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5, 2020

145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3)


145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3) 
2020.03.25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修行人如果遇到無理非理的對待,只有對他人生起大悲心,是不會生起瞋恨心的。如果生瞋恨心,那就不是一個修行人了。當然我們是凡夫,說要完全生起大悲心,是不容易的,可是至少要做到不含怨到日落。有不好的念頭、起情緒、發牢騷、憤恨的念頭,就立即返觀自照,立刻把瞋恨心消除。
很多人都是習氣做主,受情緒掌控,可是一個修行,人必須要理性當家,而不是情緒當家。要理性而不情緒,要慈悲,都不瞋恨。凡事要往正面去思惟,絕不可朝負面思惟,不管對象事件是如何,只要往正面思惟,就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如果往負面思惟,就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凡事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面對鏡子,鏡子所顯現的就是我們所展現的好壞、美醜、寬容計較,我們的身口意,就是這樣。在這個世間上,我們所處的環境,他人對我是好是壞,都是我們自己招感來的。如果我們沒有那樣的業力,是不可能招感來這種環境的。因此,每個人必須為他自己所遇到的負完全的責任。
其實,這也是佛法中有關信解三世因果業報的根本道理。相信因果的佛教徒自然會朝此方向去實踐,也就是說我們所遇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我們都有責任,而且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這都跟我們的業力有關係,所以我們應該反觀自省、自我懺悔,而不是去責備外界的人事地物。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慚愧心、懺悔心是非常重要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