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15

7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0)

7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0)
2015.10.30
    《觀經》的下生下品文是最精采的部份,因為他們是極惡之人,若然阿彌陀佛都能救度下生下品者,那麼,沒有一個眾生不能被阿彌陀佛救度了!

他們是什麼人呢?「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五逆是極重罪,命終後直落無間地獄。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曾聲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但是,釋尊卻在下生下品文中,特意指出下生下品者是犯五逆罪的人,他們臨終遇善,教令稱念佛名 南無阿彌陀佛,乘念即生淨土!

善導大師云:「此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以惡業故。定墮地獄。多劫無窮。命欲終時。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教稱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沈。由終遇善,七寶來迎。」

臨終者,有兩重意義。一者是臨命終時,人總是不見棺材不流淚,若不置於死地,他不會想到後生的。此時獄火現前,大難臨頭,一切美夢幻滅,出離心特別殷切,自然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另一是生死在呼吸之間,隨即命終,泛指我們生命無常,時時刻刻都是臨終,當下應「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October 28, 2015

7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9)

7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9)
2015.10.28
《觀經》的下生上品者,善導大師云:「但不作五逆謗法。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若遇善緣,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塗未可出也。

    《觀經》的下品中生者又是什麼人?《觀經》云:「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顯然他們曾略聽習小乘戒法,乃至曾受各種戒,但旋即毀犯,身口意三業不淨。

    無有慚愧」者,就是自己毀犯了戒都不知,還以為自己受了戒,即修三福,尤其是戒福,殊不知他們遇小乘法,「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毀破。又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不淨說法,乃至無有一念慚愧之心。」當今現世,這類眾生,比比皆是。


善導大師云:「初不遇善,獄火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後逢善故」者,沒有指定是「臨終遇善」,而善者正是給他開示彌陀淨土法門的人。當然,第一個給我們開示彌陀淨土法門的人是釋迦牟尼佛,所以遇善者,即遇上釋迦牟尼佛廣開給眾生的彌陀淨土法門也。

Monday, October 26, 2015

7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8)

7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8)
2015.10.26
        《觀經》的下輩觀是第十六觀,即最後一個。從得生機類而言,這是最下劣的一類眾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又云:「此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

    善根有二種:佛法善根和世俗善根。前五品者是遇大乘主修行福和遇小乘主修戒福而求出離生死的人,而中生下品者雖未遇佛法,不修三福而求出離生死,但行世仁慈,自行孝養,具世俗善根,亦合世福條。臨終遇逢佛法,因緣具足,聞信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而求生,乃得往生淨土。

             但下輩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且看下生上品者是什麼人?《觀經》云:「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顯然他們曾略聽習大乘經典,不解義趣,也沒有修行,只是不誹謗。由於沒有受持任何善法,亦沒有求出離生死,相當於沒有佛法善根;又沒有世俗善根。

什麼是「無有慚愧」?就是自己都不知,有人學了一陣子褲,說自己修定善法;有人聽了一點佛法,聲稱自己能講經說法;有人拜懺,供僧,說自己修三福,尤其是行福,善根在增長,故說此人「無有慚愧」!善導大師說:「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


Friday, October 23, 2015

7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7)

7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7)
2015.10.23
        《觀經》的中輩者分三品。中生上品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齊,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他們是佛去世後的「持小乘戒凡夫」。

        中生中品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齊;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他們是佛去世後的「無善凡夫」,只逢遇小乘的佛緣,授其小乘戒法。

        中生下品者比較特別,他們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他們是不遇佛法的人,自行孝養,亦未有心希求出離生死。這個孝養跟三福的孝養不同,故說「行世仁慈」。從中生下品文,我們知道修三福的人,若只求人天福報而非求出離生死,所行者亦只是「行世仁慈」,沒有什麼善法可言。言善法者,必為出離生死。當今佛去世後的我們,又有幾人真為生死而學佛,更談不上成佛作佛!?有人學佛而求內心有片刻的寧靜,有求福慧增長等等。

