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0, 2019

136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4)


136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4) 
2019.08.30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
1. 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2.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3.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4.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今談第四組 -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不背因果」 -  有大德說: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緣果報是自然法則,一旦果報現前,悔不當初。

慧淨法師說:佛教最基本的教法就是「因果」,什麼因果呢?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將來得到樂的果報,行惡將來得到苦的果報,簡而言之,就是善惡報應的因果。而且這個因緣果報,不只是今生今世而已,是貫通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完整的講,就是三世因果。相信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就是相信佛教,沒有這樣的相信就不是佛教信徒了。

        慧淨法師又說:修行人修行一定要有一個基礎,就是「深信因果」,因為有深刻的因果觀念,就會時刻檢點、注意自己的三業行為有沒有違背因果?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點點滴滴都有因果存在,這個因果律在宇宙中是絲毫不會差錯的,它的準確度比電腦還要精密準確。

我們起一個念頭看似無形無相,別人也看不到、聽不到、摸不著,但其實卻是非常有形相的,這個念頭當下就會反射出來,有一個無形的力量,比光速還要快的繞了整個大宇宙,然後又回歸到自己的身心上,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有它的因果。

更何況,起心動念雖然看不到、聽不到,卻是我們言語行為的根源、動力,一個念頭累積久了,就會有形無形地展現在言語上,甚至爆發在行動上。

Wednesday, August 28, 2019

136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3)


136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3) 
2019.08.28
智隨法師也教我們:不要做太能算計的人。他說:愛算計的人在生活中,很難得到平衡和滿足。反而會由于過多的算計引起對人對事的不滿和憤恨。常與別人鬧意見,分歧不斷,內心布滿了沖突。

愛算計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生活在具體的事物中不能自拔.習慣看眼前而不顧長遠。更嚴重的是,世上千千萬萬事,愛算計者並不只對某一件事算計,而是對所有事都習慣算計。太多的算計埋在心里,如此積累便是憂患。憂患中的人怎麼會有好日子過?

太能算計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難輕松地生活.往往還因為過分算計引來禍患,平添麻煩。太能算計的人,必然是一個經常注重陰暗面的人。他總在發現問題,發現錯誤,處處擔心,事事設防,內心總是灰色的。

太能算計的人,目光總是懷疑的。他常常把自己擺在世界的對立面,這實在是一種莫大的不幸。太能算計的人,骨子里還貪婪。擁有更多的想法,成為算計者揮之不去的念頭,象山一樣沉重地壓在心上。生命變得沒有彩色。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越聰明越好,越聰明越顯得自己為人處世的高明。聰明有大聰明與小聰明之分,糊塗亦有真糊塗、假糊涂之別。小事糊塗者,輕權勢、少功利、無煩惱,終成正果;大事糊塗者,朽木不可雕也。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得讓人不以為其聰明。聰明的人表面愚拙糊塗,實則內心清楚明白,這不是一種更為高明的處事藝術嗎?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情非要尋個究竟,有時也是不現實的。
多一點糊塗少一點計較,何嘗不是另一番開朗、超脫的生活風光呢?


Monday, August 26, 2019

136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2)


136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2) 
2019.08.26
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一書談及不計較」,云:不要說到佛陀,就是一些德行非常好的修行人,像上人,不管聽到誹謗、侮辱的話,還是恭敬的話,他的心始終是慈愛的,是憐憫對方的。

別人的話不可能傷害到他,他只會善意地理解、體貼對方,來化解問題。有毒的信息來了之後,就變成朵朵蓮花墜落下來,這是必然的。一般人就吸收了,中箭了,拔不出來了,因爲他沒有這種慈愛的心量。所以,魔王不可能傷害到佛陀,就像光一樣——黑暗撲過來,光自然就把它化解了。

