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0, 2020

145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5)


145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5) 
2020.03.30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七至十條,按慧淨上人的說法,此四條主要針對出家眾,但當然泛指僧團,包括在家的弟子,故此適用於佛教徒。智隨法師曾撰文,題為「給學佛人生活方面的三個建議」,談到「生活簡單樸實,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當」,如下:

生活簡單樸實”,生活不要追求奢華,不要去攀高比富,要過得很簡單樸實。煩惱是在攀比當中產生、增長起來的。生活過得簡單樸實的人,煩惱自然就會很少。很多人問:「師父,煩惱多啊,怎麽辦啊?」

我們自己放不下貪嗔癡,放不下世間的這些東西,就自然會煩惱啊!那誰也沒辦法,佛也沒辦法。我們自己過得簡單樸實一點,有飯吃,有衣穿,有一張床睡,就夠了。在這個世間,什麽人的日子過得最好呢?吃飯吃得香,睡覺睡得香,念佛念得好,這種日子就最好過。

我們如果有再多的錢財,吃到口裏飯菜卻不覺得香,吃到廟裏的飯菜覺得不好吃;有再多的床,躺在上面卻睡不著,那種日子就很難熬了。人活在世間,生活過得簡單樸實,走到哪裏都能睡,走到哪裏都能吃,這樣的人是最容易滿足的,是最好的人生。

人在世間要生活簡單樸實,簡單樸實才身安心安,這才是人生。人如果有了錢,有了地位,這個人卻過得很痛苦,那就沒有意義了。錢財地位是妝點我們的生活,而不是擾亂我們生活的。我們很多人已經顛倒了,人成了財物的奴隸,成天就是個守財奴,天天數錢。人的身心狀況被完全奴化了,被物質奴化成一個奴隸了。我們現在都在講做主人,恰恰相反,都已經不知道怎麽做主人了,都成了錢財的奴隸。

Friday, March 27, 2020

145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4)


145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4) 
2020.03.27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有慚愧心、懺悔心人,就會謙和,不會剛強。修行人的心地應該是柔軟,猶如棉花,就什麼都能承受,不會反彈、抵抗,不是剛強如鐵板。修行人就是要培養這種個性。我再次強調我們:學佛人要學慈悲,要以慈悲為寶,不以世間的財物或稀有之物為寶。那慈悲的對象就是眾生,眼睛看得到的人類動物,還有看不到的眾生,所以修行人就是以眾生為寶,出自內心的。想為對方帶來利樂、利益安樂,而不給對方帶來苦惱、虧損。
如果自己有好處,有成就,都主動地默默地奉獻給對方。對方如果有過失,有虧損、有苦惱,也主動的默默的為他去接受、承擔,也就是失敗歸自己,成功給他人;好事向他,壞事向己,能這樣行持者,就是修行人。
對自己不利的境緣,我們都要以悲憫心來對待,若不能生悲憫心,至少也不能生瞋恨心。有一句話講:在業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是故意的。我們要當一個學佛的智者,以悲憫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而不要去譴責對方。
另外剛剛講的,凡事要往正面思惟,因為有什麼心念就會帶來什麼事情。我們起心動念,乃至言語行為,最後都會回歸到自己的身上來。宇宙是圓的,我們的心是遍通整個天地宇宙的,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會跟宇宙中相應的境界感通了。起好的念頭就會跟宇宙中好的境界感通,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存著正面的思惟,存著愛心,存著利益他人的心。「凡事肯吃虧、不計較,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凡事讓美歸功,分怨共過。當然講很容易,做很困難,反觀自己這些我也做不到,所以一方面盡力學習,一方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March 25, 2020

145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3)