追溯中生中品者,持戒威儀無缺,善導大師稱他們只是佛去世後的「無善凡夫」。換言之,亦非出離生死,只為身口意清淨,或滅罪除障等而已。所以,三輩九品的前五品,善導大師說他們受三福法不同,修業時節延促有異,但因迴所修行,向所去處而得生。至三輩九品的後四品,善導大師說他們受苦樂二法不同,迴願得生。


Wednesday, October 21, 2015

7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6)

7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6)
2015.10.21
        《觀經》的上輩者,上文談過「上品上生者」所修的三福內容,但最後亦要將其所受的法 - 散善迴向,發願求生淨土。迴向發願,是三輩九品者往生的要行,善導大師釋三輩九品時,每一品都說一遍:迴所修行,向所去處。即迴轉在娑婆世界,乃至他方世界一切修行及其功德,向求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在「至誠心」已解釋這個「迴向發願」的必要性,主要因為修三福者在雜業世界所修的善是雜毒之善,所行的是虛假之行,是不實之業,不實功德,與真實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不相應,故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故此行者必須厭捨之,即迴所修行,才能向所去處。

        上品中生者是什麼人呢?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云何「不必」?或讀或不讀,故說「不必」;但言善解,即沒有提及修行。善導大師稱之為:佛去世後的「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


        上品下生者又是什麼人呢?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云何「亦信」?或信或不信,故說「亦信」。他們是佛去世後的「發大乘心凡夫」,行業再弱一些。

Monday, October 19, 2015

7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5)

7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5)
2015.10.19
        《觀經》的三輩與《無量壽經》的三輩略有不同,但其義相若。上文指出《無量壽經》的三輩,皆是發菩提心的大乘凡夫,指明第十八願的「所攝機類」,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觀經》的三輩者修三福 世福、戒福和行福。三福者: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世福者,即世間人天福報等;戒福者,即遇上小乘佛法;行福者,即遇上大乘佛法。受此「善法」而修三福,為求出離生死也,如《無量壽經》的三輩者。他們都是凡夫,故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判九品時,論證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


        上品上生者有三類: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慈心不殺,是世福第三條;具諸戒行,是戒福第二條。讀誦大乘,是行福第三條。六念者,即念佛、法、僧,念戒、捨、天等,亦是行福。他們是佛去世後的「大乘極善上品凡夫」,而往生的關鍵在於迴向發願,求生彼國。

Friday, October 16, 2015

76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4)

76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4)
2015.10.16
《無量壽經》的三輩文提及上輩根機者,現求生淨土者。他們本來以自修持力修諸功德,應廻轉一切所修功德,向求生彌陀淨土,即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者,即樣樣都要修,顯然與「一向專念」不同,甚至有矛盾。

前者仗「自修持力」,修諸功德,而後者仗「佛本願力」,及受彌陀的名號功德所攝取。所以,迴向亦即迴「自修持力」,向「佛本願力」。若然行者入淨土門後還以自修持力,修諸功德,相當於疑惑佛本願力,不了佛智。反之,若然行者入淨土門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仗「佛本願力」,相當於明信佛智。

《無量壽經》的三輩段提及「臨終來迎」,上輩者在世見佛、中輩見化佛,下輩者夢見佛,其實皆是未往生前的世間凡夫自力識心所「化」現而「見」。定中可以見佛,以心見之;就算夢中見佛,亦是心見,分別不大,故不宜在文字上推敲!反正見佛必有佛力加持。如善導大師稱,念佛自然有五種增上緣,包括「滅罪」       、「護念得長命」、      「見佛」、      「攝生」、       「證生」等增上緣,故不足為凡夫以自心論資排輩。

總而言之,《無量壽經》所說的三輩文是純粹指明第十八願的「所攝機類」,全部都是凡夫,並無涉及往生後的「品位高下」,與《觀無量壽經》所說三輩的「能生機類」及「品位高下」不同。


Wednesday, October 14, 2015

7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3)

7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3)
2015.10.14
《無量壽經》所說的三輩,指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攝取眾生,包括什麼根機和那些種類,所謂「所攝機類」,並非阿彌陀佛開出來給我們的得生因緣、條件或要求!

