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0, 2019

141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6)


141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6) 
2019.12.30

彌陀如何愛我,充份在《無量壽經》經文中表露無遺,且看慧淨法師在《無量壽經大意》一書介紹「彌陀之愛」,如下:

 有幾句經文,可以讓我們體會到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地要將功德惠賜給我們,要消除我們業障的殷切之心。這幾句經文,若銘記在心中,好好地體會, 就可以領悟到阿彌陀佛的慈悲以及阿彌陀佛和我們的關係。讓我們在修學淨土法門時,能夠很安心、很法喜地來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我將它分為五句,就是:

1.「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阿彌陀佛是我「不請之友」。「庶類」就是指我們罪惡生死凡夫。

我們是在六道中輪迴,貪瞋癡具足,是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哪夠資格和佛作朋友呢?當然,我們也不知道有佛願意來和我們做朋友。但是,佛卻不嫌棄我們,主動來找我們,要來和我們做朋友,要來救拔我們,這叫「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是積極的。

佛的慈悲是主動去當所有眾生的親朋好友,把眾生的苦引來自己受,自己承擔,自己解決。我們眾生都有差別心,都有親疏憎愛感,所以要我們主動去當每個人的朋友,我們是做不到的。

現在貧困的人那麼多,痛苦的人那麼多,都需要關懷、救濟,我們能主動去接觸他們、關懷他們、體貼他們,甚至日夜陪伴他們,來替他們分憂解勞嗎?我們做不到。只有佛,佛才能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2.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阿彌陀佛為我們荷負重擔,主動來作我們罪苦眾生的朋友。既是朋友,就有互通有無,有共患難、同甘苦的情義。
我們眾生有擔不起的重擔,佛替我們擔起來。我們眾生有什麼擔不起的重擔?我們有生生世世以來殺生等的罪業重擔。

Friday, December 27, 2019

141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5)

141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5) 
2019.12.27
續凈宗法師在《愛的道路》的文章,題為《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如下:

我們念了佛,就不再犯錯了嗎?還是犯,還是貪瞋癡,但佛有舍棄我們嗎?有稍稍一點的皺眉嗎?還是一樣地愛我們。彌陀一次又一次地給我們機會,我們也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錯,但我們的心卻離彌陀越來越近了,越加依戀不捨。

錯是繩索,牽在閻羅手裏,我們就慘了;牽在彌陀手中,我們就安了。彌陀因我們的罪,把我們牽得更緊,讓我們無法逃脫,經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我們為什麽修不起聖道法門?因為聖道法門有鐵定的因果律,“你的因果你承擔”,不會給任何人一點點犯錯的機會。我們能翻過這因果的高山嗎?我們自己已經念佛了,就不要再引人到因果這座高山,讓他翻過去,他必定會壓死在因果的重石之下。

我們也不必指因果的重石恐嚇他,只要引他將因果的繩交到彌陀手中。因果是有的,因果不虛,沒有因果,彌陀如何能牽住我們呢?

初念佛的人,往往驚魂不定,誤以為牽繩的彌陀佛是閻羅王,便大喊著要掙脫,必定要經過數次甚至無數次的誤解才能心安,才會乖乖就範。

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這兩句話我們要經常想,經常思惟,深心思惟。我們要如何對待弟子、道友、蓮友、部屬、親友?也許一輩子,我們連一件自己覺得像樣的善行也做不出來,但我們去想佛,想模仿佛,按佛給我的給人,我們就會得無上的利益。對大多數人來說,第一句“彌陀如何為我”還是要深心思惟,不要輕易滑過去。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9

141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4)


141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4) 
2019.12.25
接下來,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若能體會彌陀對我們無限的愛心、徹底的包容,我們瞋恚剛強的心,就會被感化而柔軟、而慚愧,對任何人就會付出愛心與包容。

凈宗法師在《愛的道路》的文章,題為《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如下:

要給別人犯錯的機會,別人才會接近你、親近你、跟隨你。總是給他機會,他便總是跟隨;永遠給他機會,他便永遠跟隨。只給一兩次的機會,他也只能跟一兩次;一次機會都不給人,就沒有人會跟隨。

人總會犯錯。人犯錯,也總會被指責、被批評、被輕視、被排斥,甚至被懲罰。如果人犯錯,被包容、被原諒、被遮掩、被洗凈、被愛,他會怎麽樣呢?
人犯的錯,用來批評打擊,便是硬冷的木棍;用來團結和愛,便是甜蜜的甘蔗。

