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9, 2016

89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8)

89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8)
2016.08.29
何以凡夫臨終十念得生?難道業力輕而佛力重?令人費解曇鸞大師云: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剛詳述「云何在心」,如《普賢觀經》就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任何東西也是一樣,在烈火當中無法存在,所以真的就是真的,假不了。。念佛人的心是容納什麼?是容納這一句真實名號,以名號為他的心,不是他自己妄想顛倒的心所產生的,這是從「心」來講。

現續談「云何在緣」。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緣」就是環境、外境、對象。剛剛是「在心」,指內心,現在是「在緣」,指外境。從外境的對象來講,也可以說是以外境為心,因為這個造罪的人,一方面內心是依止妄想的心,一方面所造作的對象同樣都是煩惱、虛假的果報眾生。
我們是虛假的,所做的一切,六根對六塵,六塵也是虛假的,因此被殺的人、被欺騙的人、被虧欠的人、被罵的人、被欺負的人,所有的對方也全部是虛假的。


Friday, August 26, 2016

89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7)

89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7)
2016.08.26
續談「在心」。凡夫所作業,不論是善是惡,若因若果,若人若天,都是「虛妄顛倒的心」生,不但是虛假的,顛倒的,而且是妄想分別心,煩惱有漏心生!相反地,阿彌陀佛法身,永遠存在,無處不在,永不消失,而且阿彌陀佛本身具有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能夠消除我們眾生無量無邊虛假污穢的罪業。

曇鸞大師就說: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假的,這兩個怎麼能夠比呢?不能夠比。假的鈔票再多,一張都不能使用,真的鈔票即使很少也能夠使用,何況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是萬德洪名。曇鸞大師又做了一個譬喻說: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

就好像作夢,夢是真的還是假的?以醒著的人來看,夢是假的,但夢中的人不曉得這個夢是假的,他做了一晚的夢,突然「鏗」的一聲,也只不過是一秒,他就立刻醒過來了。這一千年的夢到哪裡去了?你說夢到哪裡去了?它沒有來去,它是唯心所現。我們人生如夢,而且生死輪迴是大夢,這個大夢是只要我們一覺悟,立刻就醒過來了,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在哪裡?連大千、三界、六道都沒有,這是一個譬喻。


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89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6)

89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6) 
2016.08.24
何以凡夫臨終十念得生?難道業力輕而佛力重?令人費解曇鸞大師云: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白話的意思是:所謂善跟惡的輕重,是從心、從緣、從決定上來講的,不是從時間的長久或短促來講的,也不是從你所做的是多、是少來講的,必須依據「心、緣、決定」才能看出它是輕或是重。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這是從造罪業的心跟念佛的心來做比較。這個人以前一輩子都是一個造罪造業的人,他造罪造業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呢?曇鸞大師說是「虛妄顛倒的心」因此我們這一輩子所做的,乃至從曠劫以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輪迴到現在,不論是善、是惡,都是妄心,都是虛假的,顛倒的。

所以曇鸞大師就說了,他造罪的時候,是虛妄顛倒見所生起的心,可是最後臨終的那十念卻是真實的。為什麼?因為他那十念是從善知識的教導、安慰,隨著善知識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真實的了。為什麼?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會是假的嗎?當然是真實的!

Monday, August 22, 2016

89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5)

89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5)
2016.08.22
「平生業成」相關一詞,早見於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卷下結尾一段。云:「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
曇鸞大師解說阿彌陀佛第十八願 十念必生願。他認為念佛不取此時節,即不在乎時節久近,不管道俗,智愚,善惡,祇要真信切願,十聲念佛,「業事成辦」,即往生之行業和整個往生的事情已經完成和辦妥了!何出此言?如善導大師云:「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五乘者,上至菩薩聖眾,下至罪苦凡夫也。

蟪蛄是蟬,不識什麼是春天或秋天,不辨四季;伊蟲皆生在夏秋之時,卻不知夏秋的節氣,沒有比較故。比喻十念業成,管他生死之時節!「念」非取時節,「十」不關頭數,則唯是名號之法體本身令行者往生,與行者稱名久近多少、功夫深淺無關;故知所謂「十念業成」者,成在名號本身,亦即所謂佛力成就。如曇鸞大師言,往生之業成在名號,此即「在緣」。行者聞名號之德,一心領納,此即「在心」,故也可說往生之業成在信心。一心領納,無間無後,積念相續,執持不怠,此即「在決定」,故也可說往生之業成在稱名。


Friday, August 19, 2016

89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4)

