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1, 2018

1237淨土宗宗風略釋 (44)

1237淨土宗宗風略釋 (44) 
2018.10.31
淨土宗祖師道綽大師依《大集月藏經》,在《安樂集》卷上云:「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

這是佛教的法運預告。

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弟子們可以靠學智慧,得到解脫。正法時期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他們是靠智慧得解脫,智慧堅固。可謂"有教、有修、有證"的時期。

第二個五百年,學定得堅固。有禪定功夫,在像法時期的人,他們是可以入定,只要坐在那裏就入定了。我們現在的人能不能入定呢?平常忙的時候,我們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妄念。我們一定下來就知道,身體安定下來之時,我們的心就如心猿意馬,妄念接二連三地層出不窮,平時想不到的事情都想起來了。末法時代的眾生是亂想凡夫,妄念紛飛,識揚神飛。印光大師有個詞語叫:識揚神飛。

第三個五百年就是我們中國的隋唐時期以前,從東晉到隋唐的這一段時間,這時的人是多聞讀誦得堅固。所以,我們看古代的這些高僧大德都通達經典,他們能夠多聞,他們有聞慧。經常讀誦經典,他們對文字都能理解得很透徹,很準確。多聞讀誦堅固。

第四個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人們供養三寶,護持道場,放生,布施等修福報,最後就是懺悔,靠這些得堅固。有業障的可以去懺悔,然後到處都在拜懺,那麽懺悔得堅固,我們就可以知道:末法眾生業障深重,只要你做得不好,就要在佛菩薩面前多多懺悔。


Monday, October 29, 2018

1236淨土宗宗風略釋 (43)

1236淨土宗宗風略釋 (43) 
2018.10.29
淨土行者既知自是不堪受法之人,豈有資格評論佛教他宗他流呢?別人說修密,自己不懂持咒;別人說學唯識,名相多多,自己記性不好;別人說修禪,自己腿功不好,心猿意馬;別人說持戒,自己持了即犯即破,如下輩上生和下輩中生者,一無是處,一無所得。

《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曇鸞大師指出: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何況,道綽大師說: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就是"不實功德",得者甚希!貪瞋煩惱成就凡夫,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幸好,道綽大師續說: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如善導大師云: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至西方。因此,淨土行者得彌陀發願,成就淨土,成就名號,致使我們蒙佛光明攝取、救度、接引,出離苦海,得生佛土。因此我們只能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所謂"念念稱名常懺悔"。

很多淨土行者要做到淨土宗宗風所言的: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是不容易。守者,是安份守己。什麼本份呢?是六道輪迴、貪瞋煩惱凡夫的本份。有時,很多淨土行者耐不住隨緣動亂,或耐不住在生活中貪瞋煩惱的干擾、間斷,退失"念佛必生"的正念。所以,淨土行者不要麻痺大意,必須常親近同行,切磋法義;過份自信,譏嫌他宗,不守本份,容易退失啊!

Friday, October 26, 2018

1235淨土宗宗風略釋 (42)

1235淨土宗宗風略釋 (42) 
2018.10.26
慧淨上人說:我們專弘念佛法門,但是對於其他法門,是高是低、是勝是劣,都不應妄自評論,唯守愚念佛。

作為淨土行者,愧對釋尊廣開種種解脫法門,而自是不堪受法之人,亦無佛法善根,無出離之緣。若非諸佛哀愍,不嫌不棄,尤其是阿彌陀佛以因願果號救度,讓我們藉此有緣之法,乘佛願力,蒙佛接引,得生淨土。

如善導大師云:種種法門皆解脫。我們知道釋尊為眾生說法,教我們定善和散善,福慧雙修,修三學、行六度,如能至心信受,依法奉行,必得解脫。所謂依心起於勝行, 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 隨緣者則皆蒙解脫。

只可惜"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 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 道綽大師更不客氣地指出: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好一句"不自量力",在佛的法鏡前一照,我們的凡夫本質完形畢露,無所循形,是徹頭徹尾的貪瞋煩惱成就凡夫。試門對於其他法門,是高是低、是勝是劣,我們有什麼資格妄自評論呢?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8

1234淨土宗宗風略釋 (41)

1234淨土宗宗風略釋 (41) 
2018.10.24
                 學佛人有學密宗、原始佛教、唯識學、禪宗等,什麼都學過,這些法門都要聞思修圓滿,可是大部份的人聞思功德不圓滿,這樣怎能解脫?又發現到自力法門都做不到,講得很高,但是做不到,這樣怎能解脫呢?

