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 《觀經四帖疏》綱要 (24)
2018.05.04
曇鸞大師說「名即法」,「名體不二」、「名體一如」;見佛身而起信 (見佛得忍)與聞其名而起信(聞名不退),所入門戶不同,終歸一致,故聞與見畢竟同樣都是體悟到彌陀大願業力的慈悲救度,此謂之「聞見一致」。為了具體顯明此義,大師在三心釋中設立「二河白道喻」,說明行走白道的行者,在自覺貪欲、瞋恚之心強盛,無法止息,進退皆死,必墮地獄的當下,忽然聽聞阿彌陀佛救度的招喚之聲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突聞此語,如雷貫心,豁然醒悟,信眼開朗,不可思議,歎未曾有,立即住於大安心大滿足的境地
(不退轉),淨土法門所說的見佛或聞名即是這種心境的體悟。「二河白道喻」可說是行者心路歷程的具體描繪,而阿彌陀佛招喚之聲即是第十八願的具體內涵:
彌陀喚聲: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行者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所照,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個貪瞋、逆謗、三定死、無救之機
,而與此同時阿彌陀佛「我能救汝,不要畏懼」的慈悲救度之聲貫入身心,成為不畏水火,安走白道的機法二種深信的念佛人;此亦即是「真身觀」所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