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0, 2020

145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1)


145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1) 
2020.03.20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也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不管是以儒家思想作為修身養性的基礎也好,或者是現出家相來學習佛陀教法的慈悲也好,內心都要存着對眾生的慈悲。
對眾生的慈悲,以佛教語言來說,就是要有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世間最寶貴、最稀有難得的,就是利他之心。因此,菩提心在佛法當中,是最為重要的。再怎麼行善積德,如果忘了菩提心,所行的善事,雖然會帶來下輩子的福報,但人在福中、樂中,往往會得意忘形而造罪業,第三世就會墮落了!這就是三世冤。
《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為了身體,人可以捨去錢財;為了生命,人可以捨去錢財與身體;那為了佛法的菩提心,是可以捨去錢財、身體與生命的。因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菩提心一旦長養之後,可以生生世世留存在阿賴耶識之中,永不消失。
因為我們學的是淨土法門,以先曉得我們的菩提心很難生起圓滿,因此以念佛蒙受彌陀救度,先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證得佛果之後自然能夠自在無礙的展現菩提心。但是,不管聖道門,或淨土門,既然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不論目前能做到多少,我們都應該隨分隨力儘量去做。
一個心存菩提心想利益他人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就會像宗風所寫的「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讓美歸功,分怨共過」,不會與對方爭執,甚至懷恨生氣,不會不平,不滿,抱怨,訴苦,因為他在待人處事上,心存利人的菩提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