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8, 2013

40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7)


40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7) 
2013年6月28日

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曾提出念佛人有四障,不明白以下問題:1.可執己心即佛,何必捨己心而念他佛;2. 念他佛,何必唯念一佛 3. 念一佛,何必念阿彌陀佛 4. 念阿彌陀佛,何必唯念名號。

終究其因衹有一個,就是阿彌陀佛是一個本願成就,救度眾生的佛。祇有阿彌陀佛發下深重誓願,主動、平等、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出離三界,得生其淨佛國土!這是一個「超世願」,無一佛能及!阿彌陀佛更成就了名號功德,以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讓一切稱念其名號的人攝取,令其信心求念,善增長。更重要的是,阿彌陀佛在我等「信心決定」的念佛人臨命終時,不請自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為此,善導大師以「順彼佛願故」,教我們必須順應阿彌陀佛的本願 第十八願,稱念其名號,易得往生,故稱「本願念佛」。

淨土宗勸導唯念名號,因為名號功德具足一切,世間雜善,全非比較。况,極樂是無為涅槃界,衹有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正因,無別道矣!其他隨緣雜善之功德用不上,與往生毫不相關。

淨土宗是側重實踐的行門。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淨土行者要信靠他力,所以行持更要專。我等凡夫剛愎自用,不知自己心志贏弱,堅忍耐力不足,受人影响而容易動搖,若以身犯險,及後難以自拔!

Wednesday, June 26, 2013

40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6)


40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6)
2013626

淨土宗強調「專修」,而切忌「雜修」,主要原因是「雜緣動亂失正念」。正念者,念佛必生也。或許有些念佛人自以為信願已決定,也不會疑惑佛智佛力,縱有雜緣,亦不足懼。他們心想:衹要自己信願不失,「雜修」亦無妨。又想:難道「雜修」的平生念佛人也不及那些惡人臨終念幾句佛號?惡人都可以往生,祖師們反而說「雜修」的念佛人衹有「千中稀有三四」的機會往生,是否太多慮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多近雜緣,殊不知世途險惡,如履薄冰,誰可保證自己的信願不出現變數。如父母教子女讀書考試,子女受社會各種思想行為熏陶,沉迷下去而影响學業,更有不能自拔而放棄學業,那時才悔恨自己當初嫌父母嚕囌!

人的根性不同,有善根深厚者,信心堅定,意志力強,畢竟是極少數,尤其是末法眾生,絕不可以太自信!佛菩薩及祖師皆不厭其煩地勸「專修」誡「雜修」,先要警誡、抑止,及後若出了問題,亦非不救,都會攝取。衹可惜我等凡夫信心已變,或不再願回家了,故態復萌,此刻信願不足,誰也幫不來,唯再待下世因緣!

淨土行者面對世間一切善行,抱着隨緣報恩的心態,隨力隨分,做好份內之事,不計功過,所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那就不算是雜修雜行。話雖如此,心態不容易調整,畢竟是凡夫嘛!

Monday, June 24, 2013

39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5)


39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5)
2013624

        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故此我等淨土行者必須以信心為本,全心全意地信受彌陀救度,但為何阿彌陀佛要我們稱念其名號,善導大師更千叮萬囑我們要「專修」- 教念彌陀專復專,而不要「雜修」?究竟「專修」和「雜修」對信心有什麼影响呢?

所謂「雜修」雜行的具體內容,詳見第397篇。有些其他宗派的佛教徒看起來覺得不順眼,為何讀其他經典、拜其他佛、念其他佛菩薩名號等等都視為「雜修」?他們不理解、也不接受,甚至覺得彌陀淨土法門不夠包容,兼修禪坐,令心稍安;或多修世善,積點福德,何樂而不為,有何不妥?就連一些自稱是淨土行者也覺得自己既已信受彌陀的救度,有緣讀其他經典、拜其他佛、念其他佛菩薩名號等,修禪拜懺,持戒求慧亦無妨,何必這麼「專橫」,梗說「雜修」有違佛教之嫌,甚至往生機會僅得「千中稀有三四」!

