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2

31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三)


(31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
20121130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何謂「至心」?至者,真也,是真心的意思,即完全出發自於內心,即真心地信受彌陀救度,真心地願生彌陀淨土,真心地專念彌陀名號。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何謂「信樂」?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的救度,相信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包括我等娑婆世界的罪苦眾生發願而成就的,相信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成就的名號功德,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是淨土宗的精髓所在。

何謂「欲生我國」?站在阿彌陀佛發願的立場而言,我發願的目的是在呼喚救度十方眾生,你要到我的極樂世界來,故云「欲生我國」!站在十方眾生的立場而言,就是「願生彼國」的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上品下生,云:「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就淨土宗而言,「願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

祇要往生到淨土,入了諸佛境界,自然成就菩薩大悲願行,所謂「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往生淨土者皆是諸上善菩薩,自然悲智雙運,「隨願修短」,還入他方世界,普度眾生,完成佛道!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31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二)


(31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二)
2012年11月28日

「攝生三願」有「當機願」和「結緣願」之分。第十八願和第十九願是「當機願」,行者於現世今生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十願是「結緣願」,行者於現世今生不一定往生極樂世界,祇跟阿彌陀佛結了緣,仍等待來生的機緣成熟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亦是他的本懷,因此依第十八願念佛者,稱為「本願念佛」。依第十八願念佛的特點如下:
1.                  口唸 – 如善導大師云,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名為「稱」。不是心念、默念、憶念、思念、觀念。當然「有心而行生」,猶水與波,口稱與心意相涉,但以聲字重在口業,故言「十聲」。
2.                  名號 – 稱念其名號,即口念「南無阿彌陀佛」。
3.                  立信 – 第十八願以信為本,行者因立信而稱名,信彌陀大願。
4.                  往生 – 彌陀第十八願的目的在於救度和接引稱念其名號者,得生其國土,故「本願念佛」者以往生極樂世界為目的,因果昭然。

「本願念佛」者基於「順彼佛願」而念佛,遵照阿彌陀佛的意願、本願來念佛,其「信心」與「念行」,皆由佛願、佛力而起,謂之「他力」,故又名「他力念佛」。第十八願顯彰「純粹」淨土法門的妙義。

「本願念佛」與一般念佛不同。一般念佛從凡夫的心而出發,如為自己修福習定,為自己積功累德,謂之「自力」,故名「自力念佛」。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30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一)


(30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一)
20121126

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時發了四十八願 (因本願),成就了極樂世界,成就了阿彌陀之名號。善導大師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將四十八願全歸入第十八願,視之為阿彌陀佛「因本願」中的「根本願」,即是本願中的本願,故說「本願十八」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特色之一。

第十八願的願文如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願清地顯示阿彌陀佛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將「自己成佛」與「眾生得生」連結一起,故云:「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願以信為本,祇要眾生信賴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以「稱名正行」建立信心,念佛求生,必能仗佛力得生!

善導大師以第十八願為本願中的本願,只因此願全仗佛力,由阿彌陀佛一力承擔,故此萬無一失,萬不漏一,萬修萬人到。此願普被三根,故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阿彌陀佛欲令眾生心生信心,心生歡喜,自然求生西方,專念其名,故成就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眾生。

Friday, November 23, 2012

30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四)


(30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四)
2012年11月23日

從第十八願願文和成就文來看,五逆謗法者不得生,但善導大師在《法事讚》「逆謗得生」之文云:「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造罪回心」之文又云:「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其實,我等造罪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豈有不曾做五逆罪及誹謗正法呢?難道阿彌陀佛就此捨棄我們,永遠不得往生其淨土嗎?一定不會!衹要浪子回頭,阿彌陀佛歡近你?

善導大師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選取「定成正覺願」(11)、「光明無量願」(12)、「壽命無量願」(13)、「諸佛稱歎願」(17)、「十念必生願」(18) 五大願為「真實願」,成為四十八願中的心要、彌陀的本心,其中第十八願是本願中的本願。導大師《往生禮讚》有一段「本願強緣」之文:.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這首偈三言兩語,盡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的特色。這首偈是淨土宗的贊佛偈,真是非常好!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30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三)


(30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三)
2012年11月21日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上的「八番問答」,詳釋五逆和誹謗問題,明言: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謗法者斷一切世間善法之道,能滅一切出世間聖賢之教,令正法無法久住於世,令眾生沒法出離三界生死,永遠在六道輪廻,在三塗受苦,影响深遠至大!可知謗法者罪,比個人犯五逆罪更重。此外,誹謗正法者亦不信,故不得往生。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有一警世偈,云:「 世尊說法時將了,慇懃付囑彌陀名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如此生盲闡提輩,毀滅頓教永沈淪超過大地微塵劫,未可得離三塗身大眾同心皆懺悔,所有破法罪因緣,