人犯了錯,可能離心離德,也可能同心同徳;可能疏遠,也可能更緊密。不是錯的本身有這樣的功能,而是你對犯錯者的態度決定。

我們犯的錯還少嗎?為什麽我們喜歡念佛,念念不捨?是因為我心虔誠,有功德,總是做正確的事,從不犯錯嗎?不!恰恰是我們造罪造業,惹了大禍,惹下沒人能替我們扛得起的大禍,阿彌陀佛說:“來!我保護你,我救你,我替你的罪,擔你的過。”我們這才念佛。


Monday, December 23, 2019

141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3)


141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3) 
2019.12.23
凈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談到“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說這些,是要我們在與人處事的時候,在團體當中,心中能夠常保一團和氣。心中一團和氣,首先對我們的身體就非常有益。平和是養生的第一步。

就像一棵樹,栽在一個地方,氣候不適宜,土壤水分也不適宜,太陽光又不照它,氣溫又非常低,所有的因素都不和;不和,它就要生病,它就萎縮,它慢慢就死掉了。如果土壤水分適宜,空氣溫度適宜,陽光也適宜,什麽都適宜,它就很和;一和,它就慢慢茁壯起來了。

宗道法師也談到“凡事守大體、有分寸” ,云:
處事掌握根本的原則 知道何事當做不當做 ,何話當說不當說 。同時善於把握尺度 避免過度與不足

凡事為對方設想 - 凡事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 ,為對方做周全的設想。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 與人相處 心甘情願吃些虧 ,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 。這樣能增長很大的福報 減少很多煩惱

多一分計較 便多一分煩惱 。凡事占盡便宜 不肯吃一點虧
最後必定吃大虧
進而到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 - 學佛大悲心- 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學佛大悲心 阿彌陀佛如何包容我 慈悲我 ,我也儘量去包容人 ,慈愛人
所以,念佛人在宗風俗諦上還要多多學習,好好地心態上調整,在行為上適應,成為一個「老實念佛人」!

Friday, December 20, 2019

141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2)


141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2) 
2019.12.20
凈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談到“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這也是我們與人相處的一個法寶。你願意吃虧,其實是占了便宜。上人講“人虧天補”,我一看這句話,豁然開朗。人虧了,天會補給你,確實是這樣。天補給你的,那就是奪不走的了,你虧一分,老天會補你十分。在人前感覺到受人欺負,心甘情願地承受,天會補你。

“肯吃虧不計較”,心甘情願這樣去做,吃虧其實是占便宜。只要你肯吃虧,決定會得到利益。“虧”就是虧空。你吃的虧越大,就是你的心量越大,你的空間越大,就像大海一樣,最後眾水都歸到海裏邊來。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在很低的地方,它就吃虧,在虧的地方。

像山谷,像大海,虛心才可以有容。所以,人能吃虧,這個人有雅量。一點不願意吃虧的人,針尖那麽大的虧都不願意吃,這樣的人能走到哪裏去呢?他能有多大的福報?所以,吃虧其實是吃福報啊!

“肯吃虧不計較”,團體就容易和。往往我們都因為自己的知見,因為自己的心性過不去,所以就不願意吃這個虧。其實,如果想到“這個對我有好處”,你就會關起門來,怕這個虧給別人吃去了——就好像在饑餓的年代,自己有一個面包,怕給別人吃了,自己偷偷關上房門把它吃掉。

吃虧就要這樣子的,不能讓別人知道,偷偷把它吃掉,你就有福報。還沒有吃點虧,就出去告訴人家“哎呀!你看看,我多倒黴,他對我這樣子”,吃進去又吐出來了,“太倒黴了!”這個才倒黴。

Wednesday, December 18, 2019

141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1)


141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1) 
2019.12.18
續談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補充」-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凈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說:
《宗風》講到“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這些都是和的要件,你為對方設想了,那自然就和了。怎樣為對方設想?你要千方百計為他想出理由,所謂“觀功不觀過,觀德莫觀失”。

其實,我們的心容易觀別人的過。觀別人的過,別人未必有這樣的過,但是你一觀,就成了你的過了,你的心就壞了。對方是不是這樣,我們暫且不管,或許是這樣,但是你一觀,就把這個不好的東西吸到你的心裏邊來,你這是沒有智慧,你幹嗎去吸收這些呢?要吸收別人的好處,要觀別人的德。你觀對方的德,即使對方沒有這個德,你的德也會增長——你觀來的。