其實,每個宗派各自有正、雜二行,依其本宗的教、理、行、果視為正,餘則為雜。各宗祖師就其本位,皆倡「一門深入」,方有成就,故此「專修」正行,並非淨土宗獨倡,亦無褒貶之意。

首先要澄清一點,佛力能救度惡人,但實際上惡人的往生機會率,遠遠低於「千中稀有三四」!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的,他不問罪福,念佛皆生,所以,問題在於我們的信願!

Friday, June 21, 2013

39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4)


39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4) 
2013年6月21日

        上文談及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提出專修「正行」者有五得,雜修「雜行」者有五失。他又在《往生禮讚》中舉出了「雜修」有十三種過失,詳見前文第054篇。善導大師的「三心釋」充份反映其淨土思想在於「專」,而極力貶斥「雜」。縱使雜修「雜行」者,如修定散二善者一樣,「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淨土法門的「專修」代表着行者本願念佛,信願念佛,全仗佛力,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相反地,淨土法門的「雜修」代表着自他兩力,雖可迴向得生,祇能九品入蓮胎。或許有人不介意化生入報土,還是胎生入化土,反正入了淨土便是好!但有一點極為重要,修淨土法門的行者不可不知,就是「專修」和「雜修」的得生機會率問題。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由於這四個「故」,專修者得生的或然率是百分之百!          又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雜修者得生的或然率可以低於百分之零點五!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詳述「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後,作了一個譬喻 – 二河白道喻,力勸娑婆世界眾生响應二尊遣喚,深信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詳見前文第060篇。

Wednesday, June 19, 2013

39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3 )


39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3 )
2013年6月19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詳述「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又細分念佛之行為正行和雜行,正業和助業等,論述有層次感,清晰明確,易懂易做,十分精采。他最後總結「就行立信」之說,云:「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換言之,就彌陀淨土法門而言,「正行」者,即專修,而非兼修、雙修、雜修。雖然其餘的修行都是善行,一切皆名為「雜行」。為什麼善導大師強調修淨土法門者要專修「正行」,而不要雜修「雜行」?

善導大師續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善導大師指出:專修「正行」者有五得 (1) 與彌陀親、(2) 與彌陀近、(3) 無間隔、(4) 不用廻向得生、(5) 純而不雜。相反地,雜修「雜行」者有五失:(1) 與彌陀疏、(2) 與彌陀遠、(3) 有間隔、(4) 廻向得生、(5) 雜而不純。

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一句,聯想到善導大師的「要門」定義 -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可知定散二善亦是類似雜行,雖可迴向得生,但有「五失」。唯是念佛「五正行」的正助業,才是彌陀淨土法門真真正正需修的行業,才有「五得」。

Monday, June 17, 2013

39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2)


39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2)
2013年6月17日

在「就行立信」方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訂立了念佛「五正行」後,再以其中的「稱名正行」立為「正定之業」,云:「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所謂「正定業」,即決定往生的正因行業,也是指定、必定的行業,而「助業」者,即助成正定業,屬輔助性的往生行業。

為什麼「稱名正行」是那麽重要?為什麼要立「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而其他正行是助業呢?善導大師的答案十分簡單、清、明確,無人不會忘掉的,就是「順彼佛願」!

明顯地,此願是阿彌陀佛的弘願 - 言弘願者。如《大經》 (指《無量壽經》) 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尤其是第十八願,願文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阿彌陀佛祇要我等十方眾生稱念其名號 (如第十七願言) ,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行業了,故此「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

善導大師正好亦回應上文「就人立信」的「三隨順」文,即「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Friday, June 14, 2013

39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1)


39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1)
2013年6月14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詳述「就人立信」(見前篇),隨即詳述「就行立信」。行,即念佛之行。善導大師繼承世親菩薩《往生論》的「五念行」,立念佛「五正行」,即云:「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正行」者,以往生彌陀淨土為目的。

