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1, 2017

1077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

1077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 (1) 
2017.10.23

淨土思想與淨土法門

            「淨土」一詞,普通見於大乘佛教經典,而「淨土思想」,則涵蓋整個大乘佛教。淨是清淨,相對於穢、垢、染而言,所以,就人間來說,有人間淨土,如彌勒降生時人間淨土,是相對於人間穢土而言。就天界來說,有天界淨土,如彌勒的兜率內院淨土,相對於天界穢土而言。

又就菩薩來說,有菩薩淨土,如普賢的毛孔淨土等,相對於其他修因菩薩穢土而言。然而,一般說淨土,就是淨佛國土,是諸佛所居的淨土。此因眾生中,唯佛是清淨無染、其所處「常寂光土」是絕對清淨,超越淨穢、淨垢等相對觀念。

所以,若以成佛為人生的究竟、終極目標,我們都應以「淨土」為歸宿,安住在諸佛的「常寂光土」。印順法師曾言:「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不管是自淨其意(心) ,或持清淨戒(身) ,或生諸佛家(土) ,都是依止於淨,以淨為根本。反正,心、身、土三者是相依而存,三位實為一體。

至於「淨土法門」作為一個法門,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是一個「解脫」的方法、「成佛」的門徑。如心地法門,通過在因地修心而得解脫的法門;又如念佛法門,通過在念佛行持而得解脫的法門等。

淨土」作為一個法門,非一般諸佛淨土,如藥師佛的琉璃淨土,或阿閦佛的妙喜淨土,而是特別專指的阿彌陀佛的淨土,名為極樂世界,又安樂國,英文音譯是 Sukhavati。此因凡夫,乃至菩薩能夠得生諸佛家(淨土) 而得解脫;只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能使凡夫得生淨土,從而身心清淨,得大解脫,證涅槃樂!所以,淨土法門是別指極樂淨土,而非他方淨土,應知。

Saturday, October 28, 2017

107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60)

107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60)
2017.10.20

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撰文,最後談到「對信徒的指導」。

  他說:淨土宗信徒的日常生活應該是什麽樣的呢﹖開創日本淨土宗的法然上人只說“應該念誦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因為在那以前的佛教,都是屬於貴族、僧侶等特定人群的。對此法然上人提出了這樣一個主張:“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簡單地實踐的才是真正的佛教”。

  由於這一實踐法門既不需要艱苦的修行,也不需要大額的布施,只是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當時真正需要佛陀拯救的老百姓們也能夠修習。

  淨土宗開宗時的情況與現在已經大不相同,但我們心中的煩惱卻沒有什麽大的變化,或者可以說煩惱反而增加了。

  自古至今一直在滋潤著我們心田的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念佛法門。做為淨土宗的信徒,能把念佛法門世代相傳,才是最理想的。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念佛,自覺到自己是一名愚笨的凡夫,進而將自己的身心全部托付給阿彌陀佛的慈悲,使“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地從口中流出,並且珍惜人生的每一刻每一天。

  每天與阿彌陀佛生活在一起,並念誦阿彌陀佛,是淨土宗檀信徒邁出的第一步。因此,創造一個易於念誦的環境,牢記供養祖先,並使這些較好地融入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現任日本淨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所撰上述文章,經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的人員翻譯,確認並刋出,頗具權威性。

Thursday, October 19, 2017

107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9)

107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9)
2017.10.18

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撰文,介紹日本淨土宗每年主要的例行法事,除了年中多次定期法會,還有「別時念佛會」、「五重相傳」法會。上文己–略述。

此外,還有「授戒會」,意指從戒師處接受由佛祖正確傳授下來的戒法(一般指圓頓戒)。以能化(僧侶)為對象時只稱授戒,以一般信徒為對象時稱結緣授戒。

  「歸敬式」,成為淨土宗正式信徒的儀式。於本堂佛前聞聽上師講授“阿彌陀佛”及“念佛”等開示,最後宣誓堅守念佛的教誨,與上師一同唱念“合掌十念”。

淨土宗強調「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現代化生活中,包括了老人的生活、中年人的生活及青年人的生活,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需品已經達到了應有盡有的程度,即,大家都不必為衣、食、住而苦惱。

但是,在精神上卻未必如此。今天的時代,我們的物質生活優裕,但精神上卻有得不到滿足的地方。可以說,這就是心靈的問題,或者說是宗教的問題。

  什麽是佛教徒日常生活的標準呢,就是過歸依三寶的生活。歸依佛的生活是過愉快的生活,歸依法的生活是過正當的生活,歸依僧的生活是過與人和睦相處的生活。這種歸依三寶的生活,以淨土教來說,就是每日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來努力地生活。

