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9, 2019

140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3)


140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3) 
2019.11.29
接下來,慧淨上人跟大家討論一則「蟻王報德」的故事,說明宗風俗諦第五條 -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蟻」就是螞蟻,「蟻王」就是螞蟻王,螞蟻王來報恩,叫做「蟻王報德」。有本書叫做《古史談苑》,記載著一件事跡,就是江蘇富陽縣有位叫董昭之的人,有天坐船過錢塘江,在附近水面看到一只很大的螞蟻在一片葉子上。他想把這只螞蟻救到船上,但船上其它的人不同意,他只好用一條繩子綁著那片葉子,讓船牽著走,直到船靠岸時,就將這只螞蟻救上岸邊。
當晚他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黑衣人來跟他答謝說:我是螞蟻王,因為不小心掉落水面,你好心將我救起,我很感恩,將來若有什麽急難,可以跟我講,我會盡力幫忙你。
十年後,此人無原無故被誣賴偷東西,官府將他關在牢獄,他非常苦惱,就想起十年前螞蟻托夢的事,想向這只螞蟻求助,但不知該怎麽做。有人跟他建議說:你可抓幾只螞蟻放在掌心,向這些螞蟻祈禱,這樣試試看。
他就照這樣從地上抓起兩三只螞蟻,向這些螞蟻祈禱說:「我現在有災難,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螞蟻王來救我。」
那晚上,他照常作了個夢,夢見螞蟻王來跟他說:「你先想辦法逃走,暫時躲在余杭山裏面,不久就可以無罪獲赦了。」之後,他就想辦法逃出牢獄,躲在山裏,沒多久果然得到赦免。
待續。

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9

140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2)


140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2) 
2019.11.27
慧淨上人曾續講過一個螞蟻的故事: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經典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說我們的心和眾生的心、佛的心,都完全相同,沒有差別。外顯雖然有佛、菩薩、羅漢,有天人、世間的人,有畜牲道種種水族、飛禽、走獸……的不同,但佛性完全相同。而且不會變形、不會減少、不會消失,可說是萬古如如、永遠不變。這就是佛性。
佛性可以起慈悲、智慧、神通的作用,來救度十方眾生,對十方眾生布施恩惠;但在他心裏面,並沒有「我在救度眾生,我在布施恩惠」,那種人我彼此的念頭。這就是佛性。
說到螞蟻,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對螞蟻可說非常輕視,甚至認為他是壞東西。所以一看到就用熱水燙他,用火燒,或用抹布、掃帚把他掃掉。我們是不是曾有過這種行為?
學佛以後,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以來,和我們都有六親眷屬的因緣;一切眾生,都會投胎轉世,會知恩也會報怨;一切眾生,都有好壞苦樂種種感受,所以不忍心殺害。
接下來跟大家討論一則「蟻王報德」的故事。「蟻」就是螞蟻,「蟻王」就是螞蟻王,螞蟻王來報恩,叫做「蟻王報德」。

Monday, November 25, 2019

140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1)


140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1) 
2019.11.25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下半部份是: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關於「凡事真心,凡事愛心」,慧淨上人曾講過一個螞蟻的故事,現與大家分享。

一切眾生 佛性相同
平常我們接觸最小的活物,就是螞蟻。一般家裏都有螞蟻,沒螞蟻的家很少。螞蟻體積雖小,但一樣有靈性,會貪生怕死。所謂「靈性」,就是說他有知覺、有感情,有眷屬的恩愛,有朋友的情份。你對他好,他感受得到,甚至會對你知恩報德;你對他壞,他也感受得到,甚至懷恨在心。如果殺害他,有機會他一樣會向我們索報,彼此結下冤孽。
螞蟻不但有靈性,也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說他的靈覺、靈知,是永遠存在的,不會消失,也不會變形。佛性裏面,沒有任何貪瞋癡或七情六欲,既沒有煩惱,也沒有雜念,那樣的靈性就是佛性,也叫做「本性」,也叫做「空性」。
雖說「空性」,卻靈靈覺覺、永遠存在、不會變化。只是其中沒有貪欲、瞋恨、愚癡、妒嫉、計較,那種妄想雜念,所以叫做「空性」。
一切眾生,不論人或活物,是巨大的或微小的,盡管身體的構造不一樣,佛性卻完全相同。由於因緣果報,致使或投胎做人,或墮落畜牲、野獸,或生為微小的昆蟲,只因隨業受報不同。

Friday, November 22, 2019

140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0)


140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0) 
2019.11.22
續談慧淨上人的文章:

