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1, 2014

51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四)

51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3.31

淨土宗的宗旨和目的是:願生彌陀淨土,所以,對淨土宗行者來說,在五種佛力增上緣之中 (一者滅罪,二者護念得長命,三者見佛,四者攝生,五者證生),最重要的是攝生增上緣,即乘佛之願力,能攝念佛眾生,使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

須知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世界是報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提出:「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所謂「高妙」,此因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法性身土,唯佛與佛能了知的境界;就算是菩薩亦要達至八地以上果位(不退轉地)才能受用,見佛聞法。我等一介凡夫有何德何能,得入此殊勝報土!?

          善導大師的答案十分簡單,云:「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強緣,即是增上緣。佛願,即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第十八願。五乘,即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前二者是六道凡夫,未了斷分段生死者,後三者是聖者,雖所以了斷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未了斷。

            為什麼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此強勁?答案亦十分簡單,就是其名號,名即體,光即體,並具足一切真實功德,攝化念佛眾生,才能產生此攝生增上緣作用,其他九界眾生所修的功德無法相比!


Friday, March 28, 2014

51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三)

51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3.28

承接上文,「名號攝化」體現三個淨土宗思想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巧妙地把自已化作無量光明,充斥整個宇宙法界,無處不及,無時不在。阿彌陀佛能夠觀照每一位稱念其佛名的眾生。眾生只要一向專念其名號,阿彌陀佛則應聲現前。眾生念念不捨,阿彌陀佛亦攝取不捨。善導大師結合《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在他身邊攝護,如貼身侍衛,又能入其心中想,自然發揮其功德力用,去垢除障,護念消災,見佛攝生,無所障礙。此光明名號,具足一切無上功德 (智慧和力用),是阿彌陀佛所修的真實功德,如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上云:「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所以,念佛者更無須自力用心,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信任其「依法性,順二諦」的功德力用,無疑無慮,自然而然,必能滿眾生願攝眾生入畢竟淨,是名「他力念佛」,即淨土宗的念佛特色之一。


Wednesday, March 26, 2014

51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二)

51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3.26
上文談及阿彌陀佛的法身和光明,所謂「光體一如」。

其次,再談「名號攝化」的另一淨土宗思想 名體一如」,意思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本體、身體。阿彌陀佛就在名號當中,佛名與佛體是相同的,即二而為一,一作為二。如法然上人謂:阿彌陀佛,「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所謂「名即體」,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又如上述「光即體」,所以名號亦是光明,所謂「名即光」。此外,這個名號、這些光明具是阿彌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故說「萬德洪名」、「萬善妙體」。

當知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法身,實是「三位一體」。眾生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自然受阿彌陀佛攝化,攝取其光明,增長善根福德,並以此名號功德,消業除障,破疑滿願,臨終蒙佛與諸聖眾來迎,接引往生。以名號功德為往生淨土之因,殊勝至極!

《無量壽經》云:「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阿彌陀佛成就的名號功德,令眾生都可以成就他一樣的功德。原來,阿彌陀佛把修成的一切淨業功德智慧、悲、光明等,都含攝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個字當中,讓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可以攝取其功德,共同分享,如《阿彌陀經》所說的「共命之鳥」。


Monday, March 24, 2014

51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一)

51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3.24.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大師以短短四十四個字,從阿彌陀佛發願,乃至眾生念佛得生,整個流程的來龍去脈,說得一清二楚。他又將「光明名號」、「攝化信心念佛」等似是而非的關係串起來,令人心開意解,十分精鍊、高明!

「名號攝化」是淨土宗思想的精髓。首先,我們要明白「光體一如」的道理。阿彌陀,是無量光的意思。阿彌陀佛的身體就是光明,即是其法界身。阿彌陀佛成就正覺,就是成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所以阿彌陀佛處處都在,無處不在。如《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觀無量壽經》的華座觀,阿彌陀佛應聲即現,佛身周徧法界,隨時隨地顯現人前。然而,佛身雖周徧法界,但現世眾生障重見盲,未曾感見。其實,諸佛大慈,應心即現,如《觀無量壽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善導大師解釋此經文時,云:「欲顯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等齊無二;端身一坐,影現無方;意赴有緣,時臨法界。」可知阿彌陀佛雖在西方,但能應緣而影現 (化身) 法界 (眾生心想中)


51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6)

51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6)
2014.03.21

念佛攝取的光明,其名號功德是自然而然,不求而來的,這是阿彌陀佛迴施給十方眾生。這些功德不是來自念佛者的工夫,不管你定心念還是散心念,不論你是出家還是在家,阿彌陀佛都是平等施予一切眾生。這些功德具有滅罪、消災、延壽,乃至見佛、攝生、證生等力用。

