「一向」是就時間來講的。也就 是從我們信受這個法門開始,一直到臨終往生,都是專一念佛,無二無雜,沒有半途而改變,也不夾雜其他的佛號、咒語,或是摻學其他法門,這個叫「一向」。

        宗風所說的「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就是「一向」的意思。「一向專念」即是一心,無二心、專心,無雜心、無後心、無間心、無餘心依靠阿彌陀佛:念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拜即一心專拜阿彌陀佛,供養讚歎即一心專供養讚歎阿彌陀佛;不依靠雜善,也不依靠其他諸佛菩薩,若依靠其他,則非一向,淨土門之本尊是阿彌陀佛故。

印光大師教我們「老實念佛」,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不雜行,也不好玄奇高妙,不涉艱澀理論,不相爭論空談,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愚癡的人,什麼都不會,而毫無顧忌地,無論何時、何地、何緣,儘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養成時時處處都念佛的習慣,這樣專一地、單純地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叫做「守愚念佛」、「無諍念佛」、「老實念佛」。

Friday, June 26, 2015

713 八. 一向專念 – 現當兩益,念佛五譽 (小結) (36)



713 . 一向專念現當兩益,念佛五譽 (小結) (36)
2015.06.26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云:「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已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即 有其五。一明專念彌陀佛名。二明指贊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希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 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分陀利華」是大白蓮華,極為希有,世間無物方之。五種嘉譽給予念佛人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地觀」釋,引《大經》云:「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當知此人曾修淨土法門,只因雜疑,未能得生,但因已習念佛一法,曾受彌陀光明攝取,種下深厚善根,今生得以重聞,即生信歡喜心。只要不再疑信,不再雜修,提起「一心專稱佛名,必生彌陀淨土」的正念,必得生也。

法然上人說:「聞而不信如不聞,信而不稱如不信,故應常稱彌陀名」。雖然聽聞了這個法但不相信,等於沒聽到;雖然相信這個法但未一心專念佛名,這樣等於沒有相信,所以應一向專念。

Wednesday, June 24, 2015

712八. 一向專念 – 現當兩益,念佛五譽 (小結) (35)



712. 一向專念現當兩益,念佛五譽 (小結) (35)
2015.06.24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裏說:念佛人能夠有「五種增上利益」的因緣,所以才能「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五種增上緣」:第一,滅罪。第二,護念得長命。第三,見佛。第四,攝生。第五,證生。因此能夠「現生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延年」跟「轉壽」意義是一樣的,也就是「消災延壽」。

「不遭九橫之難」:這個「橫」,就是沒有來由的、橫命的。「九橫」就是:第一,「橫病」。第二,「橫有口舌」(即「有求全之毀,有無妄之災」)。第三,「橫遭官難」(即遇到官司不容易解決)。第四,「鬼神得便」(受到鬼神的干擾、攪亂)。第五 「被搶劫」。第六,「水火」之難。第七,「被禽獸所吃」之難。第八,「符書厭禱」(就是遭受人家畫符來陷害)。第九,「湯藥不順」(也就是說有病吃藥反而 吃錯藥。吃藥不但沒有效果,反而使病情加劇)。這些就是「九橫之難」。概括來講,人生在世所可能遇到的災難是非常多的。

一般世間人追求幸福或是人天福報,自古以來,所謂「五福」,一般人也都祈盼「五福臨門」。這「五福」就是「長壽、健康、富有、高貴、子孫賢達」,或者是「能得善終」,就是這幾樣。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一心專念佛名,亦能自然獲得。

Monday, June 22, 2015

711 八. 一向專念 – 現當兩益,念佛五譽 (小結)



711 . 一向專念現當兩益,念佛五譽 (小結)
(34) 2015.06.22
念佛是淨土宗的主要行持,十分容易,故名「易行道」,而且必然得生淨土,果極菩提。但正因如此,淨土法門是極難信之法,所以《無量壽經》云:「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祖師們都異口同聲讚嘆念佛的利益、效能、果德,及稱譽念佛人,其中道綽大師對念佛有「現當二世、始終兩益」的開示;善導大師有「念佛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之說,亦有「念佛四德」(讚佛、懺悔、發願迴向,莊嚴淨 土)之論,並有「念佛五譽」(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勝人)之讚,及顯明「念佛五增上緣」(滅罪、護念、見佛、攝生、證生)之益。

慧淨上人歸納為念佛的「現當二益」有十五種:「第一、彌陀住頂;第二、佛光護身;第三、諸佛護念;第四、菩薩相隨;第五、冥眾護持;第六、消除罪障; 第七、增長福慧;第八、離諸厄難;第九、能得壽康;第十、將獲善終;第十一、入正定聚;第十二、斷除輪迴;第十三、往生淨土;第十四、成就佛果;第十五、 廣度眾生。」

前面的十一種屬於「現世的利益」,後面的四種屬於「往生的利益」。其中第十一「入正定聚」條屬於「總益」,也就是根本的利益,能連帶地獲得前面的現益以及後面的當益。

Friday, June 19, 2015

710 八. 一向專念 –名義相應,如實修行 (小結) (33)



710 . 一向專念名義相應,如實修行 (小結) (33)
2015.06.19
慧淨上人說:我們只要接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本身就跟阿彌陀佛的這句名號以及他的光明智相互相契合、互相隨順,所以,從彌陀那一邊來講,是佛名佛義,從我們這一邊來講,是信受奉行,所以名義信行、信行名義兩兩互相在一起,故說兩兩相即。

換言之,凡夫信受彌陀救度()、凡夫專稱彌陀佛名(),信和行是相應的;彌陀的名號()、彌陀的光明智相(),名和義是相應的。此兩個相應互相在一起,所以說:兩兩相即。

慧淨上人解釋了世親菩薩在《往生論》句:「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曇鸞大師在在《往生論註》又解釋說:「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前一句「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是阿彌陀佛的法界身、實相身;後一句「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為物身(眾緣和合而生是物,為眾生也)。眾生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就是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結果,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

相反地,眾生信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就是如實修行,與名義相應。結果,彌陀的光明智相自然地與信受其救度專稱其名號的凡夫相應,義在攝取。攝即攝護、護念;取即接引、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