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34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9)


34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9) 
2013年2月27日

全仗佛力者必須專修 – 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談專修和雜修的得失時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印光大師也曾說,雜修、兼修的念佛往生者,千中稀有三四!全因我等罪惡生死凡夫心志不定,疑心念佛,未能深信,貽誤往生良機!

此外,如《無量壽經》云:「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雖然「自他兩力」的「要門」和全仗佛力的「弘願門」都是淨土法門,但前者縱使以「千中稀有三四」機會率得生,亦衹能住於蓮華胎宮,未能見佛,直至「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疑障乃除,才能華開入報土。相反地,後者以「百即百生」機會率得生,還能頓入報土,不管是凡是聖,「到彼無異,齊同不退」!

Monday, February 25, 2013

34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8)


34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8)
2013年2月25日

全仗佛力者,等同全信佛智;反過來說,全信佛智者亦必是全仗佛力!剛從聖道門轉修淨土門的人,因習氣較重,開始時未能即捨自力而續修諸功德,又或疑障較重的念佛人未能一下子建立「全仗佛力」的信心,迴向發願心尚有「保留」,難免心裏疑惑佛力,如猶恐業力深重,臨終有障礙等等。他們多傾向雜修、兼修、雙修等,即除了念佛外,還修其他世間諸善 – 定善和散善,實際上這是「自他兩力」的淨土宗「要門」,而非全仗佛力的淨土宗「弘願門」!

全仗佛力者必須具有深信之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的「深心」時云:「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第一個「決定深信」就是信自己無緣、無條件、無能力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包括以自力在世間修諸功德!正因為有自知之明,深信自己無可自救,才有第二個「決定深信」,即是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我們才可得救!前者是病,後者是藥;前者是機,後者是法:前者是廢捨自力,後者是依仗他力,兩者的關係盡顯淨土法門「他力救度」的特色。

Friday, February 22, 2013

34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7)


34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7)
2013年2月22日

淨土法門有「自力念佛」和「他力念佛」,兩者有何異同?

        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易得往生。換言之,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使我們生起信心而求念,即我們的信心由「他力」所帶動,所謂「他力信心」!

        阿彌陀佛本發深重誓願 -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主動、平等及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祇要我們願生彼國,即可被「他力」所救度。因此淨土宗是一個佛力(他力)救度的佛門,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此行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以示念佛在於立信,「明信佛智,全仗佛力」,故稱「他力念佛」。

但很多剛從聖道門轉入淨土門的佛弟子,一下子未能放下「自力」思想,當念佛時仍抱植諸德本」的心態,求定心、求數量等等,是名「自力念佛」。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學解」者,即習定求慧也;「從凡至聖」者,即聖道門也。「學行」者,即念佛也;藉有緣之法者,即以阿彌陀佛的大業願力為增上緣也,是淨土門善導大師指出:修淨土法門的人應「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即捨去自力,反而更有利,焉可思議?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13

34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6)


34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6)
2013年2月20日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演譯為「隨緣雜善恐難生」。淨土宗行者當知自己所修的戒定慧工夫,或自力所修的世間福德,與往生淨土所需的功德截然不同!

《阿彌陀經》指出:往生淨土所需的功德來自「名號」 -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善導大師演譯為「教念彌陀專復專」。「名號」功德並不是我們自力所修,而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為我們所修,並廻施給我們,攝化我們,救度我們。他老人家教我們稱念其名號,而我們信佛語,依佛教,順佛願,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正是攝取其多善根、多福德的名號功德,以此因緣,蒙佛接引,即得往生。由始至終,整個過程不涉及任何自力的部份。若然淨土宗行者未能弄清楚這個關係,或未調整這種心態 - 「自力念佛」,還是「他力念佛」,將會直接影响行者的往生機會 – 「恐難生」嘛!

為何我們自己所修的戒定慧工夫,或自力所修的世間福德是「隨緣雜善」呢?因為我們是煩惱成就的罪惡生死凡夫,故習定修福皆隨世間因緣,不能不受貪瞋癡三毒所侵損,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分別心,所以皆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相反地,「名號」功德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為我們所修,一切皆是清淨,法爾自然,故是不顛倒、不虛偽,是名「真實功德」,才是真正往生淨土的資糧,其餘皆不是!

