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30, 2018

1171《觀經四帖疏》綱要 (35)

1171《觀經四帖疏》綱要 (35) 
2018.05.30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迴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迴向、雜。


列表於後:


此「正雜二行」之判是淨土門的判釋,雜行以聖道門而言不名為雜,然而來到淨土門,因為不是純粹彌陀極樂之行業,必須迴向方能往生,若不迴向便不能往生,故名為雜。猶如直達車,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達車,便須到處轉車,迴轉趣向於目的地,否則永難到達。凡與彌陀無關的行業,即使專修一行,亦名 為雜,仍須迴向方能往生。

Monday, May 28, 2018

1170《觀經四帖疏》綱要 (34)

1170《觀經四帖疏》綱要 (34) 
2018.05.28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念佛五種正行   ,其中稱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業。何以故?    順佛本願   故,決定往生也。

此就往生淨土之行而言,以向於西方淨土的彌陀之行業謂之「正行」;與此相對的,以此土入聖的聖道萬行迴轉趣向於往生淨土謂之 「雜行」。

大師說: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雜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種,如左: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迴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迴向、雜。


本來五種雜行也好,諸善萬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從行業的性質來講,雜行是屬於聖道門、難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聖的行業;而正行是屬於淨土門、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證的行業。此二者的性質、利益完全不同,大師 為了詳細區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並舉出 「二行得失」,有褒貶廢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貶雜行,而勸導實踐正行、捨棄雜行。

Friday, May 25, 2018

1169《觀經四帖疏》綱要 (33)

1169《觀經四帖疏》綱要 (33) 
2018.05.25
               「正行」有五種,所謂「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讚」,如次:
    

                
此五正行又分為「正定業」與「助業」二種,亦即前三後一是助業,第四之稱名是正定業,大師如是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善導大師又說: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為「雜行」。

               雜行是與正行相對而言的,因此約之可說有「五種雜行」,推廣之則有無量雜行;無量雜行亦謂之「諸善萬行」。五種雜行如左:


讀誦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讀誦淨土三經以外的經典。
觀想雜行:為往生極樂而想像極樂淨土以外的依正。
禮拜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禮拜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稱名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稱念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名號及咒語。
讚供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讚歎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Wednesday, May 23, 2018

1168《觀經四帖疏》綱要 (32)

1168《觀經四帖疏》綱要 (32) 
2018.05.23
         接下來,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第九章,為我們介紹《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及念佛五種正行   ,其中稱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業。何以故?    順佛本願   故,決定往生也。

               善導大師於「深心釋」之中談到二種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義。
              「二種深信」如前所述,而「就人立信」即是就釋迦、諸佛等滿足大悲之人所說的以安立對彌陀本願救度的信心,彌陀本願的救度法門是釋尊所宣說,十方諸佛異口同音所證誠,此等諸佛都是悲智圓滿之人,其所言說,絲毫無誤,無可置疑,皆可信受;若是菩薩等因人,智行未滿故,其所言說不足信用--這便是 「就人立信」。故大師作結論說:「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此名就人立信。

               此釋迦、諸佛所說之念佛法是乘佛願力之法,是名號全現之行,以此行業安立對彌陀本願救度的信心便是「就行立信」。

                大師在此說明「行」有二種,一是「正行」,二是「雜行」。

此就往生淨土之行而言,以向於西方淨土的彌陀之行業謂之「正行」;與此相對的,以此土入聖的聖道萬行迴轉趣向於往生淨土謂之 「雜行」。


「正行」有五種,所謂「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讚」。

Monday, May 21, 2018

1167《觀經四帖疏》綱要 (31)

1167《觀經四帖疏》綱要 (31) 
2018.05.21
生死、涅槃之因,以聖道門而言,是在於煩惱之斷除與否,亦即在於迷悟,迷則生死,悟則涅槃;並非信疑。因為聖道門是全靠自力(自修持力),以自己之力破無明、悟實相、斷煩惱,以自己之力出三界六道輪迴,若不斷煩惱,則不得涅槃,所以聖道門是自力之教。

               淨土法門是他力(佛本願力)之教,亦即乘託彌陀不可思議之本願力往生極樂。既往生極樂,則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迴自然遠離。曇鸞大師謂之「胎卵濕生,緣之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

且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往生即悟無生 (生即無生),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的身心。故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者,曇鸞大師謂之「業事成辦」(往生之業已經完成)、「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因此,以淨土門而言,生死、涅槃之因在信與疑,不在迷與悟;信者得生,疑者不生。猶如病人,信醫生之言 (信心),飲服其藥(念佛),則病自癒;然而不信其言,不服其藥,以致死亡。雖死因在於病重,但因不服藥而終致死亡。吾等煩惱病重,不能自癒,唯有服彌陀本願所成之阿伽陀藥的六字洪名,不但萬病皆癒,且得無量壽命,身心安穩,六通自在。


往生安樂國 ,只在信念佛;
            若具此深信,三心自然具。

Friday, May 18, 2018

1166 《觀經四帖疏》綱要 (30)

