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8

1223 淨土宗宗風略釋 (30)

1223淨土宗宗風略釋 (30) 
2018.09.28
我們念佛要守護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的心不動搖,不被別人所影響,就需要親近淨土道場,親近淨土宗的善知識。其寶要守愚不容易哦!很多人都不願意守愚,都要去多讀點經,智慧就多一點了!「你只會念阿彌陀佛,我還會念《地藏經》,我還會念《金剛經》,那我比你高多了。」

我們普通人聽到別人這麼一說,他馬上也不老實了,心就動起來了。我們這顆心啊,人家只要輕輕一撥就馬上動起來了。人家拿一部經典一打我們,我們就受不了了,就要去讀啊,去念啊,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要守護我們的信心就要去親近淨土道場,淨土道場能讓我們安心,是與我們的法相應的地方;淨土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學法的引路人。

那麼我們為了令自己安心,能夠老實,能夠本分、守愚、無諍地念佛,就要多親近淨土道場,多親近淨土宗的善知識,多親近同行善知識。同行的只要是念佛的人就可以多親近,不是念佛的人就可以讚歎、隨喜,然後呢?我們自己遠離,不要去親近這些人。

我們跟參禪的人在一起呆久了的話,回去三天之後就會開始談玄說妙了,因為我們凡夫眾生啊,都是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我們自己就要有分寸,要親近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不能親近,這就是一種保護,守護。

一個小孩需要有人保護他,我們應該怎麼保護他呢?就要給他找一個好學校,讓他結交好的朋友,讓他生活在一個好的環境裡面,他才能夠成長、成人。就像古代孟子的母親,為了成就孟子三次搬家。為什麼要三次搬家呢?就是因為家庭周圍的環境不好,會影響小孩,然後找一個最安靜的地方去培養自己的孩子。

1222 淨土宗宗風略釋 (29)

1222  淨土宗宗風略釋 (29) 
2018.09.26
就淨土法門來說,下愚的人果能守住自己的本分老實念佛,甚至超過上智的人。他不懂道理也能夠老實念佛,你問他為什麼要老實念佛,他也不知道,但是他能夠老實念佛:定是宿世善根令他能夠守住這一點,就行了。

我們正因為愚癡才可以老實念佛,才能夠安心念佛。如果有一點智慧的人,就開始談玄說妙了,參禪啦,學教啊,就東奔西跑去了,他就不老實了。越愚癡的人越本分,他就知道:「我沒什麼本事,其他我也學不來。我也沒能力去學其他的,我就守護我的愚癡心,我就這個樣子來念佛了。」

別人是有智慧的人,他去學菩薩道,他去參禪學教,那是他的本事;我們自己就安心念佛,守愚念佛。我們也不需要他們爭論。我們學上智學不來,只有學下愚,學淨土法門,不要把自己裝扮得很聰明的樣子,要像一個愚癡的人,老實念佛,守愚念佛。人家罵我們愚癡,說我們念佛沒本事,沒出息,沒關係,我們認了就行了,不要跟人家爭:這第四點就是無諍念佛。

無諍,就是不要與別人去爭論,辨別高低,辨別是非,辨別對錯。有爭論就有是非、就有煩惱、就有紛爭;沒有爭論就天下太平了。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要不與他法相爭,不與別人相爭,不與是非相爭,不與人我相爭,我們就老老實實地安心來念佛——無諍念佛。無諍就是心中要放下是非,放下高低,放下人我,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無諍念佛。

我們不用去計較,人我的問題不要去管,與念佛往生沒有關係的是非問題不用去評論,我們自己能夠安心於此,不與人爭,不與事爭,不與法爭,我們就老老實實地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本分。老實、安心、守愚地來念佛,這樣就是真正的「自信」——信仰淨土一門最真實的一個表現。

Monday, September 24, 2018

1221淨土宗宗風略釋 (28)

