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18

1263淨土宗宗風略釋 (70)

1263淨土宗宗風略釋 (70) 
2018.12.31
佛教有句話說:「行由解起,行起解絕。」

慧淨上人解釋說:好比走一條路,在還沒有走之前,先了解地圖、說明書;一旦車子上路了,不必右手抓方向盤,左手又拿地圖,就直接開車上路,這個就是「行由解起,行起解絕」。

因為佛教重在信仰和實踐,而不在於作學問、講理論,或單單只是研究學術而已。所謂「藉教觀心」、「依教奉行」,如果研究佛學而不藉教觀心、依教奉行,等於是一種學術性的討論或研究,則只是一門哲學而已,不能稱之為宗教。

佛教裏面,尤其淨土宗更是實踐的法門(行門),而不是講學問的法門(解門)。即使我們有淨土三經,以及祖師論著等依據傳承,但這都不是目的;甚至我們有出版好幾十本書,也不是目的,這都是一種前方便,也就是預備教育。

所以,方便與真實、手段和目的,必須有所取捨。我們這個法門,需要探討理論時,也無妨多探討,但最後還是在於實踐。

慧淨上人又說:信仰對我們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們的生命。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心靈,他的日常生活,都是為這個信仰而活,都是融入這個信仰當中的,所以,他最有興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開口閉口,都會談到他的信仰。


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談得來嗎?一定談不來。基督教有一句話說「信不同,不同負一軛」;孔子也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如果不是同門,我們就不要去親近。是故,對一般人尚且不輕易佈教,何況是非同門的人!甚至還要引導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響就很難得了!

Friday, December 28, 2018

1262淨土宗宗風略釋 (69)

1262淨土宗宗風略釋 (69) 
2018.12.28
我探討淨土法門的第一個錯誤,就是違背了「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本來,淨土法門的正依經論就是「三經一論」,至於旁依的經典,釋迦牟尼佛一生之間,講經說法,有關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經典,就有兩百多部,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可見這個法門的學術是很豐富的。

我當時卻想著博覽群書,會通諸經,弄一套完整、無懈可擊的理論體系,好讓自己和有緣往生人安心念佛。回想起來,我是自視過高,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真要佛前懺悔!何況,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 彌陀救度法。修習淨土法門要謙敬聞奉行,要聴話,隨順。

慧淨上人在宗風言:「不純學術而信仰化」,並不是反對「學術」,而是反對「學術化」。為什麼?既然不學術而信仰化,就表示是要信仰化,而不是要學術化,有學術而不以學術化為目的,它始終是要導歸於信仰。所以它不是以學術為目的,而是要以信仰為目的,不管我們有沒有學術,始終都要歸於信仰。

即使有學術,但人到了臨終的時候,有再豐厚的學問,再深入的經藏,都要擱一邊,一生所擁有的包括財富、地位、名聲、權勢,還有學位、學問,都產生不了作用。甚至我們一生的修身養性,到臨終都沒有力量,沒辦法讓我們依靠這些了脫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到最後就是靠我們所信仰的,即善導大師所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也就是我們宗風裏面所講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念佛就是我們的學問,就是我們的智慧。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是無諍念佛、老實念佛,也就是「不純學術而信仰化」。到最後,歸入信仰,信仰才是他的目標、他的目的、他所盼望的,他要歸趣的地方。

Thursday, December 27, 2018

1261淨土宗宗風略釋 (68)

1261淨土宗宗風略釋 (68) 
2018.12.26
當我較全面和深入了解淨土宗,才得知淨土宗通宗通教,既是權巧方便,又是真實圓頓,境界甚深微妙,功德希有殊勝,意義深遠廣大,不只念佛咁簡單!我亦開始對其他人表明自己所選修的法門 - 淨土宗。但仍未積極和具體行動可言。

但怎樣修淨土法門?我仍沒有什麽頭緒,枉論付諸行動。有時,我覺得對淨土宗的理解簡單化,一味念佛嗎?日念夜念嗎?但自己似乎尚未有這種熱忱!?又覺得這樣念佛很「宗教化」。

有時,我又覺得對淨土宗的理解複雜化,以華嚴、天台、唯識、禪宗等理論套入淨土宗,闡釋淨土的理念,例如《阿彌陀經》的一句「一心不亂」,是否做到「理一心,事一心」才行,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為很多修淨土者設下重重門檻。如此種種,反而令我疑惑起來,心想:究竟仗「他力」而「易行」的淨土宗,是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

