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1, 2020

143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0)


143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0) 
2020.01.31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所以「超世」並不只是超越世間,或者超越菩薩的十地,或者超越等覺,而是超越十方諸佛;因為是超越二百一十億諸佛的本願,是超越二百一十億諸佛的淨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本身,成就的極樂淨土,以及使眾生能夠往生成佛,都遠遠超越十方諸佛,因此說「超世願」。

願:總指四十八願,別指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以第十八願統攝諸願。

淨土三經的根本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根本在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的根本在第十八願,那麼第十八願的根本在哪裡?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換句話說,第十八願的的根本就是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眾生念佛必得往生。

等覺:等正覺,即成佛。四十八願不成就,雖成佛亦不取。

這裡的等覺並不是成佛之道中五十二階位內的等覺菩薩,是「等正覺」。所以,「等」是平等,與諸佛平等;「覺」就是正覺,成佛的意思。

「四十八願不成就,雖成佛亦不取」,即使福慧圓滿可以成佛了,可是只要四十八願當中有一願未成就,那法藏菩薩也還不想成佛,一直到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成就了,他才要取正覺。

初偈承上重誓,可見彌陀願心之慇重。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大願,這些願已經很深重了,接下來又重發這「三誓偈」,表示阿彌陀佛願心是無比的殷重。

Wednesday, January 29, 2020

143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9)


143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9) 
2020.01.29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又有一句話說「大道至簡」,「大道」是什麼?大道就是真理,真理很深奧,沒有智慧體悟不到;可是深奧就一定很廣博嗎?倒也不是。真理很簡要,因此說「大道至簡」。所以一個證悟的人會說「佛法無多子」,明明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深廣無邊,可是他卻說「佛法無多子」,這表示佛法真理本身其實是很簡要的。

同樣,淨土法門很深奧,很廣博,但是對我們來講,如果掌握到根本,就能夠掌握到全部。因此,我們這幾次所研討的淨土宗法義都是從根本上去掌握瞭解。

二、為顯示「超世大願」
第一偈: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三誓偈」也希望大家儘量背起來,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心,阿彌陀佛的精神,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生命之所在。

超世:四十八願皆超勝二百一十億諸佛之本願,是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之精華。

法藏菩薩發這四十八大願之前,世自在王佛以佛力顯現法界之中的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讓法藏菩薩觀察、選擇──選擇善的,捨掉未盡善的;選擇微妙的,捨掉較粗劣的,之後又加上法藏菩薩的理想,由茲而構建出淨土精華藍圖及成就此精華淨土的本願。《無量壽經》說:「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因此,四十八願就成為「超世願」。

Monday, January 27, 2020

143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8)


143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8) 
2020.01.27
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彌陀如何為我,可從阿彌陀佛成佛後所言的「三誓偈」得知。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概要而言,四十八願中,每願都有「不取正覺」之誓約,今又重說,理由有五,涵蓋前面所講的綱要性,以及解除眾生的疑慮。

一、為顯示「統攝諸願」
四十八願甚廣,約之即是因地願行與果上名號,今以此三誓偈統攝之,故此三誓偈是四十八願之綱要,亦是淨土宗之根本。

四十八願非常的廣,涵蓋阿彌陀佛成佛本身,涵蓋極樂淨土,涵蓋廣度眾生,涵蓋眾生往生之後的成佛,以及成佛之後的度眾生,可以說無盡無邊的深廣。如果把他約之來講的話,從因地的「願」跟「行」,也就是因地發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願行圓滿之後就成佛了,也就是得「果」;果上的名號,乃至成就的極樂淨土,要而言之就是因地的願行跟果上的名號。

因地的願行、果上的名號雖然如此深廣,但都可以統統統攝包含在「三誓偈」。也就是法藏菩薩為了統攝這四十八大願,所以又重新發了「三誓偈」,重點就是前面三行的偈文,所以說「三誓偈」是四十八願的綱要。

