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30, 2016

85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61)

85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61)
2016.05.30
近月來所寫有關「直入報土」是我輯錄慧淨法師的文章和法語而編成的。共同分享!慧淨法師依善導大師所立的淨土要義,歸納了淨土宗四個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不但扼要地表述了淨土宗的核心思想,而且凸顯淨土宗的理論基礎,有別於他宗他流別解淨土宗的教義。

舉例來說,宋明淨土的代表人物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解釋極樂世界的性質。蕅益大師用了天台的教判講四土,嘗試突破了天台教理的框架,就說這個四土有橫四土,有豎四土之分。

豎四土就是隨著行者修持的境界、功行的深淺,如果沒斷惑業的話,就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成了阿羅漢,就可以到方便有餘土;破了無明了,就到實報莊嚴土;佛就是常寂光土——這是豎四土。


同時大師又說橫四土:凡夫沒有斷煩惱,到了凡聖同居土,同時證得三不退,所謂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然後在凡聖同居土就可以當下不用改變而融入四土,同佛受用。這個觀念其實已經突破了天台靠自力修行達成豎四土的這種觀念,但略嫌不妥當,總是讓我們感覺有點拉扯,不那麼清楚,不那麼痛快,不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凡夫入報」這麽簡單,一針見血!

Friday, May 27, 2016

85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60)

85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60)
2016.05.27
這一句彌陀名號是光明名號,因為彌陀之身是光明之身,我們念佛人時時刻刻都在彌陀的「無量光明中」;一旦往生,就如《大經》所說:進入彌陀的「無量光明土」。

我們說的疑惑佛智,是依凡夫所講的,因為唯有凡夫才有那些分別、計度……,阿羅漢以上,這些是比較少的,所以四十八願的發願對象都是指凡夫較多。尤其《無量壽經》中所講的四十八願,幾乎都是指他方佛國所有眾生,像第二十二願是「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我們一看時會覺得他們是菩薩眾,是菩薩的果位往生才是那樣的。但若從《莊嚴經》來說就不是菩薩眾,而是凡夫眾生。也就是說,在這裡有菩薩、有眾生,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就都一樣了。

善導大師《觀經疏》立「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義,力斥諸師依聖道修行自力斷證的次第,判菩薩生報土,羅漢生有餘土,凡夫縱雖往生,或說只在化土,或說為最低級的「凡聖同居土」,隨功行大小,有品位 低,然絕不可能往生報土,因報土高妙,只有破無明的大菩薩才能往生,羅漢尚且不能往生,何況凡夫。


今善導大師楷定之:垢重深重之凡夫,但稱佛名,與豁破無明大菩薩,平等往生彼佛報土,乃由同乘彌陀願力故,故說「入報」。

Wednesday, May 25, 2016

85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9)

85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9)
2016.05.25

            《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僅是開合之異, 本質是同,皆是諸善萬行(含念佛)之自力迴向往生,生處謂之化土。

            九品見佛之遲速與胎宮之五百歲,都是大概地表示時間性之長短,無一定的時限。九品亦是大分類,論品應是無量品,隨其業因之大小勝劣,所見之佛身亦有大小勝劣之別,所住之處亦大小勝劣之分,數有限量,相有定相,與報土之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容融無礙之妙境不同。至於「四土」之說 - 「同處異處」,古來多主「同處」,然有「同處異質」、「同處異見」之二解:

1.    同處異質:同時同處存在,但實質相異,真實報土是酬報彌陀十八願所成就之廣略相入無礙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願之人,其所修之業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廣略不融,數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2.     同處異見:化土行者,在報土中不知報土,在近以為遠,一相二見,故成二土,皆是個別行者機感所使然。


但若全憑佛願,本願稱名,以彌陀的光明名號功德而往生者,則無品位高下之異,一味無別,無量光明土。應知。

Monday, May 23, 2016

8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8)

8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8)
2016.05.23

            《無量壽經》說,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的面前行菩薩道的時候,發下四十八大願,每一願每一願都說:十方眾生只要稱我名號,願生我的極樂國土。平生之機者,上盡一形稱名;臨終之機者,下至十念稱名。這樣的話,如果不能往生,祂就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可知這一尊佛是「酬因之身」所得到的「果報佛」,當然就是報佛,所成就的淨土也是祂因地願行成就而有的「果報土」,當然就是報土。

            善導大師就是舉出這個「因願」,即因地的願行,來顯現出現在成佛,以及現在成佛,當然是因地願行成就所獲得的果報的佛,所以叫作報佛;土也是果報的土,所以叫作報土。
            極樂世界是「報土」,所謂「報土」就是沒有品位階級,不經過十住的階位、十行的階位、十迴向的階位、十地的階位,是不經過這一些的。《阿彌陀經》就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所以是不經過品位階級的,如果還經過品位階級的話,表示他不是依本願之稱名,而是靠自力之迴向。

Friday, May 20, 2016

85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7)