Tuesday, October 17, 2017

107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58)

107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8) 2017.10.16

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撰文,介紹日本淨土宗每年主要的例行法事,除了年中多次定期法會,還有「別時念佛會」,即隨時舉辦。每個月,擇定時日,專誦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通過念佛而淨化心靈的法會。為區別於每天的早晚課,稱為別時念佛會。

  又有所謂「五重相傳」法會。這是傳授淨土宗教法真髓的法會。

五重就是通過五種解釋和說明來傳授念佛法門的真髓,所以稱為五重相傳會。期限為八天,前六天為前行,第七天為正傳,第八天為感謝禮佛。近來也有將此期限宿短的。

  初重——根據據傳為法然上人所作的《往生記》,講述念佛往生者的根機。

  二重——根據淨土宗第三祖聖光上人所作的《末代念佛授手印》,分五十五個項目,就淨土宗的安心、起行、作業、三種行儀等事,講述法然上人的親傳。

  三重——這是《領解末代念佛授手印鈔》,略稱《領解鈔》。此書是淨土宗第三祖然阿記主禪師所作,講的是他自己已完全理解了《末代念佛授手印》。

  四重——這是然阿記主禪師所作的《決答授手印疑問鈔》,略稱《決答鈔》,對在堅持念佛信仰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疑問予以明快的解答。

  第五重——這是《往生論註》所說的口授心傳,又稱“十念傳”。為了怕把這一重誤會為五重相傳的五重,所以加了個“第”字,稱為第五重。

Tuesday, October 10, 2017

107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56)

107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6) 2017.10.11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之「阿彌陀佛與釋迦如來」。

  阿彌陀佛與釋迦如來都是佛。佛即大徹大悟者。在大徹大悟的世界裏,觀萬法之因緣,如視掌中,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自由安穩的世界。

  釋迦如來是二千五百年前大徹大悟而成佛的,並為度生而說法。其教法即是佛教。其中講到,世尊往昔久已成佛,至今依然度生不已。他才是阿彌陀(無量壽)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也介紹日本淨土宗每年主要的例行法事,如修正會(一月一日,正月之初) 。禦忌會(一月二十五日),是法然上人的忌日,為懷念其恩德而舉辦的法會。高聲讀誦他的遺訓《一枚起請文》,為避開嚴寒的一月,自明治十年以來,改在陽春四月。“禦忌參拜”自古以來便為人們所喜愛。

  涅槃會(二月二十五日) ,這是在據傳為釋迦如來於娑羅雙樹下入滅的日子。鎮西忌(二月二十九日) ,這是在法然上人的高足、淨土宗第二祖聖光房弁長(鎮西)上人的忌日所舉辦的法會。上人於嘉禎四年(1238)77歲時入寂。

  善導忌(高祖忌三月十四日) ,這是法然上人“偏依善導”、景仰為師的善導大師(613—681)的忌日法會。大師被尊為中國淨土教義之集大成者。日本淨土宗尊善導為高祖,尊法然為元祖。

  春季彼岸會(以春分之日為中,前後共七日) ,在被稱為播種菩提種的這一周, (此岸迷)渡往理想的世界(彼岸悟)而修習六度。

Monday, October 9, 2017

107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5)

107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5
2017.10.09
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撰文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之「三經所說」。

淨土宗的教義所依據的經典稱為“淨土三經”,是法然上人從大藏經中選出的《無量壽經》二卷,《觀無量壽經》一卷,《阿彌陀經》一卷。

  其中,《無量壽經》講的是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的度生本願,和本願成就後的殊勝利益。

《觀無量壽經》是釋尊對王舍城的王後韋提希夫人詳細講說往生淨土的方法。

《阿彌陀經》講的是淨土是個什麽樣的地方,即,過西方十萬億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為什麽稱彼世界為極樂呢?因為那裏的人,無有眾苦,唯受諸樂。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之「彌陀三尊的意思」
  淨土宗寺院的大雄寶殿正中所供奉的如來是阿彌陀如來。右為觀音菩薩,左為勢至菩薩。

“菩薩”本指為了成佛而修道之人,但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分身,是助佛度生的。

    阿彌陀佛,無論是誰都平等救度,無有差別。運慈悲時,派遣觀音菩薩;運智慧時,派遣勢至菩薩。


        *按:中國稱為「西方三聖」。

Friday, October 6, 2017

107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4)

