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19

1301淨土宗宗風略釋 (108)

1301淨土宗宗風略釋 (108) 
2019.03.29
宗法師在《學法十二防》一文,談淨土行人學習法義注意事項。一是防止懈倦,二是防止自滿、三是防止夾雜、四是防止自作聰明、五是防止自創新意。現續:

   (六)防止自我發揮
我們這個法門不提倡發揮,沒有什麼可發揮的。只要做擴音器、答錄機、傳聲筒,只要做影印機,拷貝、複印即可。祖師怎麼講,上人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複製。我們照葫蘆畫瓢還畫不像呢,祖師這麼說,上人這麼說,我們還學不過來呢,自己就要開始變花樣了,這是不值得提倡的。要老老實實,嚴格按照規矩來。自我發揮、借題發揮,這樣不好,會自害害人。
(七)防止好奇

不要好奇,好奇一定上當。騙子專門騙那些好奇的人,他設了很多奇妙的花招來騙人,你好奇就騙你。你老實,心中有正氣,一句佛號念到底,誰也騙不了你。我們這個法門「平常心是道」,上人提倡念佛人要「四平」:平實、平凡、平易、平淡。

平實,平平常常、實實在在。平凡,平平凡凡,不要追求奇異的味道,好奇不能長久。像喝水一樣,淡水才是它本來的味道,才能持久,天天喝可樂,那也不行。平淡才能持久,一句佛號念到底。

好奇非常危險,不要好奇。


Wednesday, March 27, 2019

1300淨土宗宗風略釋 (107)

1300淨土宗宗風略釋 (107) 
2019.03.27
宗法師在《學法十二防》一文,談淨土行人學習法義注意事項。一是防止懈倦,二是防止自滿、三是防止夾雜、四是防止自作聰明。

現續:
(五)防止自創新意
法門要單純、精純、一味,原汁原味不走調。你是什麼人?還創造法門啊?沒有用的,只有禍害自己。這就是心不老實,喜歡別出心裁,這樣的人永遠都不會有成就。

有心思、有時間,就多背誦《淨土宗背誦集》,多讀善導大師法語。所謂「專專指授歸西路,為他破壞還如故」,善導大師都很悲歎,「曠劫已來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靠你自己不行,一定要跟隨善知識,老老實實一門深入,不要搞花樣。

搞花樣的人,都不老實;喜歡跟隨搞花樣的人,同樣不老實。這個法門貴在老實,所謂「大道至簡」,絕對不要玩花樣,那些都是雕蟲小技。太陽從東邊升起來,到西邊落下,每天都這樣走,準時得很,它玩花樣嗎?天地、日月星辰都不玩花樣,都是按規矩來,這才叫穩當。


為什麼喜歡玩花樣?眾生無常的心充滿好奇,喜歡變幻新奇,不甘寂寞。為什麼不甘寂寞?沒有找到真理。真理是永恆如此,永不改變,當然沒有花樣。他心裏沒有找到真實的東西,就開始變花樣,去滿足那顆虛妄無常的心,今天找這個,明天找那個。

Monday, March 25, 2019

1299淨土宗宗風略釋 (106)

1299淨土宗宗風略釋 (106) 
2019.03.25

宗法師在《學法十二防》一文談「學習注意事項」,即是「學法十二防」,都是根據本門法師及蓮友的觀察和各地弘法的資訊回饋,綜合在一起說明。上文已討論了一是防止懈倦,二是防止自滿。

(三)防止夾雜
必須一門深入,久久用功。

我學這個法門二十年了,我就專門學這個法門。轉來轉去還是這個法門好,還是極樂世界最好。別的法門看了也沒有味道,都是別人的,我們修不來。說了一大堆,到極樂世界才有我的分,怎麼看都要繞回來。

等你學到萬法歸宗、一以貫之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你學什麼都能化為極樂世界的營養,化為淨土法門教理的根據,那樣你就法法圓通了。

沒到這個程度,你就不要出去學別的;到了這個程度,你對其他法門自然會覺得沒有味道,還是要回到淨土法門,還是念佛好。

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不要夾雜。夾雜了就危險,這個輕重自己要知道。

(四)防止自作聰明

我遇到過這樣的人,他以為自己很聰明,在這個法門裏學了幾句,覺得很好;禪也喜歡,也好;甚至基督教、心理學也喜歡,也很好。他綜合各宗各派,加上世間的學問,油鹽醬醋都加一點,搞個大雜燴。這個最要不得,這實在是不會學習,自害害人,吃力不討好。

Friday, March 22, 2019

1298淨土宗宗風略釋 (105)

1298淨土宗宗風略釋 (105) 
2019.03.22
宗法師在《學法十二防》一文,談淨土行人學習法義注意事項。一是防止懈倦。

(二)防止自滿
什麼叫自滿呢?我們這個法門,說起來就是四個字:念佛必生。「哎呀,念佛一定往生,我知道了」,就自己滿足了、自我驕傲了。「我不用學了。像我這麼大智慧的,能專門學念佛嗎?我都已經知道了,現在我可以學學別的法門,去別的道場跑一跑」,甚至把世間的書拿來學一學,心理學也拿來綜合一下,這樣非常危險!