85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7)
2016.05.20

            若不乘彌陀願力,等覺菩薩也無法往生彌陀報土,何況我等垢障凡夫;若論凡夫,尚且無力脫離六道輪迴,何況往生高妙圓滿報土。五乘自力非入報土之因,唯託本願才是正因。不論根機,不論善惡,往生報土,唯依彌陀本願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蓋眾生皆是雜毒之心,虛假之行,所作之業皆由有漏心生;唯有彌陀是清淨之心,真實之行。因此,不論眾生修行之力,只論彌陀本願之力。不可依眾生的資格論生不生, 應該就彌陀之本願問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總之,本願法門是凡夫正機,他力信行,報土往生。亦即極愚最下之人,依極善最上之法,生極高最妙之土,即「機法一體」。

            極樂世界眾生聖者的名稱,是聲聞也好、菩薩也好、天人也好,都只不過是順我們所說的名稱而已,其實極樂世界沒有甚麼聲聞、菩薩、天人之分別,到那邊都和阿彌陀佛一樣。因此經文說到那邊的人:「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往生的涵義,就是成佛。因為我們這個法門的往生就是進入報土,進入佛的境界,所以往生就是成佛,沒有經過九品蓮花的階段與期間。


Wednesday, May 18, 2016

85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6)

85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6)
2016.05.18

            在娑婆世界,如果依自己的力量修行,必須要先斷除見惑,然後斷除思惑,之後再破除塵沙惑、斷除根本無明,一直到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了,才能由等覺進入妙覺。可是極樂世界不需要這樣,所以曇鸞大師在 《往生論註》裡面就用「速」來形容。在娑婆世界,「速」是漸長,可是另有一種「速」是「頓」,一蹴即至!所以,我們不能執著世間的有為次第觀念來比況往生極樂之後的情境。

            我們到極樂世界,就快速成佛,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時間觀念的,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大劫小劫、無量的阿僧祇劫猶如彈指一念間,就好像彈個指頭的當下就過了!

            凡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一生補處,沒有二生、三生或百生、千生才補處的,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遠離了六道的生死、離開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當下都是無量壽,不生不滅。

            彌陀淨國唯是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惡生死凡夫測度思量,毫無其益,唯依相續稱名,疾生淨土,則一切自明,不勞他問。

Monday, May 16, 2016

8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5)



8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5)
2016.05.16

          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為眾生所發的,願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四十八願如果有一願未完成,阿彌陀佛就不能成佛。既然每一願都完成了,表示阿彌陀佛就是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我們只要依照四十八願,如是因,必然獲致如是之果。

            如果認為必須修哪一種法、達到哪一種境界,到極樂世界才能進入殊勝的果報,這樣的觀念既不信機、也不信法。因為一個對「機」深信的人,他始終知道自己再怎麼聰明、有能力,依舊是罪惡生死凡夫,永無出離之緣。而對「法」深信的人,他知道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十方眾生,已經為眾生完成高妙、涅槃的報土,凡夫只要依本願稱名,靠著佛願的力量,就可以進入這樣的報土,不須要再經過任何品位階級的修行。

            經典上所說,尤其是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 都有談到往生極樂世界後,我們的六根對那裡的六塵,當下就悟道。也就是說,眼根看到那裡的景象、耳根聽到那裡的聲音等,當下都能讓我們大徹大悟。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未坐菩提座之前是凡夫,可是一旦坐上菩提座,夜睹明星,當下大徹大悟,大悟徹底,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立即現前。

Friday, May 13, 2016

85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4)

85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4) 
2016.05.13

            行菩薩道者必須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十迴向位,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由初地到七地,接着另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由八地到十地,所以說「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一般修習的過程。
            大乘法門的可貴在於不只求自己解脫,還要救度眾生,這些功能,在佛的願裏面也都具足,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有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願力,能到十方世界去救度十方眾生。因此曇鸞大師最後就舉出第二十二願,第二十二願就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超出一般修證次第,不需要從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一直到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法門,到了極樂世界就直接到達等覺的地位 (菩薩最高的階位)

            但是阿彌陀佛建設的極樂世界所完成的正覺是不一樣的,是讓我們一到極樂世界就直接「超出常倫諸地」,而且當下就能「修習普賢之德」。「修習普賢之德」就是到十方世界去救度眾生。也就是說,到極樂世界我們直接超越十地以上,進入等覺菩薩,實際就是佛的果位。但是因為一個淨土只有一尊佛,所以就不稱為佛,而稱為菩薩。


Wednesday, May 11, 2016

85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3)

85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3)
2016.05.11

            一般菩薩教法門,要破一分無明,才能證一分法性,從初住至等覺共有四十一分無明,所以要無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證。以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來講,可以使眾生在無明還未斷除的當下,就進入佛的報土。進入佛的報土都是十地以上的境界,所謂「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同佛受用就是心同、相同,相貌跟彌陀一樣,是無量相(無量光明的相貌),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是無量壽(無量光明的壽命),當然內心的智慧、慈悲、神通也都無二無別。

            如果菩薩往生極樂世界而超劫、超地,或許有那個可能,因為他本身已經是斷無明證法性的法身菩薩,到了極樂世界,在那種環境中功行一日千里,是有可能的。可是一般的善惡凡夫,不但無明惑沒有破,而且連塵沙惑,乃至見思二惑都沒有降伏,也能夠脫離三界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進入報土,入佛境界,同佛受用,這才是阿彌陀佛本願力不可思議之所在!

