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1, 2018

1163 《觀經四帖疏》綱要 (27)

1163 《觀經四帖疏》綱要 (27) 
2018.05.11
當我沉溺大海,無力上浮,即將滅頂,阿彌陀佛躬身跳入海中把我抱上岸來,不但使我重生,且獲得不退轉。        當我將墮地獄,始發現阿彌陀佛已在此佇候十劫。

               在這三學不成、三毒難斷的當下,聞到了直來的悲喚,於是大安心大滿足地行走白道,過著生活即信心、信心即念佛的日子。

               又,行走於白道的行者終於聞到彌陀喚聲而獲救,推其因也要歸功於釋尊的發遣,「二河喻」言:        東岸忽聞人喚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而〈玄義分〉第一「序題門」之後半也預先顯明釋尊發遣與彌陀來迎的「二尊遣喚」、「二尊一致」之大悲而言: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二尊遣喚」之中,彌陀招喚之經證已於華座觀之初的「住立空中尊」看出,此亦即是彌陀自己顯彰弘願;而釋尊發遣之經證又是出在《觀經》之何處呢?是在最後之〈流通分〉的「付囑阿難」之文: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二尊之意無別,二尊之意一致,這邊發遣,那邊招引,都是彌陀弘願的自然作用,目的在於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水深火熱中的群萌。          又,前面所說的「見佛入信」或「見佛得忍」是唯指念佛之機,徹見彌陀悲心,於稱名必生之彌陀悲願決定深信而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