145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3) 
2020.03.25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修行人如果遇到無理非理的對待,只有對他人生起大悲心,是不會生起瞋恨心的。如果生瞋恨心,那就不是一個修行人了。當然我們是凡夫,說要完全生起大悲心,是不容易的,可是至少要做到不含怨到日落。有不好的念頭、起情緒、發牢騷、憤恨的念頭,就立即返觀自照,立刻把瞋恨心消除。
很多人都是習氣做主,受情緒掌控,可是一個修行,人必須要理性當家,而不是情緒當家。要理性而不情緒,要慈悲,都不瞋恨。凡事要往正面去思惟,絕不可朝負面思惟,不管對象事件是如何,只要往正面思惟,就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如果往負面思惟,就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凡事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面對鏡子,鏡子所顯現的就是我們所展現的好壞、美醜、寬容計較,我們的身口意,就是這樣。在這個世間上,我們所處的環境,他人對我是好是壞,都是我們自己招感來的。如果我們沒有那樣的業力,是不可能招感來這種環境的。因此,每個人必須為他自己所遇到的負完全的責任。
其實,這也是佛法中有關信解三世因果業報的根本道理。相信因果的佛教徒自然會朝此方向去實踐,也就是說我們所遇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我們都有責任,而且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這都跟我們的業力有關係,所以我們應該反觀自省、自我懺悔,而不是去責備外界的人事地物。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慚愧心、懺悔心是非常重要的。

Monday, March 23, 2020

145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2)


145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2) 
2020.03.23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我們可以吃虧受苦,也不忍給對方帶來虧損與痛苦。所謂「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又「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有無量無邊的業障。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此這一生當中所遇到的,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都要感恩,可能有人會想:他對我不好,對我有所虧欠,怎麼有辦法感恩?其實,要感恩,因為對方讓我們有機會可以還債,讓我們消業障、增福德,同時這樣的境緣,正是讓我們修忍辱的好機會,是修行上的一種莊嚴。
因此,佛陀說:人家對我們無理的對待,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惠。有的出家眾,雖然現出家相,但不曉得修行的真正意義,還是跟過去世俗的習性觀念一樣,認為他對我無理。
一般來講,無理一定要討一個公道,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對修行人來說,別人的無理,正是我們償還業債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修忍辱度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增加功德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實踐「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時候。
所以不應該計較,甚至憤恨在心,因為有菩提心,所以看一切眾生都比寶物還要可貴,就像剛剛所講的「惟善以為寶,仁親以為寶」,那修行人就是以眾生為寶,珍惜眾生,從內心深處,想為眾生帶來利益,帶來安樂,有好處、有利益,凡是成就的,成功的,都默默的主動的奉獻給對方。對方有過失、有苦惱、有虧損、有失敗,就主動的默默的承擔,這才是修行人。

Friday, March 20, 2020

145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1)


145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1) 
2020.03.20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也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不管是以儒家思想作為修身養性的基礎也好,或者是現出家相來學習佛陀教法的慈悲也好,內心都要存着對眾生的慈悲。
對眾生的慈悲,以佛教語言來說,就是要有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世間最寶貴、最稀有難得的,就是利他之心。因此,菩提心在佛法當中,是最為重要的。再怎麼行善積德,如果忘了菩提心,所行的善事,雖然會帶來下輩子的福報,但人在福中、樂中,往往會得意忘形而造罪業,第三世就會墮落了!這就是三世冤。
《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為了身體,人可以捨去錢財;為了生命,人可以捨去錢財與身體;那為了佛法的菩提心,是可以捨去錢財、身體與生命的。因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菩提心一旦長養之後,可以生生世世留存在阿賴耶識之中,永不消失。
因為我們學的是淨土法門,以先曉得我們的菩提心很難生起圓滿,因此以念佛蒙受彌陀救度,先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證得佛果之後自然能夠自在無礙的展現菩提心。但是,不管聖道門,或淨土門,既然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不論目前能做到多少,我們都應該隨分隨力儘量去做。
一個心存菩提心想利益他人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就會像宗風所寫的「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讓美歸功,分怨共過」,不會與對方爭執,甚至懷恨生氣,不會不平,不滿,抱怨,訴苦,因為他在待人處事上,心存利人的菩提心。

Wednesday, March 18, 2020

145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0)