如果你有一顆慈愛、柔軟、利益衆生的心,對方不管怎麽樣來,你都能够把他化掉。如果我們化不掉,最起碼能空得掉,過去了就完了;如果空不掉,就要躲得掉。如果化不掉,又空不掉,還躲不掉,對方來一句批評的語言,你馬上頂回去,這是自己充當靶子。這樣你來我往,無窮無盡,是非就沒完沒了,沒辦法收拾了。所以這個不計較非常非常好!俗話說:三天不開口,神仙難下手,只要你不計較,誰拿你也沒辦法。

又,另一位智隨法師也教我們:不要做太能算計的人。他說:凡是太聰明,太算計的人,都是很不幸的人,不要做太能算計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說過,凡是太聰明、太能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專家研究,算計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這些人感覺痛苦的時間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計的人多了許多倍。換句話說,他們雖然會算計,但卻沒有好日子。

一個太能算計的人,通常也是一個事事計較的人。無論他表面上多麼大方,他的內心深處都不會坦然。算計者本身首先已經使人失掉了平靜,掉在一事一物的糾纏里。而一個經常失去平靜的人,一般都會引起較嚴重的焦慮癥。一個常處在焦慮狀態中的人,不但談不上快樂,甚至是痛苦的。

Friday, August 23, 2019

136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1)


136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1) 
2019.08.23
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一書談及「不計較」,講述淨土宗俗諦:「計較他人。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云:不計較這三個字是非常妙的!

我第一次聽上人說:多一分計較,就多一分苦惱;少一分計較,就多一分自在。我聽了特別受用。一切的苦惱從計較而生,特別是人和人之間打交道,你不計較,他怎麽講都可以,不就行了嗎?

我小時候聽到母親說的一句話,對我的影響真的是一輩子的,現在才知道是《增廣賢文》裏面的一句話。她說: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就是說,如果有人來到你的面前說是非,說張家長、李家短,說誰好、誰不好,這個人就是搞是非的人,我們就不要聽他的。

如果我們心中有不平,出去到處講是非,是不是也是是非人呢?我們要是被別人說是搞是非的人,心中都不服氣,但其實要做到沒有是非,還是不容易的。可以講,我們或多或少都是是非人。

心中沒有是非的人,聽到是非,在他心中自然就消音了!他的心是一個消音器,是非一來到他這裏就吸收掉了,他絕對不可能再去轉播的。

佛陀成佛的時候,魔王來考驗、干擾佛陀。魔就對佛陀放射毒箭。這些箭一靠近釋迦牟尼佛都變成了蓮花,紛紛墜落。

很多人認爲這只是故事。其實這是必然的,不是故事。這是佛陀的威德、慈悲,自然産生的感應。

Wednesday, August 21, 2019

136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0)


136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0) 
2019.08.21
淨宗法師又説:我是越來越喜歡“平”這個字了。“平庸”不太好吧?平庸也很好,平凡、中庸。平庸表示此人沒有什麽能力。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啊。小草最平庸,沒有大樹的高聳偉岸,沒有鮮花的艷麗芬芳,但生命力一樣豐滿。

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身為平庸的一員,我們應該滿足,就是再怎麽立功、立德、立言的賢哲,也有平庸的一面,他們也不會厭嫌平庸。

不甘平庸者,必不能普遍。佛既遍一切處,自然也是不舍平庸的了。佛性、念佛、成佛,都是最平庸的,唯有我們這些不甘平庸的人給加了種種的偉大、不平庸的帽子,佛便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在佛菩薩本身都是“如是如是”,平平常常,沒什麽了不起。也就是平平庸庸。“平”者,平等,無高下分別;“庸”者,中庸,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

我們當然只是平凡、庸庸碌碌的人,但平平庸庸的人會念佛,則此平庸非彼平庸,從凡平庸入佛平庸矣。假如一開始便不甘平庸,要求奇好勝,探玄覓妙,便與佛菩薩沒有接口。

***
有兩句關於「不求人過」很好,一是對別人而言:攻人之過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好過高,當使其可從。換言之,好言相諫,要善巧方便;教人行善,要視其能力。
二是對自己而言: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已過,
樂道己善何如人善。換言之,喜歡聽别人過錯,不如檢查自己過失.喜歡跨自己優點,不如說别人善行。