經過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老實念佛最穩當,而且到極樂世界什麼法門都有,而且圓滿了,所謂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何必現在急於就去修萬法,不如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最捷且穏。

慧淨上人說:法然上人說聖道門就是「極智慧證涅槃」,因為聖道門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智慧不夠,不能明心見性之後,破除見思二惑的話,怎能證涅槃呢?那我們凡夫是怎樣呢?法然上人說,淨土門就是「還愚痴生極樂」,把自己當成一個傻傻呆呆,什麼道理都不跟人論辯計較,只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我編淨土宗宗風就有一句:「守愚無諍──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只守我們愚痴的本份,我們愚痴沒有什麼智慧,我們好好守愚痴的本份來念佛,這樣當往生時往往很自在。所以,我們就是專崇本宗,專崇這一宗的教理,別宗別派的教理高下好壞不管,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我們看《往生傳》就可以了解,凡是能夠往生的,當然除了臨終經過他人助念的,否則都是平常有事無事,常常念佛的,往往這種人往生的時候都比較自在,即使有病苦也不會那麼痛苦、苦惱。


《念佛感應錄》書中的這些往生者,都不是什麼高僧大德,也不是有深入經藏,更不是長久苦修苦行的人,他們都是老實地念佛,自然也安然地往生。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最後就是還愚痴生極樂,這樣我們就知道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而然往生,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Monday, October 22, 2018

1233淨土宗宗風略釋 (40)

1233淨土宗宗風略釋 (40) 
2018.10.22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三條:專崇本宗,不譏他宗。很多人對宗的觀念頗薄弱,不知宗必具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

慧淨上人作為中興淨土宗第一人,必須碓立淨土宗宗風。他曾說:在編寫和制定宗風,對我們這個法門在修持上,以及處世為人的風格,都明白做了規範,而重點尤其在真諦—— 往生之道,也就是修持這方面。

慧淨上人說:因為要編寫這部分,如果對法門的教理,沒有正確的深入念或不夠通達的話,是寫不出來的。因此,寫的時候需要非常有把握,既不輕易下筆,寫出來之後,也不輕易評論。因為這關係到是否對這個法門具足正知正見,是否能對這個法門的行者有正確的引導,不然的話,所謂以盲引盲,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慧淨上人又說:既然是規範性的文章,詞句通常比較簡潔扼要,只是一種簡要的規範,而沒有其他方面的解說;也就是說,既定下規範,你就這樣遵循去實踐就對了。

所謂”“,是相信它,了解它,然後依此而,就能夠達到的境界 ——信、解、行、證。所以,只要照這個去行就好了!

如果還要解釋、說明它的理由,文字會比較繁複,也就不在這個範圍裡面。所以我們看這種條文式的文章,要用比較客觀、理性、冷靜、溫和的態度去思惟,過於匆促往往易生錯解。


孟子有句話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意思是說,不可因拘泥於文字,而誤解了詞句的意涵;同樣的,也不可拘泥於詞句的意涵,而誤解了作者的本意。總之,要前後互相思惟,在細細的思維當中,體會作者寫這段話的原意,這樣才不會錯解。

Sunday, October 21, 2018

1232淨土宗宗風略釋 (39)

1232淨土宗宗風略釋 (39) 
2018.10.19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軸心,是法脈之所依。《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三經皆專門、純粹講述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事,不雜其餘,故為淨土宗正依經典,善導大師稱為「正行、專依、往生經」。

淨宗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又云:所謂「相承」者,又稱法脈相承,指一宗一派教法的遞相承接,如生命體之血脈運行,同源,同質,始終一貫。 「論」為菩薩所造,「釋」為祖師所解。論與釋共同解釋正依經典。

雖有淨土三經,但各自解釋不同,或說為凡,或說為聖;或判報土,或判化土 ;或重觀佛,或重念佛。若無相承,則學者終無所依。故依相承,建立 宗。

相承一般表述為兩方面:一、人相承,也稱相承祖師系譜;二、法相承, 即相承祖師有關論著。 人以傳法,法由人顯,二者不離。

淨土宗的創立,以印度龍樹、天親菩薩,中國曇鸞、道綽、善導大師共五位祖師相關論釋為相承,而一般習知的中國淨土宗十三祖系譜,以「功高德盛」為立祖原則,在法義上並無相承關係。

又教判方面,龍樹菩薩建立「難易二道」,又曇鸞大師判「自他二力」,道綽大師分「聖淨二門」,善導大師立「要弘二門」等之教判體系。

今時台灣慧淨上人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為淨土宗宗旨,以「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為淨土宗特色。再立「淨土宗教章」,明往生之道的真諦和處世之道的俗諦,儼成完整一宗的體系,堪稱「中興淨土法脈」第一人。

Saturday, October 20, 2018

1231淨土宗宗風略釋 (38)

1231淨土宗宗風略釋 (38) 
2018.10.17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三條:守愚無諍──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所謂專崇本宗」,如前所說,必具「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 等義,而且在教、理、機、行、果、益等方面有獨特的體系,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佛说的一切法門之教義。行者只要一門深入,依教奉行,即得解脫。

