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30, 2018

1158 《觀經四帖疏》綱要 (22)

1158 《觀經四帖疏》綱要 (22) 
2018.04.30
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總結:第六節 - 要弘二門   、念觀兩宗   、隱顯廢立   、從假入真。


慧淨法師結合了佛法整體立聖道和淨土二門,同時再細分判淨土法門為要門和弘願,指出淨土要門行者的迴向,是靠自修持力所得定散二善功德迴向,發願往生,是名「自力迴向」;但淨土弘願行者的迴向,是靠佛本願力所迴施真實功德,致使往生,是名「他力迴向」,清晰地顯示釋尊和彌陀的教化,在往生淨土方面的異同。列表如下:


下表指出釋尊所廣開淨土要門是「方便」,而彌陀別意之淨土弘願是「真實」,應知。

Friday, April 27, 2018

1157《觀經四帖疏》綱要 (21)

1157《觀經四帖疏》綱要 (21) 
2018.04.27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對念佛眾生必生彌陀淨土的誓約、保證,十方眾生,信受彌陀救度(至心信樂)、願生彌陀淨土(欲生我國)、專稱彌陀佛名(乃至十念),必生彌陀淨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釋尊在此《觀經》之〈流通分〉咨嗟讚歎地付囑阿難,要他「好持無量壽佛之名號」,亦即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在此有一向任憑阿彌陀佛救度之意,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具足全部功德,能救度十方所有眾生,任何眾生只要一向任憑彌陀之救度,專稱彌陀之名號,就已領受彌陀之全部功德,而不是要門所修的迴向求救之自力觀佛或自力稱名。


               從「要弘二門」的「念觀兩宗」到「要弘廢立」(廢要門立弘願)、「念觀廢立」 (廢觀立念)的「念佛一宗」,有「從假入真」(從方便入真實)的隱顯之意,亦即此是釋尊為了引導聖道門的諸種機類進入淨土門,再由淨土門中的要門導歸彌陀本願之弘願念佛的施設。故《觀經》的目的不在十三定觀或三福九品,而是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附表於下:

Wednesday, April 25, 2018

1156《觀經四帖疏》綱要 (20)

1156《觀經四帖疏》綱要 (20) 
2018.04.25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一開始便於〈玄義分〉「七門料簡」,接著於第三「宗旨門」判定《觀經》之宗旨而言: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因為《觀經》一部的內容既然在說「要弘二門」,所以便有要門的觀佛與弘願的念佛之「念觀兩宗」,所謂「一經兩宗」。然而「觀佛」是自力難行之道,既非彌陀本願,也非釋尊本懷,更非十方眾生所能;而「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十方眾生所能。因此《觀經》之〈流通分〉釋尊不付囑要門之法,而付囑念佛之法,釋尊自己「廢觀立念」 (廢要門立弘願)而言: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體悟彌陀、釋迦二尊一致之意而解釋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正宗分〉廣泛地細說定善之十三觀與散善之三福九品,依之而修雖有利益,迴向皆得往生;然而尚有更大的利益不在此定散兩門,而是在弘願一門,亦即《大經》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大經流通分謂之「大利無上功德」)。

Monday, April 23, 2018

1155 《觀經四帖疏》綱要 (19)

1155 《觀經四帖疏》綱要 (19) 
2018.04.23
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第六節 - 要弘二門   、念觀兩宗   、隱顯廢立   、從假入真。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一開始便於〈玄義分〉「七門料簡」之第一「序題門」歸納《觀經》之內容而作出有名的「要弘二門判」,所謂: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觀經》一部所說在此二門。
               「要門」即是十三觀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
               「弘願」即是《大經》之第十八願,亦即彌陀「本願力」。

               「要門」是自己修行定善或散善,迴向求生;此龍樹菩薩謂之「難行道」,曇鸞大師謂之「自力」。

               「弘願」是全憑彌陀本願力,彌陀本願已預先為十方眾生完成了不可思議的救度力,亦即大願業力,十方眾生萬機不漏,善惡皆攝,弘廣大願,故名弘願;此龍樹菩薩謂之「易行道」,曇鸞大師謂之「他力」。