“為對方設想”,比如說這件事情怎麽判斷,“不應該這樣,他做的不好”,我們很可能簡單地一棍子打死,“不行!”好了,這下這個人在你心中就死掉了。其實他沒有死,你自己心裏有一個他死掉了。要想到“他這樣做,一定出於無奈。他這樣做,或許事情本來不是這樣的,或許有誤解,或許還有更深的原因”,總要想辦法為對方開脫。

其實這不是為對方開脫,而是為自己的心解套。任何事情,你一定要給它解套。如果你沒有開脫對方的理由,你的心就已經被一個枷鎖套住了,這樣,你的心就不會住於正念,就不會自在,就不會有和氣。所以,“和”是首先和在自己的心中,自己首先得好處,得利益。

Monday, December 16, 2019

141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0)


141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20) 
2019.12.16
續談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補充」-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慧凈上人也說過:念佛之人心中有平安,喜樂,有感恩,慚愧,因為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與法的大悲願心發酵,以前剛強計較,現在柔和無諍,以前缺少慈愛,現在有了悲心。

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會反省是自己過失,宿世的罪業而不會責怪別人,對佛有信心,對己有愧心,對人有愛心。

凡事真心,誠能感人,直言直行,奉行謙敬,不起慢心,凡與人言,不談世事,凡事守大體有分寸。

至於凡事肯吃虧不計較,慧淨上人說:
一般人往往物質上可以吃虧,可是理上不容易吃虧,總是要爭一個理。修行人,不要爭理。為什麼?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前面有講過,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讓對方佔便宜,這也是一種德行,一種修行。如果為了爭一口氣,總要釐清個我對你錯,這樣的話也不能相安。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不爭理、不爭氣的,明明對的事情,可是人家誤會我們,也不一定要去辯解,因為往往愈辯解愈引起對立。所以,要也放下這一口氣,不去爭理,不去爭氣

Friday, December 13, 2019

141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9)


141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9) 
2019.12.13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五條還有「補充」,如下: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 - 處事掌握根本的原則,知道何事當做不當做,何話當說不當說。同時善於把握尺度,避免過度與不足。

凡事為對方設想 - 凡事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為對方做周全的設想。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 與人相處,心甘情願吃些虧,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
這樣能增長很大的福報,減少很多煩惱。多一分計較,便多一分煩惱。凡事占盡便宜,不肯吃一點虧,最後必定吃大虧。

慧淨上人在《念佛人的基本觀念和心態》說:念佛人為人處世有一個原則,就是兩句話、六個字:「守大體、有分寸」。

守大體就是:這句話應不應該講?這件事情是否應該去做?是否應該去和這個人接觸?如果是不應該,就不要起這樣的心念,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行為;如果是應該去做,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應該要怎麼做?分寸要怎麼拿捏?這就是守大體、有分寸。

無論任何事情都要「守大體、有分寸」,夫妻、父子、兄弟、朋友、蓮友……彼此之間,都各有各的大體和分寸,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守大體、有分寸。一旦沒有守大體,沒有分寸,就一定會混亂,將帶給彼此苦惱。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9

141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8)


141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8) 
2019.12.11
續聽慧淨上人講故事:

俗話說:「夫妻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父子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才來。」

愛生護生 廣結佛緣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就要跟任何人都結善緣,尤其結佛緣。這樣如果我們過去世欠他,現在可以彼此化解冤孽,將來可以互相救度,因為我們曾結下善緣。

所以家裏面如果有螞蟻、蚊蟲、蟑螂,我們要愛護他,不要傷害他。可以幫他三皈依、念佛,請他們搬家,或者將其放生。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件功德,將來我們如果得道,就可以救度他們,甚至他們也可以做我們的護法。

在《沙彌律儀》裏,有一首偈語,早上醒來要下床時,所要默念的: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護;若於足下喪汝身,願汝實時生凈土。

這首偈的意思,就是從早到晚,希望能保護一切生靈,萬一不小心傷害到你,使你失去生命,希望由佛力使我們化解冤孽,使你當下脫離三界六道,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學佛念佛的人,也可以照這樣做,不論在家、出家,早晨下床之前,心中先默念這首偈,然後繼續念佛。

Monday, December 9, 2019

141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7)


