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 2020

1472「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三

1472「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三 
2020.05.01
看了一篇蓮友自述來修習淨土法門的經驗和心得,整理如下:

1. 依傳承一門深入
在傳承的系統中,內容雖廣,未必消化得來,但要抓緊其根本 -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根本的東西抓住了,很多疑問自然解決,不會自亂陣腳,看其他有關於淨土的一些詮釋,心裡自然很清楚各家各派在說什麼。就算跟別人講淨土法門,只要環繞第十八願來演釋,自然 不乖法本
又,只要依傳承來學,念佛就一定會專,因為傳承祖師們都是一心專念無量壽佛名,如《無量壽經》言。念佛時間長,念佛多了,就自然對往生淨土產生信心,是由行漸漸入信的,所謂就行立信 ;也有人由聽聞和學習淨土宗教理,才慢慢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的。

2. 學習心態很重要
學習的目的越單純越好,是為了自己能往生淨土而學習,要先把自己的疑惑弄個明白,否則潛在的疑惑翻起時,隨時會顛覆所有的信心,因此自己必須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本願名號功德力的救度,今生決定成就得生淨土,才可能說幫助他人了生脱死,包括助念等,所謂 自信教人信

3.聞法要有殷重心
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和自己先前的見解相礙時,要先放下人我的情見,看看自信教人信善知識是怎樣引經論典地來闡述觀點的,為什麼這麼說,就是一時接受不了,可以慢慢消化,但不會懷疑善知識。

最後感言: 我個人在摸索人生解脫之路,作出很多次抉擇,在諸多善法中,我捨世間法,取出世間法;在諸多宗教中,我揀取佛教;在佛教諸多的宗派中,我在別無他選的情況下,我只好選了淨土法門;但更微妙的是,我遇上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讓我作出最後、最終的一次決定,捨「自他二力」的淨土「要門」,而取「全仗他力」的淨土「弘願」,踏上回彌陀之家的白道上!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緣在極樂世界見!

Wednesday, April 29, 2020

1471「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二


1471「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二
2020.04.29
        很多人雖然學佛修行很多年,但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不曉得人生的去處在那裡;不曉得永恆的歸處在那裡。 

        淨土宗直接指出我們永恆的歸處,就是阿彌陀佛居住的極樂世界,是最安穩、最究竟的永恆的歸處,那裡是成佛的境界。直接了當、明確的舉出這樣的歸處,不然修學其他的法門還不曉得(有這樣)一個歸處。   這在宗名就已經顯出了,歸處就是極樂世界、彌陀淨土。

        還有,淨土宗明確地顯示:這是他力的法門、容易的易行道,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戒、定、慧去斷除貪、瞋、痴,所以是很容易做得到的。    如果沒有彌陀的佛力可靠,必須完全靠自力,那我們就要絕望、痛苦了。

        佛教是什麼意思?佛教就是成佛的宗教。如果佛教不是為了教導眾生成佛,或學佛修行不想成佛,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佛教簡單的定義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授的教法;同時也是顯示佛性的教、同時也是成佛的教。

          所以,佛教目的就是要讓所有的眾生都成佛。能夠讓所有的眾生都成佛的,也就是淨土法門。在末法惡世,一個流轉六道生死凡夫,不管他怎麼樣的根機猛利,依其他的法門恐難成佛!說真的,根本是不可能啊!

        佛教各宗各派各個法門,都是自力法門。可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持戒、修定、修慧,通通都困難,障礙。唯有修學淨土法門才能在今生今世,達成佛教成佛之目的。可以說,淨土法門是一世圓滿的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

Monday, April 27, 2020

1470「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一


1470「每周法語」 (Weekly Message) 結語篇之一
2020.04.27
2000 年佛誕日 (四月初八) 開始, 不經不覺我已寫了每周法語(Weekly Message) 凡二十年,是擱筆作結的時刻了。

        二十年來,與大家分享我對佛教的探索,體會和經驗,感謝大家的容忍和耐性。個人來說,我透過寫作的過程,磨練自己多思考,並寫讀書報告,與眾人分享,獲益良多,感謝素玉師兄的普陀山之旅,成就此因緣。

         1989 年佛誕日,我受三皈,轉眼間已超過30 年。這是一個奇妙的旅程。從「佛學」入手,欲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進而「信佛」,受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所感化。成為佛弟子後,我想「學佛」- 學做佛,永離生死,最終成佛,得大安樂,得大自在。但怎樣做,才成佛呢?10年前,我終於找到門徑了,就是淨土宗,全名共十一字:今生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

        記得早期的一篇「每周法語」,我談到佛教的終極思想的時候,羅列出三十多個名相,如真如、實相、自性、本心、涅槃、法界、如來藏等,試圖以不同方面去演譯佛教最終追求的東西,偏偏我卻漏了一個非常重要、最根本的「命根子」 - 名號。

        什麼是「名號」?就是萬德完備的六字洪名 - 南無阿彌陀佛!相比三十多個抽象的「終極」名相,「名號」是可見、可聞、可說、可寫、可稱、可念的,是釋迦牟尼佛特別告訴我等凡夫生命的歸宿,惠以我等凡夫真實的利益。

Friday, April 24, 2020

146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6)


146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6) 
2020.04.24
        這是我們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的最後一篇,引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的文章,分三個方面來看淨土宗《宗風•俗諦》的重要性:(一)淨土宗宗風俗諦;(二)淨土宗宗門規矩;(三)念佛人行為準則。上文已談過前兩個方面,今續談第三個方面。

(三)念佛人行為準則
        有人說“我念南無阿彌陀佛了,佛祖怎麼還不保佑我呀?我人際關係怎麼還這麼糟,還是過得這麼苦苦惱惱呢?”不是佛祖不保佑你,是你不知道“處世之道”。

