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8, 2018

1152 《觀經四帖疏》綱要 (16)

1152 《觀經四帖疏》綱要 (16) 
2018.04.16
祖師常言:得生淨土者必須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但願生淨土者可否知道此說法是建立在第十八願而說呢?然而,《觀經》下下品之十念往生,真是體現阿彌陀佛的弘願救度精神,但有人卻說下下品者只有願生之心,卻無修行功德,何由得生?

針對諸師的「別時意趣論,即判定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願無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的重點,提出「願行具足論」,明言:六字名號具足願行,信心稱名必得往生。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續上文云:

在此歸命謂之「即是」,發願迴向謂之「亦是」,這是因為「南無」的本身是「歸命」,故說「即是」,「即」是「當體全是」、「當下直接」之意,亦即是「等於」;而「發願迴向」是「南無」所具的德義,另外的一種含義 (義別),故說「亦是」,而不說即是。

               「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即」是等於,當體全是之意,所歸之法體的本身是「行」,故說「即是」;「其行」之「其」字是指前面的南無歸命,阿彌陀佛之名號,是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圓滿萬德之洪名,以此洪名作為眾生往生之行業。


眾生一旦歸命念佛之時,立即擁有此行,故亦名信行不二、機法一體。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由於「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具足願與行,故必定於今世往生極樂淨土,曇鸞大師謂之「業事成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