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9

1288淨土宗宗風略釋 (95)

1288淨土宗宗風略釋 (95
2019.02.27
善導大師勸導一切有緣往生人云: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言別解者,指淨土門僻解人。本來他力念佛,行體無二,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故」;然而僻解人,雖同念佛,而妄解以為:「佛名」即「己心」(自性),或妄解為:不加自善,何得往生。如此等解,即是分一為二之類,故名別解。又雖行念佛,為自力故,故言「別解」。

言別行者,雖行念佛,兼修別餘行,故名為別行。別解約意業,別行通三業。

言異學、異見、異執者,此指聖道偏解之人。言異學者,趣聖道外道(總標),修餘行、念餘佛。

言異見者,見者謂見解,或心外無法,或淨穢無二,或即身即佛,或歷劫修證,如此等見與淨教異,故名異見。

言異執,執謂執著,偏著異見自是他非,是名異執。


別解是因為見所起的,自己本身的知識,以自己的學識去度量,去解讀其他的情事。知見是因為學問所產生的,有正有邪,不知如何的分辨,反而執取,此名「見取見」,五惡見之一。

Monday, February 25, 2019

1287淨土宗宗風略釋 (94)

1287淨土宗宗風略釋 (94
2019.02.25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六條: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很多剛信受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或純粹淨土法門的人,自然會一種衝動,很想與身邊的親友,尤其是佛門中人,分享自已信仰的喜悅,但往往會「碰壁」。此因這些慣常以自力修持的人,他們有時不但不信受,還妨難這些初信者,令初信者反而「退失」,因此,慧淨法師編制淨土宗宗風真諦時,特別加上這一條。

一般學佛的人都自認根器很高,是學禪、學密或研究教理的根器,想靠自己的力量來尋求解脫,但是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事非經過不知難」,難免要繞了一大圈之後,自己遇到災難了,或者生重病了,如果生死心切,才會對生死輪迴看得很重要。若然他們未能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平生所學的能抵得住業力,還以為可以憑一己之力了脱生死,那就不容易信受此難信之法。

有些資深佛門中人,自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差點就可以「明心見性」,達到開悟、覺悟的境界,乃至印證了真理和佛性。他們引經(不是往生淨土經) 據典,似模似樣,令初學者、初信者不敢高攀,自慚形穢,甚至比不上他們,而生「退失」之心。


初信淨土者心想:別人修行修得那麼好,持戒又持得好、禪定又有工夫、智慧比自己高得多,別人都沒有把握往生淨土,自己又有什麼「資格」呢?凡夫沒有正知正見,習氣又重,信心難免動摇,所以更應多,親近同門,切磋法義,防退失故。

Friday, February 22, 2019

1286淨土宗宗風略釋 (93)

1286淨土宗宗風略釋 (93
2019.02.22
現節錄淨宗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詳述雜緣怎樣令人容易退失正念上文説及八種雜修之失,今續說第十雜修之失:

(十)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 佛恩即阿彌陀佛本願救度之重恩,釋迦如來勸化專修之重恩。若正 行念佛相續之時,順彌陀本願,稱釋迦本懷,即為憶念報謝二尊重恩。雜修之 人,不明佛意,昧於佛恩,故無念報佛恩。

(十一)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若修正行,信知自身為罪惡凡夫,無一所長,偏憑彌陀求出離故,不生輕 慢,不起名利。雜行之人,由行體之失,或以「我身堪能修學戒定慧三學」, 或以「生佛平等」,貴己等佛,如是心生慢舉,染於名利,故以為失。

(十二)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 「人我自覆」即以我勝他,驕於他人,生於我慢,覆障自心。「同行」即 彼此志同道合,共修出離之行。「善知識」有三種:外護,同行,教授。此指教授善知識,上之「同行」即同行善知識。 修雜行時,由行體之失,自然傲慢不遜,以我為能,輕視他人,不樂親近 專修念佛之人。