     末法惡世時期,疑謗佛法的人特別多。不論出家或在家都互相排樂,見有人修行反而生起瞋毒之心,更刻意破壞,斷人善根,欲至淨土法門永遠沈淪下去,以致眾生在三界經歷無數央劫,都不能出離生死,但願大眾同心為破法的罪業因緣而懺悔!彌陀淨土法門是極難信之法,若在末法惡世謗法,斷人善根,真是罪大惡極!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30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二)


(30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二)
2012年11月19日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結尾,還有八個字,即「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者,即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換言之,犯了五逆罪及誹謗佛法者,即不能得生彌陀淨土。

驟眼來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好像是往生的條件,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討論五逆和誹謗問題時,云:「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

可知從「抑止門」和「攝取門」兩方面去看,抑止未造五逆者不要造,已造五逆者亦可被攝取入淨土蓮胎受教化。另知謗法之罪猶大過五逆之罪。謗法者必無信,故不能得生彌陀淨土。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30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一)


(30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一)
20121116

彌陀淨土法門是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尤其是末法惡世眾生,根本無有出離三界生死之機緣,善導大師又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時,云:「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第一個深信是「信機」,即信自己是什麽根機的眾生,第二個深信是「信法」,即信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救度法門。

「機法一體」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一,反映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這八個字裏 -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若不生者」是眾生往生,「不取正覺」是彌陀成佛,前者是機,後者是法,合二為一。換言之,當阿彌陀佛成佛的同時,他已成就使我們眾生往生的能力。

        阿彌陀佛以什麼能力救度我們,使我們眾生能夠往生淨土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光明名號!如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阿彌陀佛欲令眾生心生信心,心生歡喜,自然求生西方,專念其名,故成就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眾生。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30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十)


(30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 - 本願十八()
20121114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一個誓約、誓盟。若是阿彌陀佛不能成就救度眾生的能力,他要付出代價 – 不能成佛!可知阿彌陀佛發下這個誓願,何等廣大深重!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直下承担,負起救度十方眾生的重任,保證念佛者終能往生他的淨佛國土,讓他們受用一切阿彌陀佛所修成的果德,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又正正因為第十八願才有這八個字,所以此願被尊稱為「生因願」 - 往生正因的願。相對而言,其餘四十七願則稱為「欣慕願」 - 令人欣慕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求願念佛,乘佛願力 (第十八願),往生淨土。沒有佛力為增上緣,九界眾生無從得入,如善導大師云:「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又按《無量壽經》言,阿彌陀佛成佛後,仍然「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繼續為眾生修六度萬行,將所成殊勝的真實功德,化作無所障礙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任由一切稱念其名號的念佛人攝取。阿彌陀佛是「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不但增長念佛人的善根福德,而且接引他們到其淨土去。

當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施其名號功德給我們,我們稱念彌陀名號時,倍感親近,感其恩德,信心歡喜。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30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九)


(30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 (十九)
20121112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十分特別,在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其意義非常深遠。慧淨法師說明「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意義,形容得十分簡潔明快,云:「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我必須讓你往生,我才能成佛。沒有我,你不能往生;如果有我,你就能往生。阿彌陀佛以正覺之佛身為質,救贖十方一切罪惡眾生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成佛。這八個字有這種含義,豈不是阿彌陀佛的成佛跟我們的往生是綁在一起的?綁在一起是一體不離,如果沒有我們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我們的往生」。

這八個字反映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態度:「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謂生佛同體,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如《阿彌陀經》所說的「共命之鳥 - 一身兩命,識別報同。共命之鳥是一個身體兩個頭,一個頭吃飽另一個頭不吃也能活,因為兩者是「生命共同體」。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的關係是既親且近,相依為命。

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大願,修淨業,成佛道,現今仍以光明名號,攝化眾生,所以,當我們讀着第十八願,念着「南無阿彌陀佛」,攝取阿彌陀佛廻施給我們的名號功德,我們內心都會感動。阿彌陀佛給我們信心,給我們希望,給我們歡喜,給我們的善根福德,我們內心都會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November 9, 2012

30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八)


(30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八)
2012年11月9日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好一句「乃至十念」,盡顯阿彌陀佛的大悲重願,及其平等救度十方念佛人的能力,所向披靡。從攝生的對象和時空的條件來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適用於全人類 (十方眾生,不論凡聖,上至補處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不論上輩上根還是下輩下根、不論頓教利根還是漸教鈍根等等)、全方位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全天候 (不問時節久近,不論宿世結緣還是今生重聞,平生業成還是臨終業成等)。

