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0, 2018

1197淨土宗宗風略釋 (4)

1197淨土宗宗風略釋 (4) 
2018.07.30
            淨宗法師在《第十八願淺釋》一書,曾詳解此句: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如下: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上來」,就是從上以來。是指這部經從 一開頭,直到這句付囑文,之間所有的內容。 什麼叫付囑文呢?付囑,就是總結交待。釋迦牟尼佛講一部經,快要結 束時往往會做一個總結,交待給弟子,什麼是重點,應當如何去落實。這就稱為付囑文。

像《觀經》流通分:「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就是《觀經》付囑文,付囑持名。 「定散兩門」:從上以來那麼多的經文,說的是什麼呢?說的就是定散兩門——定善門、散善門。

定善就是十三定觀,散善就是三福九品。九品 細分,前六品說三福——行福、戒福、世福,迴向求生;後三品說念佛—— 三福無份的惡人,念佛往生。「門」是通往的意思,本來定善、散善都是聖道門的修行方法,與往生極樂不相關,但迴向定散二善,求願往生極樂世界,定散二善就成為通往極樂的門徑,所以說「定散兩門」。


「之益」:定散兩門之益,就是指定善、散善的修行,可以用來迴願求 生極樂,有這樣的利益。 「雖說」:善導大師用了「雖」這個字,很有味道。「雖」是轉折,雖然有這樣的利益,但還有更大的利益不在這定散兩門之內。

這定散兩門之 益,雖然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但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並不在這裡,釋迦牟尼佛並不付囑定散兩門給阿難。更大的利益是什麼?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的是什麼?就是後面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Friday, July 27, 2018

1196淨土宗宗風略釋 (3)

1196淨土宗宗風略釋 (3) 
2018.07.27

        《觀經》是一部很奇特的經典。事緣貴為皇后的韋提希夫人,宮中突然遭逢政變,其子阿闍世欲篡位,囚禁父王,欲加害置死。但因韋提希夫人密奉王食,後被發現,自己也險被親子所弒。夫人萬念俱灰,遙向佛禮,求見目連和阿難兩位尊者。釋尊得知韋提希蒙難,隨即隱身,飛至獄中,與韋提希相見。
再者,此《觀經》的當機眾是韋提希夫人,不是甚麼菩薩聖者或聲聞弟子,而是被釋尊定性為「汝是凡夫」!這是極為罕有的因緣。為甚麼釋尊不請自來,隱顯王宮,而且極盡善巧之能事,為一個凡夫而說此未聞、稀有、奇特之究竟解脫法呢?
《觀經》的內容豐富,涵蓋定(修慧)散(修福)二善的多個方面的行持,迴願求生淨土。十六種觀法中,釋尊因韋提希夫人啟請,先說前十三觀,敍述如何以定善觀行,由思惟繫念至正受三昧,求生淨土;而後不問自說其餘三觀,敍述如何以散善三福,由世福(人天乘)、戒福(二乘)至行福(菩薩乘),求生淨土。
多聞第一的阿難聽後一頭霧水,沒法掌握此經的法要,故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難怪各宗各派的祖師也不知《觀經》所宣示的奇特之法,還以定散二門思想來註釋《觀經》,殊不知此經的「經眼」在末句: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獨具慧眼,以「上來[釋尊]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阿彌陀]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句,即為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一條

Wednesday, July 25, 2018

1195 淨土宗宗風略釋(2)

1195淨土宗宗風略釋(2) 
2018.07.25
淨上人解釋「宗風──真諦」部分有六點,這六點可以從三方面來談。

第一點、第二點,可說是總綱性的,第一點是從正面來說明,第二點是從反面來解釋。

第三和第四點,則是就行門的實踐來講的,第三點主要在於自行,而跟其他法門無諍;第四點主要在於對外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易行平實,同時也保護自己。