我們念佛是智慧光,有智慧;念佛是歡喜光,有歡喜:念佛是清淨光,走到哪裡我們給人的感覺都很清淨,別人願意親近我們;念佛是安穩光,我們自己念佛得到了安穩,也讓別人得到安穩。

我們走到哪裡都不擾眾,也就是世間講的不擾民;不讓眾生恐懼,讓眾生安寧,讓眾生清淨,讓眾生歡喜,讓眾生有智慧。

從我們身上來感召,讓別人看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樣即使我們不說,別人也同樣可以相信佛法,也會來念佛了。我們自己做好了之後才會有影響力,有感召力。

還有,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要學佛悲心,給人歡喜。

學佛大悲心,阿彌陀佛是最有大悲心的,讓一切眾生都往生西方。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阿彌陀佛的悲心裡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為何都願意來念佛呢?就是因為他有大悲心,他有慈悲心能夠包容我們,我們才願意來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那麼,我們給別人結緣,勸人來念佛,也要有這種大悲心,把佛法的大悲心住在我們的心中,然後從我們的身上散發出這種大悲心,也要包容別人,也要原諒別人,也要體諒他人——大家都是凡夫眾生。

*按:我們念佛有「智慧」、有歡喜,得「清淨」,是因為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歡喜光、清淨光等攝照所致,不是我們念佛有工夫,而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自然和必然功能,信與不信、知與不知都能平等地得到利益,應知。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9

140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9)


140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9) 
2019.11.20
慧淨上人續釋龍樹菩薩的本願取意文,誠懇地告訴我們: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好的家,一個能夠讓我們安心又能安身立命的家。於明信佛的本願之時,當聽聞 南無阿彌陀佛之時,就應知道,佛願已成,我們往生已就。
誓願救度我們的法藏比丘已經成佛,名號為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應歡喜信受。南無阿彌陀佛是佛本願所成就的,是眾生的希望,也是成佛利益的授予者。眾等應如是信,當念佛時,這個念應當做戀,如戀情人,故此能日夜不忘。

*按:在此虛妄不實、無常生滅、遷流變化的世界,能夠給人真實的安心,能夠給人真實的歡喜,能夠給人真實的希望,能夠給人真實的利益,莫如告知人的彌陀大願,勸信和鼓勵願生,最後接受彌陀的救度,以至簡易的方法 -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往生到彌陀報土 -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境地。

又,慧淨上人有一篇文章,介紹阿彌陀佛的十二光號之一 - 「歡喜光」,「智慧光」,「清淨光」,此光能令眾生歡喜,有智慧,感覺很清淨,可以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令眾生歡喜,即是令諸佛歡喜,令眾生煩惱即是令諸佛煩惱。文章如下:

我們與人相處,要令眾生歡喜。阿彌陀佛有一種光叫「歡喜光」、 「智慧光」,我們念佛人就要把這種「歡喜光」從我們的身上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越念越煩惱,越念越愁悶,那別人就不敢靠近我們念佛之人了,那就說明我們沒有體悟到佛心——要把佛的光芒從我們的身上體現出來。

Monday, November 18, 2019

140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8)


140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8) 
2019.11.18
慧淨上人續釋龍樹菩薩的本願取意文,猶如明燈,照亮行者前程,指出目的與方法,明示安身立命之處。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大經》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易行品》 釋言:「即入必定」、「即時入必定」。
        明知「同時即」,非「異時即」,顯示「現生不退」。      
何以故?「攝取不捨」故,「臨終來迎」故。

        ──勸勉之辭。
        恭敬──《大智度論》三十卷言:「謙遜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敬。」
               謙下自身,崇敬佛德,名為恭敬。       
所尊所重唯彌陀,唯歸彌陀一佛。萬德洪名,萬善總體,無欠無餘。

《大經》:「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機法二種深信之相。 
《大經》:「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自力行者,憍慢無謙敬心,不能信此法。

       執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堅固不移;念力故住持不忘,不散不失。一旦信受,永不捨離。
        恭敬執持──恭敬約信機信法之相狀,執持約堅固不失之力用。
       稱名之利益,以不退轉為其所期,所謂「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龍樹菩薩勸後進,常應憶念,菩薩自己也現證初地、歡喜地,往生極樂。本願的願文,佛的願力,有如長夜的一盞明燈,照亮著我們往生的行者。

給我們這些在此三塗生死沉淪的凡夫,指出一個方向,給予我們一條出離的方法。不止給出出路和方法,並且照護著我們,明白的告訴我們,西方極樂是我們的家。

Friday, November 15, 2019

140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7)


