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 2020

1472「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三

1472「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三 
2020.05.01
看了一篇蓮友自述來修習淨土法門的經驗和心得,整理如下:

1. 依傳承一門深入
在傳承的系統中,內容雖廣,未必消化得來,但要抓緊其根本 -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根本的東西抓住了,很多疑問自然解決,不會自亂陣腳,看其他有關於淨土的一些詮釋,心裡自然很清楚各家各派在說什麼。就算跟別人講淨土法門,只要環繞第十八願來演釋,自然 不乖法本
又,只要依傳承來學,念佛就一定會專,因為傳承祖師們都是一心專念無量壽佛名,如《無量壽經》言。念佛時間長,念佛多了,就自然對往生淨土產生信心,是由行漸漸入信的,所謂就行立信 ;也有人由聽聞和學習淨土宗教理,才慢慢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的。

2. 學習心態很重要
學習的目的越單純越好,是為了自己能往生淨土而學習,要先把自己的疑惑弄個明白,否則潛在的疑惑翻起時,隨時會顛覆所有的信心,因此自己必須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本願名號功德力的救度,今生決定成就得生淨土,才可能說幫助他人了生脱死,包括助念等,所謂 自信教人信

3.聞法要有殷重心
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和自己先前的見解相礙時,要先放下人我的情見,看看自信教人信善知識是怎樣引經論典地來闡述觀點的,為什麼這麼說,就是一時接受不了,可以慢慢消化,但不會懷疑善知識。

最後感言: 我個人在摸索人生解脫之路,作出很多次抉擇,在諸多善法中,我捨世間法,取出世間法;在諸多宗教中,我揀取佛教;在佛教諸多的宗派中,我在別無他選的情況下,我只好選了淨土法門;但更微妙的是,我遇上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讓我作出最後、最終的一次決定,捨「自他二力」的淨土「要門」,而取「全仗他力」的淨土「弘願」,踏上回彌陀之家的白道上!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緣在極樂世界見!

Wednesday, April 29, 2020

1471「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二


1471「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二
2020.04.29
        很多人雖然學佛修行很多年,但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不曉得人生的去處在那裡;不曉得永恆的歸處在那裡。 

        淨土宗直接指出我們永恆的歸處,就是阿彌陀佛居住的極樂世界,是最安穩、最究竟的永恆的歸處,那裡是成佛的境界。直接了當、明確的舉出這樣的歸處,不然修學其他的法門還不曉得(有這樣)一個歸處。   這在宗名就已經顯出了,歸處就是極樂世界、彌陀淨土。

        還有,淨土宗明確地顯示:這是他力的法門、容易的易行道,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戒、定、慧去斷除貪、瞋、痴,所以是很容易做得到的。    如果沒有彌陀的佛力可靠,必須完全靠自力,那我們就要絕望、痛苦了。

        佛教是什麼意思?佛教就是成佛的宗教。如果佛教不是為了教導眾生成佛,或學佛修行不想成佛,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佛教簡單的定義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授的教法;同時也是顯示佛性的教、同時也是成佛的教。

          所以,佛教目的就是要讓所有的眾生都成佛。能夠讓所有的眾生都成佛的,也就是淨土法門。在末法惡世,一個流轉六道生死凡夫,不管他怎麼樣的根機猛利,依其他的法門恐難成佛!說真的,根本是不可能啊!

        佛教各宗各派各個法門,都是自力法門。可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持戒、修定、修慧,通通都困難,障礙。唯有修學淨土法門才能在今生今世,達成佛教成佛之目的。可以說,淨土法門是一世圓滿的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

Monday, April 27, 2020

1470「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一


1470「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一
2020.04.27
2000 年佛誕日 (四月初八) 開始, 不經不覺我已寫了每周法語(Weekly Message) 凡二十年,是擱筆作結的時刻了。

        二十年來,與大家分享我對佛教的探索,體會和經驗,感謝大家的容忍和耐性。個人來說,我透過寫作的過程,磨練自己多思考,並寫讀書報告,與眾人分享,獲益良多,感謝素玉師兄的普陀山之旅,成就此因緣。

