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0, 2015

78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3)



78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3)
2015.11.30
根據《悲華經》所載:我等罪惡生死凡夫,曾被「一千四佛所放捨者 」!為什麼過去佛通通放捨我們呢?可能我們罪業太深重了,頑劣剛愎,驕慢懈怠,心濁散亂,難調難伏。

據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後,曾想過即是入滅,但後來大梵天王殷誠請佛住世,釋尊才不放捨我們。事實上,釋尊在《阿彌陀經》慨嘆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釋迦牟尼佛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為什麼呢?除了我們的業障深重外,還有釋尊甘受短壽,在人壽僅百歲的娑婆世界說法,特別是為末法時期的罪惡凡夫,說出離三界生死之法!試問那一位佛願意在此短促的生命時劫中救度我們,而且耍使我們信受彌陀淨土法門 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難信者,只因罪惡凡夫善根淺薄,既無信向,又不求出離,安於猶如電光的人天福報。釋尊來到不實化土,以化佛現於我等凡夫前,告訴我們有極樂真實報土,其土有報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惜我等凡夫障重,無由得見,釋尊只好廣開種種方便法門,希望我們發起對彌陀救度的信心,藉佛本願力及其名號而出離生死!

Friday, November 27, 2015

77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2)

77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2)
2015.11.27
        智者大師有「東土釋迦」之稱譽,臨終時弟子問他證入何種品位。智者大師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本來,清淨六根相當於圓教十信位,即斷見思惑和塵沙惑,開始入「三賢位」菩薩了,不但出離三界生死,更具足六神通,因為七信位相當於斷見思惑的阿羅漢,而八信至十信位則斷塵沙惑。

至於「登五品」者,就連初果斷見惑也達不到,只能降伏五住煩惱,還沒有斷見惑。那麼,智者大師豈不是還在三界六道裏輪迴!?我等末法惡世凡夫與智者大師相比還差很遠,誰敢說現世今生能有把握了生脫死,不再輪迴!

        又中興律宗的弘一大師曾說:「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國僧眾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大師持律謹嚴,但他自驗,他連沙彌的資格還夠不上,僅是一個多分的優婆塞而已。為的是非真得戒,不得傳戒。

明代紫柏大師,雖嚴以律,然猶終身不傳戒,乃至是沙彌十戒。明代蕅益大師,晚年勤研以律,故畏而捨比丘戒,在佛前禮《占察懺儀》,求得清淨輪相,拈得沙彌菩薩戒;因此他的出家弟子連沙彌都不敢稱,而退以優婆塞自居。可知,只有曾有修有學的修行人才有見地、有勇氣說出老實話來,豈似我等無修無學之凡夫輩侃侃而談。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15

77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1)

77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1)
2015.11.25
佛教「像法時期」的學生縱有修持能力,但成就的道業難被認證,因為有修有證的菩薩、聲聞賣少見少,凡夫得道證果更稀之!如禪宗的祖師,五祖傳衣砵給六祖,必須引證,不能自己說:我開悟了!我見性了!我得道了!

如今釋尊入滅已二千五百多年,有修有證的菩薩、聲聞等,千中稀有三四,凡夫得道證果者恐怕億中無一!譬如學校裏的「有修有證」的老師所餘無幾,學生的根機和資質更乏善可陳。眼前一大堆教材,學生散渙放逸,學與不學,均無人理,也無人教,善知識難遇,「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心志不定,此時學佛修道,難上加難!所謂「有教、無修、無證」,是為佛教的「末法時期」的寫照。

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娑婆世界;我們處在的時代是末法時代;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呢?是罪惡生死凡夫!人類的貪欲、自私、爭名、奪利、仇恨、殺戳、愚癡等,使我們的世界在敗壞中,甚至瀕臨毀滅!我們不要被少許科技成就和物質生活,掩蓋了人類的愚味、精神空虛及對大自然的破壞。人類在娑婆世界所作的惡業,可說是達到萬劫不復的地步!

我們不應妄自菲薄,也不應高估自己,以為學佛求道,轉凡入聖是一樁易事。各宗各派祖師大德臨終皆仗佛力,念佛求生淨土,應知!


Monday, November 23, 2015

77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0)

77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0)
2015.11.23
釋尊化身,降生娑婆穢土,示現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行經三百餘會,八十歲入滅,返回他的清淨報土無勝世界。他留下三藏十二部,遺教人世,造福蒼生。

   釋尊在世時,人們雖處於惡世,但有佛陀的正法,善知識為勝友,更有佛陀放光加持,親證授記,如學校內有校長和良師、同學及課程、教材等,因材施教,對症下藥,較易成就道業,所謂「有教、有修、有證」,是為佛教的「正法時期」。

加上此時期的人根器猛利,佛陀隨機說法,開示種種法門,其中有修有證的菩薩、聲聞、甚至凡夫都大不乏人!

