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18

1145 《觀經四帖疏》綱要 (9)

1145 觀經四帖疏》綱要 (9) 
2018.03.30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出文顯證,明佛說《觀經》但為常沒眾生,不于大小聖也:
第四出文顯證者。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就此證中即有其十句: 
第一如觀經云。佛告韋提。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者。是其一證也。
二言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者。是其二證也。
三言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者。是其三證也。
四言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彼佛國土者。是其四證也。
五如日觀初云。佛告韋提汝及眾生專念已下乃至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見日已來者。是其五證也。
六如地觀中說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眾生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者。是其六證也。
七如華座觀中說言。韋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云何得見者。是其七證也。
八次下答請中說言。佛告韋提。汝及眾生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者。是其八證也。
九如像觀中說言。佛告韋提。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者。是其九證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說言為諸眾生者。是其十證也。 

上來雖有十句不同。以斯文證,豈是謬哉!

Wednesday, March 28, 2018

1144 《觀經四帖疏》綱要 (8)

1144 《觀經四帖疏》綱要 (8) 
2018.03.28
所謂「《觀經》唯凡論」,就是不只散善之機的九品眾生不是聖者,定善之機也不是聖者;即使韋提希夫人,雖然諸師斷定她是大菩薩,善導大師也首先於〈序分義〉依據「汝是凡夫,心想羸劣」之佛說,楷定韋提希非大乘聖人,乃是博地凡夫,而言:

正明韋提是凡非聖,由非聖故,仰惟佛力冥加,彼國雖遙得睹。
               其次於〈定善義〉「華座觀」言:
韋提實是垢凡女質,不足可言;但以聖力冥加,彼佛現時,得蒙稽首。
               又善導大師於《般舟讚》言:
韋提即是女人相,貪瞋具足凡夫位。

               總之,整部《觀經》始終都是為了救度五濁凡夫、常沒惡人所說的經典;是顯示淨土門正所被機以凡夫為本,為如斯凡夫所說的經典;是說明一切凡夫,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的經典;是釋尊觀見機教成熟而說的一部末法濁世機教相應的經典;是彌陀救度之法、凡夫得救之道的經典。


註:以上是針對諸師別解的「韋提聖人論」,誤判定韋提希夫人是大菩薩。善導大師則楷定「韋提凡夫論」(第二點),引釋尊在《觀經》〈序義分〉直言韋提希夫人是凡夫,非聖人。韋提希夫人亦肯首在佛前確認之。

Monday, March 26, 2018

1143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7)

1143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7) 
2018.03.26
續談《觀經四帖疏》綱要。
第一點:《觀經》唯凡論,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立足點、也是淨土行者入門的落腳處。所謂「九品唯凡   、觀經一部   、佛為凡說   、非為聖人」。慧淨法師說:
那種聖者可說已經遠離三塗六道,安樂無憂,不用佛為他們愁出離之道,不用彌陀為他們發救度之願。倒是佛去世後的五濁凡夫,為煩惱賊所害,濁惡不善,五苦所逼;如斯苦者,猶如溺水之人,常沒常流轉,是彌陀悲愍、為其發願成就淨土急須救度的對象,所謂「彌陀救度、凡夫正機」。
彌陀悲願是以救度五濁末世為煩惱賊所害、苦惱不堪的我輩凡夫罪人為目的,若不以救度如斯罪苦之機為急務,則佛之悲願不夠圓滿,而眾生之沉淪永不超升。然而阿彌陀佛之五劫永劫的大悲願行,十劫以來的不停招喚,正是以救度如斯苦機為急務。故大師說: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又說:
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
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
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經,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

               由此可知:整部《觀經》之定善十三觀及散善九品,都是釋尊為五濁惡世常沒凡夫所說的,與聖者全無關係。

Friday, March 23, 2018

1142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6)

1142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6) 
2018.03.23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判定九品往生機不是聖者,皆是凡夫:

上三品是遇大乘教凡夫,即遇大凡夫;中上中中品是遇小乘教凡夫,即遇小凡夫;中下品是遇世間善凡夫,亦是遇小凡夫;下三品是遇惡凡夫。九品唯凡也!