第五、第六點,可以說是從守護教理上來講的,第五點在於保證知見能夠正確、不偏差;第六點,就是防範有邪雜的外緣,使我們這個法門能夠純淨。

所以這六點可以分三方面:第一、二點從總綱方面來談,第三、四點從行持的實踐方面來講,第五、六點從教理的守護方面來規範。

宗風的「真諦」是針對念佛法義來講的,至於苦、空、無常觀、罪惡觀……等,這些都是引導我們入念佛法門的「前方便」,不僅不能擱置,反而是很需要的,容後再談。

第一條:一向專稱──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條出處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解釋《觀經》的「經眼」時,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話說釋尊快講完《觀經》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釋尊告訴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可知「好持佛名」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Monday, July 23, 2018

1194 淨土宗宗風略釋 (1)

1194 淨土宗宗風略釋 (1)  
2018.07.23
慧淨上人訂立「淨土宗宗風」,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真諦──往生之道,第二部份是俗諦──處世之道。

慧淨上人說:學佛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為了「法」。法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俗諦──處世之道:出世間法有「難行道」,有「易行道」,我們的出世間法是「易行道」,也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念佛往生」,是真諦──往生之道。

換言之,「俗諦」是現世生活的利益,「真諦」是念佛往生的利益。

往生之道就是專一稱名;處世之道,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三綱五倫、四維八德,該遵守的就要遵守,但不以這些做為往生的功能、往生的必要條件。

宗風一──真諦:
一、一向專稱──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三、守愚無諍──專崇本宗,不譏他宗;
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五、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六、    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Friday, July 20, 2018

1193《觀經四帖疏》綱要 (57)

1193《觀經四帖疏》綱要 (57) 
2018.07.20
個人認為慧淨法師依彌陀本願為根本,繼承淨土宗的法脈,喚醒了沉睡一千三百多年的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貢獻至大。

慧淨法師在各方的壓力下,堅定地高舉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鮮明旗幟,中興和弘揚純粹淨土宗,並確立了淨土宗的四個宗旨,如下: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慧淨法師又確立了純粹淨土宗的四個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慧淨法師再立淨土宗的教章,包括往生之道的真諦和處世之道的俗諦,為有緣往生淨土的念佛人訂立規範,落實「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的方針。

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接觸了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有緣往生淨土人都能安心念佛,信心歡喜,無疑無慮,憧憬着此期生命完結前,彌陀來迎接引的一刻!

頂禮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釋迦牟尼佛!


頂禮善導大師!頂禮慧淨法師!

Wednesday, July 18, 2018

1192《觀經四帖疏》綱要 (56)

1192《觀經四帖疏》綱要 (56) 
2018.07.18


        續上文:「正定業」即是「專稱佛名」,以本願名號力故,必生極樂報土;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義。


當然善導大師是祖師的根器,佛聖的示現,故其自行,卓絕不群;然而不論大師自行如何,智愚善惡,士農工商,隨其根性,都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為其往生因行,這是萬人共通、古今皆同的,也是大師一以貫之的思想。

慧淨法師總結言:故但能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則就往生證果而言,善導大師之智善不增,我輩风夫之愚惡不減,今生今世,同生極樂,同證光壽,同因同果,真正 「五乘齊入」。

故《法事讚》卷上云:「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這更無別因,都是由於彌陀本願力之故,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義。

「本願稱名」是因,「凡夫入報」是果。很多人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稱為「本願法門」,與日本的淨土真宗混在一談。又有人稱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色是「稱名念佛」。慧淨上人獨具慧眼,以「本願稱名」四個字充份反映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色,和淨土宗的念佛特色,堪稱是一代宗師!



Monday, July 16, 2018

1191《觀經四帖疏》綱要 (55)

1191《觀經四帖疏》綱要 (55) 
2018.07.16
善導大師之「五部九卷」,法門廣大,義理磅礡。為引導時人,故其內容有真實(真 ),有方便(假 )。初學之人,若不知真假,無善知識指導,雖自己讀盡五部九卷,難免不知方針,不知指歸;不知五部九卷在說什 麼,應該如何實行。

               故此《觀經四帖疏》綱要,將善導大師之淨宗思想,提綱挈領,述其要點,欲使行者一眼便可明知:不論何人,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則百即百生,千即千生,皆生彌陀之報土。