(十三)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 「樂」即喜好。
雜行之人,由心召感,自然好修雜行,好聞雜行教,好親 雜行人,好至雜行處;由此好樂,趨附種種雜緣,既障自身往生正行,亦障他人往生正行。


十三種得失,為總通專雜之行而說,未必一一行上各各皆具有十三種。若細分別,專修當中,第四稱名正定業,必具十三得;前三後一四種正行,具闕 不定。又雜修之失,亦具闕不定,或悉具十三失,或不悉具。 淨業行人,切須明辨專雜得失,捨雜行雜修,歸專修專念,成辦往生大事。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19

1285淨土宗宗風略釋 (92)

1285淨土宗宗風略釋 (92) 
2019.02.20
淨宗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續述雜緣怎樣令人容易退失正念:

(七)迴願不殷重真實故 - 「迴願」即迴向發願,「殷重」即殷勤鄭重。雜行雖可迴向得生,然必須 決定真實心中迴願,此由迴願不殷重真實,缺於深心、至誠心,不得往生,所以為失。
這有兩方面: 一就能迴之心。專修正行,行體與阿彌陀佛親,安心、起行全體相應,故迴向發願亦殷重真實。然雜修行體與極樂無關,與阿彌陀佛疏隔,安心、起行互相違背,故迴願亦非殷重真實。
二就所迴之行。專修正行,行體與阿彌陀佛一致,由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眾 生殷重真實故,行者亦得真實功德。雜行行體與彌陀無關,以凡夫有為心修 之,總為虛假,無真實功德,故其迴願亦不殷重真實。

(八)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 - 故此有二: 一謂念佛不為煩惱所染,喻如蓮花出於污泥,不為污泥所染,雜行為諸煩 惱所染。雖然專修、雜修俱起煩惱,而有染、有不染故,得失大異。 二謂「貪瞋」屬五濁中煩惱濁,即五鈍使,「諸見」即見濁之五利使。 諸見損四諦、十六行相等理觀,貪瞋損於供養、起立塔像等事善。若修雜行,修觀法時,諸見疊起;行事善時,貪瞋競生。然念佛,不涉觀法,故諸見不 起;非行事善,故貪瞋不生。由此,念佛不俱起貪瞋諸見,唯雜修俱起貪瞋諸 見,故以念佛為得,雜行為失。


(九)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 「慚」為自恥,「愧」為恥他,「懺」為梵語「懺摩」之略,漢譯即是悔過, 「懺悔」為梵漢並稱,即痛改前非之義。 雜修之時,俱生煩惱,於中起惑,微細難知,既不知過失所在,故無慚愧 懺悔心。此從第八失相關而來。又惡取空者,無懺悔心,此過起於緣理心, 故且屬於行失。若修正行,由機深信,則「念念稱名常懺悔 」。 

Monday, February 18, 2019

1284淨土宗宗風略釋 (91)

1284淨土宗宗風略釋 (91) 
2019.02.18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六條,強調親近同門,切磋法義!學習法義是重要的一環,問題在於我等凡夫有「正障」(所知障 - 没有正知正見) 和習障 (煩惱障 - 習氣),很容易被雜緣動亂而失去正念 - 乘佛願力,念佛必生。

退失正念,必是信有疑,行有雜。善導大師《往生禮讚》立專、雜二修,並舉專修有四得、雜修有十三失,但專雜番對,準之專修亦有十三得。現節錄淨宗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詳述雜緣怎樣令人容易退失正念:

(一)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 修雜行者,行雜行之行,受雜行之教,近雜行之人,至雜行處所,由此「行、 教、人、處」四種雜緣交錯動亂,退失念佛正念。

(二)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 雜行非彌陀本願所誓之行,故與本願不相應,百中僅得一二往生。正行則 第六章 起行 第五節 二行二修得失 九一 百即百生。二者大異。