Monday, February 18, 2013

34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5)


34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5)
2013年2月18日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散善義〉指出:「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淨土宗是佛力救度的法門,緣起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尤其是本願,而且他的救度是主動、平等和無條件。欲往生者祇要有信無疑,有願無慮,定得往生,如第二個決定深信所言。善導大師卻特別指出第一個決定深信為先決「條件」:「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何解?

第一個決定深信是信自己「無有出離之緣」,意味着自知自信身患絕症,無法自醫,非靠他人不可。倘若自以為還有些戒定慧的工夫,或自詡猶有福德,可以自了或出離生死,便不會死心塌地求救,依仗彌陀的大悲願力,依靠彌陀的光明名號 – 阿伽陀藥。從善導大師所提出的二個決定深信,我們當知淨土法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盡捨自力,全仗他力」的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

就淨土宗而言,「不捨自力」意味着「疑信他力」,甚至有「我慢心」,尚不懺悔「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又不承認自己「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非真正的淨土宗行者也!

Friday, February 15, 2013

34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4)


34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4) 
2013年2月15日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又云:「當複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 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什麼是自力?自力者,因畏恐墮落三惡道,故持戒、修定、發慧,得神通自在力。什麼是他力?他力者,如下劣人,連跨上驢背都不行,卻隨轉輪王乘虛空,無所障礙,亦是神通自在,此乃佛力也。

印光大師在其《文鈔》,立「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曰:「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印光大師的「判教」,完全秉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道焯禪師,以自力和他力作基準,反映淨土教的特別之處!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續云:「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故我們應廻自向他,揀去自力,完全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不要自我局限,不要自設障礙,不要說自己無份,不要妄想分別 說這才行,那就不行。若說唯一「自力」者,就是不逃避、不造作、不計較、不找藉口、不疑惑、無顧慮、任由阿彌陀佛攝取、信佛語,順佛願,依佛教,即「專仗佛力」也。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13

34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3)


34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3)
2013年2月13日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續云:「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此點極其重要!其他世界的人不單依仗佛力才能往生極樂淨土,而且他們所起的各種行為或修行,包括世親菩薩在《往生論》所倡的「五念行」 - 禮拜、讚嘆 (稱名)、作願、觀察、廻向等,皆是緣起於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 – 他力,而不是這些人「自發」的力量 – 自力!可知,念佛一行因心態不同而效果亦廻異。若知此行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是「他力念佛」;若以自力植諸德本,求清淨、量念數等,是「自力念佛」。

如此推論,我等凡夫所發起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亦是緣阿彌陀佛本願力故,念佛人就念佛行立信,阿彌陀佛以其名號功德,增長其人善根 (信根),亦以福德因緣,得生彼極樂國土。

若非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發大願,成就極樂國土,而且兆載永劫繼續修淨業,成就名號功德,永不休止地救度眾生,如《觀無量壽經》云:「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救度眾生如孝子愛敬父母,為眾生荷負深重的業障,如《無量壽經》云:「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盡他力之功

Tuesday, February 12, 2013

34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2)


34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2)
2013年2月11日

至於利他和他利方面,曇鸞大師作為道焯禪師和善導大師的前輩祖師,早於其著作《往生論註》亦有闡釋,云:「《論》(往生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如果從彌陀本身來講的話,就說是「利他」。如果從眾生來講的話,就說是「他利」。

若言「利他」,是主動式 subject,就是利益他人,能夠利益十方眾生,一定是阿彌陀佛有利益十方眾生的能力,所以力在佛邊,因佛成就了「利他」的力量,佛主動地利益他人。言「他利」者,比較顯現不出佛力;「他利」者,他人獲利益,意味着力在生(眾生)邊,因他做了些什麼,所以他受到利益。

「他利」者,是被動式 object,是從眾生來講,眾生因而受到利益。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用「利他」而不用「他利」。為什麼曇鸞大師會特別的從其他的經論引用「他利」跟「利他」相對呢?意思就是在顯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為「增上緣」,在突顯一切眾生往生之因及成佛之果,都來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是阿彌陀佛在「利他」,故眾生才得利,即「他利」。

Friday, February 8, 2013

34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1)