事實上,我曾與一些自認修淨土的佛友交談,也感到上述問題直接地影响不少真正修學淨土宗的佛弟子們之信願。結果,明明淨土宗是「易行道」,變成難易參半,甚至「難行道」,令人修起來事倍功半,似乎有違彌陀接引十方眾生的本懷。

        我漸漸地覺得,有必要再深入和更全面認識淨土宗。我打算以淨土宗的「三經一論」為主,以淨土宗祖師大德的註疏為輔,尤其是專修淨土宗,如曇鸞、善導、印光等等,再以其他專修淨土宗法師的註解、論述等為參考。從淨土教的概論,配合其歷史的發展,希望可以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根器去修學之法門。

Monday, December 24, 2018

1260 淨土宗宗風略釋 (67)


1260 淨土宗宗風略釋 (67)
2018.12.24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所述: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
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自已在佛教浸淫三十年,也曾經歷如上的情況。

記得在1991年我參加佛教青年會舉辦的佛學班,畢業時作了一篇自選「論文」,題目是「淺談淨土」。概說淨土宗的發展和境况,淨土宗的特色、修持等等,拉拉雜雜,湊合成文,最後的結語還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竟會「勸信」,勉勵大家,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但自己卻從沒有把此法門放在心裏。或許,如印光大師所說,自鳴「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

         真的,我自己學佛初期,對念佛拜懺等佛事的興趣不大,祇是隨喜參加而已。反而多花時間研究唯識、般若、禪修等經典和論著,及少許行持。談到修行方面,則自圓其說什麼「在日常生活中修」!

及至1998,我遇上機緣,為加拿大東蓮覺苑編寫「佛門」網站,介紹中國佛教十大宗派時,搜集有關淨土宗的資料,並分作十二章節陸續發表。我才較全面和深入了解淨土宗。

Friday, December 21, 2018

1259淨土宗宗風略釋 (66)

1259淨土宗宗風略釋 (66) 
2018.12.21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四條:六不六化──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不求高深而平常,不純學術而信仰化,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淨宗法師針對時弊,曾言:專門仰憑阿彌陀佛的願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樣才是尊貴的念佛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往生百分之百。

如果好談玄妙,好講那些摸不著邊際的話,顯得我智慧比別人高、讀書比別人多,這都是心懷虛假,往生非常困難。

一輩子讀了這些佛典,不來了生死,搞這些辯論、智解,到最後手忙腳亂、抓天抓地,太可惜了,好像有智慧,其實最愚癡。

 你肯老老實實地仰仗佛的本願,稱念佛的名號,看上去很愚癡,其實最有智慧,大智若愚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智慧能超過這句名號?沒有!
別人怎麼動搖你,你就回答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就是專修;專修,萬不漏一。

慧淨上人也說:"所謂老實念佛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不雜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愚痴的人什麼都不會,而毫無顧忌地念佛,出口就念佛

無論何時、何地、何緣,儘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養成時時處處都念佛的習慣。這樣專一、單純地專稱彌陀佛名,這就叫作老實念佛 

兩位法師都語重深長地勸我們 老實念佛 ,但一般人不甘於平淡,突出自己有過人之處 。又好新奇,多搞新玩意。總之,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些習氣與淳樸平實的淨土宗宗風有抵觸,需時調整一下。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18

1258淨土宗宗風略釋 (65)

1258淨土宗宗風略釋 (65) 
2018.12.19
淨宗法師在"好好念佛"一文續說"平凡"。

彌陀對我們慈悲,我們現在的狀況就可以被救度了。所以,都是我們自己在搞不和諧,搞對立,搞鬥爭。

還有一句話:凡夫首先把事物變成二,然後再選擇其一。什麼叫變成二?本來是一件事情,他變成好和壞、對和錯、你和我,然後在裡面選一個:好和壞,選好;對和錯,選對;你和我,選我。

這樣,這個世界就對立了,就被隔礙了。本來萬法如是,都是諸法實相,都是平等無差別;但是我們凡夫把它變成二,首先有分別心,有我、有我所,有能、有所,分為兩個,在其中選一個,這就叫搞是非。凡夫誰不搞是非?把整個世界分成兩片,然後再選一個,煩惱都來了。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把凡夫二的世界變成一的世界:對和錯、善和惡、是和非、人和我,阿彌陀佛泯滅一切對錯、善惡的分別,完整地回歸到原點,完全站在佛性、空性的立場──講空性,有什麼善和惡?講佛性,有什麼善和惡?在這裡給我們一個完整的生命。結果我們不能完整地接受這個生命,我們還是分成二:「這樣是佛喜歡的,那樣是不行的。這樣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完全在分別,這就會引起種種的身心毛病。

