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9

131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1)

131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1) 
2019.04.29
未討論淨土宗「俗諦」之前,我們不妨看一看慧淨法師一篇題為:「淨土宗真諦和俗諦的分別」的文章,如下:

若以我們淨土法門來看整個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是「真諦」,「真諦」是出世間法,就是可以使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超凡入聖的法,叫做「真諦」或「真諦門」。

除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以外所有的法,對我們淨土宗來說,都屬於「俗諦門」。「俗諦門」就是指,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在世間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時,應該要怎麼做才能使家庭安樂、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世界和平,使人和人的接觸可以互相歡喜、不對立、不衝突,這都屬於「俗諦門」。

所以要清楚、明白的將這「真諦門」和「俗諦門」分別開來,這樣,要往生才不會有障礙;如果沒有分清楚,互相混雜,導致「以真諦誤解俗諦,乖違倫常」;或「以俗諦混入真諦,疑惑佛智」,這樣要往生,就會有障礙。

因為,認知不清的人或許會認為,念佛也不是往生的正因,必須要有助行,而且,這個助行就是要以其他的善行,譬如:三福啦!六和啦!三學啦!六度啦!十大願王啦!將這些加起來一起迴向,往生才有可靠,這樣就是把「真諦」和「俗諦」混雜了。像這樣,能做得到的人,我們真替他高興、讚歎;但是,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做不到。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本來就了解眾生的根機,為了要救度十方一切聖、凡、善、惡的眾生,所以,阿彌陀佛所發的本願,根本就沒有在講什麼條件,若有,就只要我們念佛而已。

Friday, April 26, 2019

131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0)

131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0) 
2019.04.26
淨宗法師分析淨土宗宗風 - 俗諦:

第一條是總綱;二、三、四、五這四條,是細則;第六條,是總結。第一條總綱,剛才説過了——“信、慈、謙

第二條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三條相當於戒律的止持”——止惡這一方面。還沒有行善,先要止惡;還沒有做一個好人,先不要做惡人;還拿不出錢來佈施人家,至少不要偷人家東西;不能和顏愛語地安慰人家、幫助人家,至少不要講人家的是非,不要説人家的過錯,不要揭人家的隱私。止惡,比較容易一些,所以放在前面。

第四、第五條就是作持止持是從消極面來説,不可以做的;作持是從積極面來説,應當要做的。比如四個給人,七個凡事,對人對事就這樣去做。

後四條中,第七條——生活、語言、威儀,這方面是指我們日常的身、口、意三業。

第八條諉罪掠功小人事等等,是提供給我們在大眾共處當中作為對照的。我們到底是諉罪掠功,還是掩罪誇功;是讓美歸功,還是分怨共過

第九、第十,都是講謙德的好處。
十條當中,講是最多的。

全部《宗風·俗諦》,其實是從信心裏流露出。講,可能説我還做不到;講,那不是做不到,而是不願意做。

Wednesday, April 24, 2019

131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19)


131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19) 
2019.04.24
淨宗法師曾撰文整體分析淨土宗《宗風·俗諦》,題目是:「從信心裏流露出 」:

《宗風·俗諦》,我們讀起來很舒服,很相應。這十條可以概括為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第一條的三句,簡略地説為三個字:一是,二是,三是

者,信佛——對彌陀恭敬信順。
者,慈他——對他人恩慈體貼。
者,謙己——對自己謙卑柔和。

一個淨土宗的念佛人,應該展現這樣的氣質風貌;我們的道場,我們的團體,也都要展現這樣的氣質風貌。

《宗風·俗諦》也可以分成這三方面:世間善法、佛陀戒律和大乘菩薩道。

比如説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就是世間善法。而恩慈體貼,謙卑柔和,不説是非,不求人過,不背因果等等。

雖然沒有引用戒律的具體條款,但是有戒律的精神。因為戒律就是來調伏我們的煩惱,如果按照這樣去做,你一定會調伏煩惱,這就是戒律的精神。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菩薩四攝法 - 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及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都含在這裏邊。

十條內容的組織,前六條適合所有念佛人,後四條是為出家眾特別補充的。

Monday, April 22, 2019

131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18)


131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18) 
2019.04.22
慧淨上人制定淨土宗宗風 - 俗諦,是淨土念佛人做人處世之道:
一、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三、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四、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六、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七、生活——簡單、樸素。
語言——誠懇、和藹。
威儀——安詳、穩重。