   釋尊八十歲入滅後,猶如學校裏沒有校長領導、考核老師的資格、頒授學生的證書。此時,「有修有證」的老師各有所專,傾向選取自己所專長的施教,分門立派,以能契合學生的能力和志趣。學生的根機和資質平庸,愈來愈不濟事,餘下可供修習的法門亦大減。

龍樹菩薩開顯大乘佛教,立了八大法門,成為「八宗之祖」 - 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律宗、禪宗、密宗、淨土宗。前四者偏重經教,屬解門;後四者偏重行持,屬持門。此時期的教和學皆出現偏差,似得非得,所謂「有教、有修、無證」,是為佛教的「像法時期」。


Friday, November 20, 2015

77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9)

77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9)
2015.11.20
        道焯禪師在《安樂集》引《大集月藏經》云:「佛滅度後:
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得堅固。
第二五百年,學得堅固。
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
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
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

        他引《大集月藏經》說明:佛滅度後,四眾弟子學佛修行的方法,愈來愈不濟,難得「堅固」,即所謂「不退」 - 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證得果位。慧學是智慧,當時弟子根機猛利,加上佛力加持聞法即悟。定學是禪定,由定正慧,兩者皆以自修持力而得堅固。多聞讀誦者,祖師們著書立論,開宗立教。修福拜懺現尚流行。

        當今是2015年底,而佛在2559年前出生,八十歲入滅,即已過了2479年。推算至第五五百年,即佛入滅後2500年,距今還有21年!幸好我們還在第五五百年,若然第六五百年,佛經已沒有提及佛弟子學什麼得堅固矣!

        其實,第五五百年的時期,白法者,即佛法已隱沒了,經書流通呆滯。學佛的人彼此多有諍訟,得善法的人微乎其微。言善法者,有出世善和世俗善,兩者皆難得。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15

7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8)

7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8) 

2015.11.18

另一位淨土宗祖師道焯禪師在《安樂集》指出:

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道焯禪師是善導大師在玄中寺的師父,他與曇鸞大師相隔一代,沒有師徒關係。從上文得知,道焯禪師以聖道和淨土判教,立聖道門和淨土門。《安樂集》內容豐富,收集相關淨土法門的資料甚多。道焯禪師推廣念佛,不遺餘力,深入民心。持佛珠念佛是道焯禪師的傑作,不愧為一代祖師。

 

由於釋尊在娑婆世界隱沒了,(大聖遙遠),由聖道一門出生死火宅,以當今時勢難得證。加上我們沒有佛力的加持,雖有佛法,但難以解 (理深解微),沒法修行,枉談證

 

言末法者,佛法有三個時期:「正法時期」,即佛在世入滅時第一個五百年;「像法時期即佛入滅後,佛法已是似是而非,此時期為一千年;「末法時期即佛入滅後,佛法已是面目全非,此時期為一萬年。之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進入時期盡道滅

 

Monday, November 16, 2015

7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7)

7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7) 

2015.11.16

五濁惡的凡夫在末法時期學佛,求出三界生死,甚難!中國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開始時,舉出「難」的五個原因:

 

1.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 邪魔外道好人,謠言惑眾,擾亂正法

2. 聲聞自利,障大慈  - 學佛為自己個人安穩和解脫,福德薄弱

3. 無賴惡人,破他勝法  - 人心敗壞,自作又教他人作

4. 顛倒善果,能壞  - 顛倒是非黑白,破壞行者的道心

5.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五個原因中,最後一個關鍵,尤為重要。自力者,即以自己修持力他力者,佛力也,即以佛力加持。淨土宗經常談及自力和他力問題,此名相不見於淨土三經,可說是曇鸞大師首創。淨土宗依彌陀本願力而立,是佛力救度法門。曇鸞大師以自力和他力判教,淨土宗他力教,有別於其他宗派。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結尾時,立了自力和他力的定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 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以自修持力習三學  戒定慧者是自力;又以佛本願力稱名而得生淨土者是他力。

 .