Monday, August 19, 2019

136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9)


136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9) 
2019.08.19
續學習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談到「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的內容:

不計較,不猜疑,不戒防,不求人過,這些都是杜絕負面情緒的方法,要保持正面的思維。正面的思維很多,比如說耐煩、信任、質直等。

「耐煩」,別人說一件事情,平心靜氣地傾聽。耐煩,其實並沒有要人耐,耐是耐不住的。平心靜氣地聽他說,這就能夠有和。耐煩,寬容,對方有缺點,有不足,也是事實。如果不寬容他,去指責他,就不和;體諒他的處境,也觀察到自己有比不上他的地方,這樣來寬容,內心就有和。
「信任」就有和。往往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值得信任的,但是評價別人的時候,似乎沒有幾個值得信任。這不好,這會產生不和。要想到:別人跟我一樣,我並不比別人好多少。尤其在我們這個念佛團體,能夠進到我們這個團體的人,是阿彌陀佛召感來的,阿彌陀佛都篩選過好幾遍了,還不值得你信任啊?值得信任!值得信任並不是說沒有缺點、不會犯過失,也不是。如果你信任對方,他即使有過失,你和他談,他也能夠接受。你信任他,就會寬容他。不信任,當然就談不上寬容。
「質直」,就是說心很樸實,沒有猜忌,沒有預先定性,預先想到會怎麼樣,事情來了才去反應,該怎樣就怎樣,不做過多的延伸,不做過多的想像,這叫「質直」。質直無偽,這叫作「誠」。一般人所理解的誠是很淺的。誠,就是質直無偽的心,不挑別人的毛病,不看別人的過失,也不做過多的想像和猜測;甚至,當聽到對方哪裏不足的時候,千方百計要去為他迴旋。這樣的心就是質直的心,無偽的心。

Friday, August 16, 2019

136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8)

136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8) 
2019.08.16
續學習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談到「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的內容:

人得負面的東西放在心裏,有什麼好處!壞東西抱着緊緊不放,只能產生負面情緒。

人往往就是這麼顛倒,說別人不好反而願意聽,比如張三認為李四不好,你當張三的面說李四不好,張三就非常高興,「你真是我好朋友,你真了解我啊!李四非常不好啊!」

如果跟他說「李四其實也有優點的,其實他並不是這樣不好」,他馬上認為「非我同道」,轉身離開。

這就是沒有智慧,壞的當作好的,害的當作益的,惡的當作善的,凶的當作吉的。

我們要想和的話,首先要知道好歹,不知好歹的人能夠和嗎?負面情緒有很多,比如說急躁,人一急躁,內心能不能和?那就不和了。不急躁,很平靜,心裏就和。遇事不要急,事情有它本來的發展趨勢。

急躁說明你沒有智慧,說明你不會觀因緣,說明你不會隨順因緣,說明你很自我,很自負,覺得自己很高。不要這樣,要隨順因緣,很溫和、很平靜地去對待、處理。

***
        按:我們很多時介意別人怎樣看自己,並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但正因有此「我對你錯」的想法,令我們產生了敵友的對立關係,特別在團體當中處人處事方面,矛盾重重,彼此不和,或攪小圈子,各自為政,乃至離開團體,獨自念佛「修行」,如離群之雁,這是不當而且是危險的想法。

Wednesday, August 14, 2019

136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7)


136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7)
 2019.08.14
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談到「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特別針對我們在團體當中處人處事方面,岀現不和的時候,摘要如下:

我們在與人處事的時候,在團體當中,心中要能夠常保一團和氣。心中一團和氣,首先對我們的身體就非常有益。平和是養生的第一步。就像一棵樹,栽在一個地方,氣候不適宜,土壤水分也不適宜,太陽光又不照它,氣溫又非常低,所有的因素都不和;不和,它就要生病,它就萎縮,它慢慢就死掉了。如果土壤水分也適宜,空氣溫度也適宜,陽光也適宜,什麼都適宜,它就很和;一和,它就慢慢茁壯起來了。

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其實就像這棵樹。如果心中有和的話,它就很溫暖,慢慢就會生長起來。所以,「中」「和」很重要。常保一團和氣,你所行之處都是滿目春風。

怎樣保持一團和氣?第一點就是杜絕負面的情緒。

佛經說「眾生顛倒」,確實是這樣。負面情緒明明不好,但是幾乎都把它當作寶。

「他對我不好,所以我就要對他不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把仇恨放在心中,這樣好嗎?

「不然我是軟蛋,哪像人呢?」他以為這樣就是做人。這都是世間錯誤、顛倒的想法。負面情緒、嫉妒、仇恨、貪慾、憤懣、凶暴、不平、抱怨、指責……這些心理,他找出很多理由。

你安慰、開導他:「某某人吶,對方對你其實並不壞,他對你是很好的」,「不對!他對我就是不好!」他很堅持,要把不好的形象放在心裏。

Monday, August 12, 2019

135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6)


135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6) 
2019.08.12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談到「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時,説:

這是很大的德行。我們都是凡夫,都有過失,都有貪瞋癡。我們自己有過失的時候,很怕人家知道,因為羞於對人,更怕人家批評,我們因此也儘量不要去看人家的過失,曉得別人有什麼過失,也避而不談,甚至在心中將它忘掉。

當然,更不應去探求他人的過失、罪咎。如果能夠這樣,無形中自己的德行,也會有很大的增長。能夠這樣的人,自然不會去說是非,遇到是非之地,就會即刻離開,也不會去聽是非,更何況是加以傳播呢?!絕對不可能。

這一些格言法語,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但由於都是佛所說,或者是古聖先賢所講的。因此,對我們道德的提昇、心靈的昇華,都非常有幫助。大家相聚的時候,也可以互相談談自己對宗風內容的理解以及實踐的心得。

***
按:這是人的劣根性,包括互相猜忌,互揭對方的瘡疤等,最後彼此都受傷害,沒有勝利者。或許在某一次政治選舉,互求人過,互舉人罪,互揭人私,互爭人我,有一方「勝利」了,但雙方輸了人格,而參與投票選舉的民眾再一次受「蒙騙」,並受傷害。當知人不是完美的,有善有惡,我們隨喜讚嘆別人做的好事,乃至一點點;何必向別人揭私求過,自己豈不是更愚更惡嗎?

Friday, August 9, 2019

135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5)


135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5) 
2019.08.09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續云:

默契和人緣
還有 一個團體裡面,默契非常重要,團體運作是靠什麼?靠默契!有了默契的話,不用講,彼此都是互相理解的,雖然談不上心心相印,可是彼此的心都互相了解,這就是默契。
能夠這樣的話,在人群當中,就會有人緣,就會有好緣,就會獲得善緣。如果在群體當中,覺得自己沒有人緣,好像別人都冷落自己,這樣就要檢討自己,不要去指責或批評別人,為什麼?

正面及負面的思想和效應
這個就是以鏡為鑒的理論,眼前鏡子所顯現的,都是自己如實的相貌,不是鏡子故意產生的,所以反觀自省很重要。同時,凡事要往正面去想,不要往負面想。不管事情怎樣,都要往正面想,這樣就會帶來正面的效應。如果動不動就往負面想,即使是正面的,也會帶來負面的效應。

各安其位,化繁為簡
另外,團體中都會安排,各人相應的職位,所謂「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而分工合作,分層負責,所以大家只要安分守己,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就能夠像一部機器一樣。每個環節都能運作通暢,不管自己負責哪個層面的工作, 都要儘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舉重若輕,輕鬆以對。這樣自己輕鬆,別人也沒有壓力。