         1989 年佛誕日,我受三皈,轉眼間已超過30 年。這是一個奇妙的旅程。從「佛學」入手,欲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進而「信佛」,受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所感化。成為佛弟子後,我想「學佛」- 學做佛,永離生死,最終成佛,得大安樂,得大自在。但怎樣做,才成佛呢?10年前,我終於找到門徑了,就是淨土宗,全名共十一字:今生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

        記得早期的一篇「每周法語」,我談到佛教的終極思想的時候,羅列出三十多個名相,如真如、實相、自性、本心、涅槃、法界、如來藏等,試圖以不同方面去演譯佛教最終追求的東西,偏偏我卻漏了一個非常重要、最根本的「命根子」 - 名號。

        什麼是「名號」?就是萬德完備的六字洪名 - 南無阿彌陀佛!相比三十多個抽象的「終極」名相,「名號」是可見、可聞、可說、可寫、可稱、可念的,是釋迦牟尼佛特別告訴我等凡夫生命的歸宿,惠以我等凡夫真實的利益。

Friday, April 24, 2020

146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6)


146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6) 
2020.04.24
        這是我們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的最後一篇,引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的文章,分三個方面來看淨土宗《宗風•俗諦》的重要性:(一)淨土宗宗風俗諦;(二)淨土宗宗門規矩;(三)念佛人行為準則。上文已談過前兩個方面,今續談第三個方面。

(三)念佛人行為準則
        有人說“我念南無阿彌陀佛了,佛祖怎麼還不保佑我呀?我人際關係怎麼還這麼糟,還是過得這麼苦苦惱惱呢?”不是佛祖不保佑你,是你不知道“處世之道”。

        那這樣能不能往生呢?這樣也是能往生的。只要你專修唸佛,願意往生,也是能往生的。不過,一輩子過得很苦惱。

        如果能隨順《宗風•俗諦》的內容,稍稍規範自己、約束自己來奉行它,哪怕你行到一寸,你前面就會開闊不止一丈、十丈,可能是一百丈,甚至多少里都能開闊出來——心地寬一點,世界寬一片。

        《俗諦》內容非常實際,對我們個人,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團體,對我們的法門,都非常重要,非常有幫助。

        可能有人認為“只要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這話是不錯,但如果對於俗諦方面一點點都沒有感受,一點點也不奉行的話,那在團體當中也不能和合,個人居住也會很苦惱。
       

Wednesday, April 22, 2020

146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5)


146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5) 
2020.04.22
(二)淨土宗宗門規矩

           淨土宗宗風的確立,可以講是一件大事。真淨土宗宗風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真諦,二是俗諦。一個宗派,一定是有真諦和俗諦。我們每天所誦念思維的是《宗風•俗諦》的內容。“真諦”和“俗諦”是什麼意思呢?

        真諦,就是指出世間的真理;俗諦,就是指世間真理。以我們淨土宗來講,真諦就是“往生之道”,俗諦就是“處世之道”。

        我們弘願寺所印的書,封底都會有四句淨土宗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這就是真諦。

        淨土三經、祖師所遺留下來的著作,也主要是開示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們平常講經說法、開示的內容,也多數是以真諦為主的。

        有關俗諦這一方面,《大經》「三毒五惡」段、《觀經》「三福」都有涉及,但總體上以淨土三經、祖師的著作來說,內容比較少一些。慧淨上人把相關的內容,契合我們法門特點,編製成為淨土宗的《宗風•俗諦》。

        一個念佛人,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人,有家庭,有單位,有朋友,有同事,會遇到種種的人和事。應該怎樣來處理這些人和事?有時候就覺得很為難,也不知道該如何做,這是一門大學問。

        “處世之道”,它裡面有“道”。講“諦”,講“道”,都是真理。順著“諦”,順著“道”,也就是順著真理去做的話,就會順利,就會有幸福,就會感到很安樂;如果不順“道”,不順著真理去做,那就一定不順利,也一定不幸,也一定苦惱。