                    又,善導大師於〈散善義〉中一一辨定九品之機位,如下:

上輩的遇大乘凡夫,其中上上品是大乘上善凡夫人,上中品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上下品是大乘下善凡夫人。

中輩的遇小乘凡夫,其中中上品是小乘上善凡夫人,中中品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中下品是世間上福凡夫人。

下輩的遇惡凡夫,其中下上品是十惡輕罪凡夫人,下中品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下下品是五逆重罪凡夫人。

結論是「九品唯凡論」:九品行者都是凡夫,不是聖人,即       《觀經疏》楷定古今的第三點。依善導大師的判定,九品都是凡夫,不是聖者,且整部《觀經》是釋尊為未來世的五濁凡夫所說,非為聖者。

善導大師說那種聖者是:三塗永絕,四趣不生。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神通自在,轉變無方。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


        註:三塗是地獄、餓鬼、畜生,即三惡道,加上阿修羅,成為四趣。

Wednesday, March 21, 2018

1141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5)

1141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5) 
2018.03.21
第一點:《觀經》唯凡論,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立足點、也是淨土行者入門的落腳處此謂「九品唯凡   、觀經一部   、佛為凡說   、非為聖人」。

        《觀經》之下下品說到一生造惡之凡夫,臨終苦逼,遇善知識,教以十聲念佛,當下華臺迎接,非常莊嚴地往生極樂。像這種佛說,這種勝景,不是一般常識所能理解的。曇鸞大師說:「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所以佛怎樣講就要怎樣信,直心是道場。若以常人之耳,測度非常之言,甚至為了作凡夫合理的解釋而曲解佛說,則是自失誤他,為害不淺。

《觀經》易被曲解,以為既是凡夫,又是極惡,怎能往生?若能往生,必非凡夫惡人;因此以聖者判定九品往生機,如下:上三品是積大乘修行之聖者,中上中中品是積小乘修行之聖者,中下品是積世間善根之聖者;下三品是始學大乘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

                   諸師在註釋《觀經》時,判定九品往生機是聖者,凡夫無份,完全失去淨土門「凡夫為本」的旨趣,滅卻佛說《觀經》的真意。對此善導大師慨然糾正之,善導大師於〈玄義分〉「和會門」首先以道理立論顯明其非,其次就《觀經》之文,以凡夫為本位的經說證明之,而作結論說:


「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九品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下再詳釋

Monday, March 19, 2018

1140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4)

1140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4) 
2018.03.19

               諸師對《觀經》的解釋,影響最大,且又最顯而易見的誤解有四點:
            一、韋提聖人論:判定韋提希夫人是大菩薩。
            二、九品唯聖論:判定九品往生機都是聖者。
            三、化身化土論:判定彌陀是化身,極樂是化土。
            四、別時意趣論:判定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願無行。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之第一卷〈玄義分〉七門分科的第六「和會門」就此四論,一一糾正之,並舉出下列七論,作為楷定古今之正論。

實際上這七論是《觀經疏》楷定古今的重點:
            一、《觀經》唯凡論:佛說觀經,但為凡夫,非為聖人。
            二、韋提凡夫論:韋提希夫人是凡夫,非聖人。
            三、九品唯凡論:九品行者都是凡夫,不是聖人。
            四、報身報土論: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
            五、願行具足論:六字名號具足願行,信心稱名必得往生。
            六、凡夫入報論:使一切善惡凡夫平等無差別地往生報土,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是淨土門的本意。
            七、乘佛願力論:一切善惡凡夫的往生報土,沒有一個不乘託彌陀大願業力。

        註:善導大師以淨土門他力教的觀點解釋《觀經》,不但把握《觀經》的真實義,因而且彰釋尊本懷,顯彌陀佛力,淨土法門得以弘傳,凡夫往生淨土閉塞之道打通了。
讓我們逐一討論。

Friday, March 16, 2018

1139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3)

1139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3) 
2018.03.16
所謂佛法有五種不可思議,其中佛力最不可思議,而佛力之不可思議,正是指彌陀的大悲救度之力。            如今善導大師的《觀經疏》之所以被稱為《楷定疏》,正是大師完全站在彌陀佛力救度的立場,楷正了聖道門古今諸師的誤解,判定其是非。大師於跋文言:
                    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所謂古今之「古」是「古說」之意,指善導大師以前著作《觀經疏》之淨影寺慧遠、嘉祥寺吉藏、天臺宗智顗等之論說。「今」是「今說」之意,指大師之時代繼承淨影、嘉祥等論說之人及攝論家之說,大師諱號示尊,統稱以上諸人謂之「諸師」。「楷」是楷正、規範,「定」是決定義理之是非;亦即決定義理之是非,作為後世之範本謂之楷定。

               由於淨影寺等古今諸師,以聖道門自力教的觀點解釋淨土門他力教的《觀經》,不能把握《觀經》的真實義,因而《觀經》真義隱晦,釋尊本懷不彰,彌陀佛力不顯,淨土弘傳受阻,凡夫往生之道閉塞。

此疏是諸佛所證明勘定之書,故亦名《證定疏》,其跋文云:            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

               法然上人讚云:            善導《觀經疏》者,西方指南,行者目足。


               又說:「夢中有僧指授玄義,僧者恐是彌陀應現;爾者可謂此疏是彌陀傳說。」又說:「舉世稱證定疏,人讚之如經法。        此《觀經疏》既是彌陀指授之玄義,諸佛證誠之妙釋,不可不珍重敬信。