(1) 讀誦正行 - 專門讀誦淨土三經,而讀誦其他經典如《地藏經》、《法華經》、《心經》等便是雜行;
(2) 觀察正行 – 一心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而觀察其他淨土如琉璃光淨土,便是雜行;
(3) 禮拜正行 – 一心專禮拜阿彌陀佛,而禮拜其他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雜行;
(4) 稱名正行 –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而口念其他佛名、經典、密咒都屬雜行;
(5) 讚嘆供養正行 - 讚嘆供養阿彌陀佛,而其餘讚嘆供養別的佛菩薩為輔助者,叫做雜行。

Wednesday, June 12, 2013

39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0)


39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20)
2013年6月12日

善導大師總結「就人立信」,引用《阿彌陀經》的六方諸佛 / 十方諸佛的誠證,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

續云:「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語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關於「就人立信」的問題,具體來說,有幾個方面 (1) 信釋迦牟尼佛發遣、(2) 信阿彌陀佛召喚、(3)任何阿羅漢、菩薩、化佛引經據典來妨,稱「念佛不得生淨土」,行者都不動搖信心,反而增強信心、(4) 十方諸佛的誠證。總之,二尊遣喚,十方誠證,豈可不去!

善導大師指出「就人立信」的行者涵蓋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是善是惡,也不問時節久近,是凡是聖,是出家是在家,學佛已久還是最近學佛,都不成問題。衹要能一輩子,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行住生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必定得佛接引,往生極樂國土。

Monday, June 10, 2013

39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9)


39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9)
2013年6月10日

善導大師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令行者接受信心的考驗,先由「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出馬,繼來「初地已上,十地已來」菩薩出招,最後竟請來化佛報佛試探行者的信心,云:「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純淨土教不是信佛語嗎?釋尊是娑婆世界的化身佛,難道他說的話也不相信嗎?善導大師作出解釋,云:「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說。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諸佛道同,誠證必生,豈會前後自相矛盾!?來妨者肯定不是化佛!

Friday, June 7, 2013

39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8)


39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8)
2013年6月7日

善導大師為了堅固行者「十念必生」的信心,在上述自問自答題中,三番四次教導修淨土行者擊退其他大乘菩薩教仁者的「破信」。在《觀經四帖疏》〈三心釋〉續云:「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仁者愈「言不生」,行者反而愈「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

又云:「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仁者升了級,由「地前菩薩、羅漢、辟支」轉為「初地已上,十地已來」菩薩,且人多勢眾,力證「言不生」,行者仍「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還反問自稱菩薩的仁者,「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無疑地,行者又一次的信心的考驗中,逐步增長自己信心,故稱為「就人立信」。

Wednesday, June 5, 2013

39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7)


39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7)
2013年6月5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的第一個自問自答題,十分精采,令人拍案叫絕!問題是:「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我相信很多修淨土法門的人都碰上這個問題,有人引經據典來質疑自己的「深心」,自己不知所措,怎麼辦!?

善導大師答得巧妙,大方得體,云:「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行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論來證論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導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仁者說怎麼不能得生淨土,行者決不接受,信心無損。雖然佛經皆是佛說,盡皆仰信。但佛說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而淨土三經說「十念必生」,行者一心奉行。仁者愈是「言不生」,行者反而愈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以「對治彼難」!

Tuesday, June 4, 2013

39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6)


39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6)
 2013年6月3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為何真佛弟子要一心唯信佛語?云:「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他指出,除佛已證入涅槃,其他一切有學有地的人解和行都未臻圓滿,尚有正障 (所知障) 和習障 (煩惱障) 未消除,就算嘗試揣摩佛意,未能究竟決定,所以,真佛弟子要一心唯信佛語!

《觀經四帖疏》續云:「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淨土宗有異於一般大乘菩薩教,必要一心唯信佛語,故「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祇有佛說是正,其他菩薩等說是傍、是雜。祇有佛說是了義教,究竟的真實教;其他菩薩等說是不了義教,不究竟的方便教!

善導大師最後作出結論,云:「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我曾在「純淨土教」一節詳細這段文字,特別留意「疑礙」和「疑錯」兩詞,因「疑」和「信」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