易言之,即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所謂「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此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一貫宗旨、不磨定論。五部九卷在說此一事,更無別事;唯此是真實,其他皆方便;方便雖多,真實唯一。
              慧淨法師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邏輯,列表於後:

                      二門、二善、二信→二行→二業→正定業(本願稱名)



Friday, July 13, 2018

1190《觀經四帖疏》綱要 (54)

1190《觀經四帖疏》綱要 (54) 
2018.07.13
從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釋「第九真身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的經文可知:

釋尊於〈流通分〉所言之「持無量壽佛名」,及善導大師所釋之「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文,不只是整部《觀經》的結論,也是一代佛法的總結論,既上承 《大經》第十八願之本願正旨,也開啟了無問自說的《小經》之由序。

慧淨法師為我們簡介善導大師 的五部九卷著作,確立淨土宗的一貫宗旨   和特色 -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所謂「五部九卷」,即:
《觀經四帖疏》四卷、
《觀念法門》一卷、
《法事讚》二卷、
《往生禮讚》一卷、
《般舟讚》一卷,稱「五部九卷」。


               善導大師之「五部九卷」,法門廣大,義理磅礡。

Wednesday, July 11, 2018

1189《觀經四帖疏》綱要 (53)

1189《觀經四帖疏》綱要 (53) 
2018.07.11
《觀經疏》釋「第九真身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的經文而言: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說明了「光攝三緣」,亦說明淨土三經的一貫宗旨:專念名號得生。

Monday, July 9, 2018

1188《觀經四帖疏》綱要 (52)

1188《觀經四帖疏》綱要 (52) 
2018.07.09
《觀經》〈流通分〉「廢定散、立念佛」之文:
               〈流通分〉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又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流通分〉之文,釋尊不言「無量壽佛」之十三種「定觀」,而言「持無量壽佛名」之「稱名念佛」,以此明知釋尊之意,目的不在定散二善,而是以定散二善引導聖道門之行人歸入淨土門,故最後獨舉 《大經》第十八願所言 「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亦即「持無量壽佛名」 ),是故善導大師解釋此文,並作《觀經》及一代教法之總結論而言: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彌陀佛

亦可知凡《觀經》中所說「觀想」之利益,亦皆在稱名念佛之中,是故善導大師解釋「第九觀」所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益,即是「稱名念佛 」之益,亦即以「念佛」即是「稱名念佛」;除了上面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外,其文尚多,如《觀經疏》釋「第九真身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的經文而言: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善導大師怎樣自問自答呢?

Friday, July 6, 2018

1187《觀經四帖疏》綱要 (51)

1187《觀經四帖疏》綱要 (51) 
2018.07.06

慧淨法師為我們詳細介紹《觀經》的內容   ,並考其說時因緣,便知《觀經》有「從假入真」之「施、開、廢」三義,所謂施、開、廢即是:

1.為實權(為蓮故華 )——定散二善
2.權顯實 (華開蓮現 )——定散中說念佛
3.權立實 (華落蓮成 )——流通分廢定散立念佛

               「定散」中說念佛之文:
1.定善中「第九觀」文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2.定善中「第十二觀」文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3.散善中「下品上生」文言:「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4.又言:「化佛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5.散善中「下品中生」文言:「善知識廣讚彼佛光明神力,聞已即生。
6.散善中「下品下生」文言:「應稱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July 4, 2018

1186《觀經四帖疏》綱要 (50)

1186《觀經四帖疏》綱要 (50) 
2018.07.04

        善導大師又言: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往生禮讚 )

又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觀念法門 )

又言: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往生禮讚 )

又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法事讚 )

又言:五逆謗法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般舟讚 )

               慈愍大師言: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接下來,慧淨法師為我們詳細介紹《觀經》的內容   ,顯示以施 (為實)、開 (權顯實)、廢    (權立實)方便引導聖道門的行者   入淨土門。此法類似《妙法蓮華經》的妙喻,方便引導三乘(聲聞、緣覺、菩薩) 的行者   入一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