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8

1250淨土宗宗風略釋 (57)

1250淨土宗宗風略釋 (57) 
2018.11.30
宗道法師續說:唐朝的時候有個三階教,大家知道嗎?後來被唐朝政府給取締了。

當時三階教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跟凈土宗抗衡。它在那麽短的時間發展那麽迅速,就是因為提倡苦行。它的苦行是一般人行不了的。比如他們去外邊乞食,見到所有人都拜,不管出家在家,全部都拜,見到人就磕頭。

所以,有一句話叫“法師不作怪,居士不禮拜”,法師如果不作點怪,居士就不來拜,所以就要搞一點吸引人眼球的東西。很多外道都是用這種方法。真正的佛教,真正的正法,是很平實、很平和的。現在的人都比較膚淺,容易受騙;而且最可怕的是,一旦先入為主就很難改變了。
好,這是講知見,所謂“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曇鸞大師在一千四百年前就這樣講了,可見得這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碰到的問題,在一千四百年前就已經有這樣的問題了。現在的信仰市場確實很亂,眾生很可憐,你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分辨不清楚,也沒人教你分辨。

筆者按:末法時期的眾生,能夠讀經的人很少,多是聽人講的;凡夫没有擇法眼,大多數“依人不依法” ,結果鬧成門派之爭,並不是求法。其實,祖師很慈悲,依經判教而立宗,凡夫若能恪守傳承,縱使不懂讀經,亦不違教而行,獲得利益,究竟解脫。


不過,淨土法門是難信易行之法,雖然有人依傳承討論往生淨土那麼容易,另有人卻不斷在“易行道“設障,堵塞別人前往西方,哀哉!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8

1249淨土宗宗風略釋 (56)

1249淨土宗宗風略釋 (56) 
2018.11.28
宗道法師說:《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裏有一句話,大家可能沒註意,叫“年老成魔”。年輕的時候他不成魔,等到年紀大了,快死了,就成魔了。

為什麽這時候成魔呢?一方面他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有了名望,有了各種利益,這時候,人年紀大了,思想會散亂很多,不像年輕的時候,意志力非常強,志氣非常足,這時候身體、精神都開始衰了,如果再有出格的妄念,魔得其便,魔就來了,附在你身上,亂說話。前面七十九年是“相善”的,最後一年就成魔了。那前面七十九年所有跟隨他的信眾,就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全都栽進去了。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寧可信死人,不信活人。

當然,孔子有一句話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如果這個人講的都是古人的東西,都是引導大家信古人的東西,這樣是可以的,只是說不要盲目崇拜活著的人,是這個意思。

宗道法師續說:可能大家也聽過一句話,叫“古之人,不余欺也”,“哎呀,古人沒有騙我”,經常這麽感慨。那今人呢?“今之人,欺人太甚!”今人經常欺負人,而且我們是舒舒服服地就被騙得心服口服,這叫“欺人太甚”。


相善,不善不足以誑惑世人。比如提婆達多,他為什麽有那麽大的力量分裂教團,建立自己的組織團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提倡的戒律,比釋迦牟尼佛嚴多了,所以他有很多“粉絲”。因為人就容易被“善”和“苦”吸引。

Monday, November 26, 2018

1248淨土宗宗風略釋 (55)

1248淨土宗宗風略釋 (55) 
2018.11.26
我們怎麽才能判定一個人是不是邪師說法呢?其實並不難,宗道法師說有三點:第一,對照經典;第二,對照祖師;第三,對照事實。

拿這三點衡量,就比較穩妥。經是佛說的;祖師,能成為祖師,都是大家公認的,所以一定沒有問題;事實,事實本身最能說明問題。比如很多人說:“念佛怎麽可能這麽容易就往生呢?”但是,我們去助念看到的,或者身邊發生的事,這個人從來沒念過佛,可能就臨終的時候念了幾聲,但是走得確實非常好。所以,事實勝過各種雄辯。

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從這三點去分辨是不是邪師,是不是“外道相善”。外道為什麽“相善”呢?因為它只有“相善”,表相是善的,才能籠絡到人心;它本身是邪的,然後外面顯現的又非常惡,大家豈不是都跑了嗎?一個是“相善”,一個是“相苦”,最能夠吸引人氣。你看修苦行的那些,都非常受人信服。