要一門深入。不是說你知道了,「知道」只是個概念。如果你真的知道,會怎麼樣?你會毫不懈倦,一路追下去,追到底,絕對不會放棄的。這種精神,就像小夥子追求心愛的姑娘,就像姑娘追求她的白馬王子,不會說「我知道,算了」,而是白天晚上都願意跟他待在一起,這才叫心心相印。

如果跟阿彌陀佛的法門真的相應了,那你白天晚上都要追著聽聞、學習、念佛,不會感到懈倦;如果心裏感到滿足了,說明你根本就不相應。念佛怎麼會厭倦呢?不會的。經中說:「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愛樂」,愛法、樂法,有好樂之心,願意聽聞彌陀的救度,就像大海吸納眾水一樣,永遠不飽。


「無止足情」,永遠沒有停止和滿足的時候,這才是學法相應的一種表現。「學法相應了,感到厭倦了,我學學別的去」,那就是不相應,很快就要跑偏路、出偏差、出差錯的。

Wednesday, March 20, 2019

1297淨土宗宗風略釋 (104)

1297淨土宗宗風略釋 (104) 
2019.03.20
宗法師在《學法十二防》一文,先談淨土行人學習法義的重要 性、法義學習的內容 法義學習的方法 法義,現正式談「學習注意事項」,即是「學法十二防」,都是根據本門法師及蓮友的觀察和各地弘法的資訊回饋,綜合在一起說明。

(一)  防止懈倦
防止懈怠和厭倦。有人講:「念佛就可以了,何必學這麼多呢?」
這句話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學一千學一萬,目的還是歸到念佛。除非年紀大了,比如七八十歲,他確實能做到相續念佛,穩定念佛不改變,而且對這個法門的基本教義有掌握、有安心,這樣當然就會一路念佛念下去;相對比較年輕的人,特別是還有弘法任務的,就要加強學習。

為什麼要強調學習呢?所謂解行並進,以解扶行。深入法義能夠保證安心、法喜、相續、不退地念佛。如果不加強法義學習,時間一長往往就變了,自己退墮了,被別人拉走了。遇到一位高人,有神通,遇到一位活佛,會摩頂,他就去學了。不學法,去學這些東西,那不行。

在一個地方,法義學習如果沒有相續,往往跟領眾有關,這從信眾鞏固不鞏固、發展沒發展就看得出來,所以,法義學習特別重要。解行並進,能夠對法義深入瞭解,念佛就有動力,就有歡喜,不然就乾巴巴的。

所以,每個人要知道自己到了什麼程度。

下一個「防」是防止自滿。

Monday, March 18, 2019

1296淨土宗宗風略釋 (103)

1296淨土宗宗風略釋 (103) 
2019.03.18
宗法師還有一篇《學法十二防》,提醒淨土行人法義學習的重要 性,包括法義學習的內容是什麼, 法義學習的方法 ,最後詳說學習法義有十二條要防止的。這篇的思想內容貫穿淨土宗真諦,特別是「自信教人信」方面,值得淨土行人參考和學習。

宗法師先談「法義學習的重要 」:
法義學習是我們本門乃至整個佛教永恆的話題,是永不過時的話題,再怎樣強調都不過分,要經常談。

法義學習是我們接受阿彌陀佛法乳滋潤的來源。如果沒有法義學習,我們怎麼能得到法的利益呢?法乳怎麼會流到我們心中呢?

像小孩子要喝奶,沒有媽媽的乳汁他就無法成長。如果沒有法義學習,阿彌陀佛的法乳就不能流入我們心中,我們的法身慧命就不能覺醒,「自信教人信」就沒有動力、來源。

所以,法義學習不僅是我們個人法乳的來源,也是我們「自信教人信」的本錢,是淨土法門得以長久發展的基礎,是佛教生存的命脈,是我們個人及眾生的法身慧命乃至彌陀生命之所繫。

沒有法義學習,我們個人就難以覺醒,眾生也解脫無望,阿彌陀佛也等於被凍結了。通過學習法義,阿彌陀佛的慈悲才能流入我們心中,流入眾生心中。沒有法義學習,阿彌陀佛的慈悲怎麼讓大家知道呢?