如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此段經文,云:「又此《經》﹝《無量壽經》﹞下卷初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攝的念佛人輩品 (即「所攝機類」),普被上、中、下三根的人,「不問時節久近,不問罪福多少,不間時處諸緣」,即是修行已久,還是初聞佛道,或是罪障深重,還是多福多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也不論願生者在任何情况下死去,總之,念無量壽佛名者,「盡得往生」。

這顯示第十八願的殊勝,阿彌陀佛平等地廣度眾生,能攝受「根性不同」的眾生,包括出家沙門的上輩,持戒修善的中輩,及歡喜信樂的下輩,祇要一向專念,願生彼國 ﹝即發菩提心﹞,盡得往生。他們是念佛求生淨土者,若論在世間彼此所修的「功德智慧」,固然可以分為「三輩」,但凡所有輩者,皆被阿彌陀佛平等救度,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然!


Monday, October 12, 2015

7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2)



7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2)
2015.10.12
「三輩」一詞出現在《無量壽經》卷下,當釋尊說完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後,他特意帶出三輩文,欲顯彰第十八願所攝取的眾生,其超勝之處在於能夠普被上、中、下三根,能夠攝取上、中、下三輩的眾生。

《無量壽經》云:「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說三輩即是至心願生彼國者,亦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祇要他們欲生淨土 (發菩提心), 又能夠專念佛號 (一向專念),皆可乘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得生。

《無量壽經》所說的三輩者:
1.    上輩 -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修諸功德等,可以被攝得生。
2.    中輩 - 雖不能行作沙門…..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等,可以被攝得生。
3.    下輩 -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等,可以被攝得生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而發的願。他誓言:眾生「若不生者」,他「不取正覺」。現今阿彌陀佛已成佛,他能夠救度十方眾生,令「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十方眾生都往生淨土。既然是「十方眾生」,無疑涵蓋上、中、下三輩眾生。

Friday, October 9, 2015

7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1)

7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1)
2015.10.09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明言,淨土法門所對的機眾是「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五濁是《阿彌陀經》所說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五苦是生老病死苦。即合四苦為一苦。二、愛別離苦 - 離別親愛者之苦。三、怨憎會苦 - 與憎惡者會合之苦。四、求不得苦 - 求欲者不得之苦也。五、五盛陰苦 - 亦云五陰盛苦。五陰者,身心之總體,心身熾盛生長之諸苦也,又心身盛受一切苦也。

釋尊在《觀經》雖說凡夫有九品,但在佛的眼中,我們的身份沒有很大的分別,就是一個凡夫,尤其是我等處於末法時期的五濁惡世凡夫,完全沒有條件、沒有能力,難有機緣出離三界生死。凡入淨土門者至緊要信知這一點。

倘若不信知、不認同自己是罪惡凡夫,還以為自己有善根福德因緣,出離三界生死而解脫,怎會死心塌地信受彌陀救度呢?怎會一心不亂地專稱彌陀佛名呢?怎會一心願生彌陀淨土呢?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明言:「極樂教門,凡夫為本; 彌陀本願,苦機為先」。又言:「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以濟為。」祖師故說:「專為凡夫」。

Wednesday, October 7, 2015

7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0)

7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0)
2015.10.07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判九品時,論證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可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以凡夫為本,包括遇大乘教、遇小乘教、乃至遇惡緣的凡夫,皆可乘此方便的「要門」,廻向求生淨土。

他明言彌陀淨土法門,專為佛去世後的善惡凡夫 遇大乘、遇小乘、遇惡人等!這個「遇」字可圈可點,非常巧妙!只是「遇上」、湊巧碰上,談不上學習,枉論修行,根本兩碼事,簡直風馬牛不相及!但當今有人高談闊論,講菩薩道,修菩薩行,令人啼笑皆非!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曾批判當時「諸師」,錯誤地定性上品往生者是大乘聖人,中品往生者是小乘聖人,下品往生者雖收凡夫,必當過去多生累積多善,又須發大菩提心,乃可往生;若常沒 位中煩惱凡夫,不發大菩提心,勤修福智,斷難往生。今大師楷定為九品皆是凡夫,往生只憑佛願,方可得生。