1221淨土宗宗風略釋 (28) 
2018.09.24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言: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以來,我們都沒有了過生死。再聰明的人,也不要指望你這輩子憑自己就可以了生死了——無量劫都沒有了生死,這一輩子恐怕也出不了頭。那出不了頭怎麼辦呢?那就守愚,就還愚癡安於念佛,就老實念佛。

印光大師言:學淨土法門有兩種人最容易得到利益:第一種人就是上智,第二種人就是下愚。上智,當然就是智慧很高,像印光大師、善導大師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極限,他們是因為深入經藏、明白教理,然後來老實念佛了。他們明白之後也是安心念佛,老實念佛,守愚念佛。他們不會再去廣學多聞,不會去學大乘藏,他們也就是老老實實念佛了,因為他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念佛的殊勝,那麼這種人很容易老實下來,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

還有一種人就是愚癡的人,越愚癡的人越好。我們很多愚癡的人覺得自己沒文化:「我也不識字啊,也沒念多少經啊,我在廟裡面師父都不瞧我一眼。」這種人啊,是最好老實念佛的,沒有人打擾你——師父都不看你一眼,你就正好躲在一邊安心念佛了。我們不要怕被人遺忘,只要阿彌陀佛不遺忘我們就好了;其他這個世間把我們遺忘掉了,我們正好安靜念佛。

有些人不是想清靜嗎,想沒有人打擾啊,想安心念佛,所有人都不理睬你,你就最清淨了;如果大家都在找你麻煩,那就不清淨了。所以,守愚念佛是我們愚癡人的本分,是我們的本錢,這個本錢不能丟。「唯上智與下愚而不移」,他不會移動,不會改變:上智的人明白老實念佛的道理,他老實念佛;下愚的人不明白念佛的道理,他也老實念佛,這一點是最可貴的

Friday, September 21, 2018

1220 淨土宗宗風略釋 (27)

1220  淨土宗宗風略釋 (27) 
2018.09.21
智隨法師引蓮池大師的話: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這就是讓我們要老實念佛。但是要老實,這顆心不容易,人就是不老實。

老實的前提就是要安心,就是要明白淨土的道理,知道往生的真實,知道念佛的殊勝可貴,我們如果能夠真正明白念佛之殊勝至極就老實了——沒有比念佛更好的,還有什麼不老實的呢?

就像我們世間人發財一樣,如果賺到黃金了,其他統統可以不要了,對不對?黃金是最珍貴的、最值錢的。那麼有了黃金的人,還會想去做生意嗎?還會想著怎麼擺地攤嗎?不會了。那麼知道念佛是無上功德大寶的人,我們還需要去在意其他的小功德嗎?不需要在意了。

有些人不老實念佛的原因,還有一點在哪裡呢?是希望自己有智慧,是說:「自己現在不行啊,我修行不夠,我要增長智慧,要增長福報,我要好好去修行。」所以他就不老實了。

法然上人有講:還愚癡得生極樂。我們末法眾生都是愚癡眾生,雖然有一點智慧,讀了一點書,還是愚癡,很多問題還是不懂,遇到名利,遇到是非,爭得比誰都凶,那就是愚癡不明道理啊!

念經的時候念得很法喜,一停下來之後呢?煩惱又來了。那麼學淨土法門不需要去想辦法開智慧,轉移層次——我們要守護自己的愚癡。要守愚,安守本分,守護我們的愚癡。愚癡是很寶貴的。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愚癡不行,要開智慧,學佛的人要增長智慧,增長福報;但是學淨土法門呢?智慧不需要增長,安心念佛,守愚念佛。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8

1219淨土宗宗風略釋 (26)

1219淨土宗宗風略釋 (26) 
2018.09.19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三條:守愚無諍──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就根機來說,這是對念佛人的一個規範。我們專弘揚念佛法門,但是對於其他法門,是高是低、是勝是劣,都不應妄自評論,唯「守愚念佛,無諍念佛,老實念佛」。這是印光大師教導念佛往生人堅守的三個修持原則。