1166 《觀經四帖疏》綱要 (30) 
2018.05.18
續上文。

機法二種深信之文云: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往生禮讚》解釋「深心」之文云: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以此釋可知:淨土法門之信乃信「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後,自必一生一向專稱佛名。此亦即是第十八願「乃至十念」之意,是故龍樹菩薩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無行,即非真信;若能專行,則信自在其中,符本願之理故。


        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三心章〉之「信疑決判文」云:「深心」者謂「深信之心」,當知: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

Wednesday, May 16, 2018

1165 《觀經四帖疏》綱要 (29)

1165 《觀經四帖疏》綱要 (29) 
2018.05.16
續上文。

 就其文意,三心有「要門三心」與「弘願三心」之義。

     要門之定善三心及散善三心是「迴斯二行求願往生」的「自力三心」。       弘願三心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他力三心」。     三心有此「要門自力三心」與「弘願他力三心」之別。

               「自力三心」是行者自己發起三心之故,機有千差,故各個所發之三心程度亦有萬別,而且自力之三心不是虛假諂偽無真實心,穢惡污染無清淨心的罪惡生死凡夫所能發起,故是「難行道」。

               「他力三心」是不論定善散善,不論智愚善惡,不論有漏無漏,皆悉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故三心皆統攝於「深心」。善導大師說「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而開展出「七深信六決定」的解釋,歸納之即是「二種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義。

「二種深信」,即是「機法二種深信」。「機」指自己,「法」指彌陀;信機無力,所以罪惡生死,無有出離之緣;信法有力,但乘彌陀真實願力 (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定得往生。此信凡聖平等,萬人一味;救度皆由彌陀之力,皆因一味之信,故是「易行道」。


               此機法二種深信即是第十八願的內容,也是二河白道喻的主旨。

Monday, May 14, 2018

1164 《觀經四帖疏》綱要 (28)

1164 《觀經四帖疏》綱要 (28) 
2018.05.14
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第八節,題為「往生正因   ,在深信心   ,就行立信   ,信行一體」。很多淨土行者不明自「信」彌陀和念佛「行」的關係。「信」是三資糧之首,澫益大師更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由念佛之深淺。

由此來看,「如何有信願」是得生淨土的關鍵;至於品位高低,講求「工夫」的深淺,但很多淨土行者抱着「過了海就是神仙」的心態,不計較品位高低,所以,他們終日徬徨去解決「如何有信願」這個大課題。無形中,他們把「信」和「行」分割開來看。且看善導大師「就行立信」的淨土思想,就心開意解了!

               《觀經》「九品段」之初言: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此三心是淨土真髓,行者心肝;是《觀經》眼目,出離要道。故善導大師在此句之前特置「經云」二字,舉出佛言以顯其重要而勸人信順。


               大師於此三心釋之初,標言「辨定三心以為正因」,意謂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而三心釋之結尾說「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意謂十三種定觀也須有此三心,若三心不具,不能往生。由此可知:不論定善,不論散善,往生在此三心;有此三心即得往生,無此三心不得往生。故此三心不只是《觀經》,可說是淨土門的核心,其重要可知;故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三心章〉說:「三心者是行者至要也。」

Friday, May 11, 2018

1163 《觀經四帖疏》綱要 (27)

1163 《觀經四帖疏》綱要 (27) 
2018.05.11
當我沉溺大海,無力上浮,即將滅頂,阿彌陀佛躬身跳入海中把我抱上岸來,不但使我重生,且獲得不退轉。        當我將墮地獄,始發現阿彌陀佛已在此佇候十劫。

               在這三學不成、三毒難斷的當下,聞到了直來的悲喚,於是大安心大滿足地行走白道,過著生活即信心、信心即念佛的日子。

               又,行走於白道的行者終於聞到彌陀喚聲而獲救,推其因也要歸功於釋尊的發遣,「二河喻」言:        東岸忽聞人喚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而〈玄義分〉第一「序題門」之後半也預先顯明釋尊發遣與彌陀來迎的「二尊遣喚」、「二尊一致」之大悲而言: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二尊遣喚」之中,彌陀招喚之經證已於華座觀之初的「住立空中尊」看出,此亦即是彌陀自己顯彰弘願;而釋尊發遣之經證又是出在《觀經》之何處呢?是在最後之〈流通分〉的「付囑阿難」之文: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二尊之意無別,二尊之意一致,這邊發遣,那邊招引,都是彌陀弘願的自然作用,目的在於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水深火熱中的群萌。          又,前面所說的「見佛入信」或「見佛得忍」是唯指念佛之機,徹見彌陀悲心,於稱名必生之彌陀悲願決定深信而言。    

Wednesday, May 9, 2018

1162 《觀經四帖疏》綱要 (26)

