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15

74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

74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4)
2015.08.31
        釋迦牟尼佛在此五濁惡世,說法四十九年,行經三百餘會,隨機說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度化一切有情眾生,聞者皆隨緣得解脫。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云:
如來出現於五濁    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    
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五濁」是命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加上天耳通、他心通和神足通,合稱「六神通」。「闡提」,又名一闡提,即沒有善根的人。「三塗」者,畜生、餓鬼、地獄,又名三惡道。「道俗」者,出家眾和在家眾也。

        本來,佛陀因地制宜,以種種方便,有解有行,有頓有漸,有證三明       者,或除二障者,或禪或密,「種種法門皆解脫  」,但考慮到此時此地此等人,若欲求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凡夫稱念佛名即生西方淨土,此因阿彌陀佛弘誓重  ,三念五念佛來迎       


        西方淨土無三惡道,眾生生者的壽命與阿彌陀佛同等,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但沒有物質身體輪迴 (即了「分段生死」),亦得不退轉位菩薩 (即了「變易生死」),凡夫永離二死,究竟解脫。

Friday, August 28, 2015

74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

74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3)
2015.08.28
善導大師開始編寫《般舟讚》時,即告言:「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

「往生知識」者,即求生淨土的善知識。為什麼他們必須生大慚愧心呢?原來,釋迦如來是我們的慈悲父母,以種種方便、以種種言辭、以種種譬喻,為我等凡夫說法,目的不在於我們深入經藏,取悟求慧,明心見性,只想我等凡夫能夠發起無上信心。什麼是「無上信心」?就是成佛的信心。

怎樣可以發起無上信心?釋迦如來又說種種方便,廣開教門,又豈止一個。若然我等倒見凡夫能依教奉行,則門門皆可念佛、見佛,得生淨土而速成佛道,如釋尊在《無量壽經》出世本懷文所言的「真實之利」也!

彌陀淨土法門恐怕是佛滅後的末法惡世的凡夫,唯一有機會出離三界生死的機會。反過來說,縱觀餘門八萵四,試問現世有那一個法門,可以確保我們今生必定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呢?當然,世事無絕對,或許有高人可以;但他可以,也不可確保你可以!自古以來,有多少高僧大德求出離三界生死,皆以念佛求生淨土。


Wednesday, August 26, 2015

7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

7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2)
2015.08.26
        在《妙法蓮華經》釋尊曾聲稱,自己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句佛法。此因「真實」的佛法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的。那麼,他說了四十九年的又是什麼法呢?是「方便」之法,即權宜之法、善巧之法,假合之法、不()實之法。

在虛妄不實、因緣生滅的娑婆世界裏,我等以此不實之因果業力所成的眾生,以煩惱分別的不實之心生起,並依不實之法所作之業,是名不實業,所取得的功德,亦是不實功德。難怪《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如善導大師云:娑婆世界眾生欲迴此雜毒 (貪瞋癡三毒)之行,亦即不實之業,求生阿彌陀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又如《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諸有情類),得生彼國。

那麼,什麼是真實」之法,能給我們真實」的利益呢?釋尊在《無量壽經》所說的「真實之利」者,正是他所宣示彌陀淨土法門,教我們以稱佛名號,取得「真實」功德而得生真實」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真實業修成的真實功德來莊嚴的,是阿彌陀佛的圓滿受用報土,是無為、涅槃的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的不退轉菩薩,具有多善根福德的真實功德,所以,他們生下來自然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如《無量壽經》言。


Monday, August 24, 2015

73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
2015.08.24
善導大師開始編寫《觀經四帖疏》時,感慨說了一番肺腑之言:「故使大悲隱於西化 , 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 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三檀等備 , 四攝齊收。開示長劫之苦因 , 悟入永生之樂果。不謂群迷性隔,樂欲不同。雖無一實之機 , 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雲於三界 , 注法雨於大悲。莫不等洽塵勞 , 普沾未聞之益。菩提種子,藉此以抽心。正覺之芽,念念因茲增長。依心起於勝行 , 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 , 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眾生障重 , 取悟之者難明 ; 雖可教益多門 , 凡惑無由遍攬。」