145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0) 
2020.03.18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什麼是眾生緣慈?就是將與我們不相關的任何人,都視同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女、六親眷屬來愛護他們。給對方帶來好處、利益,這就是眾生緣慈。
當然,這個還有人我對待,如果是法緣慈,就已經無我相、無人相,可以隨意展現慈悲愛心。法緣慈我們做不到,但我們至少要學眾生緣慈。
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時承擔了住持佛法、傳承佛法的任務,進而更要以佛法教導他人。如果本身缺乏慈悲,就有虧出家眾的身分了。
當然宗風所寫也好,或剛剛所講的慈悲也好,都是要我們去學習。不是道理了解了,我們就是那樣的人了。以我來講,我自己也在學習之中,但總覺得做不到,做得不好。所以就像宗風所寫的「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慈悲心,並非佛教所獨有的。古來儒家也有類似慈悲心的思想。古云:「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就是說:國家的國王不是以世間的金銀財寶為寶,而是以對百姓的行善愛護作為寶;以親民愛民為寶,以仁民愛物為寶。
《禮運大同篇》也談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就是說不只孝順恭敬自己的父母,不只疼愛憐惜培育自己的兒女,更要推廣這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Monday, March 16, 2020

145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9)


145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9) 
2020.03.16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道場是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地方,但也是更多煩惱與不同習氣聚合的地方。今天,在道場,你也不曉得將來會有什麼樣的人物進來共住生活。言語行為相碰觸,到底會讓我們快樂,還是苦惱,都處在不確定當中。
這就是出家人的可憐之處,因為在道場裡面,難免也會有人事紛爭,也因為如此,所以佛陀規定出家人,要以和為貴,也就是我曾勉勵大家的以和為貴,以忍為高,不以苦為苦,不以難為難。一切苦難挫折,其實是給我們恩惠,讓我們有逆增上緣。
出家眾面對任何違逆心情之境,都必須往這方面去想。我們這個道場是四眾共管、四眾平等的教團,我們的同修都很可愛,也都很令人讚歎,為了削髮,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這裡為教團奉獻,堅定不移的護持教團,以教團為家,一直以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教團不只是我們出家人的家,也是我們同修的家,因此在教團當中,不管出家眾或是同修,大家就好像一家人一樣,應該彼此體諒,包容,愛護,成全。
大家相處,最重要的是能夠彼此相互庝惜,佛教講慈悲,講無我,當然以佛法來講,慈悲有深一層的涵意,無我也另有深意,不過,用世俗的語言來講,慈悲就是愛心,無我的一般說法,則是沒有我執。
一個學佛的人,他的內心是會有慈悲心、愛心的。慈悲有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有眾生緣慈的慈悲。有法緣慈的慈悲。有無緣慈的慈悲。我們能做到的頂多只能是眾生緣慈的慈悲,但是要完全做到也幾乎不可能。

Friday, March 13, 2020

145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8)


145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8) 
2020.03.13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古代叢林出家人是沒有單銀的,只有半個月發十五張衛生紙,就我來說,一天所用的衛生紙數量很少,像現在抽取式的衛生紙,都是兩張合在一起,我都是撕一半來用。雖然衛生紙很便宜,可是再怎麼便宜,我們也要珍惜,需要多少才使用多少,其他物品能用就用,可省則省,像我開車出門在外面加油時,從來沒有接受加油站贈送的衛生紙、礦泉水或其他贈品。
出門使用外面的東西,譬如口渴,喝泉水或用泉水漱口,需要多少就用多少,不會因為它不用花錢,就浪費。有句話,說世間萬物各有主,一粒一毫君莫取。英雄豪傑自天生,也須步步循規矩。
一個人一生的福分,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說是有限的。世間萬物各有主人,我們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福分,另一方面對萬物不要隨便予取,所以,在生活上,要養成極其簡單樸實的習慣。
其實,嚴格來講,一切外物都是身外之物,所以,除了我們生活上需要使用的才留下來,沒有需要的則可以一概不留,或可以送給需要的人。
反過來說,既然需要而留下來,就應該整齊清潔的擺設好。出家人的生活,往往是比較有規律的,就是早睡早起。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大家都是為法來到這個道場,所以,所有的時間都儘量用在法的方面。
其實,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講起來很神聖難得,但也很可憐。怎麼說呢?孤身離開恩愛的父母親人,可愛的家庭,懷念的家鄉,走往他鄉出家,但人非聖賢,即使現出家相,仍然帶著各自的煩惱與脾氣。