高低勝劣,或是真假權實的分辨,那是有智慧、有辯才的上根人才有辦法做得到。但對於普遍、大多數的蓮友來說,我們只有「守愚念佛」,因為我們愚癡,無法開悟,不能圓滿三學,念念都有罪業,沒辦法斷除煩惱,我們是這樣的罪惡生死凡夫,所以我們就安於這樣的本分,無諍地、老實地、踏實地、樸實地、務實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什麼是「守愚念佛」?不管別人怎樣看、怎樣說,絕不可傾動「念佛必生」的信念,如愚夫愚婦般堅持下去,即是「守愚念佛」。

什麼是「無諍念佛」?又不用與別人諍訟,計較高下,釋尊的辯才無礙,亦沒法令多人生信;信受與否,一切視乎聞者的宿世善根,此名「無諍念佛」。

最後,什麼是「老實念佛」?就是長時地恭敬念佛,無餘無間,無他想、無後心地念佛,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往生決定無疑矣老實念佛!!

印光大師反覆講: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跟上文所說的「不間斷」,其義相若。智隨法師說:很多人不老實,東奔西跑,找高僧啊,找各師啊,找玄妙之法,就是不願意老實念佛。為什麼不老實念佛呢?心不安啊,心中有問題沒解決,他要到處去找,找法門找地方,找師父,不滿意再換一個。心中不安才會四處尋找。如果我們真正安心的人,不老實也會自然老實,再不老實的人,他安心之後也就老實了。

Monday, September 17, 2018

1218淨土宗宗風略釋 (25)

1218淨土宗宗風略釋 (25) 
2018.09.17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二條是「三不疑雜」,第一是「不懷疑」、第二是「不間斷」,第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善導大師的贊佛偈又云: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唯有者,只照攝念佛往生人。

         善導大師又在《觀經疏》自設問答說: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阿彌陀佛光攝三緣 - 親緣、近緣、增上緣。那麼,為什麼不攝取雜行之人呢?同樣道理,雜行之人跟阿彌陀佛沒有親緣、近緣、增上緣,所以不攝取;同時,雜行人不順隨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所以佛的心光不攝取;同時,雜行之人所行的行體不是名號本身,跟阿彌陀佛名號之間沒有自然法爾的這種感應道交的關係,所以光明不攝取。道理如此。 

那麼,阿彌陀佛光明不攝雜行者,只攝取念佛的人,那不是不慈悲嗎?     應該雜行的人也攝取才慈悲呀!淨宗法師解釋說: 這樣的講法,一個是不合理,第二個,事實也不如此。

       怎麼叫不合理呢?因為佛度眾生是根據誓願而來,不能偏離誓願另外強行要求。「一向專稱」,「一向」是就時間來講的。也就是從我們信受這個法門開始,一直到臨終往生,都是專一念佛,無二無雜,沒有半途而改變,也不夾雜其他的佛號、咒語,或是摻學其他法門,這個叫「一向」。宗風所說的「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就是「一向」的意思。

Friday, September 14, 2018

1217淨土宗宗風略釋 (24)

1217淨土宗宗風略釋 (24) 
2018.09.14
善導大師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得生機會率達百分之百!在此苦空無常的世界,誰能保證你的得生彌陀淨土機會率是百分之百呢?除了阿彌陀佛外,沒有一個人,乃至一個可以提出百分之百的保證!

「念念相續」要怎麽解釋呢?上文介紹不間斷」、「念念不捨」時己略說,今再引淨宗法師解釋,如下:

「念念相續」有兩種:一種就是心的相續,一種就是行的相續。
從心相上,不管白天、晚上,睡覺、不睡覺,願生心是相續的,因為『念念相續』不是靠我們第六意識記得不記得,而是靈魂深處的歸命,所以,睡著了都不影響。

在行相上,就是養成念佛習慣,經常念佛,不捨離阿彌陀佛去念別的,這也叫做念念相續、念念不捨,不捨信受彌陀救度,不捨這個法門,不捨願生極樂淨土。

這樣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專歸專念阿彌陀佛,永不改變,誓畢此生,永不退轉,這叫做念念相續,畢命為期。