阿彌陀佛提出「乃至」一詞,英文是 even,廣東話是「咁都得」,有「縱使如此、甚者至此」或 worst to the worst等等意思,略帶有「迫不得已、無可奈何」的感覺,換言之,無論我們怎樣衰,怎樣壞,在千鈞一髮,命懸一線,倘有一絲往生的機會,阿彌陀佛都能以其大願業力救度我們,接引我們到淨土去,速離生死苦海。

但話分兩頭,我們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往生因緣,置於此危機,淪入此險境,祇留給自已一線往生之機,甚至將自己往生的機會率推至近乎零呢?難道我們要以身試法嗎?因此,我們念佛不妨從另一角度去看「乃至十念」:雖舉十念,何况萬念;雖舉惡人,何况善人;雖舉臨終,何况平生等等。我們應專稱佛名,將自己的往生因緣,置於穩妥和有利的情况、以期將自己往生的機會率提升至百分之百!
       

Wednesday, November 7, 2012

30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七)


(30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七)
 2012年11月7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等著作,多番演譯「乃至十念」這四個字,涵蓋「上盡一形的平生之機」,乃至「下至十聲的臨終之機」。引申此義,「乃至十念」之念佛,不限其數量,各人可以隨因緣而念,上盡十萬、三萬、一萬、一千、一百,乃至十念,不問多少。又「乃至十念」之念佛,不限其質量,各人可以隨因緣而念,上盡念佛三昧、淨念相繼、定心念佛,散心念佛,乃至十念、十聲、一聲,不問深淺。反正都是本願念佛,就算有什麽「工夫」、「境界」,一切都是由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所攝化,非我等凡夫有半點自力功德而成就。

「乃至」者,以示最低要求,從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而言,能攝化十方眾生,如眾生不能心念,也可口唸,又眾生不能唸一萬聲,也可唸一聲;又眾生不能定心念,也可散心念;又眾生不能打佛七、定課念,也可以隨時隨地念,總之,阿彌陀佛十分體諒罪苦眾生,衹要他們信心求念,乃至一聲,阿彌陀佛都會攝取不捨。

就眾生求生西方而言,則要專修專念,口唸進而心念也好,唸一聲進而一萬聲也好,散心念進而定心念,隨時隨地念,或定課念或打佛七,念中不見佛或見佛,一概不用計較,總之,念佛愈專愈好,與阿彌陀佛自然愈親、愈近、愈強!彌陀本願之「乃至」義,屬於舉易况難、舉惡况善、舉少况多,其意在於發起和堅固淨土行者的信心。

Tuesday, November 6, 2012

30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六)


(30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六)
2012年11月5日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何謂「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等著作,多番演譯這四個字,如「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上盡百年,下至一聲等」等,總有上盡下至,以示我等念佛眾生,「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可知「乃至十念」,是念佛是最低的標準,沒有比這個更低了,幾乎沒有條件、沒有門檻,人人都做得來,人人都可得生。

「乃至十念」,尤其針對那些一生沒有學佛念佛的人,到了臨命終時,時間衹能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皆能往生極樂世界。以此極端的情况,涵蓋現在就發願往生,現在就開始念佛的人,必然順理成章地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乃至十念」來覆蓋所有念佛的眾生;顯示不論何人,只要念佛,都必往生。因此,「乃至十念」者,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念」的念佛行。

我們是「平生之機」,不待臨終才決定是否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故此,「上盡一形」地念佛,就行立信,建立和保持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阿彌陀佛是以這種「乃至十念」的念佛行作為標準,說明只要願生稱名,任何人都能夠達標,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Monday, November 5, 2012

29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五)


(29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五)
2012年11月2日

如上文述,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言「欲生我國」,是「願生的心」,是「發菩提心」,亦是「廣度十方眾生」的心。

淨土宗除了「信」,亦強調「願」和「行」。「信、願、行」是往生極樂世界所具的條件,三者稱為「三資糧」。三者缺一不可,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行不足以滿所願。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行。

善導大師〈玄義分〉討論願和行的問題上,云:「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但言發願,不論有行。乃至一念,曾未措心」,「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是故今此《論》中,直言發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與遠生作因者。」

若欲往生淨土者,必須要「行」和「願」兩者同時具足,方可得生。若然衹有發願,乃至念一聲佛,都未曾「措心」 - 無心實行措施也,怎能得生呢?因此,「孤行」或「虛願」都沒法去西方淨土。願和行要相輔相成,而且行者要真切,有決心。否則,就如《攝大乘論》所言的人,衹有發願,沒有念佛的行動,故此未能即時得生,衹能為下一生或下下一生種下往生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