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0, 2019

1285淨土宗宗風略釋 (92)

1285淨土宗宗風略釋 (92) 
2019.02.20
淨宗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續述雜緣怎樣令人容易退失正念:

(七)迴願不殷重真實故 - 「迴願」即迴向發願,「殷重」即殷勤鄭重。雜行雖可迴向得生,然必須 決定真實心中迴願,此由迴願不殷重真實,缺於深心、至誠心,不得往生,所以為失。
這有兩方面: 一就能迴之心。專修正行,行體與阿彌陀佛親,安心、起行全體相應,故迴向發願亦殷重真實。然雜修行體與極樂無關,與阿彌陀佛疏隔,安心、起行互相違背,故迴願亦非殷重真實。
二就所迴之行。專修正行,行體與阿彌陀佛一致,由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眾 生殷重真實故,行者亦得真實功德。雜行行體與彌陀無關,以凡夫有為心修 之,總為虛假,無真實功德,故其迴願亦不殷重真實。

(八)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 - 故此有二: 一謂念佛不為煩惱所染,喻如蓮花出於污泥,不為污泥所染,雜行為諸煩 惱所染。雖然專修、雜修俱起煩惱,而有染、有不染故,得失大異。 二謂「貪瞋」屬五濁中煩惱濁,即五鈍使,「諸見」即見濁之五利使。 諸見損四諦、十六行相等理觀,貪瞋損於供養、起立塔像等事善。若修雜行,修觀法時,諸見疊起;行事善時,貪瞋競生。然念佛,不涉觀法,故諸見不 起;非行事善,故貪瞋不生。由此,念佛不俱起貪瞋諸見,唯雜修俱起貪瞋諸 見,故以念佛為得,雜行為失。


(九)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 「慚」為自恥,「愧」為恥他,「懺」為梵語「懺摩」之略,漢譯即是悔過, 「懺悔」為梵漢並稱,即痛改前非之義。 雜修之時,俱生煩惱,於中起惑,微細難知,既不知過失所在,故無慚愧 懺悔心。此從第八失相關而來。又惡取空者,無懺悔心,此過起於緣理心, 故且屬於行失。若修正行,由機深信,則「念念稱名常懺悔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