89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4) 
2016.08.19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時,又云:「問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論中,但言發願,不論有行。問曰:何故不論?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論。」若人只「言發願」,而沒有付諸實行 – 念佛,所以說「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未措心,即未沾邊,不上心,乃至一念都未曾想起過念佛,是故不論有行了!        善導大師繼續解釋「願」(包括信,無信不能啓願)和「行」的分別,云:「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答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是故今此《論》中,直言發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與遠生作因者,其義實也」。虛願、孤行,故無所至;但若然願行相扶,所為者一定可以如願以償,得成正果
善導大師繼續自問自答,以釋眾疑,云:「問曰:願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聞他說言西方快樂不可思議,即作願言:「我亦願生」,
道此語已,更不相續,故名願也。」有人亦發了願生淨土,卻不得生。善導大師指出,「道此語已,更不相續,故名願也」,若不相續,都是空願而已,掛一個名而已!


Wednesday, August 17, 2016

89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3)

89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3) 
2016.08.1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時,引述《攝大乘論》諸師引論文,認為「念多寶佛,得無上菩提,須萬行圓備,方乃剋成」,直言不能單靠「念佛一行」,就望成佛果。不過,諸師又認為念佛雖然未能證果成佛,但總算是萬行中的一行,「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他們認為念佛可以堅固道心,得不退墮,但未言現世今生得生諸佛淨土。

《攝大乘論》諸師進一步指出:「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他們都已「十聲稱佛」,猶如及相似《觀經》的下品下生者,但是如今他們尚在人間,「未即得生」。諸師再引用「非一日即得成千」的例子云:「如一金錢,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認為「十聲稱佛」是「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因此,諸師認為佛陀欲令當來凡夫「捨惡稱佛。誑言道生。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竟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別時意」,即眾生為來世積善功德,除惡業障,然後才得生淨土。


善導大師隨即引用《阿彌陀經》兩段經文,誠證「執持名號念佛者必生」及「諸佛護念稱名念佛人」,直言阿彌陀佛臨終自來迎接,念佛者必定得生,以破解《攝大乘論》諸師對「別時意」的別解和異見。

Monday, August 15, 2016

89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2)

89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2)
2016.08.15
上文提及過「別時意」和「今時意」的問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的問題。「別時意」者,即成佛在別時,在來生,而不在今時,不在現生。究竟淨土法門是「別時意」,還是「今時意」;是「遠生因」,還是「即生因」呢?

就淨土法門來說,這點十分重要,必須弄個清楚明白,因為淨土法門是一個佛力 (他力) 救度的法門,若然阿彌陀佛不能成就本願,就一定可以兌現其承諾,救度現世今生的十方眾生,或眾生能否現世今生出離生死,得生淨土,尚是未知之數,或眾生沒法信受阿彌陀佛的弘願而現世今生得生,那麽,還有誰願意修習淨土法門!?

受一般大乘菩薩教以聖道門的「自力」思想影响,修淨土宗「要門」的人認為自己身心不淨,又恐疑惑未伏,担心業障未消,一不能臨終提起正念,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三不能見佛來迎,四不夠資糧,或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等等,以致現世今生不能得生,因而產生淨土法門是「別時意」、「遠生因」等疑障。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時,刻意引述《攝大乘論》諸師的見解,指出《攝大乘論》所談的念佛與淨土法門的念佛,兩者截然不同,並引《觀經》下品下生文「十念必生」之說,誠證彌陀淨土法門是「今時意」的教化


89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1)

89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1)
2016.08.12
一個被地獄之火燒到的人,在沒辦法自救的情況下被阿彌陀佛拉上來,他此後的人生會怎樣?一定是以念佛為他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這個道理只停留在觀念上,沒有真正體會,就不可能「念念不捨」的念佛。所以,一個真正「平生業成」的人,他一定會「念念不捨」,一輩子念佛,因為體會到「機法兩種深信」的道理。

只要願生極樂的心是絕對性的、百分之百的,是不妥協、不苟且的,那麼,此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這樣的話,等於已經從地獄除名,而在極樂掛號了。相當於考上最好的大學,已經放榜錄取了;雖然還沒有入學,可是已經具備那個學校學生的身份了。

所不同的是,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不用考試,只要願生極樂,然後專念彌陀名號,就已經被阿彌陀佛所錄取了。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來要求我們, 而且,往生極樂世界所必要具備的種種功德及資糧,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所預先完成的。那麼,祂完成在哪裏?在這一句名號。

所以,只要專念這一句名號受自然故佛心光,攝取其人,其心契投如來願心,因此念佛者不但得現世之益,滅罪長命,令不退墮惡趣,也擁有了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之當來之益,攝生淨土。


Thursday, August 11, 2016

88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0)