法義學習事關重大,它是整個佛教的根本。希望各地的法師、道場領眾一定要重視法義學習,法義學習再怎樣強調都不過。

Friday, March 15, 2019

1295淨土宗宗風略釋 (102)

1295淨土宗宗風略釋 (102) 
2019.03.15
續淨宗法師《弘法十二不》一文:

十、不求靈應體驗 - 凡夫之體乃貪瞋罪惡之體,凡夫之驗乃歷劫生死之驗。以如此體、如此驗,欲望無生無滅涅槃之境,豈可得乎?譬如丈尺欲量虛空,徒勞無益。無體驗,正好老老實實、守愚念佛;有體驗,亦拋之東洋大海,還我愚癡,老實念佛,不被他騙。

坐地日行八萬裏,有體驗嗎?於虛空中出入行走,有體驗嗎?此等近事尚超凡夫心識,何況佛境。一只螞蟻乘波音747從中國越海穿雲到達美國,它有體驗嗎?欲以凡夫小心小智體驗佛智境界,有體驗則信而歡喜,無體驗即心中不安,實是愚執,非因計因。

十一、不可自充裁判 - 只以教理、佛言祖語示人。不可妄自指認:誰得信心,誰無信心;誰上白道,誰未上白道;誰是真佛弟子,誰非真佛弟子;誰往生,誰不往生……此皆彌陀之事,唯佛知見,聖者菩薩尚且有所不知。《大經》言:“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論註》謂:蟪蛄不知朱陽之節,“能神者神之耳”。垢障凡夫,兩眼漆黑,豈容說三道四?

十二、不得妄言幽冥 -  幽冥者,以其幽冥難知,故說幽冥。好談神怪者,神怪層出不窮;欲度附體者,附體度之不盡;一場法事度多少多少幽冥眾,其中有某某、某某著名人士……然某著名人士此道場被度,他道場又出現,故知荒誕不經。萬法唯心,心有所好,必有所見,加以彼此交感,無始業種翻現,虛實難知。如牛喜青草,則處處皆見青草;虎食動物,唯見獐鹿麋兔。並非草對虎即少,對牛即多。


念佛之人唯以佛名為緣,平實平淡,不特別希求感通、妄攀境界,故也不會妄見境界。好說境界,多談幽冥,往往由知見不正、心氣浮躁所致。

Wednesday, March 13, 2019

1294淨土宗宗風略釋 (101)

1294淨土宗宗風略釋 (101) 
2019.03.13
續淨宗法師《弘法十二不》一文:
五、不要大包大攬 - 只叫人念佛求往生,其餘一切,任其呼天叫地、死去活來,概莫輕許。以能得根本,自含枝末;不以往生為重,現世利益也要失去。

六、不要越俎代庖 - 信仰的事,無人能代,必須讓個人單獨面對彌陀。信仰是一對一的世界。從來都是一人踏上白道,絕無二人同行。彌陀說:“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萬能的我既要代眾生庖,又要代彌陀庖。恰如中間商,兩頭吃利;從中阻隔,不讓廠家與消費者直接見面。

七、不要拔苗助長 - 眾生善根成熟有其必然過程,信心開發亦然。澆水施肥皆要從根部著力,非從梢上強制拔高。拔苗助長,唯令速死。反覆聞熏,相續念佛,祈求佛加,為唯一入道門徑。

八、不被造神崇拜 - 選神、造神、拜神,素為眾人心理。追求真理是辛苦的、孤獨的,再怎樣的易行道也要自己去走。“佛看不見,夠不著,最好有人代我們人神(佛)溝通。”凡口才好、頭腦好、有魅力、肯發心的人(不論法師、居士),都容易被大眾選作準神佛,一方面作為犧牲的祭品取悅神佛,一方面作為神佛的化身降福於人。誰甘心入選、願意被選、享受崇拜,誰即接近地獄。

九、不涉玄奇神怪 - 甘守平凡,則萬魔莫犯。喜好玄巧,即自尋跌撲。凡玄妙、奇特、神異、怪誕之事,皆淫巧之術,吸動無知者盲目崇拜,實乃禍人之端。

六字大道,彌塞法界,猶如虛空,深邃無底而平淡無奇,但任口稱,便如空合空,豈容雕龍畫鳳?