淨宗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又云:宗派的名稱,或依經典立名,如「華嚴宗」;或依祖師立名,如「天臺宗」; 或依行法立名,如「禪宗」;或依教判立名,如「密宗」。

往往一個宗派不止一 個名稱,如天臺又稱「法華宗」,密宗又稱「真言宗」等。 「淨土宗」,乃依教判立名;若依經典立名,可名「無量壽宗」或「彌陀 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 1 淨土蓮花化生,稱為「蓮宗」

淨土宗為專稱彌陀佛名及修餘善迴願,求生極樂淨土之佛教宗派,由唐代善導大師創立,奉《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又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和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尊善導大師《觀經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這些經論都是一脈相承,「專崇本宗」者,即專依祖師的傳承,不可傍雜他宗經論,否則只會抱惑自迷,動亂失正念,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Friday, October 19, 2018

1230淨土宗宗風略釋 (37)

1230淨土宗宗風略釋 (37) 
2018.10.15
淨宗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解釋宗的含義,如下;
宗,為「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 等義。亦即:在佛說一切法門中,獨尊某一法門為主,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即稱為「宗」,也稱「宗派」。 由此可知,宗有這樣幾重特性:

一、獨尊性—— 獨尊某一法門為主,唯一而無二,不可能有與之並列、平 等的法門存在。
二、統攝性—— 以此獨尊無二的法門,統攝其餘一切法門。
三、體系性—— 一宗之內,所有法門,依其相狀、地位、價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嚴密的體系。

宗,為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所形成。教理上完整意義之宗派,必須具 有宗派名稱、教相判釋、正依經典、法脈相承,簡稱「宗名」、「教判」、「經典」、 「相承」,此為一宗成立之要素。

印度淨土法門雖普及、發達,但並沒有所謂「淨土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至隋唐時代形成「大乘八宗」,淨土宗即其中之一。

由釋迦牟尼佛開說的淨土三經,經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作論提倡,至中國北魏曇鸞大師,依彌陀本願力闡明淨土立教之本旨,奠定淨土宗之理論基 礎,復由道綽大師承其教說,傳至唐代善導大師(613—681),完善淨土宗之 系統理論及實踐行儀,淨土宗正式創立。善導大師被尊為淨土宗之集大成者、 淨土宗之開宗祖師,尊為淨土宗「宗祖」。

Thursday, October 18, 2018

1229淨土宗宗風略釋 (36)

1229淨土宗宗風略釋 (36) 
2018.10.12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三條:守愚無諍,其中提出「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

佛教常言:法無高下,應機者最。如藥無貴賤,愈病者強。應者,就是相應。你信知自己有什麼病,卻無力治愈,唯有求醫,得遇國手醫王,你能信受醫生吩咐,依醫生處方,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生死凡夫信知自己得到有輪迴六道的重病,卻無力出離,得遇佛陀醫王,你能信受佛陀吩咐,依佛陀處方 - 南無阿彌陀佛,對生死症下名號藥,藥到病除!

所以,信知自己是怎麼樣的找一個相應自己的,是淨土行者的入門第一步。淨土行者必須「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 三業無功的人,唯仗佛願力慈悲救度之,才得解脫,出離生死,乃至成佛。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行經三百餘會,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些」隨眾生機類和所得利益而說的,眾生提出很多在「解」和「行」方面的問題而說的,一切教化皆方便說而得解脫。唯是彌陀慈悲救度之,則無問而隨自意說的,可知釋尊岀世本懷正在此!

善導大師曾言:「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至西方」。念佛是淨土法門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行持。行者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佛名,自然得生淨土,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作的承諾。行者只要得生淨土,自然永離三界,六道輪迴,即入正定聚,皆是阿鞞跋致的不退轉菩薩。


不過,釋尊亦言彌陀慈悲救度是難信之,不管是深入經藏的高僧,或是戒律精嚴的大德,未必容易入信,所以淨土宗宗風強調「法門高下,不相諍論」,更要「不譏他宗」。自己信得及,別人信不來,大家應互相尊重,不要以自己有緣之法強加於別人,否則兩敗俱傷。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8

1228淨土宗宗風略釋 (35)

1228淨土宗宗風略釋 (35) 
2018.10.10
慧淨上人也曾以〈單純寂靜地念佛〉為題,續說:

試看看,當我們早晨起來的時候,就靜坐念佛。一天的早晨可說有三種特色,一個就是心靈很寧靜,昨天的種種煩惱浮動,經過了一夜的澄靜,它已經沉澱下來了,而白天的種種事情,還沒有來到,所以心靈是很寧靜的,幾近於萬念不生,一念不起。那時候高高低低地唱什麼讚,或者念什麼韻律的調子,他根本不相應。

