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8, 2014

50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7)


50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7)
2014.02.28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並不是信口開河。曇鸞大師以緣起思想 (娑婆世界的法理) 實相思想 (極樂世界的法理) 闡釋淨土思想,為淨土宗奠下完整和鞏固的思想基礎,令人心悅誠服。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上,云:彼淨佛國土,是阿彌陀佛觀器世間的十七種事而莊嚴成就,並與娑婆世界的三界道作出對比,說明「佛本所以起此等莊嚴功德成就」的因由。若非娑婆世界眾生有種種惑,造種種業,受種種苦,阿彌陀佛亦無以興起願力、修淨業,成淨土。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為了十方眾生,為了我們往生,從而速離三界,疾得不退,早成佛道。佛的大悲願心,昭然若揭!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又列舉「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說明「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故言,「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 三界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曇鸞大師在較量「五逆十惡繫業」和「下下品人十念」孰輕孰重時,舉出很多生動例子,如千歲闇室、藥鼓毒除等,發人深省。他又說明名號功德是實,凡夫業力是虛,「一實一虛,豈得相比」,因此佛法力最不可思議,光明破暗除障,遍照十方,無所障礙,如善導大師云:「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Wednesday, February 26, 2014

50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6)


50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6)
2014.02.26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 三界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這不是清楚地說明「三界業,畢竟不牽」,那還怕臨終時業力牽引,不能「得生彼淨土」嗎?佛力比業力更不可思議啊!

        有人自卑,自知業障深重,毫無「資格」得生淨土,自動放棄「求願往生」的機會。他們猶信罪福,尚疑佛力,以為佛力敵不住業力,或極其量兩者旗鼓相當。他們不相信「不斷煩惱,得涅槃分」,自以為「往生無份」,奈何!佛不嫌棄我們,我們卻背棄了佛。

        有人自大,自視過高,不屑念佛攝取彌陀廻施的「多善根福德」,卻要自力更生,靠自力修諸行所得的「少善根福德」,消業除障。殊不知自身是佛滅後的生死凡夫,煩惱成就在末法惡世的三界火宅內,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身不由己,為境所轉,故舊債未還,新殃又起,此消彼長,倒頭來罪業愈加深重,得不償失!

        上述兩類眾生的疑障心重 六根本煩惱之一,自絕於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令人惋惜。須知娑婆世界處於「減劫」,眾生的善根福德愈多愈薄弱,此時此地不宜再留,還望諸君及早信受彌陀救度,求願往生淨土,從而速離三界生死,疾得不退轉菩薩位,早日乘願再來,普度眾生。這是諸佛的意願,為何我等凡夫偏不領情!?

Monday, February 24, 2014

50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5)


50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5)
2014.02.24

        很多人懷疑佛力,尤其是佛教徒深信業力的作用,所以更懷疑佛力能否與業力「抗衡」,他們修習小乘法,知道佛有「三能三不能」,包括佛不能改變定業等等。他們認識緣起法,卻不認識實相法,也不領受大乘菩薩教的精神,更不信受諸佛救度眾生的能力。

        佛是覺者,能自覺,亦能覺他,覺行圓滿,即能自度,亦能度他,成佛度生,一切無礙。若然佛力敵不住業力,豈不是不能自度,枉論能度他。若然佛力祇能自度,擺脫業力牽引,不能度他,為眾生消業,他亦不堪作佛,極其量是小乘的自了漢 - 阿羅漢!

        或許有人還認為佛有「三能三不能」,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也受業報,也受生死!?其實,這是我等凡夫惑業所生的妄見,以為佛有生有死,以為佛仍處於穢土。佛陀雖有「報」卻無苦、樂「受」。佛陀雖示現「生死」,實早己是「無生亦無滅」。佛雖處於穢土,卻以足趾按地,示現給眾弟子等他所處的淨土。

        祇怪我等凡夫障重,釋迦世尊以種種善巧方便,欲令眾生發起無上信心 信佛,即信受諸佛救度眾生的能力。釋尊在《阿彌陀經》明確地指出,阿彌陀佛成就名號功德,故此,「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六方諸佛亦誠證此語真實不虛,我等凡夫豈仍生疑佛力救度的能力!