Wednesday, March 11, 2020

145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7)


145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7) 
2020.03.11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對出家弟子說:
在佛陀時代,出家眾的衣食,是所謂的三衣一缽,生活是極其簡單、樸素的。如果住在精舍裡面,除了三衣一缽以外,也只有床座、醫藥、日常用品之類。出家眾在生活上,有種種規約,也就是所謂的戒條,但其精神所展現出來的是:簡單、不奢侈、不豪華,也就是我們強調的簡單、樸素。

我們生在末法時代,雖然科技發達,物質充裕,但依然要維持著佛陀時代三衣一缽的簡單樸實的生活原則。譬如說,出家眾的浴室,洗臉、洗頭、洗身體,洗衣服,都只用這一塊肥皂,簡單、不奢侈、不豪華。

佛陀說,不香花塗身,不坐高廣大床,因此就不使用香皂,毛巾也是一樣,洗身體、洗臉,都只用一條毛巾。衣服呢?只有冬、夏兩種,就這幾件,不管國內、國外,婚喪、喜慶,都是這幾套衣服。所以,對身外之物,一概不留,因此,對出家眾來講,除了衣物之外,頂多就是我們編的這一套書,希望大家就過著簡單、樸素、樸實的生活。

當然,在家居士不必像出家眾這樣,不過,如果是一個修行人的話,就會往這方面來實踐,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修行人是安貧樂道的。

例如,有些人吃完飯,就習慣抽一張衛生紙擦嘴巴,當然,真的油膩是應該擦。不過,最好養成吃的時候,儘量不要沾到嘴巴上的習慣。這樣就不必在吃完飯後,另外浪費一張衛生紙,否則一天三餐就要用三張衛生紙,一年就要用上千張衛生紙了。

Monday, March 9, 2020

144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6)


144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6) 
2020.03.09
慧淨上人在「宗風俗諦」特別加了四條,總共十條,給出家眾每天背誦和思惟,他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言重深長地弟對出家弟子說:

在我們這個道場,如果出家眾有聚會的時候,都會輪流背誦宗風俗諦。我們背誦的宗風,只有十條,但是自己可隨個人的喜歡增加。不管是經典中的祖師的法語,或是古聖先賢的格言都可以。平常還要一方面背誦,一方面思惟,將這樣的道理融會貫通,落實在三業行為上。

就我來講,感覺自己德行涼薄,福慧淺短,是不堪為人之師,甚至不堪作為一個住持,或者是管理一個道場的。今天只不過是隨順因緣,所以向來我幾乎不曾在出家眾面前,自稱是師父,因為覺得自己不會修行,不夠資格。

有一句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來說,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我們有緣現出家相,甚至在這裡共同學這個法門,為共同的理想來奮鬥。我跟大家猶如是同參道友,所以在我來講,我不以為我是師父,大家可以對我以同參道友來看待。

要怎樣做好一個出家人,就像宗風所寫的:生活-簡單樸素,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重。

[按:慧淨上人很謙卑,他獨具慧眼,將中土遺失了千多年的善導大師的著作、純粹淨土思想弘揚,讓有承傳的淨土法門注入生命,並發揚光大,慧淨上人是一個歷史性、劃時代的人物,但他卻對我們說:只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頂禮慧淨上人!頂禮歷代祖師!]