Monday, April 20, 2020

146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4)


146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4) 
2020.04.20
這是我們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的最後一篇文章,引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的文章,分三個方面來看淨土宗《宗風•俗諦》的重要性:(一)淨土宗宗風俗諦;(二)淨土宗宗門規矩;(三)念佛人行為準則。

(一)淨土宗宗風俗諦
        我們所修學的是淨土宗。淨土宗是唐朝善導大師創立的;雖然說在唐朝就創立了,其實我們今天來修學,還如同新的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宋、元、明、清這一千多年來,善導大師的這一法脈在中國幾乎是失傳的,著作沒有遺留下來。

        所以,我們今天能讀到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從教理的理論基礎,到對我們的認定、對往生淨土的行法和利益的闡釋等等,所展現出來的深廣內容,幾乎是全新的。可說千年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我們今天來學習淨土宗,既是舊的,也是新的。這樣一個宗派,它能展現出怎樣的風氣,這就是所謂“宗風”。宗風,就是一個宗派的風氣。

        家有家風,民有民風,寫文章有文風,辦道場有道風。“風”也好,“氣”也好,其實是看不見的。雖然看不見、抓不著,但是,能明顯地感受到。一個人很有風度,很有氣質,其他人會不知不覺被吸引。

        到民風淳樸的地方,我們也會心地柔和、淳樸起來;在人人相從、相習成風之下,個人很難抵禦、不受感染,所謂“入鄉隨俗”。

        宗風,就是一個宗派形成的一種特定風氣。這種風氣一旦確定,一旦形成,那麼,只要接觸到這個宗派,人們就有一種明顯的感覺、感受,甚至潛移默化當中就被陶冶、感化。

Friday, April 17, 2020

146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3)


146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3) 
2020.04.17
慧淨法師續解答了一些實際的問題,如下:每個人的內心,如果是無諍的、平靜的,那團體裡面就不需要什麼獎懲條文, 也不需要什麼規矩,自然就會和諧。所以希望大家由內而外都能夠無諍、平靜、和諧、和樂。

有一句話說:與人無諍,於事無求。要內心無諍,就是要有這種態度。對任何事情、語言,都要有一種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是,是,好,好,對,對,謝謝,謝謝。日本話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素直、素樸,以一種直接接受的心。

直樸心與誠心
人家講什麼就嗨、是的、對對、謝謝,希望大家也能培養這種的心,直接的,當下的,去領受、接受、承受,不要加以轉彎的考量,解釋看法。每個人能夠這樣的話,那這個團體也會是和諧的、和樂的,而且人格、心境都會提昇,也會帶來福報,這樣的心,也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誠」。

「誠」非常的重要。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誠,便是虛妄,沒有彼此存在的價值。一個誠心的人不會懷疑人家,也不會計較人家。一個誠心的人,凡事會直心來接納,所以誠心是直樸的心。

對一個修行人來講,「誠」是非常重要的。有誠心、直樸的心,就會減少衝突,衝突減少就不會引生業障,不引生業障就能增加福德,所以直樸的心與誠心,就好像嬰兒純樸的心,他沒有大人的那種是非、利益、計較、爭奪的心,也因此,在道家修煉上,也很重視像嬰兒那樣的直樸之心。

Wednesday, April 15, 2020

146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2)


146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2) 
2020.04.15
慧淨法師續解答了一些實際的問題,如下:

既然是為了修行,首先就是內心要平和、平靜、安穩、無諍,展現在外的,也是穩重的、穩定的、平和的。這方面大家應該都能自我要求,我比較不會訂出某一種規矩,甚或有獎、有懲,這也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內心,自動自發,自我要求。

不過,由於畢竟我們都是凡夫,具足貪瞋癡慢,尤其在社會上久了,難免習久成性,積習難改,因此就訂了宗風俗諦,讓大家背誦思惟。我們學佛所接觸的,都是大聖佛陀的金言玉語,如果能夠將這些思惟放在心中,從這些佛言祖語來自我熏染,轉化習氣,調柔個性。