Friday, April 20, 2018

1154 《觀經四帖疏》綱要 (18)

1154 《觀經四帖疏》綱要 (18) 
2018.04.20
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續上文云:法體名號具足願行有這樣的次第之故,大師說明名號之中具足願行;法體之名號既然具足願行,則如是信受而稱名,一聲一聲都具足願行;並非眾生自力積功而後具足。

               依前面所述名號六字之全體願行具足故,以願而言,六字全體是願;以行而言,六字全體是行。不過大師將其分開解釋,以南無是願、阿彌陀佛是行,這是順其意義的切近處而說的。

               又,所謂「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並非一聲稱名具足一願一行,二聲稱名具足二願二行,十聲稱名具足十願十行;而是顯示法體之名號本身具足願行,故聲聲稱名,聲聲具足願行,無有一聲不具足願行。故一聲的願行與多聲的願行,都不離彌陀所迴施的願行,彌陀所迴施的願行即是往生的業因,業因既已圓滿,則一聲聲都是彌陀法體名號的顯現。

               要之,所謂十聲稱名具足願行,並非稱念之時才具足,是所稱之名號本身即具足願行,今信而稱之,故十聲的稱名當然亦具足願行。譬如波之潤物,並非成為波才能潤物,而是本來水就具有潤物的作用,此作用波亦具足,故波能潤物。        

                   慧淨法師就第五的「願行具足論」,說明「六字名號具足願行,信心稱名必得往生」           ,因而帶入慧淨法師就第五的「凡夫入報論」,說明使一切善惡凡夫平等無差別地往生報土,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是淨土門的本意。最後           的第七「乘佛願力論」,說明一切善惡凡夫的往生報土,沒有一個不乘託彌陀大願業力。一舉破解諸師對《觀經》的四大誤解。

Thursday, April 19, 2018

1153 《觀經四帖疏》綱要 (17)

1153 《觀經四帖疏》綱要 (17) 
2018.04.18
善導大師於〈玄義分〉言: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既知「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具足願與行,可知「願行具足」有三重之義:

                1、法體名號具足願行:願是救度眾生的大願,亦即彌陀於因位之時五劫之間所思惟發起的大願;行是成就此願的行業,亦即是彌陀兆載永劫之間所苦修完成的大行。願行圓滿而成南無阿彌陀佛,因位的大願大行之功德都具備於名號中,故此六字名號毫無欠缺地具足此願與行。在此能具的是名號,所具的是因位五劫永劫的願行。

                2、歸命信心具足願行:眾生聞其名號之威德時,名號成為眾生的信心,此謂之他力信心,此信心自然具足名號所具的願行,故說信心具足願行。在此能具的是信心,所具的是名號中的願行。


                3、稱名念佛具足願行:眾生既然具足信心,則能相續稱名,其稱名是信心全現的稱名,亦即信心之體的名號當體顯現於口業,故一聲一聲的稱名都具足願行。在此能具的是稱名,所具的是信心中之願行,亦即名號中本具的願行。

Wednesday, April 18, 2018

1152 《觀經四帖疏》綱要 (16)

1152 《觀經四帖疏》綱要 (16) 
2018.04.16
祖師常言:得生淨土者必須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但願生淨土者可否知道此說法是建立在第十八願而說呢?然而,《觀經》下下品之十念往生,真是體現阿彌陀佛的弘願救度精神,但有人卻說下下品者只有願生之心,卻無修行功德,何由得生?

針對諸師的「別時意趣論,即判定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願無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的重點,提出「願行具足論」,明言:六字名號具足願行,信心稱名必得往生。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續上文云:

在此歸命謂之「即是」,發願迴向謂之「亦是」,這是因為「南無」的本身是「歸命」,故說「即是」,「即」是「當體全是」、「當下直接」之意,亦即是「等於」;而「發願迴向」是「南無」所具的德義,另外的一種含義 (義別),故說「亦是」,而不說即是。

               「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即」是等於,當體全是之意,所歸之法體的本身是「行」,故說「即是」;「其行」之「其」字是指前面的南無歸命,阿彌陀佛之名號,是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圓滿萬德之洪名,以此洪名作為眾生往生之行業。