希望大家好好念佛,能夠將全部生命投入到彌陀無盡的大愛當中,對凡夫眾生的一切都要心生憐憫。很多人念佛,臉上總像別人欠他錢似的,非常苦惱,非常緊張,心不會放鬆。他心裡一定有結,內心有什麼,外表就能表現出來。念佛,心是很開闊的,很放鬆的。生死大事阿彌陀佛都為你解決了,你就應安心自在,歡喜微笑,要用坦然的心面對一切,你會發現:人生真的還不錯!我們倒不能說像極樂世界那麼美好,至少還可以過得去。往生之前,在這個世界上,希望大家生活安樂一點,日子安穩一點。好好念佛!


Monday, December 17, 2018

1257淨土宗宗風略釋 (64)

1257淨土宗宗風略釋 (64) 
2018.12.17
念佛往生,怎樣才做到"好好念佛"呢?就如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四條說: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不求高深而平常。

淨宗法師在"好好念佛"一文,提出「四平」:平等、平常、平淡、平凡。前文説過平等、平常,也略談平淡。

平淡,就是好一句:這樣就可以了!隨順大自然的條件,比如說只有一邊陽光充足,它就往這邊伸展一些;今天沒有澆水,今天就少長一些;不小心生蟲了,有個蟲疤,也可以,都打一百分,完全首肯自己,完全隨順因緣。我們也一樣,要隨順因緣。有些人往往會說「我長成這樣不可以」,缺乏自信,所以要到美容院去整容,何苦呢?

外相上要隨順因緣,內心也要體諒自己。有的人貪心重一些,有的人瞋心重一些,有的人愚癡心重一些,有的人三心都重。總之,我們是凡夫,只能長成這樣。上品、中品、下品,九品眾生,阿彌陀佛說:「你長成這樣就可以收穫了,我要摘你到我的籃子裡來。」眾生說:「不行!我還有妄想雜念,我還不夠資格。」這就是沒有隨順因緣。

第四是平凡。平平常常念佛,平平淡淡念佛,也是平平凡凡念佛。

我們是凡夫,不要作怪,不要拿捏,不要冒充聖人,這樣才能甘心徹底做凡夫,甘心徹底念彌陀,將來就甘心徹底往生成佛。甘心徹底做凡夫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是凡夫這個狀態,我們能夠接受這個事實──當然並不是說我們去六道輪回,這個我們不甘心,我們要去淨土成佛;只是說我們目前這樣的狀況,要接受事實,通身放下,徹底靠倒

我這樣講,希望大家不要誤解。我看過一位密宗大德說的一句話:「應該把妄念當作友伴。」我們有妄想雜念,不要有降服它、克制它的觀念,應該把它當作朋友。這句話我覺得很相應。

Friday, December 14, 2018

1256淨土宗宗風略釋 (63)

1256淨土宗宗風略釋 (63) 
2018.12.14
淨宗法師在"好好念佛"一文續說:念佛很簡單,簡單到不能想像。古德也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大道沒有難的,只是你不要挑挑揀揀。我們念佛,都是挑挑揀揀:「這樣念行不行?那樣念行不行?沒有吃素行不行?不會誦經行不行?」通通都沒有關係,扯不上邊。

念佛就可以了,有嘴巴,會念佛,像念佛機一樣念也可以,像鸚鵡學舌一樣念也可以,依葫蘆畫瓢念也可以,沒有任何限制,平平常常。

第三是平淡。平平淡淡念佛,不要追求什麼境界,沒有什麼境界!偶爾可能會輕安一些,也不必好奇,淡然處之。我念佛有些年頭了,就感到平平淡淡比較好,不要自己作怪,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不要自苦自惱,不要自己給自己提一個達不到的目標:「我要達到什麼程度,我要得三昧,我要內心如何清淨⋯⋯」你沒有那兩下子;即使有也不靠,而是完全靠這句名號的功德去往生。既然如此,每個人各隨自己的根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淨土宗念佛往生,上契彌陀本願,下契眾生根機,一法攝萬機,對所有眾生都平等救度。那麼,你是什麼樣子,就以什麼樣子念佛,不要和別人比。別人一天念三萬,你做不到,一天念兩萬五、兩萬、一萬五,都可以。