Friday, February 21, 2014

50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4)


50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4)
2014.02.21

阿彌陀,是無量光的意思。名號代表着阿彌陀,其實體是光明,即是阿彌陀佛的法界身。阿彌陀佛成就正覺,就是成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處處都在,無處不在。佛在名號當中,這叫做「名體一如」。

佛名與佛體是相同的,二而一,一而二,就像《華嚴經》所說的:「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佛既然是事理無礙,當然名號就包含著阿彌陀佛的本體,這就是事理無礙。

        阿彌陀佛成就名號的功德,等於成就我們往生之信心,乃至一切功德力用,自然而然,不假自力,視為「他力念佛」。我們不用積功累德,亦非為修定善或散善而念佛,祇順佛本願而念,是為「本願念佛」。稱名念佛,念念之中,領納和信受彌陀的救度就是一心專念。

縱使我們念佛時會「散心」、「失念」,佛亦知之。但我們不要慌忙緊張,佛光仍會攝取,阿彌陀佛亦能「攝取不捨」,此因我們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深知唯有眾生誤佛,絕無佛誤眾生。這是信機 – 罪惡生死凡夫,久遠劫已來的沉淪,今日得解,此是佛恩。

如此信入佛之本願,我們往生已成就,只知感念佛恩,稱念名號,無定無善,只是老實念佛,往生大業已成,所謂「非娑婆久客,是極樂嘉賓」,流轉六道的日子已盡,乘佛業力往生淨土的日子已有期。

Wednesday, February 19, 2014

50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3)


50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3)
2014.02.19

阿彌陀佛既然將這句萬德洪名的名號、成正覺的名號惠賜給我等念佛人,豈不是我們不勞而獲,誠然此世間可有此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的事嗎?凡夫固然無法想像,不可思議,就連聲聞、緣覺、菩薩亦無法思議,所以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眾生,高明至極。他老人家在極樂世界如如不動,以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光明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同時也是他所修成的清淨無漏之真實功德。這些光明還有一種微妙的功用,就是凡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即自然攝入阿彌陀佛的光明,進入行者的心想中。

這些光明能發揮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力用,使念佛者消災除障,增福益壽,乃至攝取入生彌陀淨土。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所致,心甘情願、無條件地迴施給我們,所以,阿彌陀佛很樂意將其功德送給稱念其名號之念佛人,絕不計較。他更樂意我們去佔便宜、找着數!

其實,這是大乘菩薩教的一體兩面。阿彌陀佛開始發下四十八願,為十方眾生成佛,若不能成就救度眾生,他就寧願不成佛,故云: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們若不領情、不念佛,不接受阿彌陀佛的功德、不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以致我們沒法往生淨土,恐怕阿彌陀佛也不能繼續作佛了!我們往生與彌陀成佛是分不開的一體兩面。

Monday, February 17, 2014

50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2)


50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2)
2014.02.17

念佛有多門,如五念門、五正行,為何善導大師所倡的「純粹淨土法門」強調「持名念佛」,或「稱名念佛」,或「執持名號」,或「稱念佛名」等等?原因十分簡單,「順彼佛願故」,阿彌陀佛的本願也!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是他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眾生的大願,指明「十念必生」。阿彌陀佛指明、明示,叫我們念他的名號,而不要自以為是,去做或修其他念佛行,就可以往生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全憑第十八願,當然要隨順佛願,完全按照阿彌陀佛的意思去做!

念,可以理解為意念、心念、憶念、掛念、觀念、想念,基本上是精神活動,但善導大師取其意為「一聲一念」,強調口念名號,即唸「南無阿彌陀佛」。口以語音發聲亦是精神意識活動,可說是「念」的一種,無傷大雅。

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時聽到;一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時看到;一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時知道。而且,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口中也在念;我們想阿彌陀佛,所想的阿彌陀佛也顯現在阿彌陀佛的心中。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這也是彌陀本願力,名號攝化使然,不可思議!

Friday, February 14, 2014

50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1)


50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1)
2014.02.14

《無量壽經》云:「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說明阿彌陀佛為一切眾生發大願,為一切眾生修淨業,為一切眾生成淨土,更重要的是,為一切眾生成就功德寶 –名號功德,平等施一切眾生。    

《無量壽經》續云:「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他成就的名號功德,令眾生都可以成就他一樣的功德。原來,阿彌陀佛把修成的一切淨業功德 – 智慧、悲、光明等,都含攝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個字當中,讓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可以攝取,共同分享。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施是施行,為是造作;趣是向,是因,求是取,是果。施為,是阿彌陀佛所造的功德;趣求,是眾生念佛所向求、取得的果報。「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即阿彌陀佛為眾生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是真實的,眾生念佛攝取阿彌陀佛迴施的功德也是真實的。

總括來說,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所立四種念佛,所謂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聖道門以自力斷惑證真,超凡入聖,當以實相念佛為最勝,更貶持名念佛為愚婦愚夫設方便之行。殊不知淨土門以他力立信,隨順佛願,以持名念佛攝取光明的真實功德,才是最殊勝,而且是最方便、最簡易!

Wednesday, February 12, 2014

49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0)


49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0)
2014.02.12

        一般而言,世間的福德適用於世間的業報,這是有為法,即因緣所生法,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皆是虛妄,不真實的,不永恆的。除非有修有證的聖賢已斷惑證果,或已開悟見性,於一切相中無所住,又「於彼相中,實無所得」,所謂「即相離相」,試問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做得到。或許有,亦恐怕是大菩薩乘願再來吧!

