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淨土宗宗風略釋 (60)
2018.12.07
以佛法來說,什麼叫有智慧?什麼叫愚癡?佛陀以「造惡」跟「懺悔」來解釋。 有智慧的人,他不會去做壞事,假使他做了,他有懺悔的心。 愚癡的人則相反,「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造了罪業、壞事,盡量地掩蓋,盡量地隱蔽,這就是愚者。《涅槃經》又說:
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
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
如煙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
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
如煙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
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意思就是說,雖然以前做了惡事,後來能夠發露懺悔,懺悔之後,懷著慚愧心,無二過、不再犯,就好像濁水中放入一顆明珠,因為這一顆明珠的功能,使水得到清淨,好像煙雲消散,月亮清明,月光就能夠照徹大地。作惡能悔也是同樣的道理。反過來說,如果作惡不能悔,則永遠都是惡,不能獲得清明、清潔。
前面所講的兩種人,在修學佛法上皆能有所成就:第一種是能如法如律的修行生活,不去犯戒造罪、為非作歹。第二種是犯了罪之後能夠懺悔。
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內心都被貪瞋癡所盤踞,也被妄想、雜念所侵襲、污染。貪心的對象往往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有貪心就是有物慾,被物欲所蒙蔽就是貪。瞋,就是瞋恨心,瞋心往往起於情緒,情緒大的話,就發脾氣、憤恨、打罵一一而起。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清心寡欲,一方面也要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一起來就立刻觀照,使它不再增長,讓心始終都能安忍、平靜、平和,這對我們修身養性是很重要的。
「懺悔」像心靈的沐浴,也可說是人格的清洗劑──經由不間斷的清洗過去心靈的污穢,以獲得靈性的淨化和再生,能夠清除我們重大的罪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