又,有人 以《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來解釋「念念相續」,  是不恰當的。他們認為:若人欲現世得生淨土,必須要念佛念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見佛現前,證入「念佛三昧」,才能得到阿彌陀佛保證,蒙佛接引,往生彌陀淨土。


但是前者是聖者講念佛,是證得六根互用的圓通法門,證入「念佛三昧」,而後者是凡夫講念佛,為求得生淨土,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順佛本願而稱佛名號,即入必定。兩者不可相提並論,應知。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8

1216淨土宗宗風略釋 (23)

1216淨土宗宗風略釋 (23) 
2018.09.12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提出念佛得生的作業法,即四修法 -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隨後又說出專修和雜修的十三種得失,當中談及「相續」和「不間斷」者如下:

繫念不相續故 - 雜行與彌陀、極樂無直接關係,行者心不繫念極樂,仍貪戀娑婆生死,糾纏罪福苦樂,追求人天福報,執凡情而不捨離。

憶想間斷故 - 繫念是欣求,繫念相續者是安心法。憶想是意業起行,即觀察正行。憶想間斷者,即不憶想極樂,卻以憶想餘方世界來間斷也。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 這個是最常犯,而不知不覺犯的過失。行者不念佛時,在日常生活裏常生諸見或起貪瞋,所謂業障現前,總會想一想:為什麼我念佛還有邪見貪瞋煩惱呢?我要稍停念佛,自己先來坐禪拜懺、廣作佛事,以期伏惑、消業、除障,否則我怎能往生淨土!這些想法和行業是名「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 佛恩是彌陀本願救度之重恩、是釋迦勸化專修之重恩。雜修之人不明佛意,昧於佛恩,故無念報佛恩。

善導大師更指出專修和雜修的得生機會率,令人眼前一亮,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正念者,即「專念佛名必生」的信念,不得雜疑也本願得相應者是指阿彌陀佛;不違教者是指釋迦牟尼佛;隨順佛語者是指一切諸佛出廣長舌相所誠證、所護念的。        又言「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者,定是佛願、佛力、佛名功德所能保證,非濁世凡夫憑自力修行所能及,應知。

Monday, September 10, 2018

1215淨土宗宗風略釋 (22)

1215淨土宗宗風略釋 (22) 
2018.09.10
        很多人誤解「念念相續」、「念念不捨」或「不間斷」,認為行者必須無休止地念佛,念個不停。這當然是不切實際的。

言「念念相續」者,即上次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今次念佛時,繼續念南無阿彌陀佛;下再一次念佛,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名「念念相續」。簡單來說,就是不換題目,「念佛得生淨土」之心念始終不變、永不捨棄,故又名「念念不捨」

言「不間斷」者,即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提出念佛得生的作業法,強調「不雜餘業」、「不以餘業來間」、「不以貪瞋煩惱來間」,云:
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

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

什麼是不雜餘業」呢?不夾雜其餘與本願相違的行業,即除了專稱佛名以外,一切與往生淨土不相關、不相應、不相契的行業,例如持戒、習定等。更不以此等餘雜業來間斷「專稱佛名」 - 正定之業!


什麼是不雜餘佛」呢?為往生極樂而讀誦淨土三經以外的經典,
不想像極樂淨土以外的依正,不禮拜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不稱念彌陀以外諸佛菩薩名號及咒語,及不讚歎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Friday, September 7, 2018

1214淨土宗宗風略釋 (21)

1214淨土宗宗風略釋 (21) 
2018.09.07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二條是「三不疑雜」,第一是「不懷疑」、第二是「不間斷」。

善導大師說正行和雜行五種得/ 利害關係: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迴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迴向、雜。