這樣氣質、相貌、舉止、語言、命運都會轉變,甚而將這些金言玉語,作為自己的生命,落實到生活中,時刻警惕在當下。所以,對於一個真發心修行的人來講,應該是不會等待規矩,等種種要求才想調整自己的,只是說因為是凡夫習性難改,因此多少需要有一些規範「宗風(二)俗諦」,就是我們這裡的規範。

再者,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龍樹菩薩以「乘船則樂」來形容,順風揚帆,又可以欣賞外景,輕鬆愜意,跟一般自力的修行,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如龍樹菩薩所講是安樂的「乘船則樂」,大家過著快樂的念佛人的生活。但也不能因為是易行道、安樂門,所以就放縱了。

當然不只是出家眾,在家眾也可以,只要是相應於我們這個法門,而個性是無諍、平靜,能夠與眾和合。這樣的人都可以住進去,安心念佛。  

Monday, April 13, 2020

146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1)


146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1) 
2020.04.13
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解答了一些實際的問題,如下:

問:有人反應說,道場裡面非常自由,但卻缺少了規範以及獎懲。因為自己擔任執事的關係,平日於事務上,有較多機會接觸上人,知道上人的教導,看似沒有固定的軌則,但是其實對於僧眾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是有高標準的規範精神在其中的,可是這部分不知如何傳達或展現。

答:我們道場位於都是公寓中,是社區型的念佛會,附近有左鄰右舍,跟一般山林道場,平常較少和信眾或社會人士,面對面接觸是不同的。我也曾輾轉聽到有少來道場,甚或在其他教團學習的,某位以前的同修反應   說我們這裡的念佛人,有的威儀還要改進。

面對這樣的評論,首先我們就要先檢討,因為很多事情,我們自己是看不到的,尤其了解自己這件事,往往是要假藉外境,來當作我們的鏡子。因此,包括我自己,希望大家言語舉止,儘量的安詳穩重。

所以,詳是言字旁,顯示內心所展現出來的言語舉止,是安詳的。學佛本來就是為了解脫,所以內心應該是向善、向上、向淨的。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心中就應該清楚明瞭,是為了修行而來,而修行也一定是有自我的要求,而不用等待外面用某種嚴格的,或是某一種制度來規範。

所以,一個真正發心學佛的人,很自然的,他應該會有自我要求,讓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安詳的、穩重的、不虛浮的、不粗暴的。所以,如果有人說我們威儀不足,對一個佛弟子來講,不管是在家眾或出家眾,應該感到很慚愧。

Friday, April 10, 2020

146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0)


146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0) 
2020.04.10
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談到:

第四條: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為什麼?因為謙就會補助他,就會給他好處。這個就是天道虧盈益謙,就是謙受益。感恩,可以說是一切德行的來源。感父母的恩,感師長的恩,感善知識的恩,簡要的說,就是凡事感恩。

總之,一個團體尤其是道場,它的生命就是法住在道場的住眾,也都必須要有法。如果住眾有人沒有法,他就會跟道場不相應,而道場如果沒有法,對方即使來了,也一定不相應,一定會離開!

大家在真諦上,也就是往生之道、淨土法義,以及俗諦上,也就是處世之道,不管是自己深入也好,或者相互切磋也好,這樣法就能夠更深入,總之道場要有法,自己也要有法。

*謙,是俗諦的核心思想。慧淨上人經常勉勵我們,多看修身養性的好文章,應該每隔一段時間就複習一下,所謂「多聞熏習」。如果不多聞熏習,就不可能有所進展,就難以有成就。

好的道理,我們看了,聽了,當下種子,就進入我們阿賴耶識的田地當中。可是,這田地如果有土太硬,水分少,沒有養分,沒有肥料  ,陽光又不充足,這顆種子就不能發芽,時常溫習、複習,對於我們維持土地的鬆軟,使其有水分、養分、養光,這樣它才容易發芽,乃至快速的開花結果。這些可增長我們人格道德的生命。

有關法義的文章要多聞熏習,也要多聞熏習,自然就會融為骨髓,化成個性。

Wednesday, April 8, 2020

146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9)