「大悲隱於西化」者,大慈悲者是釋尊,他藏身在中國西面的印度教化眾生。可惜,此世界沒有一乘實相的上上根機的人,但可方便說五乘佛法,希望牽動起眾生的覺性,使菩提種子發芽,日漸增長。

釋尊依眾生的識心而開示各種殊勝行,利根者隨緣則皆蒙解脫,但鈍根者業障深重,難以取悟,明心見性幾稀矣 。所以,佛滅後的末法惡世凡夫,因惑障而無由遍攬,無法受到佛陀的教益!

        但是,我佛慈悲,總不會置苦難眾生而不顧,如釋尊在《無量壽經》說出自己的出世本懷,云:「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道教者,正道之教也;真實之利者,就是宣示彌陀淨土法門,是真實利益也。


Friday, August 21, 2015

737 八 .一向專念 - 宗風真俗二諦,淨土行者所依 (60)

   737  .一向專念  -  宗風真俗二諦,淨土行者所依  (60)  
2015.08.21
                    感恩各位大德多年來包容,耐心閱讀拙文,並提寶貴意見。自20005月,我每星期隨意寫一篇給有緣人傳閏,如今共寫了649篇佛教的文章,詳見「一周片語」網誌http://buddhistdoor-alankwan.blogspot.ca

但自至2012年底,我選定淨土法門,開了一個新網誌,亦是每星期一、三、五寫一篇有關此法門的文章,共寫了七百多篇:詳見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5981147555962974464#allposts「極樂是吾家001-284」及「極樂是吾家」。

                筆者知道有人不明白淨土法門,有人不信淨土法門,有人不願求生淨土,有人欲求生卻疑佛智佛力,不曾一向專念而雜修等等。此法門確實易行難信,愈易行愈難信,但我仍希望各位有緣人深切面對、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死大事,切莫辜負釋尊出現於世的本懷。

佛法浩如煙海,只因我等眾生如塵沙之多的煩惱,而佛陀以無緣,濟世為懷,欲使眾生捨苦而出生死。佛陀隨宜說法四十九年,隨機逗教,但我等眾生卻障深慧淺,無由悟明,而他老人家無非想我們生起信心,即信佛所說,依佛所教,順佛所願,最後專稱佛名,乘佛願力,即得往生淨佛國土,自然究竟解脫。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Wednesday, August 19, 2015

736 八 .一向專念 - 宗風真俗二諦,淨土行者所依 (59)

736   .一向專念  -  宗風真俗二諦,淨土行者所依 (59)
2015.08.19
淨土宗的宗風俗諦,是處世之道,針對淨土行者在未往生之前,如何面對外在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

(一)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三)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四)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六)學佛大悲心 - 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第一條是總綱,對彌陀恭敬,就要信受彌陀救度,順彼佛願,專稱佛名,求生淨土;對他人恩慈,就自然體貼入微;對自己謙卑,自然柔和,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Monday, August 17, 2015

735 八 .一向專念 - 宗風真俗二諦,淨土行者所依 (58)

735  .一向專念  -  宗風真俗二諦,淨土行者所依  (58)
2015.08.17
              完結這個專題 – 一向專念」前,我想以慧淨上人所立的淨土行者所依的宗風 - 真、俗二諦作總結。真諦者,是往生之道;俗諦者,處世之道也。每日誦一遍,必有裨益,更使正念修行,必得往生。

              淨土宗的宗風真諦,是往生之道,針對淨土行者的心相和心行:
(一)一向專稱  -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三不疑雜  -  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三)守愚無諍  -  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
                                    
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 - 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五)恪守傳承 - 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六)親近同門 - 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
                                           
防退失故。

              第一條是總綱,取自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總語。疑雜,即不信不專,是退失正念的主因,其中不雜餘佛,不雜餘行,應知。


Friday, August 14, 2015

734 八. 一向專念 – 一心專行,卻非排他 (57)

734 . 一向專念 –   一心專行,卻非排他 (57)  
2015.08.14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深深信知阿彌陀佛常常保護我、救度我、接引我!我等凡夫能夠得生極樂報土,全仗佛力,稱其名號,攝取光明,增長善根,堅固信心;命若終時,蒙阿彌陀佛不請自來接引我,自然進入此殊勝極樂報土,一切皆順彌陀的第十八願是也!自慶得生,自然是一個快樂念佛人!