140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7) 
2019.11.15
慧淨上人續釋龍樹菩薩的本願取意文: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小經》言:「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常應憶念──本願、成就「乃至十念、一念」之「乃至」。《小經》「若一日……若七日」之「若」。「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一念」之意。

        念我稱名──口稱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稱。

               本願之對象──不論何人:聖凡善惡、男女老少、緇素賢愚,皆總包含。
               本願之方法──念我稱名自歸。
               本願之利益──現當二益(現生必定,往生證果)。
               本願之呼喚──呼喚眾生「常應憶念」。
               本願取意文──如明燈,照亮行者前程,指出目的與方法,明示安身立命之處。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本願取意文」是《易行品》(《十住毘婆沙論》第九品)之骨髓、核心、歸趨,《易行品》目的在說此彌陀本願。易行中最極易行,方便中第一方便;此方便非過程,乃直達目標之方法,龍樹菩薩思想圓熟之所在,亦彼一生自行化他之歸趨與目的。

藕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言:「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易行品》亦言: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疾至──非一萬劫、或一大劫,非多劫多生無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下文之「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可知。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9

139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6)

139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6) 
2019.11.13
上文慧淨上人指出:龍樹菩薩的本願取意文,如明燈,照亮行者前程,指出目的與方法,明示安身立命之處。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續說:        自歸──即是第十八願願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成就文「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自」者自己,如本品〈讚彌陀偈〉多言:「是故我歸命」,亦如《往生論》天親菩薩自言:「我一心歸命」。不顧他人,排除障礙,我儘管一心歸命。自己生死大事,豈可看人臉色而生顧慮,故應不慮他人,應自己勸勉策勵,突破萬難,誓必此生,達成人生目的。

《小經》釋尊三次勸勉眾生願生,三勸即是常勸,顯示釋尊之本懷。是故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言:「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此亦是自歸之意。

        即入必定──即是第十八願願文「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成就文「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必定──必定成佛之位。亦名正定聚、不退轉。《大智度論》九十三卷言:「阿鞞跋致(不退)即是必定。……必定者必當作佛。」       

「即」有「同時即」與「異時即」,此是「同時即」之意,如〈讚彌陀偈〉言:「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此「即時入必定」顯示「念我稱名自歸」之人,已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人。
      
《小經》言:「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善導大師《觀經疏》釋言:「聖眾莊嚴,即現在彼眾,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Monday, November 11, 2019

139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5)


139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5) 
2019.11.11
續談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慧淨上人略解 龍樹菩薩《易行品》的「本願釋」 -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慧淨上人指出:本願取意文,如明燈,照亮行者前程,指出目的與方法,明示安身立命之處。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龍樹菩薩直以「第十八願」為「本願」,非十九,非二十。何以故?如下釋。

        若人──願文「十方眾生」之謂。然十方眾生通指十法界之中佛界以外九法界眾生,而此「若人」唯指六凡之中的人道,顯示第十八願「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之旨;凡夫之中,人道為本,餘趣為旁。蓋,天人正樂,修羅方瞋,三惡愚苦,唯人道苦樂互具,易生厭穢欣淨、離苦得樂之願行。
        
念我稱名──願文「乃至十念」。「我」者彌陀名號,此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力用,其力用者何?如《觀經》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善導大師全集》第四八二頁)釋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可知:願文乃至十念之「念」者,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是「稱念佛名」,故言「念我稱名」,即是四種念佛之中「稱名念佛」,非餘三種之念佛。此即顯示龍樹菩薩斷定判明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為「稱名念佛」。

Friday, November 8, 2019

139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4)


139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4) 
2019.11.08
續談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之「給人利益」。智隨法師續說:

我們與人相處就是給人利益。這種利益當然也包含世間利益:別人有困難,我們有能力就幫助他一把,經濟上、能力上、智慧上,方方面面,只要是我們有能力、有條件、有因緣,別人對方願意接受,就可以幫助人家,讓人家得到利益。

有句世間話說:吃人的口軟,拿人的手短。我們給他利益,他的口就軟了,這時你再勸他念佛,他可能就會答應。“好好好,我來念佛”他自然就過來了。

佛法是給我們一切眾生利益的。我們一切眾生的心在佛法面前都會軟,一定會軟下來。因為有利益可求啊,人總是追求有利可圖。這是說世間法。

我們要把念佛融入生活當中,在生活當中體現念佛的好處。這樣一來,你在世間過的就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了,就是過的念佛人的生活——安心念佛,老實念佛,勸人念佛,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願將一切功德都至心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按:在幫助別人時,能保有一顆悲心,才能不在乎個人的利害得失;用歡喜心待人處事,就能讓人感到親切與安心。唯有把歡喜給人,你給的再多,雙方都是皆大歡喜。《大智度論》有云:「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瞋恚。共勉之。