107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4
2017.10.06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說完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後,再簡說「什麽是極樂世界」。

    水谷幸正先生說:淨土的原義是佛國土,即佛的國家,佛的世界。那裏充滿清淨的幸福,若生其中,無有眾苦。比如,佛經中說,有藥師如來的東方淨琉璃世界,大日如來的密嚴淨土等等,許多如來都各自建立自己的淨土,於其中說法。

    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為法藏菩薩時,願度一切眾生,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本願成就而建立起來的世界。四十八個本願的第十八願,稱為“念佛往生願”,說的是凡是口念“南無阿彌陀佛”者,皆得往生極樂國土。

然後,水谷幸正先生簡說日本淨土宗的教義之「念佛的意思」。
水谷幸正先生說:念佛有如下三義:
    第一,經中所說念佛,大抵都是憶念之念。特別是早期經典中所說的三念、五念、十念等,都屬此類。
    第二,見佛相好等等,稱為見佛,觀佛、觀念。
    第三,稱念佛名,即是稱名,淨土宗說“念佛”時,就是指口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中所開示的。

Wednesday, October 4, 2017

106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3)

106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3
2017.10.04
水谷幸正先生續談其四之「現在開闢永遠的未來」,云:

這樣,阿彌陀佛與我們之間的人格上的相呼應關系就在稱名念佛之中完成了。進而我們與阿彌陀佛之間的人格上的相呼應關系也就完成了。

雙重的人格上的呼應關系通過稱名念佛而確立,淨土念佛的信仰才算是開花結果。

往生絕不是死。稱名念佛的每一聲,就是從當下面向著未來,開辟永恒的無量壽的世界。

  宗祖法然上人關於他自己的稱名念佛,曾這樣表示:“生則念佛積功,死則往生淨土,於此身無憂煩,於死生無憂煩”,實在令人敬佩。

  就這樣,念佛者身在此世而無煩惱,生活在無量壽這樣一個無限的大生命之中,開辟出盡享人生樂趣的新世界。一變以往的人生,成為生活於大生命之中的、力量充沛的真實世界中的人。

  最後臨終之時,也無憂惱,唯懷著回歸心靈父母阿彌陀佛身傍的愉快心情,等待阿彌陀佛的接引。一旦往生淨土,還要完成滿足大悲行願、再來娑婆廣度親友乃至一切眾生的偉大使命。

  象這樣開闢永恒的未來,才是淨土宗的教法;獲得無量之壽命,才是宗祖法然上人念佛信仰的真相。


按:從四個方面看法然上人的教法,深得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精髓,並融入大自然、配合社會需要、落實個人生活等!

Monday, October 2, 2017

106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2)

106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2
2017.10.02
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尤其是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其一,阿彌陀佛的悲心與眾生;其二:如實觀察自我的人能感通於佛心;其三:稱名與阿彌陀佛。

水谷幸正先生續談其三之「稱名與阿彌陀佛」,云:通過稱名,佛凡雙方的身口意三業可以相互交融,正如所謂“應聲即現”那樣,佛即現身於稱名的凡夫面前。這是上人在講述他的親身體驗。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受用,稱名才越發精進。

  總之,稱名一行,正如《一枚起請文》所指出的那樣,是“為必定往生而念佛”。現在先堅信通過稱名於將來必得往生,然後以自己可以聽到的聲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淨土宗的教法與實踐的全部。

  如上所說,淨土宗的信仰對象——本尊阿彌陀佛,是以一無遺漏地度脫一切眾生為本願的本願成就身;是將所有人都包攝於光明之中,給予溫暖,讓每一個人都發覺到自己的有限性和罪業深重,而予以接引的光明攝取身;更是現身於臨終人面前接其歸於淨土的接引身。所以,我們必須將阿彌陀佛尊為救主,尊為我們心靈的父母。


  其四:從現在開闢永遠的未來。淨土宗的信仰的目的,唯在於往生淨土。實現這一人生大事,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外,別無它法。阿彌陀佛從久遠的過去直至今日一直向我們召喚:“當稱我名!若稱我名,必來迎請,歸我淨土!”意識到這一召喚而應之以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就是稱名念佛。回應這一召喚的每一聲稱名,都是寄托著“請度脫我”這一殷切期待的對阿彌陀佛的呼喚,所以,阿彌陀佛便應聲伸出救度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