Monday, March 11, 2019

1293淨土宗宗風略釋 (100)

1293淨土宗宗風略釋 (100) 
2019.03.11
在結束討論宗風淨土宗真諦之前,想就六不六化這一條,配對著淨宗法師《弘法十二不》再溫習一遍。還有一篇《學法十二防》,學習法義有十二條要防止的。淨宗法師也談及淨土行人需要法義學習的重要 性、法義學習的內容 法義學習的方法 這幾篇的思想內容都是貫穿一致的,可以參考來學習。

《弘法十二不》:
一、不要貪染名利 - 名利之心甚微細,名利之惑甚狡猾,名利之誘甚甜蜜,名利之韁甚細軟,名利之井甚隱蔽,名利之腐甚危險。法師、布教人員在第一線,處在名利的風口浪尖,被大眾簇擁頂禮,鮮花、掌聲、名聞、利養不斷,須保持理性、冷靜、警惕,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懷機深信。

二、不要自我膨脹 - 名利勾小我,小我貪名利,串通一氣,彼此呼應。佛我勢不兩立。佛光普照,小我潛蹤;我字當頭,佛即隱沒,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如迦羅求蟲,遇風即長,小我之蟲,遇名利風,迅速膨脹。

三、不要逞能好勝 -  但做一愚人,徹底躺倒,百無一能,只會如鸚鵡學舌念佛。我一站起來,必定興妖作怪;要用六字名號的圖釘把小我牢牢地釘在機法深信的大地上,讓他動彈不得,作怪不了。我能教人念佛,我能為人治病,我能代人消業,我能為汝超度,我能解汝煩惱,我能寬汝心懷……雖然念佛,仍不管用,有了我,不就管用了嗎?佛+=萬能。狡猾的我!


四、不要借佛宣我 - 赤裸裸地宣揚自我,無人相信;躲在佛的大袍下,以宣佛而宣我,幾無不信。借佛靈驗,障佛光明,貪盜佛功,滋肥我身。

Friday, March 8, 2019

1292淨土宗宗風略釋 (99)

1292淨土宗宗風略釋 (99) 
2019.03.08
淨宗法師續釋: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如果懂得這一點,則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就是纏縛、束縛。我們凡夫是被種種的貪嗔痴業力的繩子捆起來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用這些繩子,把自己捆了一道又一道,每天都起貪嗔痴的心念,每起 一個心念,等於把我們捆了一道。把我們捆綁到哪裡呢?捆綁在三界六道里邊輪迴,不能出離,所以叫具縛凡夫。雖然有修持——修持戒定慧,目的就是想把這個繩子解開、剪斷,得到解脫。

大家算一算賬,我們每天起心動念,真的是無量無邊。《淨度菩薩經》說: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唸唸之所為,皆是三途業。凡夫沒有破我執煩惱,唸唸不離貪嗔痴,唸唸都是三途之業,每一念都增加一道繩索。每天修行的功德,根本抵不過你每天造的罪業,所以,每天都在欠債。

以這樣一點點的修持力,你想達到解脫,不可能啊!你每天加捆八萬四千根繩子,還想解脫,不可能的事情!善導大師有兩句話,非常幹脆、徹底、懇切。他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我們身上被八萬四千根貪嗔痴的繩索捆住了,如果靠我們自己修行,慢慢去解這些疙瘩,那只能叫剪不斷,理還亂。如果是大徹大悟,他可以用智慧劍來把自己貪嗔痴的繩索割斷,一根一根割斷,就解脫了。


對我們來講,這把智慧劍我們沒拿到。可是,我們只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出來,當下阿彌陀佛就抽出他六字名號的寶劍,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一聲稱念出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智慧寶劍,就把我們的八萬四千根繩索斷掉,一根都不會捆住你。多自在!所以,這個是大解脫,大自在,大安慰!你只要口稱名號,當下無量光。

Wednesday, March 6, 2019

1291淨土宗宗風略釋 (98)

1291淨土宗宗風略釋 (98) 
2019.03.06
淨宗法師續釋:

其最初錯點:那麼,一開始錯在哪裡?一開始錯在這個地方: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 。他不明察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和我們凡夫的修持力,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哪一個難,哪一個容易。不能明察這一點,底下就是一連串錯誤了。

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評論:佛力和自力,兩者不可以拿來評論的,他非要把它拿來,叫硬引。自力法門一定要斷惑證真,才能了生脫死;佛力法門,你就是有煩惱罪業,沒有障礙。