Friday, November 13, 2015

7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6)

7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6) 

2015.11.13

大乘菩薩有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位不退者:破見惑者,初入聖地,不墮凡夫,即「位不退」,相當於入「正定聚」 - 必至滅度。以藏、通、別、圓四教來分判如下:

藏教名為「初果位」  經律論的三藏教,正教聲聞緣覺之二乘,傍化菩薩者。

通教名為「見地位」  大乘始學者,通三乘,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傍機。

別教名為「初住位」  別對菩薩說大乘,如中國八大宗派。《瓔珞經》指稱初住至七住菩薩是位不退。

圓教名為「初信位」 - 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

 

行不退者:斷思惑,破塵沙惑者,恆度眾生,不墮凡二乘,即「行不退,相當於:通教的菩薩位、別教八住至十迴向位、圓教十信位。

 

念不退者:三界之外,已斷思惑及破塵沙惑,初斷無明惑 (由初住共41),得無生忍,相當於別教的初地以上位、圓教初住位。

 

從大小二乘的果位,我們得知凡夫在娑婆世界修行,斷惑、除障、消業、證果,絕非等閒,經歷時劫難以估量。凡夫不自量力,以為遇上佛法,聽了一點法,讀過一些經,行了少許善,知道了或想通了一些問題,就以為憑自心可得解脫,生死大事不用怕,太天真矣!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15

7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4)

7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4) 

2015.11.11

小乘佛教的修證的果位比小乘的複雜很多。小乘聖者必須小向大,發菩提心,方可究竟解脫。

 

大乘菩薩有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 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華嚴經說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瓔珞經所舉之五十二位名義整足,位次無缺,故自古廣為大乘諸家所採用

 

所謂「三賢十聖」:「三賢」是指菩薩階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就是十地。就圓教而言(對最上利根之菩薩教,說事理融之中道實相,故名圓教

 

如果斷見惑,他就進入了初信位菩薩的果位(即證了初果須陀洹),又二至六信位菩薩,相當於阿那含果小乘聖者;若斷思惑,就進入了七信位菩薩即了分段生死,如四果阿羅漢。

 

斷塵沙惑,就進入了十信位菩薩,即七至九信位菩薩者,在斷塵沙惑之後,賢位菩薩破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性,就進入了初住的果位,一階一階上去,直到四十一品的無明通通破盡,就進入佛的境界。

 

所以,如果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的話,都還果報當中。只有佛一人在常寂光土面,不生不滅。

 

Monday, November 9, 2015

7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4)



7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4)
2015.11.09
小乘佛教的修證的果位有四種,是凡是聖,絕不苟且。

初果者,又名須陀洹,意即入流,又名預流。謂此人斷三界之88品見惑已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入流。

二果者,又名斯陀含,意即一來,。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

三果者,又名阿那含,意即不來。謂此人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後三品思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四果者,又名阿羅漢,意即無學。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屬於「有餘依涅槃」 小乘的最高境界。

佛教所言「生死」,共有兩種: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小乘四果所斷的見思二惑,所證的四果,所入的「有餘依涅槃」,只是解脫分段生死而已。還有一種生死,叫做「變易生死」,即精神心識的活動,前念和後念之間,一念生、一念滅之生死,小乘聖者尚未能斷。大乘菩薩聖者繼續斷塵沙惑、及斷前38品無明惑,即能解脫變易生死,證得無生法忍,名為不退轉菩薩,即八地菩薩,又名不動地菩薩。最後,他們再斷後3品無明惑,得入的「無餘依涅槃」,才是成佛

Friday, November 6, 2015

7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3)

7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3)
2015.11.06
娑婆世界是三界火宅。三界之內,思惑或煩惱障共81品。「欲界」依貪、瞋、癡、慢在「五趣雜居地」,具9品思惑,由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乃至下下品。

「色界」則依貪、癡、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36品。「色界」的四地是「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初禪天的境界是「離生喜樂地」呼吸脈搏停止,心境快樂,但定力不夠。二禪天的境界是「定生喜樂地」 - 定力較堅固,外氣息斷了,但內裡還活着,像活死人。

三禪天的境界是「離喜妙樂地」即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參至三禪者與二禪差不多,但意識較淨妙,呼吸仍粗重。四禪天的境界是「捨念清淨地」 - 一切念識都放下了,但尚未證得阿羅漢之果位。此境界時,天上人間的事情都知道,但行者概不執取。

「無色界」亦依貪、癡、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36品。「無色界」的四地是「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其境界已很深,凡夫必須得天眼,或仗佛力,方可得見。又若修十善業,方可得生天界。

當今世界有幾人能修至初禪天的境界是「離生喜樂地」,如虛雲長老入欲界第四天之「兜率天」,但行者仍不能出離三界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