當我們早晨起來的時候,就靜坐念佛,只是不快不慢地,每一句每一句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他高低長短,他不相應。

所以,念佛念到寂靜,就會相應於這個調子,何況一個人獨修的時候,要他去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念佛,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年老氣衰,病苦在身,躺在病床上時,要他高低長短地唱念,根本不可能。

目前你喜歡長短高低,有韻律的唱念,那是因為心中還有某種浮動,在這浮動當中,不可能立刻安靜下來,所以必須要有一種韻律,有一種調子,隨著這樣,它才能相應。

一般的音樂,跟佛教的樂曲是大不相同,一般的音樂是滿足感官的,讓人家愈聽愈唱,愈感覺熱鬧、活躍起來;而佛門的曲子是不一樣的,它很單調,法器都只是那幾樣而已,同時節拍也很單調,念起來很緩慢,讓人愈唱愈能夠使他活躍、躁動的心穩定、寂靜下來。

所以一般的早晚課,還沒有誦經之前,都先唱讚,所唱的讚並不是敲打唱念,像趕場一樣,而是很寂靜、很溫和、很緩慢,不知不覺浮躁的心就沉澱、穩定、寂靜下來了,然後進一步才誦經、念佛。


所以如果能夠相應於我們這種方式的念佛,就可見他不是初機的學佛者,已經是提高一層了。

Tuesday, October 16, 2018

1227淨土宗宗風略釋 (34)

1227淨土宗宗風略釋 (34) 
2018.10.08
慧淨上人以身作則,多次與眾談到「老實念佛」。

他說:「老實念佛」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不雜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愚癡的人,什麽都不會,而毫無顧忌地專稱彌陀佛名。

無論何時、何地、何緣,盡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養成時時處處都念佛的習慣。這樣專一、單純地專稱彌陀佛名,這就叫做「老實念佛」。

再者,我們是什麽樣的根機,就以這樣的根機來念佛,這就是「老實念佛」。

慧淨上人也曾以〈單純寂靜地念佛〉為題,說:我們的共修很簡單、很扼要,很單純、很純粹,不玄奇、不花俏,自始至終,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最殊勝的。

不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單調、太無聊,應該有一些唱念,還有一些拜佛、繞佛的活動,才算是一種法會的進行,或修行的活動。

其實那樣是膚淺的,為初機而設的,還沒有更上一層樓;真正更上一層的念佛,是愈喜歡簡易、單純、沒有花俏的念佛。

為什麼?從我們的佛性本體來講,佛性當中就是最孤獨、最寂靜的,而孤獨當中充滿了法喜,孤獨當中擁有了豐富、滿足、圓滿的功德。

我們來想像,一個人如果成佛,他還會有貪瞋癡慢疑的煩惱嗎?沒有!他會有所謂的七情六慾的活動嗎?沒有!既然沒有,他的心是處於哪一種狀態呢?一定是一種遠離種種雜念,毫無任何情緒的狀態。


上文所說,就是平平淡淡、平平常常、平平實實地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捨一切心,什麼都沒有,這就是「老實念佛」。

Friday, October 5, 2018

1226 淨土宗宗風略釋 (33)

1226淨土宗宗風略釋 (33) 
2018.10.05
要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愚痴的人,不曉得是非的人,因為自己是這樣的人,所以不會去計較是非,這樣的念佛就是老實的念佛。我什麼都不會,我什麼都不如你,我是一個苦苦惱惱的人,我只能這樣安份守己的來念佛,安守我的愚痴,守愚念佛,這樣的念佛就是老實的念佛。

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什麼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可是對我們而言,我們沒有辦法靠自己了脫生死輪迴,所以,我們要靠阿彌陀佛,有這一種觀念,他就會念念不捨,就會「隨作務,隨念佛」。

我們要怎樣把自己的心慢慢調整到單純的境界,真正進入守愚念佛、無諍念佛?        淨宗法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則跟技術。原則上我們就是「機法兩種深信」:       

深信機──我們是怎樣的根機呢?我們五戒不清淨,十善做不到,來生決定無法出世做人,只能在三惡道裡輪迴。要脫離三界六道,需要四諦成就,十二因緣成就,六度萬行成就,那更加不可能。我們決定墮落三惡道,生生世世都在輪迴,非常可怕。何況我們檢討自己的心,除了貪瞋癡,除了妄想雜念,除了不平、不滿、嫉妒、計較以外,那有什麼心呢?我們就是這種眾生。我們要有這樣的深信,這個就是「機深信」。       

法深信──就是對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信心、信仰和依靠。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本願成就的佛,祂的願就是為了救度這樣的眾生,因此四十八願所成就的佛,就是為了要救度這種眾生的佛。所以,「法深信」就是深信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願力,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是被彌陀的願力所救度。

法然上人有句法語,文短而意義深長。他說:聖道門者,極智慧證涅槃;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