眾生一旦歸命念佛之時,立即擁有此行,故亦名信行不二、機法一體。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由於「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具足願與行,故必定於今世往生極樂淨土,曇鸞大師謂之「業事成辦」。

Tuesday, April 17, 2018

1151 《觀經四帖疏》綱要 (15)

1151 《觀經四帖疏》綱要 (15) 
2018.04.13
針對諸師的「別時意趣論,即判定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願無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的重點,提出「願行具足論」,明言:六字名號具足願行,信心稱名必得往生。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云:

此「別時意」之謬見已於道綽禪師之《安樂集》第二大門第二章糾正之。今大師也奮然著作《觀經》的註疏,於第一卷便設立「會通別時意趣」之一節,以破斥攝論宗徒的唯願無行之論難。

               此六字釋之文有內外兩面,外對聖道門中攝論宗徒的來難,顯明十聲稱名願行具足;向內究明彌陀弘願的救度,並發揮念佛往生的深義。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等二十六字是說明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中具足願行,其中「南無」之二字從機 (眾生)的立場說明,「阿彌陀佛」之四字從法(彌陀)的立場說明。

               「南無者,即是歸命」:南無是歸命之意,歸命是歸順阿彌陀佛的救度,亦即是「二河白道喻」所言之「信順二尊之意」,故歸命即是「信心」。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發往生之誓願謂之「發願」,迴轉自力歸向他力 (彌陀的救度)謂之「迴向」,「義」是德義之意。歸命之心具有願生的內涵,亦即之所以歸命乃是為了願生。

        下文再續。               

Monday, April 16, 2018

1150 《觀經四帖疏》綱要 (14)

1150 《觀經四帖疏》綱要 (14) 
2018.04.11
            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玄義分〉言: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

為了顯明十聲稱佛願行具足的原因,而言「云何具足」等,就法體舉出具足之義。

               此六字三義所包含的意義有「機法門」與「願行門」,六字有信願行之義,信與行相對便成機法門之義,南無即是能信之機,阿彌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機法;而信之中有願之義,願與行相對便成願行門;故法體六字之中,機法一體,願行具足。法體六字本來具足願行,故不待眾生修行迴向,如實稱名之中,一聲一聲都具足願與行,故必得往生。

               此六字釋的起因,是由於當時隋唐時代的攝論宗徒,以《觀經》下品下生之五逆惡人,臨終遇善知識教以十聲稱佛,得生極樂之事,謂之「別時意趣」的方便說,亦即以為一生造惡未曾修持,直至臨終雖有「往生願」,然僅十聲稱名,不成「往生行」,此是「唯願無行」,不能即時得往生,佛所言往生是方便說,真正往生是遠在未來世的「別時」,不在今世的即時。


        以上是攝論宗徒以《攝大乘論》所言之「別時意趣」錯解《觀經》下下品之往生,他們將下下品的十聲稱名與一般稱念「南無大日如來」、「南無多寶如來」等相提並論,這是他們不知淨土門教理與聖道門教理的分際,而以聖道門的自力觀念來看《觀經》,故生此錯解。這種主張阻礙淨土門的弘通,很多人一聽便不修淨土了;《釋淨土群疑論》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咸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

Monday, April 9, 2018

1149 《觀經四帖疏》綱要 (13)

1149 《觀經四帖疏》綱要 (13) 
2018.04.09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楷定古今的第五個重點,提出「願行具足論」,即六字名號具足願行,信心稱名必得往生。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第五:「六字名號   、機法一體   、具信願行   、是正定業」,內容如下:
           
善導大師於〈玄義分〉言: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此名為「六字釋」,大師以此「六字三義」詮釋「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所具備的德義。這是《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釋義之一,此文最能發揮楷定古今的精神。




  

Friday, April 6, 2018

1148 《觀經四帖疏》綱要 (12)

1148 《觀經四帖疏》綱要 (12) 
2018.04.06
可知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佛力,故不論眾生的身份資格: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緇素賢愚,不論罪之輕重,不論行之有無,不論心淨不淨,不論念一不一,一切不論,但信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亦即但憑彌陀不可思議的佛力,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極樂,不論自力,只論他力。