146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9) 
2020.04.08
接下來,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談到:

第三條: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天道,就是因果之道。盈在這裡,是指驕慢、自滿、自負、貢高我慢、不夠謙卑。謙卑的人,會為自己帶來福報,也就是如《易經》說的「謙受益、滿招損」。

天道是一種因果,同時也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有能力的人要為沒有能力的人付出,我有多餘的,他有不足的,我就拿出我多餘的來補他的不足,所以,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因為天生萬物都是平等的,天愛護萬物,也是平等的。
我們體會天之道,就會把自己多餘的奉獻出來,如果自己多餘的不奉獻出來的話,天道因果自自然然的就會減損他的福報,所謂富不過三代,可是如果他人夠把他多餘的拿出來的話,富就會過三代,也會增加他未來世的福報,所以,天道也好,地道也好,都是因果之道。

地道變盈流謙 - 「變盈流謙」與「虧盈益謙」,其實也是一樣的

鬼神害盈福謙 - 意思是鬼神敬重謙卑有德的人,而鄙視驕慢自負,凡事不平不滿,爭強鬥勝的人。

人道惡盈好謙 - 人間也是一樣,驕慢的人,我們也不可能很敬重,他會認為他過於高慢,而謙卑的人,我們就會讚歎他說,這個人很謙卑,很謙虛,很謙遜,心懷恭敬。

所以接下來第四條就引用了了凡四訓所說的
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Monday, April 6, 2020

146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8)


146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8) 
2020.04.06
繼續學習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

第二條:諉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眾人事,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如下:

我們是佛教徒,都是為了學佛修行,都希望自己今生今世能夠超凡入聖。當然,以禪宗來講,這一些都是枝末的,根本的在於明心見性,在於無我,也沒有所謂「諉罪掠功,掩罪誇功,讓美歸功,分怨共過」,如果還有那種念頭,就還是凡夫。

沒有這樣的人,也沒有這樣的對象。這是禪宗。可是那是難行道,我們做不到,所以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從讓美歸功、從分怨共過開始。能這樣的話,這個人真的是非常的謙卑、非常的柔和、非常的無諍,甚至接近無我。

那樣反而是增長自己的功德,就是一般所講的吃虧,就是佔便宜。有一句話說,「人虧天補」,也就是說自己雖然吃虧了,但是天會補給我們。我們吃虧一分,天會補給我們兩分或十分。所以,我們是佔了便宜而不是吃虧。

如果了解這個道理,就凡事肯吃虧,凡事不計較,凡事肯為對方設想。為什麼?因為這會增加我們的福報,天也就是因果。因果會加倍償還給我們,甚至獲得十方諸佛的歡喜,龍天護法的擁護。

*按:就念佛往生人來說,既已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對世間的一切事的功過、得失、成敗,皆歸向阿彌陀佛。換言之,是功、是得、是成,則一切榮耀歸於阿彌陀佛;是過,是失、是敗,亦要仰謝佛恩,感恩阿彌陀佛給予最好的安排!

勞謙善讓,是修習普賢之德。

Friday, April 3, 2020

146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7)


146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7) 
2020.04.03
續談智隨法師題為「給學佛人生活方面的三個建議」一文,談到「生活簡單樸實,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當」:

真報佛恩就是體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是喊口號,不是高高在上的:“要去弘法利生,要去廣度眾生”,這些大話都不用講。

我們就實實在在地,點點滴滴地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做起,從我們的身邊做起,我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我不能做的,就默默無聞地念佛也一樣,也沒有愧對阿彌陀佛。

我們能夠老實念佛、安心念佛,也就首先算是對得起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很歡喜,阿彌陀佛很讚嘆,十方諸佛都護念。然後,如果還能夠影響別人念佛,勸別人念佛,阿彌陀佛當然也歡喜。

這就是我們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有的一些行為——怎麽去報謝佛恩,怎麽去感恩念佛。

大致就講這麽一點,其他就靠我們自己去做了。        *頂禮智隨法師!