        那這樣能不能往生呢?這樣也是能往生的。只要你專修唸佛,願意往生,也是能往生的。不過,一輩子過得很苦惱。

        如果能隨順《宗風•俗諦》的內容,稍稍規範自己、約束自己來奉行它,哪怕你行到一寸,你前面就會開闊不止一丈、十丈,可能是一百丈,甚至多少里都能開闊出來——心地寬一點,世界寬一片。

        《俗諦》內容非常實際,對我們個人,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團體,對我們的法門,都非常重要,非常有幫助。

        可能有人認為“只要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這話是不錯,但如果對於俗諦方面一點點都沒有感受,一點點也不奉行的話,那在團體當中也不能和合,個人居住也會很苦惱。
       

Wednesday, April 22, 2020

146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5)


146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5) 
2020.04.22
(二)淨土宗宗門規矩

           淨土宗宗風的確立,可以講是一件大事。真淨土宗宗風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真諦,二是俗諦。一個宗派,一定是有真諦和俗諦。我們每天所誦念思維的是《宗風•俗諦》的內容。“真諦”和“俗諦”是什麼意思呢?

        真諦,就是指出世間的真理;俗諦,就是指世間真理。以我們淨土宗來講,真諦就是“往生之道”,俗諦就是“處世之道”。

        我們弘願寺所印的書,封底都會有四句淨土宗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這就是真諦。

        淨土三經、祖師所遺留下來的著作,也主要是開示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們平常講經說法、開示的內容,也多數是以真諦為主的。

        有關俗諦這一方面,《大經》「三毒五惡」段、《觀經》「三福」都有涉及,但總體上以淨土三經、祖師的著作來說,內容比較少一些。慧淨上人把相關的內容,契合我們法門特點,編製成為淨土宗的《宗風•俗諦》。

        一個念佛人,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人,有家庭,有單位,有朋友,有同事,會遇到種種的人和事。應該怎樣來處理這些人和事?有時候就覺得很為難,也不知道該如何做,這是一門大學問。

        “處世之道”,它裡面有“道”。講“諦”,講“道”,都是真理。順著“諦”,順著“道”,也就是順著真理去做的話,就會順利,就會有幸福,就會感到很安樂;如果不順“道”,不順著真理去做,那就一定不順利,也一定不幸,也一定苦惱。

Monday, April 20, 2020

146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4)


146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4) 
2020.04.20
這是我們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的最後一篇文章,引淨宗法師在《念佛的生活》的文章,分三個方面來看淨土宗《宗風•俗諦》的重要性:(一)淨土宗宗風俗諦;(二)淨土宗宗門規矩;(三)念佛人行為準則。

(一)淨土宗宗風俗諦
        我們所修學的是淨土宗。淨土宗是唐朝善導大師創立的;雖然說在唐朝就創立了,其實我們今天來修學,還如同新的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宋、元、明、清這一千多年來,善導大師的這一法脈在中國幾乎是失傳的,著作沒有遺留下來。

        所以,我們今天能讀到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從教理的理論基礎,到對我們的認定、對往生淨土的行法和利益的闡釋等等,所展現出來的深廣內容,幾乎是全新的。可說千年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我們今天來學習淨土宗,既是舊的,也是新的。這樣一個宗派,它能展現出怎樣的風氣,這就是所謂“宗風”。宗風,就是一個宗派的風氣。

        家有家風,民有民風,寫文章有文風,辦道場有道風。“風”也好,“氣”也好,其實是看不見的。雖然看不見、抓不著,但是,能明顯地感受到。一個人很有風度,很有氣質,其他人會不知不覺被吸引。

        到民風淳樸的地方,我們也會心地柔和、淳樸起來;在人人相從、相習成風之下,個人很難抵禦、不受感染,所謂“入鄉隨俗”。

        宗風,就是一個宗派形成的一種特定風氣。這種風氣一旦確定,一旦形成,那麼,只要接觸到這個宗派,人們就有一種明顯的感覺、感受,甚至潛移默化當中就被陶冶、感化。

Friday, April 17, 2020

146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3)


146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73) 
2020.04.17
慧淨法師續解答了一些實際的問題,如下:每個人的內心,如果是無諍的、平靜的,那團體裡面就不需要什麼獎懲條文, 也不需要什麼規矩,自然就會和諧。所以希望大家由內而外都能夠無諍、平靜、和諧、和樂。

有一句話說:與人無諍,於事無求。要內心無諍,就是要有這種態度。對任何事情、語言,都要有一種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是,是,好,好,對,對,謝謝,謝謝。日本話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素直、素樸,以一種直接接受的心。

直樸心與誠心
人家講什麼就嗨、是的、對對、謝謝,希望大家也能培養這種的心,直接的,當下的,去領受、接受、承受,不要加以轉彎的考量,解釋看法。每個人能夠這樣的話,那這個團體也會是和諧的、和樂的,而且人格、心境都會提昇,也會帶來福報,這樣的心,也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誠」。

「誠」非常的重要。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誠,便是虛妄,沒有彼此存在的價值。一個誠心的人不會懷疑人家,也不會計較人家。一個誠心的人,凡事會直心來接納,所以誠心是直樸的心。

對一個修行人來講,「誠」是非常重要的。有誠心、直樸的心,就會減少衝突,衝突減少就不會引生業障,不引生業障就能增加福德,所以直樸的心與誠心,就好像嬰兒純樸的心,他沒有大人的那種是非、利益、計較、爭奪的心,也因此,在道家修煉上,也很重視像嬰兒那樣的直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