Wednesday, November 6, 2019

139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3)


139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3) 
2019.11.06
續談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之「給人希望」。智隨法師續說:

那麽,哪裏有希望呢?人的精神境界越來越高,那才會有希望。佛法就是提升我們的精神,讓我們最終都成佛。我們要把這種希望給予別人:別人苦惱時我們去安慰他,給他希望,告訴他有解脫的希望,有阿彌陀佛的慈悲,這樣他的心中就不苦悶了。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想自殺,他們沒有能力、沒有願望在世界上活下去,我們就可以去安慰他、引導他,讓他知道人生的珍貴、人身的難得、佛法的珍貴,這樣,慢慢慢慢地開導他,讓他懂得珍惜人生,也給他希望。

在這個世間能給人希望的就是佛法,佛法是光明之教,能令我們眾生都能夠得到解脫的希望。

當然,這個希望太大、太遙遠,有很多人看不見;我們可以從小的方面,點點滴滴地去引導他:有人想升官的,有人想發財的,有人想身體健康的,告訴他:念佛就能夠得到利益——從現世的角度,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那麽,他心中也會有希望了,然後他從這種世間的希望會慢慢過渡到佛法的希望。

給人利益,我們與人相處,身為念佛人,我們可以說是已經得到大利益的人。在《無量壽經》裏講:乃至一念,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釋迦牟尼佛見到念佛往生的利益,所以勸我們念佛。我們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往生的大利,這種利益我們要分享給大眾,分享給所有的眾生。我們與人相處就是給人利益。

Monday, November 4, 2019

139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2)


139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2) 
2019.11.04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記得佛光山有以下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給人安心」和「給人信心」有什麼分別呢?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說「就人立信」,就什麼人建立信心呢?是「果人」,不是「因人」。「果人」者,唯佛一人,智行已滿;「因人」者,其餘九界眾生,智行未圓,何能「給人信心」,成就佛果。

「給人安心」者,給人說「安心法」。「安心法」即是「三心」釋。善導大師稱「三心」是「安心法」,「三心」者,即《觀經》所提的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若人能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以故?一心迴願,即「迴所修業 (自力) ,向所去處 (他力) 」,全仗他力,不憑餘行,只憑念佛也!因仗佛力,以作強緣,必得往生,人們自然安心念佛!

智隨法師曾撰文說:我們與人結緣、與人相處,要給人安心,我們自己安心了,讓別人也安心。

給人歡喜,我們自己念佛得到法喜了,也讓別人歡喜;別人即使不念佛,他看到我們他也歡喜了,然後他也就來念佛了。

給人希望,這個世間的人,有希望的人很少,人都很絕望:沒有錢的時候想發財,發了財之後發現還是沒有人生目標;沒有當官的想當官,當了官後發現自己很苦惱:心中總是沒有希望。

Friday, November 1, 2019

139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1)


139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01) 
2019.11.01
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之前,欲與大家分享智隨法師一篇題為r念佛人不要與別人去爭論」的短文,如下:

我們學凈土法門,學上智學不來,只有學下愚,都不要把自己裝扮得很聰明的樣子,要像一個愚癡的人,要老實念佛,守愚念佛。人家罵我們愚癡,說我們念佛沒本事,沒出息,沒關系,我們認了就行了,不要跟人家爭:這就是無諍念佛。

無諍,就是不要與別人去爭論,辨別高低,辨別是非,辨別對錯。有爭論就有是非、就有煩惱、就有紛爭;沒有爭論就天下太平了。

我們學凈土法門的人要不與他法相爭,不與別人相爭,不與是非相爭,不與人我相爭,我們就老老實實地安心來念佛——無諍念佛。無諍就是心中要放下是非,放下高低,放下人我,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無諍念佛。

當然不是要放下這些煩惱,而是我們不用去計較這些:這些人我的問題不要去管了,與念佛往生沒有關系;是非問題——也不用去評論誰是誰非;他參禪的高就讓他高,我們低一點就低一點;他學密宗的即身成就也沒關系,我們往生成就也一樣:我們自己能夠安心於此,不與人爭,不與事爭,不與法爭,我們就老老實實地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本分、老實、安心、守愚地來念佛,這樣就是真正的“自信”——信仰凈土一門最真實的一個表現

           守愚念佛、無諍念佛、老實念佛,是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佛的信條,銘記在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