141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7) 
2019.12.09
慧淨上人再分享一個故事,有關愛生護生,只要有因有緣,自然世間相聚,說明宗風俗諦第五條 -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個村落,村人都非常鐵齒,不信佛法,不信善惡報應,要度他們可以說很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就吩咐目犍連尊者去跟他們說法,去度他們。果然目犍連尊者一去,一跟他們說佛法,他們很歡迎,也很能信受。之後,那個村落的人全部信佛。
有弟子因此非常疑惑,就請示佛陀。佛陀才說,過去世目連尊者曾是個樵夫,有一天在山上撿柴時,驚動樹上的蜜蜂,全部飛起來,好像很生氣要咬人一般。樵夫就跟這些蜜蜂說,你們不要生氣,你們都有佛性,將來都能成佛,以後我得道時,就先來救度你們。
這樣經過了幾世,那位樵夫已經在釋迦牟尼佛座下,修行開悟證果得道。那些蜜蜂,因為在同一個蜂巢,都有六親眷屬的因緣,做人的果報一到,也都同時在同一村落出世為人。
由於目連尊者過去世跟他們結了好緣,結這個互相得度的緣,所以目連尊者一來就受歡迎,所講的佛法他們也會信受。因此我們跟什麽人有緣,就會來結為夫妻、做父子、兄弟、六親眷屬,或者朋友;可以出生在這個地球上,同一個國家、城市、村落,甚至同一個家庭,就是過去世有很深的緣。當然那個深的緣是善或是惡,各有不同,但總是有緣才會結合。

Friday, December 6, 2019

140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6)


140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6) 
2019.12.06
續慧淨上人分享一個親身體驗 - 誠懇禱告,螞蟻搬家,說明宗風俗諦第五條 -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後來,我怎麽知道的呢?因為到第六天,來回的螞蟻就很少了;到了第七天,就剩下兩三只;第七天以後呢,仔細看看屋內,已經沒有螞蟻了。客廳沒有螞蟻,房間沒有螞蟻,廚房沒有螞蟻,垃圾桶沒有螞蟻,水槽裏也沒有螞蟻。往外面一找,原來這些螞蟻已經搬家。搬到哪裏呢?搬到外面門邊的一個洞裏面。
這個房子是長形的,從後面的廚房到前面大門的距離,差不多有四丈遠。但是這些螞蟻不惜從那麽遠的地方,搬家搬了五天,這就表示當時向螞蟻說的話,他們聽到了,感受到了,因此決定搬家。
俗話說「安土重遷」,我們人的慣性就是好靜不好動,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就有感情,不輕易搬遷。但是這不知有幾千只、幾萬只的螞蟻,竟然一起搬家。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卵,如同我們人類最重視的,就是我們的孩子,甚至願意犧牲性命來保護。人為萬物之靈,但是沒有想到螞蟻的這種靈性,對自己兒女眷屬的愛心,跟我們人沒什麽差別,都是一樣。
知道他們搬家後,我就去買小米,一個禮拜抓一撮放在洞口,螞蟻就出來將這些小米搬進洞穴。早先我將米剁碎時,是想說米粒太大,螞蟻沒辦法搬進洞穴,必須剁得小小。從這裏我們知道,凡事都要真心,我們「宗風」俗諦有一句:「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對任何人、事、物,都要有這種存心。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140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5)


140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15) 
2019.12.04
續慧淨上人分享一個親身體驗 - 誠懇禱告 螞蟻搬家:
房子裏面有很多螞蟻,首先要知道:螞蟻是從哪裏來的呢?仔細觀察,原來廚房地面上有個破洞,螞蟻穴就在那裏,螞蟻都是從那裏進進出出。
螞蟻來來去去好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找吃的東西。我們學佛也很同情螞蟻沒得吃,所以就將米剁碎,放在螞蟻穴附近,讓他們搬去吃。
但總覺得這樣很不方便,所以有一天下午,我就對著螞蟻穴說:「螞蟻螞蟻,我是一個出家念佛的修行人,將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如果往生極樂世界,會先來度你們,但是現在希望你們可以搬家。因為我雖然無意、也不可能害你們,但是恐怕不小心會踩到或壓到你們,而引起彼此的妨害,所以請你們搬家。希望你們也能夠念南無阿彌陀佛,消除業障,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請跟著我念南無阿彌陀佛……。」
說完這些話以後,我在那裏念幾句佛號,就離開了。我也不知道這些話講完後有沒有效果?會產生什麽現象?所以講完就忘記了。
但是隔天突然發現,很多螞蟻在蟻穴進進出出,沿著墻角,經過客廳,到外面去,這樣來來去去有多久呢?有五天。
他們大都在搬螞蟻卵,白白小小的,一直進進出出。我當時就想,不講還好,一講螞蟻不但沒減少,反而增加。其實他們是在搬家,只是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