        接下來,學習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

第二條:諉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眾人事,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如果時刻反省這四點,檢討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人,就會引起自己的慚愧和柔軟的心,這樣彼此相處,雖然不一定融洽,但一定是和諧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讓美歸功給對方,而有過失大家也都彼此分擔,也就是說好事給他人,壞事向自己。一個團體,或者是兩個人相處,如果有這種心,這兩個人一定沒有爭吵。這個團體也必定和合無諍的。

Wednesday, April 1, 2020

145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6)


145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6) 
2020.04.01
續談智隨法師題為「給學佛人生活方面的三個建議」一文,談到「生活簡單樸實,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當」:

我們以為有錢人過得好,他出門就是汽車啦,飛機啦,是很好啊,但是他內心的恐懼是我們看不到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生活簡單,要樸實,要自然。我們有多大的本事就過怎樣的生活。無論在哪裏我們都趾高氣揚的,念著佛走在大街上不會覺得我很寒酸、貧窮落後。

你看出家人窮,叫“貧僧”,出門只有三衣一缽,其他什麽都沒有,可是照樣過得坦蕩蕩的。生活是要靠我們的內心與精神力量來生活,不是靠外在的物質來妝點。

“語言誠懇和藹”,我們講話要真誠,不能欺騙,不能虛偽,既不誇大也不縮小,要真實,要和藹,不趾高氣揚,不能高高在上的,不要有盛氣淩人的氣勢,不要對人頤指氣使,人與人之間要和平相處。以佛法那種眾生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恭敬的心與人相處。

第三點就是“威儀安詳穩重”。威儀就是平時的行為舉止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到哪裏都讓人家很尊重。我們自己穩重,別人才會尊重你;我們自己輕浮,做事不安穩,走到哪裏都讓人看著不舒服,那自然也不能影響他人。

當然威儀安詳穩重,對出家人要求的就比較多。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點點滴滴都要註意。

我們出家人作為人天師表——人天的導師,走到哪裏居士都要恭敬你,“哎呀,師父,師父請開示!”那麽,我們的威儀、言語就更重要了。我們的一舉一動別人都會關註,哪怕你是無意的,人家也都看在眼裏。

Monday, March 30, 2020

145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5)


145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65) 
2020.03.30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七至十條,按慧淨上人的說法,此四條主要針對出家眾,但當然泛指僧團,包括在家的弟子,故此適用於佛教徒。智隨法師曾撰文,題為「給學佛人生活方面的三個建議」,談到「生活簡單樸實,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當」,如下:

生活簡單樸實”,生活不要追求奢華,不要去攀高比富,要過得很簡單樸實。煩惱是在攀比當中產生、增長起來的。生活過得簡單樸實的人,煩惱自然就會很少。很多人問:「師父,煩惱多啊,怎麽辦啊?」

我們自己放不下貪嗔癡,放不下世間的這些東西,就自然會煩惱啊!那誰也沒辦法,佛也沒辦法。我們自己過得簡單樸實一點,有飯吃,有衣穿,有一張床睡,就夠了。在這個世間,什麽人的日子過得最好呢?吃飯吃得香,睡覺睡得香,念佛念得好,這種日子就最好過。

我們如果有再多的錢財,吃到口裏飯菜卻不覺得香,吃到廟裏的飯菜覺得不好吃;有再多的床,躺在上面卻睡不著,那種日子就很難熬了。人活在世間,生活過得簡單樸實,走到哪裏都能睡,走到哪裏都能吃,這樣的人是最容易滿足的,是最好的人生。

人在世間要生活簡單樸實,簡單樸實才身安心安,這才是人生。人如果有了錢,有了地位,這個人卻過得很痛苦,那就沒有意義了。錢財地位是妝點我們的生活,而不是擾亂我們生活的。我們很多人已經顛倒了,人成了財物的奴隸,成天就是個守財奴,天天數錢。人的身心狀況被完全奴化了,被物質奴化成一個奴隸了。我們現在都在講做主人,恰恰相反,都已經不知道怎麽做主人了,都成了錢財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