34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1)
2013年2月8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的「至誠心」時,談及自利和利他。他說:「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言自利真實者。復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所謂自利,是見性登地的聖賢菩薩自力修行,制捨諸惡,及勤修諸善,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名為「自利真實」。

另外一種是「利他真實」,就是佛菩薩 (如阿彌陀佛) 利益及廻施給十方眾生的真實功德。眾生祇要身口意起三業,即「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所謂捨不善三業者,就是「口業毀厭、身業輕慢厭捨,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所謂作三善業者,就是「口業讚歎、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前者是娑婆的有為生死界,後者是極樂的無為涅槃界,一虛一實,一厭一求。

淨土宗是他力救度,故偏重「利他真實」;一般大乘菩薩是自利解脫,故偏重「自利真實」。兩者雖皆真實,但取態和行持則不同。

Wednesday, February 6, 2013

34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0)


34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0)
2013年2月6日

究竟學佛作佛是「自力」,還是「他力」(佛力) 呢?

原則上,學佛作佛必須自己踏出第一步,信自己可以成佛,靠自力修身修心,以自力斷惑證真等等。但實際上,釋尊現世示現肉身成佛,使我們生起學佛成佛的信心,這亦算是「他力成就」。此外,修習還需要他力,如佛、父母、師長等善知識的指導和協助,才能成就。

舉例來說,一個人學習的成就是自己的努力,但我們不會不教導自己的子女,也不會不送子女到學校讀書等等。因此,說自力,並非否定他力:說他力,並非否定自力,視乎自身處於學佛作佛的整個過程中的需要而說。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云:「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淨土法門勝在有他力可乘,「易、樂、疾」而至不退轉地,菩薩行者為何不捨難取易,捨苦取樂、捨緩取疾,求生彌陀淨土,早成佛道呢?

我們不用糾纏學佛作佛是「自力」還是「他力」的問題上,如今的關鍵在於以什麽方法進入一流的學校 (往生淨土) 讀書 (聞法),何况自己能否入學,全由校長 (阿彌陀佛) 一力承担 他力。他不介意入學者的資質 (根器) 、成績 (罪福) 等,我們不應妄自菲薄!

Monday, February 4, 2013

3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19)


3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19)
2013年2月4日

什麽是佛教?根據「七佛通偈」的定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看似十分簡單!個個宗教都導人向善,頭兩句平平無奇。惟是第三句「自淨其意」,卻是佛教的關鍵!意者,意念、心念也。你我皆有的一念心;眾生和佛陀皆有的一念心。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後,即說:「奇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着,不能証得」,也說明了眾生皆可成佛!

問題在於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的一念心是至純至善至淨,而我們是不純不善不淨,因此,心生萬法,祇要我們淨化了自己的一念心,我們與諸佛無異!

        此外,「自淨其意」是修自己的心,不需外求他人,而是反求諸己,因此《六祖壇經》有一金句: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此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又佛教強調因果和緣起,一切禍福得失都人造業所招感,自作自受,與人無由。然而,一般宗教多信奉萬物的主宰、創造宇宙的上帝 / 神等,被創造的人必須向衪祈求,才有福,才免罪,得解脫,得永生!佛教稱「心外求法」的宗教為「外道」。因此,向內求者,如自求,意味着「自力」求取。相反地,向外求者即意味求「他力」。究竟學佛作佛是「自力」,還是「他力」呢?

Friday, February 1, 2013

33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18)


33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18)
2013年2月1日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解釋:【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議?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 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

他清楚地、明確地指出:縱使我們有無始的貪瞋癡等煩惱所成就的惡業,在莊嚴清淨功德成就的佛力下,根本沒法繫縛、也沒法牽引我們!我們不用担心自己業障深重,不用懷疑念佛求佛力可消除業障,故不用顧慮自己不得往生淨土。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阿彌陀經》的異譯本)云: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

     一般人在臨命終時,四大分離,業障現前,難免驚恐畏怖,悔懼交至,但由於有人信佛因緣,專念佛名,信心決定,一心願生,故此大悲大力的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必來迎,並放大光明,慈悲加祐,令新亡者安心而不慌亂,業障根本沒由顯現,豈能障礙他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