Friday, March 6, 2020

144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5)


144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5) 
2020.03.06
慧淨法師曾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談到:

在給出家眾背誦的俗諦當中我又加了四條,第一條是「生活 - 簡單、樸素。語言 - 誠懇、和藹。威儀 - 安詳、穩重」。

這一條對出家眾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威儀安詳穩重的出家人,他的內心也一定是祥和、平靜的。其實,祥和平靜是很高的境界,像佛陀因為心中有涅槃寂靜的證悟與內涵,所以走路自然就不急不緩,講話也是很沉穩、不急不緩,這樣的威儀無形中就能感化人。

就像舍利弗尊者出家前與目犍年一起修學婆羅門教,有一天,他在途中看到馬勝比丘走路,甚為安詳,直覺他是有道之人。舍利弗就想:他年紀輕輕,就能這樣了,何況是他的師父呢!所以就向前去請問他:你的師父是誰?他教你什麼法?

馬勝比丘說:我的師父是喬達摩,他教我: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舍利弗尊者一聽就曉得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就馬上告訴他的好友目犍連,一起率領他們的徒眾,皈依在佛陀的座下。

在釋迦牟尼佛出家因緣的四門遊觀之中,從北門的地方看到一個修行的人,也是因為看到他面放光彩,舉止很祥和、很寧靜、很穩重,曉得他心中沒有生老病死這方面的苦惱,所以才令釋迦牟尼佛下了最後要出家修行的決心。因此,出家眾有安詳穩重的威儀,無形中就能夠感化人。

*按:安詳穩重,包括內心跟外境的,也就是身口與意。一個人如果內心安詳穩重,他會是很平和的。內心很平和、很平靜、很無諍,也很安穩、很喜樂。一種寂靜的喜樂,除了內心必須安詳穩重,言語也要安詳穩重,也就是在言語表達上,必須是安慰的、祥和的、不粗暴的、不急躁的,甚至不會說出讓他人苦惱,與人有爭執的語言,舉止也一樣,也要安詳穩重。

Wednesday, March 4, 2020

144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4)

144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4) 
2020.03.04
        以下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七至十條,按慧淨上人的說法,此四條主要針對出家眾,但當然泛指僧團,包括在家的弟子,故此適用於佛教徒。慧淨上人在「宗風俗諦」特別加了四條,如下:
第一條是:七、
生活 - 簡單、樸素。
語言 - 誠懇、和藹。
威儀 - 安詳、穩重

第二條是:八、
諉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眾人事;
       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第三條是:九、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第四條是:十、
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這四條特別適合修行人,作為念佛往生人,在生活上,要簡單,不複雜;要樸素,不奢華;在語言上,要誠懇,不虛華;要和藹,不急暴;在威儀上,要安詳穩重,不燥動輕浮。

威儀方面,對出家人要求較多。出家人有四威儀,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點點滴滴都要註意。言語也很重要,所謂「慎言」,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人們都會留意,都會看在眼裏。下面詳談。

Monday, March 2, 2020

144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3)


144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3) 
2020.03.02
彌陀如何愛我?慧凈上人在一篇《彌陀對我們無限的愛心》言: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反觀自照,就會自覺是三毒熾盛、五欲濃厚的眾生。對我們喜歡的人事物,我們可說日夜貪得無厭;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可說瞋恨不息。我們其實都自私自利,凡事先己後人,凡事比較計較,不敢犧牲。

我們都有一種劣根性,喜歡聽是非,喜歡傳播是非,心存幸災樂禍。我們缺乏仁義禮智,沒有慈悲喜舍,不知柔和忍辱。

我們凡事意氣用事,貢高我慢;凡事都認為我對他錯,我沒有得罪人,我沒有做錯事,可是他卻這樣無理的對待我。缺乏悲心愛心,不能寬容體諒。

彌陀無限的慈悲愛心,徹底包容體諒我們,毫不計較、毫無條件的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以「設我得佛」開始,「不取正覺」結尾。

「設我得佛」的「我」顯示唯一性,不是其他任何佛菩薩,唯是法藏菩薩,是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菩薩的時候,唯一地、獨自地、主動地為我們十方眾生髮願,為我們十方眾生承擔。諸佛不誌及,唯有阿彌陀佛一佛為我們發下了「必定救度,不能救度,誓不成佛」的大願。在《無量壽經》裡,法藏菩薩——阿彌陀佛,是我們眾生唯一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