(三)與教相違故 - 《觀經》雖先說定散諸行,最後唯勸念佛,可知:念佛為世尊本意。雜行非世尊本意,與世尊教勸相違。

(四)不隨順佛語故 《阿彌陀經》中,六方諸佛唯證誠念佛往生不虛。雜行缺諸佛證誠。既不隨順諸佛證誠之語,往生者稀少。

(五)繫念不相續故 - 正行是與阿彌陀佛一體之行,修之者自然念念相續,心繫極樂。雜行與彌 陀、極樂無直接關係,行者心不繫念極樂,或百人僅得一二往生,乃至千中無一往生者。


(六)憶想間斷故 - 專修之人,心住於淨土境界,憶想無有間斷。雜行行體牽向餘方,而非憶 想極樂,所以為失。 第五失與第六失,似同而別。「繫念」即欣求,屬安心;「憶想」屬意業起行。 

Sunday, February 17, 2019

1283淨土宗宗風略釋 (90)

1283淨土宗宗風略釋 (90) 
2019.02.15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六條: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若非同門,不親不近」,也就是不親近非同門的善知識,這屬於真諦而不是俗諦的範圍,因此並不妨礙我們的人情義理或責任義務。我們這裏所寫的「若非同門,不親不近」,並不是指俗諦的待人處世,因為我們親近同門的目的是為了切磋法義,所謂的切磋,就是向他學習,向他請益,好讓我們的知見端正,信心增長,策勵我們的行業。

如果不是同門善知識,親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會妨礙我們的正知正見,障礙我們的往生。善知識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佛說,善知識不只是我們得到解脫成佛的半因緣,而是全部的因緣。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解脫,能夠往生成佛,都是仗著善知識給我們的提攜指導。

對於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問的,若不親近同行善知識來請益、受開導,知見難免會不正確,這樣就自己覆蓋自己、障礙自己了!有的人「樂近雜緣」,所謂「雜緣」,就是非同行善知識,喜歡親近非同行善知識,結果不但障礙自己,也障礙了別人的往生。

所以,善導大師就是要我們親近同門,來切磋法義,不是同門,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那就退失了。

一個團體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要一致,我們這個團體是為「法」而存在的,不是為其他任何利益,「法」就是我們信的內容。

這一個法,要如何讓它純淨、鞏固呢?就是專看我們出版的這一套書,專聽我們出版的這些光碟,對於其他不同法門的書,最好不要看,因為我們是凡夫,對於本宗道理還沒有貫通,信心還沒有堅固之前,又很好奇看了其他各種不同說法的資料,往往會被干擾,所以盡量不要看。

Saturday, February 16, 2019

1282淨土宗宗風略釋 (89)

1282淨土宗宗風略釋 (89) 
2019.02.13
慧淨上人續說: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若都跟明師益友在一起,我們也會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麼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會跟他一樣。跟隨向東的人走,就會向東;跟隨向西的人走,自然就會到西方。

因此,善導大師說要親近「同行善知識」,「同行」就是同樣學習本門的人,若不是學習這個法門的,就不要親近,不論他是在家眾或出家眾,是老師或學生,都不要親近。因為我們會隨「緣」而轉變,緣在無形中會改變我們。

學佛,親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為善知識所談的都是善法,都是有關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親近他就可以消除我們不正確的知見,而增長我們正確的知見。

慧淨上人又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修行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同時要遠離非善知識,若能常常親近善知識,而不親近非善知識,即使愚癡者也會有正知正見,不至於走錯道路。

有首偈語說:「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我們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無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們最親近的是善友,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善知識,倒不是家人,因為夫妻往往同床異夢,而父子至親,然而將來都各自隨業流轉,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礙。


因此,對我們一生有益處、有幫助的,能使我們法身慧命得解脫的,是我們的善友、善知識。「涅槃第一樂」,極樂世界是涅槃世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夠證悟涅槃,而涅槃才是真正的樂,所以說涅槃第一樂。

Friday, February 15, 2019

1281淨土宗宗風略釋 (88)