小魚畫了一幅畫,很有禪味,很能表達佛法的思想。他畫的是幾條豆角,有長的,有短的,有胖的,有瘦的,有彎的,有直的,旁邊寫著一句話,其中一條豆角說:「我長成這樣就可以了。」種豆的人也許會說「今年收成不好,怎麼長得這麼小?」人們會有不同的評論。

「我長成這樣就可以了」 - 這句話是很自信的。它長成這樣為什麼不可以?它長成這樣是因緣的組合,是天地的精華,是法界的秘密消息,你說它應該長成什麼樣?這麼多養分,這麼多陽光,這樣的種子,它就長成這樣,不大也不小,它就是《心經》講的「不增不減」。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8

1255淨土宗宗風略釋 (62)

1255淨土宗宗風略釋 (62) 
2018.12.12
淨宗法師在"好好念佛"一文說:我們可以迴光返照:「原來我是這樣一個污穢、惡劣的人!」要慈悲這一點。對別人也要這樣。對自己有苛刻要求,往往對別人也會苛刻。

如果站在阿彌陀佛慈悲的立場上看,我們就會生起憐憫心、平等心,就會充滿暖意,即使出現了妄想雜念,也有溫暖在其中,這就會長氣,增長力量。不然的話,每天都活在矛盾和紛爭當中。

第二是平常。不要作怪,不要以為自己能達到什麼樣的高標準,我們就是罪業生死凡夫,就是不乾淨的,從裡到外都是染汙的,毫無解脫生死的能力,把這一切全身心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機法兩種深信:機深信──深信自身無力,無法自救;法深信──深信彌陀有力,足以救我。

在法義方面如果沒有深入,心的取向就會有分裂,在行為方面就會乖張,然後就衝突,對自己苛刻,對別人也苛刻,那就不和諧了,就會產生許多毛病。阿彌陀佛給我們完整的愛,接受我們的一切。阿彌陀佛愛我們,不是愛一半,不會說「你行善積德這部分,我是要的;另外的,煩惱妄念,那是不好的,那就一刀砍斷」。父母愛兒女,會愛一半嗎?雖然希望兒女改正缺點,但對兒女是全面接受的。真愛一個人,是愛他的全部。佛救度我們,本來就是拯救我們的罪惡,這樣才叫救度。

希望大家聞法要入心,反復聽聞,瞭解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平平常常念佛。念佛很簡單,有嘴巴就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至於是否要唱,那都是技術上的問題,唱也行,念也行,快也行,慢也行,大聲也行,小聲也行,出聲也行,不出聲也行,什麼調子都可以,只要用嘴巴念就行;哪怕口齒不伶俐也可以,「阿彌陀佛」,很簡單,這樣念佛就可以了,沒有那麼複雜。

Monday, December 10, 2018

1254淨土宗宗風略釋 (61)

1254淨土宗宗風略釋 (61) 
2018.12.10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四條:「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不求高深而平常,不純學術而信仰化,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慧淨上人說:這個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從現在到成佛,很簡單、很容易、很單純、很不複雜,是大家都做得到的;若是追求複雜、不平凡,這樣會失去這個法門的利益。

淨宗法師曾撰文說"好好念佛",他十分認同慧淨上人提到的「四平」:平等、平常、平淡、平凡。他說「平」是非常好的一個字,有很多含義。平安,平才能安全。人一定要平,危險就是因為不平。平安和危險是反義詞。心要平,才能安。

第一是平等。念佛人怎樣體現平等心?好好念佛就是平等心。有的人喜歡跟自己過不去:「我念佛了,怎麼還有那麼多妄想雜念呢?我念佛了,怎樣克服我的妄想雜念呢?我念佛了,煩惱怎麼還這麼重呢?」這就是缺乏平等心。

初學佛的人,對正念、妄念要辨別清楚,知道妄念危害自己;真正進入淨土門,要瞭解自己的根機,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妄念凡夫,憑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這一點,所以我們要接受這一點,慈悲這一點,對於妄念和正念要平等對待。

如果一定要強力革除妄念、掃殺妄念,這就是缺乏平等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很可能最後要得精神病。要坦然放下,通身放下,徹底靠倒,要有機深信──「我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阿彌陀佛救的就是我這樣的人,煩惱妄念中念佛,佛也接受」,這樣心才開闊。

Friday, December 7, 2018

1253淨土宗宗風略釋 (60)

1253淨土宗宗風略釋 (60) 
2018.12.07
以佛法來說,什麼叫有智慧?什麼叫愚癡?佛陀以「造惡」跟「懺悔」來解釋。 有智慧的人,他不會去做壞事,假使他做了,他有懺悔的心。 愚癡的人則相反,「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造了罪業、壞事,盡量地掩蓋,盡量地隱蔽,這就是愚者。《涅槃經》又說:

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
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
如煙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
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意思就是說,雖然以前做了惡事,後來能夠發露懺悔,懺悔之後,懷著慚愧心,無二過、不再犯,就好像濁水中放入一顆明珠,因為這一顆明珠的功能,使水得到清淨,好像煙雲消散,月亮清明,月光就能夠照徹大地。作惡能悔也是同樣的道理。反過來說,如果作惡不能悔,則永遠都是惡,不能獲得清明、清潔。

前面所講的兩種人,在修學佛法上皆能有所成就:第一種是能如法如律的修行生活,不去犯戒造罪、為非作歹。第二種是犯了罪之後能夠懺悔。

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內心都被貪瞋癡所盤踞,也被妄想、雜念所侵襲、污染。貪心的對象往往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有貪心就是有物慾,被物欲所蒙蔽就是貪。瞋,就是瞋恨心,瞋心往往起於情緒,情緒大的話,就發脾氣、憤恨、打罵一一而起。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清心寡欲,一方面也要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一起來就立刻觀照,使它不再增長,讓心始終都能安忍、平靜、平和,這對我們修身養性是很重要的。


「懺悔」像心靈的沐浴,也可說是人格的清洗劑──經由不間斷的清洗過去心靈的污穢,以獲得靈性的淨化和再生,能夠清除我們重大的罪業。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8

1252淨土宗宗風略釋 (59)

1252淨土宗宗風略釋 (59) 
2018.12.05
               淨土行者或念佛往生人,就把自己當成愚癡的人,就算有智慧、根器高,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什麼都不會,縱然有十八般武藝,也要置於無用武之地。為什麼?

因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都具足了!在太陽光之下,如果還能看到蠟燭、日光燈的光亮,表示我們還在黑暗的房間裡面。因為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做的善事、所修的行,就微不足道,不堪一提,通通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修聖道門需要上根利智,達到極高的智慧,證悟到涅槃的境界,在此娑婆世界成佛。淨土法門則相反,就算深入經藏,大開智慧,他也要和一般什麼都不懂的老阿公、老阿婆一樣,專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

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僧大德都強調「愚夫愚婦,顓蒙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淨土行者,每一步都要依照祖師所講的去做,自作聰明可能就會偏失。   「愚夫愚婦,顓蒙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實在是很好!

「顓蒙」這個「顓」字,就是愚昧無知,愚不可及,好像未受教育、純樸愚拙的村夫農婦,什麼都不知道,他所知道的就只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是這樣,會使人很欽敬、很羨慕。  所以,不管有學佛、沒學佛,要真正被稱為人,一定要有羞恥的心。 《涅槃經》又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 這是以佛法來為「智」跟「愚」下定義。

Monday, December 3, 2018

1251淨土宗宗風略釋 (58)

1251淨土宗宗風略釋 (58) 
2018.12.03
淨土行者互相切磋法義,或念佛往生人了解單純稱名念佛的箇中道理,主要是「機法兩種深信」──知道阿彌陀佛救度的這個法當中,名號已具足往生,直到極樂世界成佛,都在稱名念佛裡面,完全不用其他的方便或修行。就如同善導大師的結論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一條。

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定善」「散善」的功行,以及平生所說的定善、散善、六度萬行,雖然都有他的利益,但就往生而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講,其心意是希望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就是說你要追求現世的消災免難,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要快速成佛,也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做「一向」。

對這個道理有深徹了解,自然就不會改變,自然就會單純不會複雜,自然就會守愚念佛,自然就不會好奇、好巧、好玄、好妙。所以在《書信集》裡面,我就有強調我們這個法門,最怕好奇蹟、好玄妙,不僅會偏失,沒有正知正見,甚至會走火入魔。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淨土宗宗風真諦第四條:「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不求高深而平常,不純學術而信仰化,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就是說我們這個法門從現在到成佛,很簡單、很容易、很單純、很不複雜,是大家都做得到的;若是追求複雜、不平凡,這樣會失去這個法門的利益。

Friday, November 30, 2018

1250淨土宗宗風略釋 (57)

1250淨土宗宗風略釋 (57) 
2018.11.30
宗道法師續說:唐朝的時候有個三階教,大家知道嗎?後來被唐朝政府給取締了。

當時三階教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跟凈土宗抗衡。它在那麽短的時間發展那麽迅速,就是因為提倡苦行。它的苦行是一般人行不了的。比如他們去外邊乞食,見到所有人都拜,不管出家在家,全部都拜,見到人就磕頭。