88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0) 
2016.08.10
我們之所以學佛,尤其學淨土法門,就是為了獲得「平生業成」,都在活著的時候(平生),人生的目標已經達成,極樂世界的往生現在已經決定,萬劫以來的輪迴今生已經劃下休止符,我們學佛,尤其學淨土法門,就是為了達成這一件大事──往生淨土之行,這是很重要的。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說:「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談的就是「欣」和「厭」。也就是說,欣和厭是我們凡夫可以做得到的,能夠這樣的話,就是「平生業成」。
這一句話不僅說凡夫要有欣厭之心,同時更說明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的,只要這樣(有欣厭之心)就往生決定,不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已是極樂聖眾之一了。為什麼?「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
能厭離娑婆,娑婆就永遠隔離,不再六道輪迴了;能真的欣慕極樂,從現在盡未來際我們都常居淨土。這一句話鏗鏘有力,毫不模糊,說明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

Wednesday, August 10, 2016

88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9)

88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9) 
2016.08.08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十方眾生的往生之業,在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時,就一體成就在其正覺名號之中。眾生發起歸命念佛之一念,名號功德成為眾生所有,當下往生之業成就。
阿彌陀佛是要讓我們現生就有往生的安穩,就能夠沒有恐懼的,所以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而且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也說:「至心迴向,願生彼國」的話,就「即得往生」,而「住不退轉」的,這個都在顯示不是等臨終的時候才肯定往生之業成就,是平生、現在就往生成就了。
我們之所以學佛,尤其學淨土法門,就是為了獲得「平生業成」。我們現在信受彌陀救度,從現在開始就專念彌陀佛名,願生極樂世界,永不改變,這樣就已經坐在祂的大願船上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攝取不捨,一直到臨終,那豈不是現在就已經往生有份了,而且必定性的、肯定性的、決定性的。

Friday, August 5, 2016

88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8)

88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8) 
2016.08.05
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念佛中發覺自己仍有妄想雜念,是正常的、自然的,不用煩惱,因為這不會阻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就好像我們走在路上,身邊有熙來攘往的人群和車輛,可是沒關係,我們還是一步一步走我們的路。
在念佛中,也念佛,也有妄想,念佛妄想、妄想念佛,互相交雜,但是沒關係,我們只要把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不管是雜念或妄想,都無法阻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因為一個修持淨土法門、願生極樂、專念名號的人,平時就已經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了。
淨土法門是現在獲得彌陀的救度了,臨終即使病痛、念不出佛來,甚至昏迷,但是永遠在彌陀的救度裏面,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一方面是已經被救了,所以臨終昏迷不昏迷、念佛不念佛,已經不是緊要的了,已經不看那個了,往生決定了嘛!所以,即使在那種情形之下斷氣,也立刻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人永遠都在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當中,所以淨土法門不但可以融入在生活當中,又是「平生業成」的。不過,如果一個人的心地愈柔和、愈無諍,不管有事無事,都常常念佛的話,會比較能夠預知時至,比較沒有病苦,順利安然往生。


Thursday, August 4, 2016

88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7)

88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7)
2016.08.03
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攝取十方世界的念佛眾生,是一律平等的。不管這個念佛人是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在家、出家、智慧、愚癡、有學問、沒學問、有修行、沒修行,只要他專一稱念佛名,念念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永遠攝取不捨。這就是「攝取光明,不捨其身」的意思。
正因為有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光明,使得念佛人「平生業成」,還沒有臨終,但往生的功業已經成就,往生已經決定,因為阿彌陀佛是光明攝取不捨的。如果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有捨離的時候,我們的往生豈不是就沒有確定性?
故知:念佛人,阿彌陀佛永遠都看著他,照顧著他,時間一到就接引他到極樂世界。我們若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就應知道,我們的往生已經決定,現在就已經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了。為什麼?

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心中,阿彌陀佛攝取我們,我們就在阿彌陀佛的佛心之中,所謂「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又云:「機法一體」、「自他一體」、又云:「名即法」、「名體一如」等等。

Wednesday, August 3, 2016

88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6)

88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6)
2016.08.01
            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攝取的佛。《觀經》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作用是什麼?善導大師解釋念佛者如何受彌陀的光明名號(法界身)攝取,云: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此因佛心遍法界故)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此因佛身遍法界故)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此因無障礙遍法界故)
            這個增上緣有三個作用1.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阿彌陀佛替念佛者還債贖罪;2.命欲終時,佛與聖眾,不請自來,迎接念佛者,慈悲加估,令心不亂3.諸邪業繫,無能礙者。這個十分重要,說明佛光的力量完全可以抗衡、乃至抵消諸邪業力,令念佛者不受繫縛而沒法往生。佛力不可思議,故曇鸞大師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