1281淨土宗宗風略釋 (88) 
2019.02.11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六條: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慧淨上人解釋說:這一條可說完全依循、傳承於善導大師立教開宗的精神,也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這五句都是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著作而來,等同善導大師所講的。它攸關我們這個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問題,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協。同時,能夠做這樣的立論,其實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現,因為它能夠堅固地維持我們這個宗派寬廣、平坦的大道。

孔子說:「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聽他所講出來的話,就知道他懂還是不懂,有正確掌握,還是沒有正確的掌握。「親近同門」中的「親近」二字和一般的親近不一樣,這裏所說是「真諦」的範圍,所講的都是有關「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討論俗諦的處世之道。

這裏的「親近」,有類似「依止」的意思就是:「依賴有德有行的地方(人、事、地、物)而不離開」,這個叫做「依止」。

在一個同信同願同行、同理念同目標的團體之中,不可全無規範,否則龍蛇混雜、良莠不齊,三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結果,將建不成一個和合的團體。故百丈立清規,法然制戒條。

善導大師自行化他,以垂典範。祖師亦有「不可親近非同行善知識」之戒,蓋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豈可隨緣逐隊,妨礙大事,若要度惡人,化知見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則從淨土回來時,不怕不能合光同塵地廣度群迷。凡夫狂性難歇,若無規範,將如野馬不羈,為害更大;倘復知見不正,極易誤解彌陀本願而墮落。

Friday, February 8, 2019

1280淨土宗宗風略釋 (87)

2019.02.08
慧淨上人「純粹淨土法門」一書,指出有兩種淨土法門:一種是隋唐淨土,一種是宋明淨土。隋唐淨土就是指淨土宗善導流,也就是上傳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一直到善導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純粹的淨土,不摻雜、不龐雜。因為純粹,所以正確;因為不摻雜、不龐雜,所以沒有模稜兩可。 依照此法脈修行,就是所謂的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 也就是說,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任何人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就是極樂聖眾之一。這是隋唐淨土,也是指善導流這一淨土法門。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到明朝,清朝的淨土。這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都是淨土,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在裏面,所以看起來教理很豐富、 很磅礡,可是已經摻雜了聖道門的思想,其結果就是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為什麼宋明淨土會不純?因為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禮讚》被唐智昇法師編纂於《集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漸地遺失於我們中國, 而流傳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發揚光大。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通過日本朋友,把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論郵寄回 來。並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把這些已經失傳的經論刻版印刷流通。 正因為善導流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傳於我們中國, 導致以後的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的教理書籍作 為依據,只好各自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


所以天臺就依天臺的教理解釋淨土,華嚴就依華嚴的教理解釋淨土,禪行者就以禪的教理解釋淨土,這樣淨土就不純粹了。淨土行人對這段「法寶失傳」的歷史不可不知啊!

Wednesday, February 6, 2019

1279淨土宗宗風略釋 (86)

1279淨土宗宗風略釋 (86) 
2019.02.06
淨宗法師歸納淨土宗傳承思想,如下:

一、有統一、完備的淨土宗教判理論。所謂統一,就是互相之間是完整的,是完備的,是沒有缺陷的。

二、有一脈相承的法義師承關係。詳見上文,善導位大師師承道綽大師,道綽位大師承續曇鸞位師,曇鸞位大師承續印度之天親菩薩、龍樹菩薩。

三、依阿彌陀佛本願為立宗根本。這一點特別重要。講建立淨土宗,建立一個宗派,立宗的根本在哪裏?就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即第十八願。
這五位祖師都是這樣的,五位祖師之間的法義師承關係非常明顯,都是依據阿彌陀佛本願來立宗的。

四、完全以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解釋淨土經典,絲毫不夾雜聖道諸宗理念。
為什麽善導大師能開立淨土宗?為什麽說這一脈是正脈傳承?就是因為它是完全依淨土經典來解釋淨土經典,是完全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上,不夾雜諸宗的觀念,是純味的、純正的,是依阿彌陀佛本願為立宗根本的。這是說明純粹性。