此外,名號功德是真實的,不虛偽的,即非造作,依法性的,所以一切都自然,而且能自然地為念佛者,發揮其最大的利益,而且滿眾生一切願,無往而不利,萬無一失,因為其力用出自大智大德大能的阿彌陀佛本身!但若念佛行者猶信自力,按自己有礙智、有漏德、有障能的意願,以此名號功德去滅罪、消災、延壽,乃至見佛、攝生等,那結果就不一樣,時得時失,時順時逆!籠統來說,前者名「他力念佛」,後者名「自力念佛」。


很多自力心重,猶信罪福的人念佛,常常追求數量,乃至質量,把彌陀廻施的名號功德,當作自己念佛「修成」的功德,所謂「植諸德本」(名號功德,確是「德本」 - 功德的根本!) 又他們對念佛的利益有既定的想法,什麼得,什麼失;什麼順,什麼逆,結果對名號功德的力用有懷疑,覺得不相應,或不滿願,乃至往生與否都有懷疑,信心不定,所以往生不定。相反地他力念佛者,立足於明信佛智,全仗佛力,無論發生什麼事,得到什麼結果,一切皆仰謝佛恩!

51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5)

51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5)      
2014.03.19

有關名號的願有十二個之多,如另一個得生願 第二十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此願特別為一些猶信因果罪福的念佛人,他們未深信佛力,未能至心信受彌陀救度,但與阿彌陀佛結了一個大善緣,但終究亦可得生淨土。

還有第3437願共四個願,針對「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眾生」,祇要「聞我名字」,可以聞名得忍 無生忍,諸深總持;又可以壽終之後,不復為女身;又可以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又可以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又有第4148願共七個願 (除第46),針對「他方國土,諸菩薩眾」,祇要「聞我名字」,他們都能諸根具足,而無缺陋;又皆悉逮得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又在壽終之後,生尊貴家;又會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又皆悉逮得三昧,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又即得至不退轉;又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可知「聞我名字」者,所獲得的利益極多、極大、極殊勝!此因名號是阿彌陀佛本身、佛以光明功德攝化。當然,            在念佛種種利益中,至大者莫過於得生淨土!

Monday, March 17, 2014

51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4)



51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4)
2014.03.17

阿彌陀佛成就了四十八願,其中第三十七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諸天世人,禮拜歸命,此為眾生的禮拜正行。

又第十七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欲令眾生聞諸佛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就人立信,故立諸佛稱揚本願,   此為眾生的稱名正行。

阿彌陀佛隨即發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使每一個欲生淨土,專念名號的人都能往生其國土。這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超世願!此明念佛者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精勤、恭敬、無餘、無間,為令眾生意業念佛。

一切眾生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具足眾行。佛自成就三業功德,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即以自三業功德迴施念佛眾生。三業功德在名號,故《無量壽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盡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淨土宗的思想和他力救度的精神。

Friday, March 14, 2014

51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3)



51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3)
2014.03.14

        《觀無量壽經》末段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芬陀利華,是大白蓮華,十分難得稀有。蓮花有很多種色,互相混種而成新花。有白蓮華和白蓮華接種,才有新白蓮華的出現。想到世世代代皆是純白蓮華繁生,所以真正純白蓮華是不易常見的。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稀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又以   五種嘉譽,盛讚念佛人,云:「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勿以為聞阿彌陀佛名,念句佛號好容易、好簡單,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是多大福份,因為念佛人即受彌陀攝化,攝取不捨,而且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老友記,更可以入住諸佛之家!

        《無量壽經》有一對偈,令人慨嘆不己:「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昇道無窮極」,正是指「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凡夫稱念佛名,即可入報土 – 極樂世界,焉可思議!?「易往而無人」者,意謂:雖然如此容易往生淨土,卻幾乎無人得生。原來真是這麼難、這麼難得、這麼稀有!易往者,指其行 - 稱念佛名;無人者,指其信,難信也。念佛往生,容易到難以相信!

Wednesday, March 12, 2014

51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2)

51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2)       
2014.03.12

《無量壽經》末段結尾,續云:『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經道滅盡的時候,我們所處的國土世界已是十分危脆,世情凶險,而此時此等下下根眾生,尚且能憑以此上上法,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因此,今時今日我等凡夫,更不用懷疑「名號攝化」的攝生功用,所以,我們衹要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話得說回來,我們不要懶懶閒,真的等到經道滅盡的時候才念佛求生。雖知那時的世界比如今的更敗壞,那時的人類比如今的更惡毒,幾乎無善緣可言。縱有善根種子,亦不易現行而起作用。經道滅盡的時候,若人能念一句佛號,已是大福德矣!