善導大師又於《般舟讚》云:「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又在《觀念法門》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又在《觀經四帖疏》解釋《觀經》「光攝三緣」-  親緣、近緣、增上緣之文時,云:「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保護者,護念也;救度者,攝照也;接引者,攝取也。

隆寬上人云:機法無隔云「親緣」,彌陀來入眾生三業故。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云「近緣」。親近故諸邪業繫不礙,云「增上緣」。攝取之光明照護者,自備三業也。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修成的一切淨業功德智慧、悲、光明、神通等,都含攝在六字洪名當中,功能簡直是不可思議,故名「阿伽陀藥」,即能治一切病的萬靈藥也!


Wednesday, August 12, 2015

733 八. 一向專念 – 一心專行,卻非排他 (56)

733 . 一向專念一心專行,卻非排他  (56)  
2015.08.12
佛弟子學佛,宜一門深入,但有人得知純粹淨土法門要專修念佛,或不雜餘行,卻被人斥為「排他性」!?再者淨土法門是行門,不是解門,如善導大師云:「必藉有緣之法,少有功勞,多得益也」,更加要專修。什麼是淨土宗有緣之法?正是藉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而得生淨土!

反過來看,淨土法門是難信易行之法,故此有初聞淨土行者未能專修念佛,皆因他們的根機還沒成熟,我們還須要鼓勵和肯定他們,也不必去打擊和排斥他們。

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樁事上,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唯說念佛,我等凡夫不應生疑,更不應隨自意而修改或補充修持的方法。至於阿彌陀佛未接引前,佛弟子亦要遵從釋尊的教化,雖與往生行業無關,隨緣隨力做好佛弟子本分,如印光大師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對於本門,我們一方面知道「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但另一方面專崇本宗之餘,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無諍念佛、老實念佛,也是印光大師說的。又若碰上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這都是淨土宗的宗風。


Monday, August 10, 2015

732 八. 一向專念 – 一心專行,卻非排他 (55)

732 . 一向專念 –  一心專行,卻非排他 (55)
2015.08.10
        當我勸人修習淨土法門,求生淨土,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些人馬上反應:「我都有念呀!」淨土法門不是這樣的。念佛,不是隨口念十聲、八聲就了事,若真的想往生淨土,必須長時稱念,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否則名為「虛願」,即「有願無行」;又有人經常念佛,但求人天福報,諸多計較罪福,而沒有一心願生,是為「孤行」,即「有行無願」。

        佛弟子無人不念佛,但不等於修習淨土法門,善導大師明言關鍵在於信而不疑,專而不雜。信疑是心相,專雜是行相。心中深信者,其行必專;心中有疑者,其行必雜。

        若人說:「我都有念」,意指其行有夾雜,所以,除了稱念外,其行必須專而不雜。若是疑雜念佛,往生恐失;縱使得生,只怕含華未出,即九品胎生也。相反地,專修念佛求生淨土者,相應彌陀本願、依釋尊教化、順諸佛誠證,百即百生,自然化生,華開見佛,超越品位,直入彌陀報土。

「淨土三經」教念佛,《無量壽經》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云:持無量壽佛名,《阿彌陀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不雜),所以「淨土三經」皆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一致的。善導大師特別聲稱: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不乖法本也。


Friday, August 7, 2015

731 八. 一向專念 –一向專稱,捨一切心 (54)