1162 《觀經四帖疏》綱要 (26) 
2018.05.09
 所謂「直來」,即是不須繞遠路,不躊躇;亦即若不能改變原樣,就以當下的模樣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即不顧自己之貪瞋,唯直仰彌陀願力之白道,唯任憑彌陀慈悲之救度;所謂「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男女緇素,智愚善惡,隨其根機,只要念佛,毫無限制;若有限制,則十方眾生絕對不堪。

               故「直來」的招喚是彌陀悲心的極致,願力的高峰;這也正顯示彌陀之「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是「超世願」。

               所謂「超世願」即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悲願,以彌陀本願力之不思議,使不能救度的人被救,不能往生的人往生;故彌陀本願名為「超世悲願」,此道亦名為「超世直道」。

               由於彌陀在因地時發起「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超世願」,也由於完成了這空前絕後的超世願,故此佛名為「南無阿彌陀佛」。因此,阿彌陀佛與其他諸佛迥別,五濁惡世的貪瞋凡夫、極重惡人,十方諸佛無此願力可救,無此淨土可容;十方諸佛中唯有彌陀一佛有此願力可救,有此報土可容。


故彌陀的超世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弘願」,因而釋尊於《大阿彌陀經》之中金口極讚南無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明之尊。        如果使十方眾生之我等墮落地獄,阿彌陀佛的立場就站不住,南無阿彌陀佛就失去了所以為阿彌陀佛的身份。

Monday, May 7, 2018

1161《觀經四帖疏》綱要 (25)

1161《觀經四帖疏》綱要 (25) 
2018.05.07
善導大師在三心釋中設立「二河白道喻」,說明行走白道的行者,在自覺貪欲、瞋恚之心強盛,無法止息,進退皆死,必墮地獄的當下,忽然聽聞阿彌陀佛救度的招喚之聲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突聞此語,如雷貫心,豁然醒悟,信眼開朗,不可思議,歎未曾有。。「二河白道喻」可說是行者心路歷程的具體描繪,而阿彌陀佛招喚之聲即是第十八願的具體內涵,列表如下:




行者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所照,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個貪瞋、逆謗、三定死、無救之機 ,而與此同時阿彌陀佛「我能救汝,不要畏懼」的慈悲救度之聲貫入身心,成為不畏水火,安走白道的機法二種深信的念佛人;此亦即是「真身觀」所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意。

Friday, May 4, 2018

1160 《觀經四帖疏》綱要 (24)

1160 《觀經四帖疏》綱要 (24) 
2018.05.04
曇鸞大師說「名即法」,「名體不二」、「名體一如」;見佛身而起信 (見佛得忍)與聞其名而起信(聞名不退),所入門戶不同,終歸一致,故聞與見畢竟同樣都是體悟到彌陀大願業力的慈悲救度,此謂之「聞見一致」。為了具體顯明此義,大師在三心釋中設立「二河白道喻」,說明行走白道的行者,在自覺貪欲、瞋恚之心強盛,無法止息,進退皆死,必墮地獄的當下,忽然聽聞阿彌陀佛救度的招喚之聲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突聞此語,如雷貫心,豁然醒悟,信眼開朗,不可思議,歎未曾有,立即住於大安心大滿足的境地 (不退轉),淨土法門所說的見佛或聞名即是這種心境的體悟。「二河白道喻」可說是行者心路歷程的具體描繪,而阿彌陀佛招喚之聲即是第十八願的具體內涵:

彌陀喚聲: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行者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所照,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個貪瞋、逆謗、三定死、無救之機 ,而與此同時阿彌陀佛「我能救汝,不要畏懼」的慈悲救度之聲貫入身心,成為不畏水火,安走白道的機法二種深信的念佛人;此亦即是「真身觀」所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意。

Wednesday, May 2, 2018

1159 《觀經四帖疏》綱要 (23)

1159 《觀經四帖疏》綱要 (23) 
2018.05.02
接下來,慧淨法師在《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總結:第七節 - 佛立空中   、顯彰弘願   、韋提一見   、得無生忍。

     前面提到善導大師於〈玄義分〉說「安樂能人(彌陀)顯彰別意之弘願」,然而阿彌陀佛究竟在《觀經》之何處「顯彰弘願」呢?是在〈正宗分〉十三觀之第七「華座觀」之初,此即是「顯彰弘願,韋提入信」之處。亦即華座觀之初,釋尊表明要宣說「除苦惱法」之時,阿彌陀佛應釋尊之聲,立即顯現在空中讓韋提希夫人觀看,善導大師解釋此處而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

意謂「除苦惱法」在於彌陀本身,凡是全憑彌陀救度的業深障重之苦惱眾生,其苦惱立即消除,決定往生,不斷煩惱得涅槃,此後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亦即韋提希夫人之見佛,不單單只是眼觸佛體,而是領解深信這便是救度自己的佛;換言之,即是徹見彌陀之願力。此意第九「真身觀」言:
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見佛身即見佛心,見佛心即悟佛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於救度眼前醜惡卑賤、怯弱無力的自己,這便是入信,亦即是得到「信喜悟」的無生法忍(信心不退),這與《大經》十八願成就文所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同一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