有一句話說「提綱挈領」,掌握了綱要就是掌握了全部;所以處理事情時要能掌握要領,化繁為簡,以簡單的方法來處理問題。如果還覺得很廣大磅礡、深奧無邊,無從下手的話,就還沒有掌握到要領;就是好像看一顆樹,只看到繁茂的枝葉花果,可是沒有看到根本一般。

Friday, January 24, 2020

143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7)

143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7) 
2020.01.24
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彌陀如何為我,可從阿彌陀佛建構極樂世界的「四十八願」及阿彌陀佛成佛後所言的「三誓偈」 - 總結四十八願中的核心內容。

「三誓偈」在《無量壽經》云: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慧淨法師於2017121日在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演講,題為:「三誓偈略解」。他說:
「三誓偈」也是淨土宗的根源之一,也是阿彌陀佛願心的核心之處,是發於四十八願之後。

《無量壽經》說,法藏菩薩在發下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發了「重誓願」,四句一行,共十一行偈文,以這重誓,解除眾生的疑慮。此重誓願又名「三誓偈」,此十一行中,三誓偈只是前三行,這三行統攝四十八願的綱要,由於這三誓偈的重要性,故後八行跟隨於前面的三行都叫做「三誓偈」。

「重誓偈」總共有十一行,「三誓偈」只是前三行。由於這三行是統攝四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綱要,因此總的來講,這十一行的重誓願也叫做「三誓偈」。

概要而言,四十八願中,每願都有「不取正覺」之誓約,理由有五,下回分解。

Wednesday, January 22, 2020

142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6)


142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6) 
2020.01.22
續上文,法藏菩薩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出「設我得佛」而發了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願的呢?

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以來所有一切的佛,曾教化度脫無量善根成熟的眾生,但像我們這樣罪業深重的眾生,卻一次又一次地漏於諸佛救度之外;如果沒有法藏菩薩站出來為我們發願,以我們這樣的劣根種性,未來無量大劫又要像過去一樣漏於諸佛救度,永無出頭之日。

法藏菩薩正是看到這種情況,主動站出來為我們發願,說:「設我得佛,罪業深重、漏於一切諸佛救度的眾生,我必救度。如果我不能完成一切諸佛未能完成的大願,誓不成佛!」

   又,彌陀如何為我,可從阿彌陀佛怎樣建構極樂世界得知。《無量壽經》云: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原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念力 (定善思惟,三昧神力)所成,非業力所成。而且,花了五劫時間,思惟、攝取每一個佛國的精華,以清淨之行業莊嚴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又云: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為什麼法藏比丘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的時間特別長 - 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無量壽經》云: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可知阿彌陀佛願力之大,非比尋常!

Monday, January 20, 2020

142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5)


142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5) 
2020.01.20
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彌陀如何為我,從阿彌陀佛建構極樂世界的「願心」,可見一斑。

續談阿彌陀佛建構極樂世界的「願心」 -之「讚佛偈」: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衷,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心悅清淨」就是,是信心清淨無疑。信心無疑,行必專一不二,堅定不變;「心悅清淨」,也可說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很純粹的。所以說,要使十方眾生都相信無疑,亦即沒擔憂,沒顧慮,沒猶豫,沒懷疑,欣慕往生他的極樂世界,心中歡喜。

「快樂安穩」,是成佛的意思。唯有成佛所得的涅槃之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成就了極樂世界,其經歷並不簡單。且看《無量壽經》告訴我們,法藏菩薩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出「設我得佛」而發了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願的呢?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綻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五十三位如來名號】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

《無量壽經》在說法藏菩薩發願之前,先說「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然後一直列了五十三位佛的名字,最後總結說:「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為什麼要說這五十三佛呢?其實,何只五十三位佛,應是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以來所有一切的佛。

Friday, January 17, 2020

142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4)