另一個分辨邪師的方法是:信古不信今,信死不信生。宗道法師說: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居士,他跟我說過兩句話,這是他的學佛心得,就是“信古不信今,信死不信生”。

什麽意思呢?就是寧信古人,不信今人。比如同一件事,今人是一種說法,古人又是另外一種說法,那我當然要信古人的,不信今人的。

另外,什麽叫“信死不信生”呢?死了的人屬於蓋棺定論,不會再有大的問題;如果這個人還活著,比如他現在八十歲,他七十九歲之前講的都是正的,非常正,但是八十歲這一年就不好說了。

Friday, November 23, 2018

1247淨土宗宗風略釋 (54)

1247淨土宗宗風略釋 (54) 
2018.11.23
宗道法師又云什麽是善知識?

我經常跟別人說,在這個時代,什麽叫善知識?不是那些能修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家都做不到的,他能做到,不是這樣的人。當然,這是值得讚嘆的。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人還有正確的知見,那確實稀有難得,值得恭敬,值得追隨。

但是,能行苦行,不代表他就有正確的知見。所以八正道裏有一種叫“正精進”。不是什麼“精進”都對,有正有邪(即偏離了!),有些人修行努力,但是南轅北轍了,離目標越遠。

宗道法師又云:在這個時代,能把佛教正確的理路,或者某一個宗派正確的理路,講得清楚明白,聽的人能聽懂,能用得上,這就是善知識。又,先不論這個人的行持怎麽樣,行持是後一步的事情,先看他的知見。其實話說回來,對這個時代的人,在行持上也講不了太多,因為很多人難做到,所以連講出來都没有什麼意思。

如何分辨邪師呢?“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怎麽才能判定一個人是不是邪師說法呢?其實並不難,我覺得有三點:
第一,   對照經典;
第二,   對照祖師;
第三,   第三,對照事實。


如果這個人講的跟經典、祖典、事實吻合,就沒問題;如果不吻合,他的知見就不純、不正。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8

1246淨土宗宗風略釋 (53)

1246淨土宗宗風略釋 (53) 
2018.11.21
宗道法師又云我就親耳聽過、親眼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靠別的辦法,都不能把他的思想轉化過來,最後給他一本《楞嚴經》或者《金剛經》,這些佛教的經典,他看懂了,就轉化回來了。

因為只有知道正的東西是什麽樣,才會知道邪的東西是什麽樣;當他不知道正的東西是什麽樣的時候,就會把邪的東西當成正的。這就很麻煩,就會出現“以邪量正,正亦為邪”的情況,就是拿一套邪的東西來看待正確的東西,正的東西他也認為是邪的。

所以,知見對一個修行人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知見就像人的眼睛,行持就像人的足。有個詞叫“目足雙運”,大家聽過嗎?有眼睛,有腿,這樣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眼睛壞了,腳就會亂走。

所以,“八正道”裏的第一個是什麽?就是正見,正確的知見,這是第一步。因為有什麽樣的知見,就會有什麽樣的行持,你的行持是跟著你的知見來的;甚至你的行持達不到十分,只做到一兩分,甚至有點偏頗,但是只要你的知見沒問題,就沒有太大問題。

所以,有句話叫“寧可破戒,不可破見”,寧可戒破了,但是你的知見沒有錯,還能保證你最後沒有問題。因為破戒經過懺悔,知錯就改,你的知見沒有問題,就還能保證你最終到達目的地。但是知見錯了,就算各種戒律或者行持做得再好,都沒有用。


筆者按:凡夫有五見 - 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即是見惑、或名正障(正見的障礙)、所知障,或妄想分別心,或顛倒想,即倒見凡夫,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槃,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

Tuesday, November 20, 2018

1245淨土宗宗風略釋 (52)

1245淨土宗宗風略釋 (52) 
2018.11.19
宗道法師曾撰談及佛法多有諍訟,法門多比高下,加上依人不依法,重人情多過道情等等,是勢所必然的現象。宗道法師在文章,先引闬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指出末法時期的眾生,學佛有五難,其中第一難就是“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意思是什麽呢?