Wednesday, March 14, 2018

1138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2)

1138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2) 
2018.03.14
如上文所列,這幾點是很難讓聖道門自力根性的行者理解的。

以證悟而言,單單破見惑,若非宿世積功累德、行諸難行,則不能達到。而韋提希夫人生長王宮,恣意五欲,何曾一日修行?然而剎那之間,心靈一轉而登法忍之位 (體悟彌陀救度、信心不退之意)。又,遠離三塗六道的輪迴豈是易事?然而極重惡人,無善無行,但念佛名,亦得長揖娑婆,高超極樂。如是之事,迥出凡夫知見。

               因此之故,聖道諸師競相註解《觀經》,而誤判韋提希夫人為大菩薩,宿世已曾積功累行,方能於此一會即得無生法忍。並謂十念往生是「唯願無行」,但作遠生之緣,未能今世即生。如是錯解,則《觀經》的正機不是凡夫而是聖人,將使《觀經》的正意隱而不彰,我輩濁惡求出無門。

               這種錯解,一言以蔽之:不知《觀經》的目的是在顯彰「彌陀本願、凡夫為本」;亦即不知淨土門易行他力,執著聖道門難行自力。       因為聖道門須以自己的修行力量,救度自己的生死輪迴,然而這是自力難行,故《大集經》言:「億億眾生,無一得者。」若完全依靠彌陀佛力的救度,則不論一切善惡凡夫,都能往生極樂,不再輪迴六道,故本疏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又言:「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自力他力迥然不同。

而《觀經》正是淨土他力往生之經,彌陀佛力救度之法;非為聖者所說,乃是為凡夫所說之經。以佛力故,凡夫之韋提悟無生,極重之惡人生極樂。這全靠彌陀佛力救度,絲毫不靠凡夫自力自得。

Monday, March 12, 2018

1137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1)

1137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綱要 (1)  
2018.03.12

               台灣慧淨法師近年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復興」純粹的淨土宗,使我等善根淺薄、業障深重、沉淪生死的凡夫,得見極樂世界的曙光,重燃返回彌陀老爸的家鄉之希望。慧淨法師曾編著《觀經四帖疏》綱要一書,我藉此緣簡述《觀經四帖疏》這部開宗經典的內容、楷定古今的淨土要議。

彌陀示現之善導大師的撰著,現存的有「五部九卷」,其中《觀經疏》一部四卷收錄於《大正藏》三十七冊,餘之四部五卷收錄於四十七冊。

                《觀經疏》一般稱為《觀經四帖疏》,具名《觀無量壽佛經疏》或《觀無量壽經疏》;而從其內容意味來看,也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此外又有稱為《觀經義》、《觀經要義》、《觀經義疏》等。由其名稱之多,可窺知此疏被引用之廣與尊崇之高。

                《觀經疏》於五部九卷之中稱為「本疏」或「經疏」,也稱為「教相分」、「解義分」、「安心分」,屬於「教門」;與此相對,《觀念法門》等四部五卷稱為「具疏」,也稱為「行儀分」、「起行分」,屬於「行門」。

        《觀經》的主題很奇特,令一般聖道門諸宗師難以理解。        亦即韋提希夫人是個平凡女性、十足凡夫,為苦惱所逼;然而在一睹阿彌陀佛住立空中相的剎那,立刻往生決定,悟無生法忍。


               又經末〈流通分〉說:「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 (意譯)        而下下品之極重惡人,臨終苦逼,獄火來現,僅以十念亦得往生。

Friday, March 9, 2018

1136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60)

1136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60
2018.03.09
善導大師開創淨土宗的宗典《觀經疏》,先“標心結願”,向諸佛三次請證,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故此《觀經疏》宗典:“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著一如經法。”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開創的淨土宗,及其思想的真理性與權威性!可說是阿彌陀佛再來親開,這就是淨土宗的本源、源頭,流通於遐代,千年、萬年,乃至經盡道减,其傳承都是不變的;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常住不滅的,法界如此,娑婆界亦如此!

        善導大師所開創的淨土宗,上與佛心相應,下契一切凡機,全佛力救度,易行極致,專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聲,即得往生,超絕無極,絕思絕議,為末法濁世凡夫念佛成佛的唯一入路,必將大興於天下,廣植於眾心,惠利群生!

善導大師淨宗教典一現,如朗朗乾坤,中天一日,天下陰霾頓除,顛覆千餘年淨土宗融混的傳統教理,掃盡千餘年諸宗解淨的一切異見、別解諸釋,楷定古今,正本清源,還歸阿彌陀佛本願稱名的清淨源頭,令末法凡夫正念直來,投正直進報土。純粹淨土宗的特色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雜餘佛,不雜餘行,不兼自力,直入極樂無為涅槃界。

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使然,這是末法凡夫機時因緣使然,這是宇宙的真理所決定,這是正覺淨法輪常轉之必然!順之者必往生,逆之者必輪迴!弘之者順佛願,障之者逆佛願,利害得失,因果不虛,自然受之!