142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4) 
2020.01.17
讚佛偈 (法藏比丘讚世自在王如來)續云: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道場超絕」者,道場是成佛的地方。法藏比丘已經先為我們預告了,他的佛土的製造佛的工場,為我們來生成佛的地方。

「國土第一」,這一首半偈在顯明法藏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所以,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他的國土在十方世界當中是要第一而且是無雙的,同時,凡是往生到這個國土的眾生,也要使這些眾生成為第一無比的眾生。

「其眾奇妙,國土第一」 - 也就是他力念佛的法門來說,雖是博地凡夫,貪瞋癡沒有斷除、降伏,妄想雜念也沒有減少,可說是滿身的罪業,可是只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可以高登一生補處。能如此「奇妙」原因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及威神功德的不可思議力。如此種種,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其眾奇妙,國土第一」的時候,就已經先為我預告了。

「道場超絕」 -「道場」是成佛的地方。「道場超絕」,就是成佛超絕。「超」是超出、越;「絕」也就是絕諸對待,是絕對超越所謂「成佛超絕」,是說念佛人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不必逐一經過通途法門的成佛過程的,沒有能和他相對待的,不可思議、獨一無二的、不能比較的。

國土屬於依報,涅槃屬於正報。 這是就正報來講「洹泥」這就是,是不會消散的,而且如如不動,本來就是如此,不需累積功德,加行功夫、不經過造作,本來就常住,無始無終,涅槃是不生不滅。

佛是指正報,涅槃就是佛的意思,「泥洹」就是涅槃。國土是指依報,依報、正報是一體。成佛證悟涅槃,讓我們凡夫覺得是不可思議。

Wednesday, January 8, 2020

142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0)


142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30) 
2020.01.08
續看慧淨法師在《無量壽經大意》一書介紹「彌陀之愛」:

5.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體的,是生命共同體,祂要求我們把我們看成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彌陀的問題;而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承擔不起,我們解決不了;好!阿彌陀佛理所當然,就要為我們承擔,為我們解決,這才是真正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也就是《阿彌陀經》裏面所講的「共命之鳥」。

就是說這些菩薩進一步將我們十方眾生看作他本身,所謂「視人如己,愛人如己」。還在因地的菩薩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眾生了,何況已經成佛的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是自自然然、沒有任何造作的。

*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我們的關係非比尋常,這此五句文: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阿彌陀佛是我的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阿彌陀佛是我的擔保人、信託人。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阿彌陀佛是我的恩人,大施主。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阿彌陀佛是我的孝順仔。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阿彌陀佛是我若自己。

試想世間豈有這樣的人,與我有這樣的關係呢?唯佛一人!

只要我們領悟到阿彌陀佛的慈悲以及阿彌陀佛和我們的關係,就體會阿彌陀佛的願心,自然信心歡喜,即可踏進純粹、真實的淨土法門。所謂「一信永信」、「一願永願」、「一念永念」,矢志不渝,永不改變。

阿彌陀佛以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救度我們,讓度我們得到最大的利益,包括滅除業障、往生淨土、住不退轉,乃至成佛功德等等。

Monday, January 6, 2020

142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9)


142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9) 
2020.01.06
續看慧淨法師在《無量壽經大意》一書介紹「彌陀之愛」:

4.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意思是說,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三種淨業。

修三福第一就是「世福」世間的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修三福第二是「戒福」,第三是「行福」── 大乘的功德,自利利人,甚至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然而連最基本的「孝養父母」,我們都做不到了,必須自認是「三福無份」的眾生,但是只要依靠彌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

阿彌陀佛把這法門布施給我們,祂善巧方便的來當我們的兒子,愛敬我們。世界上的人有愛,未必有敬,譬如親子、夫妻,很恩愛,但會流於隨便;社會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禮貌,卻未必有親情。

可是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祂的父母,既敬又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接受祂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限的慈悲,讓我們不曉得要怎樣去感恩報答,所以這一段經文說「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5.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個還不夠,更進一步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祂自己,所以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視若自己」,等於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你所負擔不起的,理所當然要來為你承擔。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彌陀佛,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對阿彌陀佛也不要客氣,固然佛是佛,我們要存著虔誠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認為祂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我們在這裏苦苦地哀求,不要這樣!