就是佛法之外的一些外道,尤其是附佛外道,迷惑性比較大,大致一看,它們講的跟佛教講的好像差不多。

“相善”,這些所謂的“宗教”,以及它們所講的“說法”也好,“功法”也好,表面上都是勸人向善的,或者也能解決人生活方面、身體方面的一些實際問題。但它畢竟不是佛法,是外道。所以結果是什麽呢?就把真正的菩薩法給亂掉了。“亂”是迷亂的意思,讓一般人在知見上產生迷惑,不知道真正的真理是什麽樣子。字面意思就是這樣。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這是對應五濁裏的哪一濁呢?見濁,這是知見上的濁亂。其實見濁在這個時代尤其嚴重,這個時代知見非常亂。因為現在信仰的市場特別大。不信因果輪回,就會有別的東西讓你信。首先是信錢、信權。當然,這些東西信久了,就會感覺到空虛、空洞,必須找一個取而代之的東西。所以,很多附佛外道就滿足了這種“市場需求”。


正法和邪法,這兩個是交互影響的:邪法泛濫,正法就不興;正法興盛,邪法就隱沒。我們看一些邪教,真正把那些頑固分子轉化過來,還是要靠佛教。

Friday, November 16, 2018

1244淨土宗宗風略釋 (51)

1244淨土宗宗風略釋 (51) 
2018.11.16
        與不少他宗他流的佛教人士堅持以自力修諸功德、因果罪福的觀點、角度,去看佛力迴施功德、攝取救度的淨土法門,可謂格格不入。但淨土行者在履行「自信教人信,真誠報佛恩」的責任恃,若能持之以誠,互相尊重,還是可以的。

其實,佛法不是不可以辯論,但是要基於理性的基礎之下,不可先入為主的評論誰是誰非。如龍樹菩薩說,通途的聖道門和特別的淨土門都是行菩薩道,只有難有易,志幹者好難,怯弱者取易,殊途同歸,各隨所樂而修其行,皆大歡喜!

又,討論佛法要以經典為依據。以淨土法門而言,應以淨土三經為正依經典。如果對經文的內容有爭議之時,也以淨土三經來解經文,此乃"經證";如果再有疑問時,可依傳承祖師的論註為依據,此乃"論證"。如果再有往生事實為依據,會令人信服,更有信心,此乃"事證"。

又,如果爭持不下,宜互相尊重,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避免產生漫罵之情事。畢竟這是佛的境界,非我等凡夫眾生所能理解和思議!

淨宗法師曾說:若然道理講不來,就講彌陀大愛吧,無往而不利!

淨宗法師也曾撰文"我多快樂",云:我多快樂!我多歡喜! 我沉浸在佛的無條件之大慈悲關愛之中。 我的歡喜向誰說? 我的歡喜無人說, 我的歡喜不需說; 我的歡喜唯我知,唯佛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我的歌!


這豈不是宗風所言的"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嗎?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8

1243淨土宗宗風略釋 (50)

1243淨土宗宗風略釋 (50) 
2018.11.14
淨宗法師曾撰文"鷄同鴨講",如下:

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越是信受彌陀救度,自信教人信向他人宣說,對這句古語體會越深。

老虎看見牛吃草怎麼也不能相信:在地上啃那玩意,怎麼可以充飢獸不吃肉怎麼可以?”牛看見水中的魚必然疑問:它怎麼可以一天到晚悶在水裡?”而魚看見牛也納悶:偶爾跳出水面還行,牛兄竟一直在岸,它怎麼活呀?”

小乘人說:大乘非佛說。聖道門人說:佛法是講修行的,不是如外道只講信。要門的人說:彌陀救度是有條件的。而我們信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要去和誰論道理呢雞同鴨講!

佛說眾生根性不同,隨機說法各依方。還是那句話: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彌陀救度乃是最高、最後、歸宗結頂之法,無法理解,只能信!

