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8, 2015

7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6)

7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6)
2015.09.14
            釋尊講經說法,隨弟子問,觀機逗教,應時備機,但弟子多是聲聞聖眾,亦有菩薩,卻鮮有俗家凡夫提請求法,此因凡夫垢障業重,無由請法,連問都不懂去問,還說什麼解真實義、讀誦受持經典。

如今釋尊無問自說彌陀淨土法門,正是為凡夫而宣說究竟解脫,出離生死的方法,唯願佛滅後的濁世凡夫領受,得到真實大利。如《無量壽經》的「佛出本懷文」云:「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彌陀淨土法門是契時、契機、契理,專為我們佛滅後的濁世凡夫而說的究竟解脫,出離生死的法門,尤其是在《觀無量壽經》,釋尊把善惡凡夫的根機分成三輩九品,伺待機緣開示彌陀宏願,然後逐一引導他們悟入此既勝且易的「佛力救度」之淨土法門 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觀經》多次提及「佛滅後的濁世凡夫」,但有人卻以高深玄妙的大乘菩薩教義,令一般善惡凡夫難以信受,或有人作出艱澀繁鎖的學術研究,反而不能顯彰兩位世尊救度眾生的悲願。善導大師力排眾議,卻以平常踏實玄妙的方法演譯《觀經》,令一般善惡凡夫信心歡喜,領受要法;又以淺易普及的方法,令一般善惡凡夫仰信佛力救度,和感恩世尊救度眾生的悲願。善導大師不愧為淨土宗的宗祖。

Friday, September 25, 2015

7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5)

7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5)
2015.09.25
佛陀說《觀經》的利益何在?修習彌陀淨土法門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願生彌陀淨土。念佛利益不在於人天福報,也不求身心清淨,只求得生彌陀淨土。

釋尊「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故此,善導大師在第九「真身觀」釋時,說《觀經》的利益時:「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換言之,《觀經》有顯、隱兩種利益,一是從定散二善入手,迴向發願而得生,是顯義;另一是從念佛名號而得生,這是隱義。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結尾﹝「利益分」釋﹞時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顯、隱兩種利益比較下,釋迦世尊雖說定散兩門之往生淨土的利益,但釋尊望彌陀世尊的本願,他個人的意思、意願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最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得往生淨土的利益。

不斷煩惱的凡夫,只要一心願生,專稱佛名,即可乘佛願力,得生彌陀的無為涅槃界 極樂世界,簡直不可思議,故釋尊在淨土三經稱此利益為「利」、「大利」、「真實之利」。


這一段法語實是淨土法門的宗旨,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與結論。是為《觀經》的「利益別」。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15

75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4)

75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4)
2015.09.23
佛陀在什麼時候說《觀經》呢?根據《觀經》的序分,應在說《妙法蓮華經》的同時,即在《無量壽經》之前,《阿彌陀經》之後,約在「涅槃法華時」,即佛入滅前八年左右。

此經雖為佛在世時的韋提希夫人而說,但佛陀及韋提希夫人卻多次指明,此經乃針對佛滅後未來世眾生而說,尤其是末法、乃至滅法時期的罪苦眾生。

又知當時被幽禁的韋提希夫人面對家庭倫常慘劇,忍受人生最苦的悲痛,憂悲苦惱,痛心欲絕,已經萬念俱灰,早已生無可戀。在此臨命終時,未斷煩惱的凡夫欲求生無憂惱處,清淨業處,乃至彌陀淨土,臨時抱佛腳,恐怕時機未備,太遲了!?

佛陀對什麼機而說《觀經》呢?《觀經》有兩個當機眾,一為成為階下囚的韋提希皇后,另一為阿難尊者。佛陀在《觀經》不下一次指稱韋提希是凡夫,而韋提希亦多番回應佛陀,自認是凡夫,所以常以代表「佛滅後未來世一切凡夫」的身份向佛陀提問,而佛陀提點「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日後結集此經時要特別注意,《觀經》是為凡夫而說。

善導大師引《觀經》的十段經文,力證《觀經》專為凡夫而說,不干大小聖者。容後再說是為《觀經》的「對機別」。


Monday, September 21, 2015

7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 (13)

7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九 - 專為凡夫(13)
2015.09.21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云:「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

先說《觀經》的「處別」,      佛陀在什麼地方說《觀經》呢?

根據《觀經》的序分,佛陀本在耆闍崛山說《妙法蓮華經》,忽感應韋提希夫人遙請,即攜同大目犍連及阿難兩位弟子,從耆闍崛山隱,至王宮出,分身而至王宮裏的囚室,說此《觀經》。

佛陀講經說法,幾乎全在殿堂,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上,場面偉大。《觀經》竟在監獄裏宣說,十分罕見,恐怕只此一會。相比其他任何經典,《觀經》場面顯得異常冷清,只有目犍連及阿難兩位弟子,韋提希夫人等數人,沒有天龍護法、祥雲瑞光等相。究其因者,當知此經專為「五濁五苦」的娑婆惡世、穢土的生死凡夫而說。

及後由阿難尊者返回耆闍崛山後,向其他弟子重述釋尊在王宮囚室所說的《觀經》一遍。故此,善導大師判釋《觀經》有兩會,即「王宮會」及「耆闍會」,十分特別!


《觀經》的「處別」,亦配合應時 (時別) 備機 (機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