Friday, January 3, 2020

142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8)


142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8) 
2020.01.03
續看慧淨法師在《無量壽經大意》一書介紹「彌陀之愛」:

2.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我們的重擔我們自己承擔不起,也償還不了。如果沒有彌陀來承擔我們的罪業,那後果會怎麼樣呢?我們就只能繼續不斷地輪回於三途六道了。我們如果能夠體會、領悟阿彌陀佛承擔了我們的業,這樣我們就很容易信受、依靠彌陀的救度

3.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彌陀施我不請之法,將這些我們不知道要去追求的彌陀救度之法,主動介紹及推薦給我們。當我們沒有能力、買不起、無法接受時, 他就不講條件,白白送給我們,布施給我們,惠賜給我們。這叫作「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4.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彌陀孝我們如其父母。這些可以顯化成佛的菩薩,他們都效法阿彌陀佛。

因此,佛和我們眾生是什麼關係?他以什麼姿態來對待我們眾生呢?就是「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將我們罪惡生死輪迴的眾生,當做他的父母,而以很誠心、很純樸,出自內心真誠地來孝順我們。

對我們非常地孝,非常地順,隨順眾生,孝敬眾生,比孝子孝順父母還要超越百倍千倍以上。所以,我們雖然恭敬諸佛菩薩, 禮拜諸佛菩薩,供養讚歎諸佛菩薩,但是諸佛菩薩也是在供養著我們,孝順著我們,以不請之法來惠賜給我們。

阿彌陀佛為了將這個不請之法,布施給我們,可說是想盡了方法,所以《無量壽經》說: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祂的爸爸媽媽,自己則是純孝的兒子。所謂「純」就是專一不雜,虔誠恭敬。百善孝為先,我們學佛要行善積德,第一點就是孝養家裏兩位現成的佛祖,可是我們愈想孝順,就愈發現我們做不到。

Wednesday, January 1, 2020

142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7)


142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7) 
2020.01.01
續看慧淨法師在《無量壽經大意》一書介紹「彌陀之愛」:

2.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現在阿彌陀佛要來做我們的朋友, 要來擔我們的重擔,為我們負責,替我們還業債。因為我們今天所作的功德,無法抵償昨天以前的罪過;今世所累積的修行,無法抵償過去無量世的罪業,所以我們擔不起也還不完。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是自自然然、沒有任何造作的。

慧淨法師在《慈悲的救度》一書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這一點,更不是凡夫,乃至一般菩薩能夠做得到的,也只有佛才做得到。眾生的重擔就是罪業,而且其重無比,就像《華嚴經》所講的,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想起來是很可怕、 很可悲的。

我們到底做了多大的罪業,使得宇宙都不能容納?回想一下,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有沒有殺過人?不僅有,而且無量無邊不可計算。單單我們所吃的肉就很多,如果沒有學佛吃素,幾乎是以眾生的肉來養身,單只這樣,直接殺、間接殺的動物,其數就無量無邊了,這是就殺生來講。

就偷盜來講,殺人越貨,明搶暗奪,大秤小鬥,貪污舞弊,借而不還,不該拿而拿,不該用而用,這些都是偷盜;乃至受他人讚歎,而實際上自己沒有那個德能,但是自己卻沾沾自喜,這也是偷盜——偷盜名譽,這都會損我們的福報。無形之中,我們的精神、氣色、福報就在衰減。

生生世世,曠劫以來,我們所犯的這些也是其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因此使得盡虛空也不能容納。至於欺騙人家的感情、侵犯人家的身體,同樣也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還有欺騙人家、誹謗人家、背後說人家的壞話,或者挑撥離間,或是說一些閑言戲語,也同樣是無量無邊不可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