所以,有一句話叫“法師不作怪,居士不禮拜”,法師如果不作點怪,居士就不來拜,所以就要搞一點吸引人眼球的東西。很多外道都是用這種方法。真正的佛教,真正的正法,是很平實、很平和的。現在的人都比較膚淺,容易受騙;而且最可怕的是,一旦先入為主就很難改變了。
好,這是講知見,所謂“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曇鸞大師在一千四百年前就這樣講了,可見得這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碰到的問題,在一千四百年前就已經有這樣的問題了。現在的信仰市場確實很亂,眾生很可憐,你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分辨不清楚,也沒人教你分辨。

筆者按:末法時期的眾生,能夠讀經的人很少,多是聽人講的;凡夫没有擇法眼,大多數“依人不依法” ,結果鬧成門派之爭,並不是求法。其實,祖師很慈悲,依經判教而立宗,凡夫若能恪守傳承,縱使不懂讀經,亦不違教而行,獲得利益,究竟解脫。


不過,淨土法門是難信易行之法,雖然有人依傳承討論往生淨土那麼容易,另有人卻不斷在“易行道“設障,堵塞別人前往西方,哀哉!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8

1249淨土宗宗風略釋 (56)

1249淨土宗宗風略釋 (56) 
2018.11.28
宗道法師說:《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裏有一句話,大家可能沒註意,叫“年老成魔”。年輕的時候他不成魔,等到年紀大了,快死了,就成魔了。

為什麽這時候成魔呢?一方面他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有了名望,有了各種利益,這時候,人年紀大了,思想會散亂很多,不像年輕的時候,意志力非常強,志氣非常足,這時候身體、精神都開始衰了,如果再有出格的妄念,魔得其便,魔就來了,附在你身上,亂說話。前面七十九年是“相善”的,最後一年就成魔了。那前面七十九年所有跟隨他的信眾,就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全都栽進去了。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寧可信死人,不信活人。

當然,孔子有一句話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如果這個人講的都是古人的東西,都是引導大家信古人的東西,這樣是可以的,只是說不要盲目崇拜活著的人,是這個意思。

宗道法師續說:可能大家也聽過一句話,叫“古之人,不余欺也”,“哎呀,古人沒有騙我”,經常這麽感慨。那今人呢?“今之人,欺人太甚!”今人經常欺負人,而且我們是舒舒服服地就被騙得心服口服,這叫“欺人太甚”。


相善,不善不足以誑惑世人。比如提婆達多,他為什麽有那麽大的力量分裂教團,建立自己的組織團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提倡的戒律,比釋迦牟尼佛嚴多了,所以他有很多“粉絲”。因為人就容易被“善”和“苦”吸引。

Monday, November 26, 2018

1248淨土宗宗風略釋 (55)

1248淨土宗宗風略釋 (55) 
2018.11.26
我們怎麽才能判定一個人是不是邪師說法呢?其實並不難,宗道法師說有三點:第一,對照經典;第二,對照祖師;第三,對照事實。

拿這三點衡量,就比較穩妥。經是佛說的;祖師,能成為祖師,都是大家公認的,所以一定沒有問題;事實,事實本身最能說明問題。比如很多人說:“念佛怎麽可能這麽容易就往生呢?”但是,我們去助念看到的,或者身邊發生的事,這個人從來沒念過佛,可能就臨終的時候念了幾聲,但是走得確實非常好。所以,事實勝過各種雄辯。

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從這三點去分辨是不是邪師,是不是“外道相善”。外道為什麽“相善”呢?因為它只有“相善”,表相是善的,才能籠絡到人心;它本身是邪的,然後外面顯現的又非常惡,大家豈不是都跑了嗎?一個是“相善”,一個是“相苦”,最能夠吸引人氣。你看修苦行的那些,都非常受人信服。

另一個分辨邪師的方法是:信古不信今,信死不信生。宗道法師說: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居士,他跟我說過兩句話,這是他的學佛心得,就是“信古不信今,信死不信生”。

什麽意思呢?就是寧信古人,不信今人。比如同一件事,今人是一種說法,古人又是另外一種說法,那我當然要信古人的,不信今人的。

另外,什麽叫“信死不信生”呢?死了的人屬於蓋棺定論,不會再有大的問題;如果這個人還活著,比如他現在八十歲,他七十九歲之前講的都是正的,非常正,但是八十歲這一年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