奉勸一切行人:淨土宗的真理傳承如如,不得本末倒置,源流混淆,以傳統淨土宗的流顛覆淨土宗的根源和法脈,自誤誤人!

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March 7, 2018

1135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9)

1135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9
2018.03.07
印光大師讚其威德雲:‘善導所說,等同佛說。’ 善導大師專修的淨土思想傳於中國,也流傳至日本,法然上人偏依善導思想而開創日本淨土宗,後來分化為真宗、時宗、一向宗等。目前一般人所言日本本願法門,多偏指真宗一系。更以此而以偏概全,以流奪源,再加上民族歷史原因,自然是非不斷,爭論不休。

縱觀歷史,日本佛教源於中國,其淨土宗自不例外,雖日本淨土分化之各門派多與善導大師有法脈淵源,但能純正承傳善導大師思想的,則是五閱大藏的法然上人。

稍有佛法素養的人即知:專修念佛有三經為據,有祖師傳承為證。阿彌陀佛不是日本的,善導大師不是日本的,淨土三經更不是日本的。目前大陸專弘專修念佛法門者,首推安徽宣城弘願寺,完全正依淨土三經,正傳中國曇鸞、善導一系之教法,經典祖釋互參,可謂法脈純正,傳承清淨。

現在修學淨土法門的人雖多,但對淨土宗的認識和理解各不相同。因此,要復興淨土宗,要圓顯淨土法門,必須找到淨土宗的根源和來歷。


       復興淨土宗,需要善知識的正確引領,需要有心人深入淨土教理,為弘揚淨土法門奉獻自我,更需要大眾共同參與。有道場,有三寶的力量,有大眾的參與,以及各地都成立念佛堂、念佛小組,共同為淨土法門作貢獻,淨土宗才能復興。而淨土宗的復興需要善導大師的思想。

Monday, March 5, 2018

1134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8)

1134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8
2018.03.05
談了中國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已經一段時間了,主要是希望大家知道幾點:
一者中國善導大師倡導的本願稱名,與日本本願法門有什麼關係?
二者為什麼一直以來中國「淨土宗」祖師,沒有倡導國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更不知道、不認同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呢?

現引智隨法師解答第一個問題:此一問題由來已久,很多人困惑於此,但絕大多數人都是道聽途說,是非不明,既不知中國凈土宗之傳承歷史,也不知日本凈土之法脈淵源及微細差異。因此而不敢專修念佛者亦大有人在,借此而大肆誹謗念佛法門者亦有人在(很多人實不是完全站在佛法的角度而妄言,居心叵測)。

淨土法門自古以來即以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為正行,其義出自《大經》‘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持執名號’、《觀經》‘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此乃淨土三經的一貫目的和方法)。


中國唐代高僧善導大師集淨土大成,正依三經,開創淨土宗,高判念佛一行為正定之業,大力提倡念佛一法,其《觀經疏》雲:‘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眾人皆知,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Friday, March 2, 2018

1133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7)

1133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7
2018.03.02
        慧淨上人簡介,見「淨土宗」網站:慧淨法師,一九五○年生於臺灣台南市。童年時期接受過私塾教育,游心儒道古聖賢之林,於中華傳統文化奠基深厚;亦曾信奉屬於民間信仰之鸞堂,故於善惡因果報應,深信不疑。成年之後,歸信佛教,喜讀佛經,好樂念佛打坐。
  
一九七七年,披剃出家於佛光山星雲大師座下,法名心嚴,外號慧淨。    一九八五年春向大師請假,獨自住山靜修,歷時三年,念佛為主,兼研《印光大師文鈔》及淨土著述。於此其間,閱讀到《選擇本願念佛集》,知淨土法門應以善導流最為純正,上契彌陀度生本懷,下契眾生一切根機。 

            一九八八年秋遊學於日本京都之大谷大學,研習善導系淨土思想。 一九九三年夏返回台灣,逐漸開展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多次弘法於大陸、香港、澳門、新、馬、及韓國等地。   

二○○三年十一月,駐錫台北淨宗寺,並以此為台灣「淨土宗」本山,訂定「淨土宗教章」。

法師為人純厚樸實,念佛不輟,其全生命投入信仰所自然流露的人格特質,具有無比的感染力量。

            慧淨法師編著有一系列淨土叢書,包括《淨土宗聖教集》《 善導大師全集》、《法然上人全集》、《第十八願講話》《易行品講要》《念佛感應錄》、《淨土宗特色述義》、《講演集》、《書信集》等二十餘冊。


其所編撰書籍,雖學涉古今中日,然都貫穿著不變的宗旨--回歸善導大師,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全面性深入地掌握善導大師彌陀淨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