               欲生淨土之人,應先知彌陀本願,彌陀已預先為我等成就極樂世界,預先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資糧,也預先為我等成就消除曠劫以來所造一切罪業之名號功德力;由於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領受彌陀功德,因而繼續虛受輪迴。今日信知,乘彌陀願力,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此信一信永信,貫徹一生,更不再疑。

               若不乘彌陀願力,等覺菩薩不能往生,何況凡夫?若論凡夫,尚且無力脫離六道輪迴,何況往生高妙報土?五乘自力非入報土之因,唯託彌陀願力才是正因。所謂:願力成就之報土,自力功行不能到;大小聖人皆共同,唯託彌陀本願力。


               不論根機,不論善惡,往生報土,唯依彌陀佛願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眾生皆是雜毒之心,虛假之行;唯有彌陀是清淨之心,真實之行。因此,不論眾生修行之力,只論彌陀救度之力。       不可依眾生的資格論生不生,應該就彌陀之救度問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淨土法門是凡夫正機,本願稱名,報土往生。亦即極愚最下之人,依極善最上之法,生極高最妙之土。       結論是:「九品皆凡,極樂是報;凡夫入報,全託佛願」。

Wednesday, April 4, 2018

1147 《觀經四帖疏》綱要 (11)

1147 《觀經四帖疏》綱要 (11) 
2018.04.04
諸佛的報土雖也是勝妙的淨土,然凡夫、二乘自不用講,高級菩薩也無法進入;如《仁王經》〈教化品〉所言:「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可是彌陀報土是酬報第十八願「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成就的淨土之故,既是高妙報土,同時也是十方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謗闡提——都能往生的無比無倫的報土,是超勝諸佛報土的報土;這也正顯明彌陀願力的特別殊勝。

               此問答中,「報法高妙」等是問彌陀願力所成就的報土是法性身土,是彌陀本身的境界,大乘聖人、小乘聖人以自己之力尚且不能進入,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的凡夫怎能往生呢?對此大師答以垢障凡夫以自己之力固然不能往生 (信機),但由於完全乘託彌陀救度之力(信法),致使五乘——人類、天眾、聲聞、緣覺、菩薩——機類同生報土。

               在此大師說明彌陀救度之機很低,是惡業凡夫;往生之土很高,是高妙報土。如此勝益,皆因託佛願力,顯示彌陀救度是五乘齊入、萬機普益之法。

               「五乘齊入」之「齊」是「同一」之意,在此顯出「一因一果」之義。若論五乘,凡聖善惡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萬別 (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捨自力,同託佛力(一因),同生報土,同證法身(一果)。


               十方眾生有等覺菩薩,也有五逆謗法,若依自力,則各人果報千差萬別;若依彌陀願力,則上下無別,一同往生高妙的報土,一同證悟光壽無量的極果。

Monday, April 2, 2018

1146 《觀經四帖疏》綱要 (10)

1146 《觀經四帖疏》綱要 (10) 
2018.04.02
善導大師針對諸師的「化身化土論」,即判定彌陀是化身,極樂是化土,在《觀經疏》楷定古今的重點,提出「報身報土論」,即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

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第四節 - 彌陀報身   ,極樂報土   ,凡夫入報   ,全託佛願,內容如下:

                有關彌陀淨土是報是化的問題,諸師或謂之應化土,認為既是凡夫也能往生的淨土,應是劣等的應化土;或謂之凡聖同居土,認為既是凡夫聖人都能往生的淨土,應是凡聖雜處而居的下等淨土。

                對此,道綽禪師已於《安樂集》第一大門之〈三身三土章〉糾正之,而說明彌陀淨土是報土非化土。今大師亦於〈玄義分〉之「會通二乘種不生」一節,斷定彌陀淨土既非應化土,也非凡聖同居土,而是極為高妙的報土,所謂「是報非化」,同時舉出《大乘同性經》、《大經》、《觀經》等三經證明是報非化之義。

                然而如此高妙的報土,凡夫如何往生呢?為了顯明此義,大師特別設立問答的方式而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這便是有名的「凡夫入報論」:彌陀淨土是高妙的報土,而一切善惡凡夫都能往生,其所以得生之因,係全託佛願他力,而非凡夫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