731 . 一向專念一向專稱捨一切心 (54)  
2015.08.07
6. 一向專稱 - 不慮煩惱業障
        有的蓮友還是有疑問:「念佛當然重要,可是心裡有貪瞋煩惱,不得不管呢!不管不是更兇了,還會牽引我們下地獄嗎?」那怎麼辦?念佛! 念佛,交給阿彌陀佛管。不管是多麼兇惡的煩惱敵,阿彌陀佛都能制服;再怎樣巧裝的煩惱敵,阿彌陀佛都能認得破。所以,把煩惱交給阿彌陀佛去處理是最穩當的。只怕我們不交出去,你不交出來,那沒有辦法,只好留著自己和它周旋,那一定被它拖死。念佛被佛所牽,不受惡念所牽,超生淨土,免下地獄。所以,願生淨土的人,絲毫不用管心的是非善惡,只管口稱名號,簡單,容易,輕鬆!一片天空,任我翱翔,活潑自在,無掛無礙。

7. 一向專稱 - 不慕餘善萬行
        「就這樣念念佛,就能往生?沒有發廣大菩提心、種種難行苦行,就這樣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成佛?」專修念佛的人心量廣大,他不會羨慕念佛之外的一切法門,也不認為念佛之外還有它法自己當修當學,好像擁有虛空的人就擁有了一切,還有什麼在虛空之外呢? 總之,有人認為罪業為實、念佛為虛,罪業為重;又念佛為輕,虛不敵實,輕不抵重,所以對念佛沒有信心。殊不知名號功德是真實,專念一句彌陀名號,就六個字,比誦經、拜懺等等要強許多。


Wednesday, August 5, 2015

730 八. 一向專念 –一向專稱,捨一切心 (53)

730 . 一向專念一向專稱捨一切心 (53)  
2015.08.05
3. 一向專稱 - 捨一切心
               不僅如此,所有的善啦、惡啦,淨啦、穢啦,所有這一切纏繞我們的是非分別觀念,也通通都不存在。念佛就是念佛,念佛很單純。不顧及心中的一切,唯一口稱名號,就是一向專稱。

4. 一向專稱 - 淨土門的落腳點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開的法藥。好像信仰醫生,就落實在服用醫生開的藥。我們淨土門的落腳點,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落實在「一向專稱。」已經能夠一向專稱、願生淨土,這樣的人,沒有必要再跟他談什麼信啦、疑啦,沒有必要。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說的,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跟我們的心淨不淨怎麼扯得上關係呢?

5. 一向專稱 - 不論心淨不淨
                心是清淨還是污穢、是善是惡,一概不論。「一向專稱」就是我們這邊通通不要管,你只管念佛,你心淨也好,不淨也好,不要去理會它。為什麼要停下我們念佛的腳步去打掃這一顆心呢?又為什麼認為心清淨念佛才能往生、心不淨念佛不能往生呢?趕路的人只管趕路,路面乾淨不干淨他根本不關心,甚至根本看都沒看見。想往生的人只管念佛,心淨還是不淨,他也根本不在意。


Monday, August 3, 2015

729 八. 一向專念 – 一向專稱,捨一切心 (52)

 2015.08.03
淨宗法師就淨土宗「一向專稱」的問題,作了一次概括性的分析,如下:
1. 一向專稱 - 捨定捨散
專修念佛的人,他沒有靠定善或靠散善往生的心,只是念佛!也不存在是定心還是散心的問題。他已經捨掉了這些觀念,就是念佛。定心念佛也往生,散心念佛也往生,反正念佛往生,是乘阿彌陀佛的誓願,這就叫「一向專稱」。

2. 一向專稱 信捨疑
            本來淨土法門特別強調信心,但信和疑是相對而存在的,一旦我們真正落實在專念彌陀名號上,所有的信啦、疑啦,都不應再作為心中的觀念,所以「捨信捨疑」。

            初次接觸一樁事情的時候,我們對它不了解,產生誤解,產生疑惑,這個過程需要破疑生信;一旦這樁事情作為事實被我們認定下來,就談不上信、談不上疑。疑都談不上,還談什麼信呢?信都談不上,還談什麼疑呢? 已經是作為一個事實,「如是如是」而已。你還在講信啦、講疑啦,就好像在那裡還提著一個東西,心上還有一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捨掉信,捨掉疑,就這樣念佛,「如實修行相應」,一向專稱就是如實修行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