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0, 2015
78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3)
Friday, November 27, 2015
77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2)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15
77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1)
Monday, November 23, 2015
77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0)
Friday, November 20, 2015
77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9)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15
7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8)
7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8)
2015.11.18
另一位淨土宗祖師道焯禪師在《安樂集》指出:
「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道焯禪師是善導大師在玄中寺的師父,他與曇鸞大師相隔一代,沒有師徒關係。從上文得知,道焯禪師以聖道和淨土判教,立聖道門和淨土門。《安樂集》內容豐富,收集相關淨土法門的資料甚多。道焯禪師推廣念佛,不遺餘力,深入民心。持佛珠念佛是道焯禪師的傑作,不愧為一代祖師。
由於釋尊在娑婆世界隱沒了,(大聖遙遠),由聖道一門出生死火宅,以當今時勢恐難得證。加上我們沒有佛力的加持,雖有佛法,但難以解 (理深解微),沒法修行,枉談證悟。
言末法者,佛法有三個時期:「正法時期」,即佛在世及入滅時第一個五百年;「像法時期」,即佛入滅後,佛法已是似是而非,此時期為一千年;「末法時期」,即佛入滅後,佛法已是面目全非,此時期為一萬年。之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進入「滅法時期」- 經盡道滅。
Monday, November 16, 2015
7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7)
7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7)
2015.11.16
五濁惡世的凡夫在末法時期學佛,求出三界生死,甚難!中國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開始時,舉出「難」的五個原因:
1.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 邪魔外道扮好人,謠言惑眾,擾亂正法
2. 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 學佛為自己個人安穩和解脫,福德薄弱
3. 無賴惡人,破他勝法 - 人心敗壞,自作又教他人作
4. 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 顛倒是非黑白,破壞行者的道心
5.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
五個原因中,最後一個最關鍵,尤為重要。自力者,即以自己修持力;他力者,佛力也,即以佛力加持。淨土宗經常談及自力和他力問題,此名相不見於淨土三經,可說是曇鸞大師首創。淨土宗依彌陀本願力而立,是佛力救度法門。曇鸞大師以自力和他力判教,淨土宗是他力教,有別於其他宗派。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結尾時,立了自力和他力的定義,云:「當複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 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以自修持力習三學 – 戒定慧者是自力;又以佛本願力稱名而得生淨土者是他力。
.
Friday, November 13, 2015
7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6)
7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6)
2015.11.13
大乘菩薩有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位不退者:破見惑者,初入聖地,不墮凡夫,即「位不退」,相當於入「正定聚」 - 必至滅度。以藏、通、別、圓四教來分判如下:
藏教名為「初果位」 – 經律論的三藏教,正教聲聞緣覺之二乘,傍化菩薩者。
通教名為「見地位」 – 大乘始學者,通三乘,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傍機。
別教名為「初住位」 – 有別對菩薩說的大乘諸法,如中國八大宗派。《瓔珞經》指稱初住至七住菩薩是位不退。
圓教名為「初信位」 - 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
行不退者:斷思惑,破塵沙惑者,恆度眾生,不墮凡二乘,即「行不退」,相當於:通教的菩薩位、別教八住至十迴向位、圓教十信位。
念不退者:三界之外,已斷思惑及破塵沙惑,初斷無明惑 (由初住共41分),得無生忍,相當於別教的初地以上位、圓教初住位。
從大小二乘的果位,我們得知凡夫在娑婆世界修行,斷惑、除障、消業、證果,絕非等閒,經歷時劫難以估量。凡夫不自量力,以為遇上佛法,聽了一點法,讀過一些經,行了少許善,知道了或想通了一些問題,就以為憑自心可得解脫,生死大事不用怕,太天真矣!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15
7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4)
7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4)
2015.11.11
小乘佛教的修證的果位比小乘的複雜很多。小乘聖者必須迴小向大,發菩提心,方可究竟解脫。
大乘菩薩有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華嚴經》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瓔珞經》所舉之五十二位名義整足,位次無缺,故自古廣為大乘諸家所採用。
所謂「三賢十聖」:「三賢」是指菩薩階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就是十地。就圓教而言(針對最上利根之菩薩教,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故名圓教) :
如果能斷見惑者,他就進入了初信位菩薩的果位(即證了初果須陀洹),又二至六信位菩薩,相當於斯陀含、阿那含果的小乘聖者;若能斷思惑,就進入了七信位菩薩,即了分段生死,如四果阿羅漢。
若能斷塵沙惑者,就進入了十信位菩薩,即七至九信位菩薩者,在斷塵沙惑中。之後,賢位菩薩若破一分的無明,即證一分的法性,就進入了初住的果位,一階一階上去,直到四十一品的無明,通通破盡,就進入佛的境界。
所以,如果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的話,都還在受果報當中。只有佛一人在「常寂光土」裏面,不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