            經典上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超世願」,之所以彌陀的願名為「超世願」,就在於這個願也已經達成,而且極樂世界是真實功德莊嚴的圓滿報土。這個報土是「五乘齊入」,此唯有彌陀所獨發,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所以,彌陀之願稱為「超世願」。


Monday, May 9, 2016

84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2)

84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2)
2016.05.09
            有人可能會疑惑,善人能夠往生到報土,為什麼惡人沒有修行,甚至造惡多端,怎麼也和有修行的善人到同等的境界和果報呢?

            第一,大家都同是依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六字洪名。「洪」指宏廣,表示所有的萬行、萬善、萬德、恒沙無量陀羅尼、三藏十二部法門,所有的功德都聚集在這一句名號裡面。任何人要脫離三界六道所需的功德都在名號中,要完成佛果的功德也在名號中,任何人只要稱這一句名號,就自然能從凡夫地位到達佛的果位。

第二,所謂善惡,它的本質是虛假的 (因緣生滅),面對這一句真實的名號,這個虛假的本質產生不了作用,就好像光明一到,黑暗當下消除一般。善惡是就六道輪迴來說的,可是六道輪迴不管是因也好,果也好,本身是虛幻的、不實的,因為所有存在的都是因緣和合的,本身是空性的、無常的,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

           如果我們以稱念這一句萬德洪名為因,以佛願為往生極樂的增上緣,因緣和合,那當然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必定是進入涅槃的境界,自然就擁有六種神通,所謂三明六通、乃至百千陀羅尼 (總持)就當下現前、當下具備,這就像生而為飛禽,不必學習就會飛,生而為天人,不必學習就自然有五種神通。


Friday, May 6, 2016

84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51)

84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51)
2016.05.06

不論善惡智愚,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他們,不過,也有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惡人,後退無路了,才會殷切地、徹底地歸投彌陀的救度;若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惡人,覺得自己很會修行,很能深入教理,有能力明心見性、斷惑證真,出離生死,得不退轉,那他未必能夠徹底的依靠彌陀的救度,也未必能夠完全稱念彌陀的名號,他仍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修行功德來迴向。

這樣的話能不能往生報土?其實往生極樂世界都是在報土,只因疑惑佛智而不乘佛本願力,專稱佛名,故以自修持力之功德迴向,所以會先在花苞裡面,見佛時間有長短之別;而依第十八願稱名念佛而往生的都是直入報土,沒有花開花合的時間性問題,不是依第十八願本願稱名的往生者就都有花開花合的時間長短的差別。

極樂世界只有一土,就是報土。九品是在胞胎裡面,胞胎是在哪裡呢?也是在報土,只是他在胞胎。胞胎是什麼情況呢?就是還不能花開見佛、聞法、供養諸佛,是這樣的差別。如果疑障乃除,蓮花敷開的話,他就能夠自由的見佛、聞法、供養諸佛。

花開的時間要多久呢?雖然有一個時間性的數目,卻也不是固定的,只要他識自本罪,懺悔不信佛智之咎,蓮花立刻就開了。

Wednesday, May 4, 2016

84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50)

84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50)
2016.05.04
有因必有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而且往生是到這一種必至滅度的涅槃境界。就如善導大師所講:
  1. 阿彌陀佛,是酬因報身;極樂淨土,是酬因報土;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此是彌陀本願。如是因,如是果。
  2. 完全依憑第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就直接進入涅槃境界,這是在哪一願呢?就在第十一願。第十一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願願都已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獲得了第十一願的利益,完全沒有品位階級。因此,這個法門是橫超的,不必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如果需要歷這些,就有品位階級, 而不是獲得第十一願的利益。
  3. 阿彌陀佛以本願所成就的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以及以這一種本願之力作為增上緣,使我們凡夫、三乘、五乘都能夠進入極樂報土。也因為有彌陀的成佛,以及成就了極樂世界,所以才有那個力量使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這都是由於有阿彌陀佛的佛願作為強緣。
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即是整個淨土法門的核心和命脈。


Monday, May 2, 2016

8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49)

8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49)
2016.05.02
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不但不會墮落三惡道,而且能脫出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不但往生極樂,而且當下進入一生補處。這些都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功德,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增上緣。

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又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得生的「生」,是生到彌陀的「報土」,所以所得的果就是涅槃的果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我們到極樂世界會成佛嗎?會!所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不假種種功能作用的,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就成佛,不需要再經過多少時間,再修什麼樣的行門才能從這個階位到另一個階位,之後才慢慢成佛。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

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只要「稱念彌陀專復專」,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可以如是因如是果的進入無為極樂世界的報土,這個就是顯示「目標」與「方法」。「目標」極為殊勝的進入報土,「方法」極為簡易的專稱彌陀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