信是心靈的頻道,你信哪一道,便在哪一道。有人只信外教,不信佛教有人只信小乘,不信大乘有人只信聖道,不信淨土;有人只信罪福,疑惑佛智。

明信佛智、專修念佛之人,對於小乘、聖道、罪福,乃至世善回向,自然心中通達,有所安立。


一言蔽之,非常之言入常人耳!

Monday, November 12, 2018

1242淨土宗宗風略釋 (49)

1242淨土宗宗風略釋 (49) 
2018.11.12
        很多初接觸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人,當他體會到自身無力,而阿彌陀佛發大悲願、迴施功德、攝取救度後,自慶得生之餘,有一種熱誠衝動,希望與身邊的親友分享此信仰的喜悅。在分享過程中,有信有不信,後者居多,此因淨土法門始終是難信之法。

不信生疑者,自然執己凡情知識,在不同層面提出有深有淺的見解,雙方容易產生磨擦,乃至矛盾,結果不歡而散。又在分享的過程中,初信者難免受影響,信心動摇了而不自知,或多或少認同了「憑一句佛號未能得生淨土」的說法,真是可惜。
又,勸信者被拒絕,有時會據理力事,互相諍論;或有時會比高下,互貶對方法門,互譏對方所專崇的宗派,故淨土宗宗風言: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

本來,「自信教人信,真誠報佛恩」是每一位淨土行者應盡的責任。但當教人信時,有人真心求道,望求解惑,安心念佛;有人存心妨難,出言不遜,唯恐不亂。前者為往生成功找方法,後者為往生失敗找藉口。

無論如何,我們只是彌陀的小喇叭,將彌陀的大願傳遍廣播,將彌陀的名號咨嗟稱揚,其餘救度眾生的艱巨工作,就交由阿彌陀佛去做好了!這樣一想,當我們遇上挫折、妨難、或是咒罵,受了一些「委屈」,也不會不好受或難過。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在面對和處理這方面的工作,不但要有耐力與毅力,也要善巧,甚至和顏愛語,下心含笑,讓我們在宗風俗諦再詳談。

Friday, November 9, 2018

1241淨土宗宗風略釋 (48)

1241淨土宗宗風略釋 (48) 
2018.11.09
有緣往生者,若非得遇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由大師來詮釋淨土要義,作為"後盾",我等凡夫豈能頂得住多方的妨難,而不會退失呢?就技術上來講,我們這樣的稱名念佛,本來是最單純,但要了解其箇中的道理,否則我們沒辦法保持長久,畢命為期。何況,我們要"自信教人信"呢?

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祖,其《文鈔》曰:「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他又指出:「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他特意提醒我等「具足惑業之凡夫」,小心選擇二種不同的法門!

印光大師的見地十分中肯及精闢,並肯定了善導大師的「專、雜」二行之說。其最精彩的地方在於:若是把二種不同的法門相提並論,則兩者皆有損害!若以不同的立場分開來看,則兩者皆有利益,所謂「離則兩益,合則兩害」,勿以通途法門來論釋特別法門!

其見地十分中肯及精闢,並肯定了善導大師的「專、雜」二行之說。彌陀淨土法門不宜夾雜,若是相提並論,則兩者皆有損害!

其實,以不同立場去看淨土法門,可分為兩方面的實踐方式,一者從菩薩聖者的行願,建設淨土,如彌陀發願成極樂,即「因地法」 - 修因證果,如通途法門;二者從凡夫眾生起信乘仗佛的悲願力,求生淨土,即「果地教」 - 以果覺為因心,因心即同果覺,特別法門。


Wednesday, November 7, 2018

1240淨土宗宗風略釋 (47)

1240淨土宗宗風略釋 (47) 
2018.11.07
這是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指出: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有五難: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以「自力」和「他力」教判,釋淨土法門。

末法時期的眾生,障深慧淺,讀經人少,能解經的人更少之又少。淨土法門是"念佛宗",人人不用讀經,都懂得念佛,又做得到,各施各法,豈不是人人都有發言權!