Monday, October 5, 2015

7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9)

7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9)
2015.10.05
        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即上根、中根、下根眾生,普皆被阿彌陀佛救度,得生其淨佛國土。什麼是上根、中根、下根眾生?如何界定呢?歷來諸師都有不少議論,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明言:上中下根或上中下輩,皆是凡夫。並非上根上輩是菩薩,下根下輩是凡夫。

為什麼「專為凡夫」這個問題那麼重要呢?此因淨土行者必須信知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條件和平等,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不問我們罪福多少,也不問我們何時才開始念佛,所謂修行時節久近或延促,乃至不問我們臨命終時所處諸緣!總之,阿彌陀佛發下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平等攝化十方眾生,但使信心求念,易得往生。

歷來諸師解說淨土法門,稱求生極樂者,以聖人為本;又錯解《阿彌陀經》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句;又別解《觀經》的三輩九品文義,認定上輩是大乘聖人生位,即登地菩薩,中輩是小乘聖人位,即證果聲聞,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等等,致令有緣淨土行者卻步,望門興嘆矣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率先在《往生論註》卷上引《無量壽經》證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引《觀無量壽經》證言:「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修心有證者為「內凡夫」,實是聖賢也;凡夫未證者,尚在心外求法,故名「外凡夫」。

New Roman"'>就算釋尊說十六觀,教人修定散二善,迴願求生,都是為凡夫而說,不干聖也。再一次確定佛說彌陀淨土法門,專為佛去世後的善惡凡夫!



善導大師更指出:「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換言之,淨土法門不但不干聖也,而且是阿彌陀佛偏心,特別眷顧水深火熱的罪惡生死凡夫,因為他們急須待救,免於苦難之中。言「岸上之者」,即登彼岸之人,登地聖者也。他們已了分段生死,尚未斷變易生死,暫且不用諸佛濟為。

7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8)

7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8)
2015.10.02
續上篇。
七、如華座觀中說言:「韋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見阿彌陀佛及
二菩薩,未來眾生云何得見
」者,是其七證也。
             八、次下答請中說言:「佛告韋提:汝及眾生,欲觀彼佛者,當
起想念
」者,是其八證也。
             九、如像觀中說言:「佛告韋提: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者,是其九證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說言「為諸眾生」者,是其十證也。

其後,善導大師引《觀經》十段文句後,云:「上來雖有十句不同。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就算釋尊說十六觀,教人修定散二善,迴願求生,都是為凡夫而說,不干聖也。再一次確定佛說彌陀淨土法門,專為佛去世後的善惡凡夫!


善導大師更指出:「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換言之,淨土法門不但不干聖也,而且是阿彌陀佛偏心,特別眷顧水深火熱的罪惡生死凡夫,因為他們急須待救,免於苦難之中。言「岸上之者」,即登彼岸之人,登地聖者也。他們已了分段生死,尚未斷變易生死,暫且不用諸佛濟為。


Friday, October 2, 2015

7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7)

7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7)
2015.09.30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云:「問曰。上來返對之義。云何得知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者。未審。直以人情準義為當。亦有聖教來證答曰。眾生垢重,智慧淺近。聖意弘深。豈寧自輒。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就此證中即有其十句。」聖意弘深,眾生豈寧直以人情,隨自意解義來作準則,故取佛說為證。

第一、如《觀經》云:「佛告韋提: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者,是其一證也。
             二、言「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者,是其二證也。
             三、言「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者,是其三證也。
             四、言「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彼佛國土」者,是其四證也。
             五、如日觀初云:「佛告韋提:汝及眾生專念」以下,乃至「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見日」以來者,是其五證也。      
六、如地觀中說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眾生,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者,是其六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