五、教理、行儀完備,淨土宗規模嚴整。這樣才能成立一個完整的宗派。
善導大師有五部九卷:《觀經四帖疏》講教理;其他四部講具體行儀、法則,在行儀這方面也非常完備。

以上這五個特點說明淨土宗的傳承思想。



Monday, February 4, 2019

1278淨土宗宗風略釋 (85)

1278淨土宗宗風略釋 (85) 
2019.02.04
如上文所言,淨土宗雖然是唐善導大師開宗的,但它是有傳承、有來歷的,並不是善導大師直接開出來的,它有一個法脈傳承關係:善導位大師師承道綽位大師,道綽位大師承續曇鸞位大師,曇鸞位大師承續印度之天親菩薩、龍樹菩薩:此為中國淨土宗之正脈傳承。

善導大師師承道綽大師,是直接跟道綽大師學習淨土法義,道綽大師是承續曇鸞大師的,這三位大師傳承都在玄中寺;曇鸞大師是承續印度的天親和龍樹這兩位菩薩的淨土法義。

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是印度佛教的兩大旗幟,他們是中觀和唯識這兩大學派的鼻祖。這兩位祖師各有淨土論著:龍樹菩薩有《易行品》,天親菩薩有《往生論》。

曇鸞大師註解《往生論》的時候,一開始就引用了龍樹菩薩《易行品》的教判,云:顛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他承接了這兩位大菩薩的淨土思想。從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到善導,這就是中國淨土宗的正脈傳承。

淨宗法師歸納淨土宗傳承思想,略說有如下特點:
一、有統一、完備的淨土宗教判理論;
三、依阿彌陀佛本願為立宗根本;
四、完全以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解釋淨土經典,絲毫不夾雜聖道諸宗理念;
                  五、教理、行儀完備,淨土宗規模嚴整。

Friday, February 1, 2019

1277淨土宗宗風略釋 (84)

1277淨土宗宗風略釋 (84) 
2019.02.01
        續說蓮宗十三位祖師:
五祖唐朝少康大師(?~805),有偈贊曰:出言驚母宿緣深,稽首西方化導文。一錢善巧小兒喜,引得佛聲處處聞。

六祖唐末延壽大師,又名永明大師,904975),有偈贊曰:諸宗俱宣與佛同,兼祧兩宗繼祖風。禪淨料簡真吾目,舟出迷津拜此功。

  七祖宋代省常大師9591020),有偈贊曰:刺血抄經譜赤誠,淨行社裡百公卿。出塵地滿黃金色,生死劫中淨業成。
  
             八祖宋代蓮池大師(15231615,又名株宏大師,有偈贊曰:大作《西方發願文》,《七筆勾》詞警世人。巨著《疏鈔》與淨業,更留《隨筆》彌足珍。

  九祖明代蕅益大師15321612),又名智旭大師,有偈贊曰:撰編《十要》法圓融,三藏精通論述豐。極樂得生唯信願,振興淨業建奇功。


  十祖明代截流大師又名行策師,有偈贊曰:憨山轉世有奇緣,學道仍須淨土先。精進實修啟佛七,一溫警語一潸然。

  十一祖省庵大師16861734),又名實賢師,有偈贊曰:殷勤勸眾發菩提,更作《勸修淨土詩》。齋號寸香尤警眾,天台淨土兩宗師。

  十二祖清代徹悟大師17411810),又名際醒師,有偈贊曰:十六字綱路不迷,真為生死發菩提。攝禪歸淨悲心顯,極樂往生定可期。

  十三祖清末民初印光大師18621940),有偈贊曰:勢至重來度眾生,佛儒相濟誨群萌。無常最是額顱「死」,信願持名為正行。


     這些祖師基本上沒有師徒關係,只是後人就他們對淨土法門的貢獻、著作、弘法及影響而定。當中有宋明的祖師,特別,本是修禪,或天台,或華嚴,至晚年轉入淨土,其淨土思想與隋唐的祖師依法脈傳承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