所以,彼佛又號無礙光,無礙光佛。為什麼叫無礙光佛啊?因為我們眾生 業障很多,靠自己修行,障礙我們的解脫。所以,阿彌陀佛說:我知道你業障重,甚至五逆重罪都有,我放無礙光明來照破你的罪業黑暗,讓你沒有障礙。所以我叫「無礙光如來」。

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障礙。如果你一定要拿自力法門的修持來比較:你看你有業障,你怎麼能解脫?這樣就是兩個法門相混,就錯了。

佛力不可思議,超過我們的思議境界,說:我這樣大概能往生吧!那樣可能不能往生吧!這都是我們的思議。你只要信願,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沒有不往生的。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了:稱念我的名號,如果不往生,則我不成佛。我們信願持名,沒有不往生的。這叫「不可思議」。


《觀經》下下品,最不可思議!下下品這個人,造作五逆重罪,這些事都幹,一輩子沒有做過一點好事。現在快死了,死後必定墮落地獄,成為受苦無窮的人。經典裡說: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這樣的人臨終遇善,念了一句、十句佛號,怎麼可以思議?

Monday, March 4, 2019

1290淨土宗宗風略釋 (97)

1290淨土宗宗風略釋 (97) 
2019.03.04
關於把兩種法門相混,自謂弘法利生,淨宗法師有很詳細的開示:

第一點,我們自己不要做以下這樣的人。有人學問越高,名氣越大,誤害的人越多,因為大家都相信他。但是他錯了,錯在哪個地方?就是兩個法門混淆不清,這樣就障礙人家了。

第二點,我們也不要被人家所誤導。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那麼聲勢浩大來證明說:罪惡凡夫啊!我等諸佛出廣長舌相,你當信是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唸經,你唸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阿閦鞞佛南方日月燈佛十方諸佛從左耳朵進來,排着隊從右耳朵又出去了。

十方諸佛講的話不入心,通通都出去了,結果旁邊老張、老王、老李一說,哎呀,不行啊!你看你煩惱這麼多,你光唸佛怎麼能往生啊!趕緊跟我去,去消業障, 跑廟子…”,到處去雜行雜修。十方諸佛的真語、實語當耳邊風,凡夫的虛妄見解當做至理名言——自己誤害了自己。

所以,學法一定要有「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識引導,一定要有擇法的眼睛和擇法的耳朵,不然的話,你聽起來都有道理,結果被誤害了,可悲可嘆!古代就有,現代更多。

有人很會寫書,你一看完之後就覺得往生沒有分:這樣不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一百零八個不能往生。但很多人喜歡看這種書讓他不能往生的書:有煩惱,不能往生;不誦經,不能往生;戒律不清淨,不能往生……”


他把這個看了一大片;阿彌陀佛、釋迦佛、十方諸佛在淨土三經裡說:你信願具足,決定往生!他聽不進去。這個就是你善根淺、業障重,遇不到真善知識,遇不到純粹的佛法,把毒當做奶,把阿彌陀佛的法乳當做毒,真可悲!真可嘆!

Friday, March 1, 2019

1289淨土宗宗風略釋 (96)

1289淨土宗宗風略釋 (96
2019.03.01
「見」帶有一種決定、固定的意思,與看法、觀點有所不同,看法、觀點可變,但是見就是那麼的固定,而且是決定的固定,這一點是很危險的。

以果知見不正,那麼下來的行就不行了,明明佛說正念直來我能護汝。你的知見認為要修,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哪有不勞而獲的,一定要修。佛把成就的願行要賜給你,你說這「信願行」要自己成就,這個見就差了。你執著要自己,那佛也隨你,就慢慢修,到了驢年一定能成吧!

印光大師有法語,談及「自謂弘法」之文,把兩種法門相混,自誤誤人。云: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評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淨宗法師釋:前面說這兩個法門不能相混,這裡說法門相混的過失。從古到今,多有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以普通法門來論淨土法門,腦筋死不轉彎。自己把自己耽誤了,他用普通法門的「修戒定慧,斷惑證真」這個標準來評論淨土法門,也認為說:我雖然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我沒有戒定慧,沒有伏煩惱,沒有斷惑證真,那我怎麼能夠往生啊?他這樣想,自己不就失誤了嗎?結果沒有信願,不具足,輪迴去了。

自己這樣認為,又告訴人家:某某人,唸佛沒有伏斷煩惱,不行啊!人家聽了他的話,也打退堂鼓了,害怕了——“自誤誤人。結果他也不知道,他還認為自己在弘法利生,結果誤害了眾生,是阻礙了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