Wednesday, August 7, 2019

135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4)


135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4) 
2019.08.07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續云:

要彼此接納,互相包容,彼此體諒,互相關懷
在團體當中,我們是怎樣的為人,四周的人都看得清楚,所謂「日久見人心」,大家都會有公論的,所以應該儘量謙虛,接受他人的忠言。凡事也善於理解才不會錯解、誤解,而產生誤會,與眾相處要和合。如果不能合群,會帶給自己苦惱,也會帶給別人苦惱,更會帶給團體動盪不安。

除此之外,要彼此接納,互相包容,彼此體諒,互相關懷,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的救度,也就是講彌陀對我們的愛,彌陀對我們的包容。想想看,如果彌陀不愛我們,怎麼會救我們呢?如果彌陀不包容我們,我們怎麼可能被救度呢?

想想看,我們生生世世,乃至此生此世,我們的三業行為,過得了閻羅王這一關嗎?閻羅王會包容我們嗎?閻羅王不肯包容我們的。只有阿彌陀佛包容我們,不跟我們計較,而且還要來救我們。

我們如果體會到彌陀的愛有多深,我們對別人的愛也會有多深,我們如果體會到彌陀對我們的包容有多大,我們對別人的包容也會有多大。

一個人如果起情緒、心中不平了,感覺受委屈了這表示兩方面不足:一方面是對(機  法)沒有體會,以為自己是一個賢善,沒有過失的人,同時也沒有體會到彌陀的愛跟包容,另一方面是他初學這個法門,所以感受的深度還不夠。

Tuesday, August 6, 2019

135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3)


135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3) 
2019.08.05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續云:

別人誹謗我們,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惠
有句話:天下掉下來的禮物,往往是白白的送給我們,要去擁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還真不容易。沒有機會是遇不到的,禮物是什麼呢?就是消除我們的業障,增加我們的福德,訓練我們安忍一切逆緣。

佛陀說:別人誹謗我們,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惠。這種觀念,確實是顛覆一般人的思惟。人家誹謗我們,造成我們身心的苦惱,怎麼反而說是恩惠呢?一般人會因為誹謗而造成身心苦惱,可是我們是修行人,修行人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呢?

如果確實有其事,正好消我們的業,如果沒有的話,一方面是增加我們的福報,另一方面是讓我們修安忍、忍辱的機緣,這豈不是很大的恩惠?

曾經有一位學佛的婦女,受了別人的無根之謗,她聽到了反而很高興,因為那時候她兒子正要考試,她就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她的兒子。如果這位母親沒有學佛的話,可能就會氣得晚上睡不著覺了,所以修行人永遠不會怨天尤人: 唉呀!某某人對我這樣,某某人對我不公,其實沒有不公的事,天底下一切都是公平的,所受的往往都是恰如其分的。

依據我們過去世所累積的業因,今日自然應該受這種果報,所以說:「聞善則喜, 聞過則拜」。我們往往觀察不到自己的過患,必須要靠別人的提醒,別人好不容易觀察到了,而且跟我們提醒了,我們如果接受的話,豈不是就能夠如實的去改進,因為別人的提示,讓我們有改進的機會,使我們的品性 道德昇華,這豈不是要感謝對方,即使是對方誤會了,那也沒關係

Monday, August 5, 2019

135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2)


135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2) 
2019.08.02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續云:

少講話,無謂的話半句都嫌多
因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講它做什麼,善也是空,惡也是空,順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講出去做什麼,往往我們會跟旁邊的人說:某某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但是您千萬不要講出去,那個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說:某某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某某人告訴我的,但是你千萬不要講出去,你一個人知道就好。

這個人又跟他的另一個知心好友這樣講,是非就這樣一直不斷流熟竄,總之,不應講的事,即使是同床而眠的丈夫、太太,都不需要講了,更何況是其他的人呢?能守得住口,就能方便守得住心。口守不住的話,表示內心的翻滾太大,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少講話,無謂的話半句都嫌多。