        但是,阿彌陀佛及其極樂國土則恰恰相反,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序義分〉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

七種殊勝因緣者,即因、行、果、報、樂、悲、智,此乃修菩薩行者的七大修行方面。阿彌陀佛的因地願發得很大,如《無量壽經》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他要超越十方諸佛世界的大願,堪稱「諸佛之王,光中之尊」。

阿彌陀佛由因願,乃至行、果、報,皆是殊勝清淨,故能成就殊勝清淨的極樂報土,及其無量無邊的光明和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全部都是真實的!換言之,阿彌陀佛為眾生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是真實的,眾生念佛攝取阿彌陀佛迴施的功德也是真實的。

Monday, February 10, 2014

49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9)


49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9)
2014.02.10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卷下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首偈十分重要。

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即諸佛受用的圓滿報土,是實報莊嚴土。相對於娑婆世界是有為的、有生滅的境界,即凡夫所居的雜染化土,是凡聖同居土。前者是阿彌陀佛修淨業所成就的佛力及真實功德所成,後者是凡夫造不淨業的不真實功德所成,故一切世間法都是因緣所生滅法,是顛倒、虛偽、有漏(有煩惱)、自私的。

因此,在世間所修隨緣雜善,如修定、修福、修慧等的「少善根、少福德」的「不真實功德」,根本不適用極樂無為涅槃界,故此行者恐怕很難往生到極樂世界。釋尊在《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接着《阿彌陀經》教人「執持名號」,即得往生,可知念佛人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之行,亦因名號功德是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為一切眾生修淨業而成就的真實功德!

衹有阿彌陀佛惠施給我們的名號功德,才是真實的,才能使我們得生淨土。但我們怎麼樣取得這些真實的名號功德呢?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因此念佛人透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攝取其光明 名號功德,增長善根,滅罪增福,並以此名號功德,乘佛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Friday, February 7, 2014

49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8)


49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8)
2014.02.07

「南無阿彌陀佛」 - 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為一切眾生發大願、修淨業,而成就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真實的功德!以此真實涅槃的因,才能得真實涅槃的果,是阿彌陀佛的佛果。這些功德是不顛倒的,即「依法性,順二諦故」。又這些功德是不虛偽的,能攝取眾生入最究竟的淨土 - 極樂無為涅槃界!

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前身)在因地發下四十八願的時候,已是一位證入八地的不退轉菩薩,證得無生法忍,無生一念分別心,一切自然而非造作,故「依法性」。他所修的淨業在理上 (真諦) 和在事上 (俗諦) ,皆是圓融,一切無礙,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故「順二諦」。因此,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是不顛倒的。

法藏比丘為一切眾生發下四十八願,為一切眾生修淨業,為一切眾生成就極樂國土,與一切眾生分享其成果。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取十方世界的念佛人,如《觀無量壽經》云:「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換言之,念佛人都能透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攝取其光明,以此殊勝和真實的名號功德,增長善根福德,建立深信之心,從而現世及當來得到大利益,包括往生,直入阿彌陀佛的圓滿淨土,修至補處菩薩位,究竟成佛!故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是「不虛偽」,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Wednesday, February 5, 2014

49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7)


49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7)
2014.02.05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名號功德殊勝,勝在「真實」!反而我等凡夫在世間所造作的善業是「不真實」!二種功德相比,立見高下。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上云:「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明顯地,我等凡夫在娑婆化土所修的人天善法,皆是有為 (即因緣所生滅) 和有漏 (即會漏失,喻有煩惱)的雜毒之善,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等凡夫因未見性悟道,斷惑證果,未離四相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契入法性,即是有造作、非自然的,故言「不順法性」,因此這些「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的功德都是顛倒的,不依法性,不順真、俗二諦故;又這些功德皆是虛偽的,不能攝取眾生入最究竟的淨土 - 極樂無為涅槃界。

Monday, February 3, 2014

49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6)


49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16)
2014.02.03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淨土宗是他力救度的法門,不在乎「戒、定、慧」的功德,而在乎「信、願、行」的資糧。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信願行具足矣!六字中有「南無」,代表「信」和「願」,「阿彌陀佛」則代表「行」,即契入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三個「要求」,故淨土行者宜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不宜念四字「阿彌陀佛」

        《阿彌陀根本秘密神咒經》云:「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佛號,具足無上功德,所謂「六字洪名」阿彌陀佛把他修成的一切淨業功德 – 智慧、悲、光明等,都含攝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個字當中,其功能簡直是不可思議,故名「萬德洪名」,又譽為「阿伽陀藥」,即能治一切病的萬靈藥也!

更重要的是阿彌陀佛成就了「十念必生」的第十八願,兆載永劫,救度十方眾生。眾生祇要稱其名號,即可攝取其光明,增長善根福德,消業除障,破疑滿願,臨終蒙佛與諸聖眾來迎,接引往生。以名號功德為往生淨土之因,殊勝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