末法時期的弟子眾生解義,浮淺暗鈍,以盲引盲,必然多有諍訟,怎能辨出善法呢?唯是淨土法門是佛願力救度,佛功德迴施的法門,行者不假自力功行,只要專持佛名,全仗佛力,即得往生佛土。但釋尊明言: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可知疑障尤重的眾生不易信受,自不信又教人不信者舉目皆是,別解、別行、異見、異學、異執的人多得很,自障障他。

在這種情況下,人人都可以隨自己的意思,說一套"得生淨土"的方法,令没有擇法眼的末法惡世凡夫無所適從,所以,淨土宗的傳承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所依阿彌陀佛本願力,立"稱名正行"為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故引導淨土行者"一向專念彌陀佛名",此乃淨土三經的要旨。

可是,別解、別行、異見、異學、異執的人,其中多有佛門中的大德們,引用不相應的菩薩教作指南,說他力(佛力)以外,還要自力;說念佛以外,還要諸行;又說往生正行,除念佛以外,還要發菩提心等。總之,條件多多,令人卻步。


Monday, November 5, 2018

1239淨土宗宗風略釋 (46)

1239淨土宗宗風略釋 (46) 
2018.11.05
從佛教法運的五個時代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不同的時間段,相應的法是不同的。在末法時代相應的法,恐怕只有念佛是善法。

正法時期五百年可以靠智慧解脫,我們現在的人靠著一點多聞的智慧,這種凡夫的智慧已經不能了生死了。我們這種智慧不是佛門講的般若智慧,這種智慧只是凡夫的第六識—意識心,種種的知見。凡夫的意識心是分別心產生的,不是佛門講的清凈智慧。清凈智慧是指沒有染汙,沒有執著的情況下,從內心生發出來的。這種智慧我們凡夫眾生都沒有。

所以印光大師講:契理契機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

            今年是2018年,距離佛滅度後第五五百年,還有十餘年,然後進入第六五百年,但《大集月藏經》卻没有什麼善法可得堅固了!又,為什麼末法時期的佛法,尤其是會引起多方諍論?

道綽大師的年代是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又云:「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恆懺悔人也。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 何意然者?何意然者?實由眾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

道綽大師回顧從正法時期,佛弟子的善根堅固的變化,每况愈下,並提出「時教相應」,指出末法時期的眾生善根不足,聖道門不再適用,行不通了。以聖道門成佛難,但以淨土門往生易究其主因,正是去聖遙遠,釋尊入滅愈久,與眾生距離愈遠,此時此地的佛弟子者,如曇鸞大師言: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Friday, November 2, 2018

1238淨土宗宗風略釋 (45)

1238淨土宗宗風略釋 (45) 
2018.11.02
人們每天都在犯,每天都要去懺悔,所以善導大師講:隨犯隨懺,隨懺隨犯。而且這是什麽時代呢?這是第四個五百年,就是公元一千五百年到兩千年之間的時間。這時是靠懺悔修福報得堅固,這時的人,還勉強可以懺悔、修點人天福報。雖無佛法善根,但有世俗善根。

第五個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我們現在是兩千五百多年了,已經是第六個五百年了。第五個五百年就是白法隱滯,就是指清凈之法隱沒掉了。多有諍訟,到處都是是非,諍訟是指那時的人爭強好勝,法門之爭,人我之爭,是非之爭,利益之爭,到處都有諍訟,無論世間還是佛門都如此。淨土法門是難信易行之法,念彿既勝且易,諍訟尤多!

微有善法得堅固,還有那麽一點點善法,我們還能夠看到有人修寺院,能夠持五戒,能夠來念佛讀經拜懺,這些行為多多少少還有一點,這就叫微有善法得堅固。這是說的第五個五百年啊,我們現在接近第六個五百年,很峡就不在這個範圍之內了。

以上這段文字是隋唐時期的道綽大師說的,因為他是隋唐時期的,所以他後面有一個總結說到: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當然他是站在隋唐時期來講,那時的眾生能修的就是兩點:第一是懺悔修福報,第二點就是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凈土。

懺悔修福還是能做,但是懺悔修福不能了生死。最多就是消業障,修點人天福報而已。要了生死只有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凈土。我們現在是第六個五百年,這時的人連懺悔都談不上了。印光大師叫:常慚愧僧人。但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是否常有慚愧之心?我們現在是無慚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