善導大師往往都是獨來獨往的。為什麼?因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講閒話,但是不講閒話,並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顯示自己,鶴立雞群,獨立獨行。如果有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一個人也好,與大眾相處也好,都應該是和諧的,彼此有默契的。當然,如果是執事,有關公務或某些事情的提示叮嚀,這不是是非。我們應該謙卑接受,所謂「聞善則喜,聞過則拜」,這樣不僅能夠增長自己的福德,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

別人指出我們的不對,我們應該謙虛的接受,乃至是背後的誹謗,也要接受。 當然有些事情,若是應該說清楚的,應該解釋明白的,都應清楚平實的表達,可是如果難以說清楚,那就要甘心、平順、安然的來接受。

Sunday, August 4, 2019

135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1)


135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1) 
2019.07.31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續云:

言語往往是是非的來源,所以宗風裡面,對語言的提示就比較多,比如:不說、不聽、不傳、不較,相應於在佛陀所訂的五戒、十善當中,針對口業而訂的範圍也是最多的。所以,我們要不說是非,也不要訴苦,因為口業最容易犯罪犯過,也最容易消損自己的福報,增加自己的罪障。

我們既是身為修行人,應該以佛法作為自己起心動念的準則,而不應該還像沒有學佛前一樣,把以前的脾氣、個性帶到佛門來。要知道,自己的三千煩惱絲都已經剃掉了,所穿的是可讓三界眾生供養的福田衣,所以務必要常自省:我是不是還像以前那個使個性,動不動就起情緒,動不動就要發牢騷,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一樣。如果這樣的話,連修行人都稱不上了,更何況是出家人呢?

所以,沒事不要講話,半句話都已經嫌多了,何況講那麼多,講那麼久?凡是跟自己無關的事情,也一概不須知道。如果知道了,當然不可以講出去。想想看,講出去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講來講去都會變成是非,所謂「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以修行從不妄語開始,對於是非,儘量不看、不聽、不說、不傳,即使閒話也不要講,要惜話如金,守口如瓶。

在佛陀的時代,僧眾和合共住所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聖默然,也就是打坐修定,二是法談,也就是談論佛理,其他世俗的閒聊,在和合僧團之中是嚴格禁止的。

Saturday, August 3, 2019

135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0)


135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60) 
2019.07.29
聽過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談念佛人雖以念佛為主,但也要時刻觀心,心中起了情緒,易犯口業,當下就要心平氣和了。

慧淨上人說:如果心中起了情緒,起了不平、不滿、比較、計較、忿恨的心情,自己就要立刻觀照, 一旦有觀照的心,當下就心平氣和,就會回到正知正見正念,所以,修行不只是學問的事情,也就是說,學佛不只是佛理的事情,不只是佛教哲學的事情,而是要觀心,深入自己的第七識, 改變自己第八識的業障、果報。

之前曾講過的「靜中功夫十分,動中功夫才一分; 動中功夫十分,夢中功夫才一分」。所以,我們要時刻觀心。這樣講,是不是不用念佛了? 不是的!當然仍是要以念佛為主,只是說,當我們起心動念了,乃至情緒、脾氣、煩惱來了,就要立刻觀照。這是針對當下的起心動念,來自我調治的。至於平常,當然仍是念佛為主。

另外, 修行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呢?要從不妄語開始。不妄語,就是不隨便講話,不僅不講騙人的話,也不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團體之中,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女眾居多,俗話說:女眾往往是,雞腸鳥肚,而且長舌婦也好,姑六婆也好,都是在說女眾,可見女眾口業非常嚴重。

有時一句話可以交代的,卻講兩句三句,甚至講閒話,一講就是好幾十分鐘,  甚至半個鐘頭,一個鐘頭以上。情緒來了,向人訴苦,一說就是幾十分鐘,甚至幾個鐘頭,真的不愧是長舌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