可知「不間斷」是指不雜餘佛、不雜餘行,唯一心專念佛名。念佛若行不相續,心自然常間斷;反之亦然「不間斷」,與「相續」同義,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信和行的關係,曾提出「信心三不」: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可知淨土行者的信心不單純樸實,念佛則時念時不念;又淨土行者的信心不專一,念佛則未有決定願生;又淨土行者的信心不相續,念佛則有餘業、餘念來間斷。曇鸞大師續言:此三句,展轉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 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念念相續、念念不捨或不間斷,最後都是歸結一句「我一心」,在行相是不雜餘佛、不雜餘行。上文第1205篇談過「念念不捨」,有二義,即「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此處不再詳談。

Wednesday, September 5, 2018

1213淨土宗宗風略釋 (20)

1213淨土宗宗風略釋 (20) 
2018.09.05
雖然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不問罪福,包括一切善惡凡夫,但不表示阿彌陀佛所作有違因果,不順俗諦。且看《觀經》的下品上生文,當阿彌陀佛來迎接引,讚慰臨終的念佛者:「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阿彌陀佛在尚未接引臨終的念佛凡夫之前,先旨聲稱「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為他償還業債和消除罪障。阿彌陀佛絕不會「妄顧」娑婆世界的因果,不埋單結算找數,就「強行」把念佛人拉走到極樂世界去。

因果關係,絲毫不爽,阿彌陀佛亦不例外,衪先替我們消除罪障後,我們才能以「清白」之身,登上蓮臺,往生淨土。如《觀經》的下品下生文言: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其實,一般佛事如拜懺誦經,都有消業除障滅罪的功能,如《觀經》的下品上生文言: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何况念佛!該文續言: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由此可見,從消業障、了生死、生淨土來說,誦經不如念佛,沒有任何行持比得上念佛!淨土行者更要「深信因果」,尤其是「稱我名號」是因,「得生淨土」是果這個因果關係,這是自然的真理,也必然的事實。


當知阿彌陀佛的本誓重願,真實不虛如《無量壽經》云:若淨土行者不明信佛智,猶如罪福,就是疑惑佛智;縱使此等行者有大因緣得生淨土,只能含華未出,住入胎宮,直至疑障乃除,才能宮華開發,應知。

Monday, September 3, 2018

1212 淨土宗宗風略釋 (19)

1212  淨土宗宗風略釋 (19) 
2018.09.03
為什麼「修諸功德」在淨土法門構成「疑信佛智」的障礙呢?
首先,我們明白行菩薩道有兩種,殊途同歸。有難行的,以自修持力修諸功德,斷惑證果,也有易行的,以佛本願力專稱佛名,得生淨土。前者是聖道門,易信難行,但後者是淨土門易行難信。

釋迦牟尼佛廣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解脫,所謂「法無高下,應機者最」。淨土門應怯弱下劣、愚惡罪苦之機,此等人無力修行,唯以信佛因緣,欲求生淨土得解脫。佛還發大悲,豈會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呢?

但有學佛之人唯取易信難行、自力修持的聖道門,而「懷疑」、乃至「否定」易行難信、佛力救度的淨土門,不信受佛本願力,致使專稱佛名者得生淨土,因此客觀上,他們算是「疑信佛智」了!

為什麼「猶信罪福」在淨土法門構成「疑信佛智」的障礙呢?
有人得聞淨土門應怯弱下劣、愚惡罪苦之機,認為阿彌陀佛的救度不問罪福,是善惡不分。這些人覺得愚惡罪苦的人死有餘辜,罪有應得;客觀上,他們才是自己是福善之人,尚不敢奢望得生佛國!

他們擺脫不了因果業力所成的善惡觀,並以此有為生死的世俗罪福觀,來看阿彌陀佛的平等和無條件救度。我們的業障一定要償還,不過不是我們償還,而是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償還!

他們不信知念佛是佛功德迴施給念佛人,其力用雖是緣於外,但其勢強,猶勝內因的作用,此因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具有「能作因」的「決定性」作用,故名為「增上緣」。因此客觀上,他們亦算是「疑信佛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