《無量壽經》又續云:『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佛陀說了多少遍「難」,可知真是「難上加難」!

Monday, March 10, 2014

51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1)


51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1)       
2014.03.10

        「名號攝化」是上上法,專為攝取下下機。「名號攝化」是阿彌陀佛精心思惟,成就了救度十方眾生的方法。阿彌陀佛以無盡的大悲心,發下超世大願,為了攝取最下下機的罪苦眾生,因此,他設計出、成就了絕世好「橋」,以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與每一位念佛眾生聯繫 – get connected。「名號攝化」不單是好「橋」,也起了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的橋樑作用。

無論心念,乃至口稱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能應聲即現。沒有一個眾生說:「我做不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觀經》舉下下品生者的往生例證,說明「名號攝化」是上上法,能攝取下下機。淨土法門最了不起、最殊勝的地方正在此處!

《無量壽經》末段結尾云:『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這種利益是「大利」,是「真實之利」,非世間一切人天福利所能比擬。阿彌陀佛廻施眾生之利,豈有能及者!

Friday, March 7, 2014

5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0)


5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30)
2014.03.07

        縱觀時勢,我等凡夫處於五濁惡世、末法惡時,面對惡眾生,滿腦子邪惡思想,惡煩惱、惡見等,此起彼落,無有休止,尋片刻安寧,找小塊清泉,談何容易!此時此地此人,隨業受報,身不由己,有誰能獨善其身?我們何必以身犯險!

        今年是佛曆2558年 (換言之,釋尊巳入滅2558年),其教化已進入第六個五百年,善法恐怕蕩然無存,祇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住世,因為《大集經》說:第五個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所以我們不要對下一世學佛修道,抱有太大期望!若我們錯失了第五個五百年的「尾班車」,下一生極有可能墮惡道。縱使我們得幸再做人,恐怕亦多惡少善,業債上仍然得不償失。難行之道,終究其因:「唯是自力,無他力(佛力)」,應知。

        一向專稱佛名的人,阿彌陀佛必然攝取不捨。我們本來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但因有了阿彌陀佛的攝護,情形則不一樣。阿彌陀佛以大悲心,成就了「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得大利益。念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更難的是選擇了「易行道」的淨土法門,最難的莫過於選擇了淨土宗「易中易」的「弘願門」 -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Wednesday, March 5, 2014

50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9)


50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9)
2014.03.05

        法然上人謂:阿彌陀佛「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又窺基大師云:「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這個果名,真是不可思議!

從我等凡夫來說,我們是否能夠深信:衹要我們隨時隨地稱念其名號,這位大智大德大能的阿彌陀佛,應聲即現在我們身旁,守護着我們!如果我們深信的話,自然「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即是「信心歡喜」,亦名「他力信心」。平生時自然有消災延壽的利益,臨終時自然有攝生接引的利益,行者絕無半點疑慮,因為衹要我們一向專稱佛名,阿彌陀佛時刻與我們同在,此云「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提出「攝取三緣」 - 親緣、近緣、增上緣,即念佛之行者被阿彌陀佛光明所攝之緣由,共有三種,云:「 (一)親緣,行者口稱名號,身禮敬佛,心默念佛,而佛聞其稱名,見其禮佛,知其念佛。如此行者與佛互相憶念,兩者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二)近緣,行者欲見佛時,佛即應行者而親近其身。(三)增上緣,行者稱念名號,念念除去罪障,臨命終時,聖眾來迎,不為業障所繫縛,必定往生。」我們不妨好好培養與阿彌陀佛的親密關係,感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溫暖,體會阿彌陀佛散發出來的正能量所起的作用!

Monday, March 3, 2014

50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8)


50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28)       
2014.03. 03

        「名號攝化」或「光號攝化」是淨土宗的核心思想之一。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善導大師結合《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在《往生禮讚》寫下「唯攝念佛」之文,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我們知悉、明白、相信阿彌陀佛就在名號中,所謂「名體一如」,而且阿彌陀佛巧妙地把自已化作無量光明,充斥整個宇宙法界,無處不及,無時不在。阿彌陀佛能夠觀照每一位稱念其佛名的眾生,在他身邊攝護,如貼身侍衛,又入他心中除取垢障,念念不捨,因為「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如蕅益大師說)。

試問在世間裏,誰人無時無刻都可以貼身守護着我們?此人還有大智大德大能!衹要我們稱念其名號,深信阿彌陀佛站在我們旁邊,寸步不離,我們自然不會做壞事,不會出口傷人,不會起邪念等。這股正能量在我們的體內發酵,必能「諸惡不作,眾善必行」,逢凶化吉,免受諸難。更重要的是,衹要我們願生淨土,一向專稱其名號,阿彌陀佛還會在我們臨命終時,自動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