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3)
2015.09.21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云:「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
先說《觀經》的「處別」, 佛陀在什麼地方說《觀經》呢?
根據《觀經》的序分,佛陀本在耆闍崛山說《妙法蓮華經》,忽感應韋提希夫人遙請,即攜同大目犍連及阿難兩位弟子,從耆闍崛山隱,至王宮出,分身而至王宮裏的囚室,說此《觀經》。
佛陀講經說法,幾乎全在殿堂,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上,場面偉大。《觀經》竟在監獄裏宣說,十分罕見,恐怕只此一會。相比其他任何經典,《觀經》的場面顯得異常冷清,只有目犍連及阿難兩位弟子,韋提希夫人等數人,沒有天龍護法、祥雲瑞光等相。究其因者,當知此經專為「五濁五苦」的娑婆惡世、穢土的生死凡夫而說。
及後由阿難尊者返回耆闍崛山後,向其他弟子重述釋尊在王宮囚室所說的《觀經》一遍。故此,善導大師判釋《觀經》有兩會,即「王宮會」及「耆闍會」,十分特別!
《觀經》的「處別」,亦配合應時
(時別)
備機
(機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