八、諉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眾人事;
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九、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十、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Friday, April 19, 2019

1310淨土宗宗風略釋 (117)

1310淨土宗宗風略釋 (117) 
2019.04.19
《弘法十二不》加上《學法十二防》,淨宗法師再加了幾條學習法義注意事項,如(十三)不要作怪、突出個人、(十四)不要太自信、(十五)嚴格按照《宗風》的「六不六化」,為我等念佛人有所警惕。宗法師再提到一條:
(十六)嚴格按照傳承
上人說:「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我們這個法門最重視祖師傳承,最忌諱自己發揮。自己發揮,不老實,這非常危險。

總之一句話,我們在學習法義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祖師的傳承,按照上人的講述,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一絲不苟做傳聲筒,做擴大器,做影印機。我們依樣畫葫蘆尚且畫不像,何況自創?那是非常危險的。

尤其是演講的人,有口才的人,一定要經得起誘惑。有人不用別人誘惑,自己就在那裏搞花樣,因為他不願意平淡,不願意平常,顯示「我講法很有稀奇感」,那就非常不好。當然,方式方法可以靈活一點,但是內容不要搞新花樣。寧願被別人說老套無奇,也不可為了獲得喝彩而別出新章。

法義大事必須高度嚴肅認真,事關眾生的法身慧命,這是大事,鄭重的大事,絕對不是我們自己的小智小慧可以擬議。這個時候玩花樣,那就非常危險。如同高空走鋼絲,你再玩花樣,掉下來摔死你。


要老實,要穩當;求穩當,不是求花樣。什麼最穩當?就念一句佛。什麼神通啦,感應啦,什麼做夢啦,夢講完之後講神,講通,講妖,講光,講來講去,不知道講哪裡去了。

Wednesday, April 17, 2019

1309淨土宗宗風略釋 (116)

1309淨土宗宗風略釋 (116) 
2019.04.17
宗法師講完《學法十二防》,再提醒學習法義的淨土行人一些注意事項,除了「不要作怪、突出個人」,宗法師還說:

(十四)不要太自信
凡是祖師沒有講過的,上人沒有講過的,對自己的想法不要太自信。自己的想法,還覺得挺自信的,走錯路都不知道。所以,按照規矩、套路來走才穩當。

(十五)嚴格按照《宗風》的「六不六化」
六不六化這一條,配對著淨宗法師《弘法十二不》再溫習一遍。還有一篇《學法十二防》,學習法義有十二條要防止的,為我等念佛人有所警惕。「六不六化」:

不尚體驗而平凡化 - 不要高誇自己的體驗;要平平常常。平凡,這才老實穩當。
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 不求玄好奇,實實在在。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
不講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

不落煩瑣而普及化。

Monday, April 15, 2019

1308淨土宗宗風略釋 (115)

1308淨土宗宗風略釋 (115) 
2019.04.15
宗法師講完《學法十二防》,再提醒學習法義的淨土行人一些注意事項,續談「不要作怪、突出個人」

所謂「師父不作怪,居士不來拜」,如果自己搞些東西,在大眾的追捧心理下,大家的心都往一起使,非常容易出感應,確實靈驗。但是這個靈驗像什麼呢?

比如傳銷,幾百上千人非常瘋狂的時候,說什麼都能管用。所以必須不斷地組織傳銷培訓班,喊口號,「打雞血」,離開這個就不行,這樣就會把你控制住。

「某某人,那真是大師級別的,他一來就能解決問題」,為什麼?因為你已經對他產生迷信了。整個群體產生迷信的時候,他講的話就非常有力量,這就是佛教講的「萬法唯心」。他喊一嗓子,說什麼能斷,什麼就能斷;說什麼能解決,什麼就能解決。「真靈啊」,不是他靈,是你靈,是你迷信得靈,你迷信他了,他就靈。

如果成千上萬人拜一棵樹,這棵樹立即就會靈。拜它的人多了,樹上掛滿了紅繩,一方面就有精靈來附體;另一方面眾星捧月,眾生的心需要一個靈,需要一個神,這一千、一萬個人共同造了一個神,對這些人就是靈的,對不信的人絲毫都不靈。因為你信它,它才靈,是你自己創造的,這就是異化了。不要異化。


這些按佛法的道理就能看得明白,它會蠱惑人心,所以不要在這方面馬失前蹄,要老老實實。

Friday, April 12, 2019

1307淨土宗宗風略釋 (114)

1307淨土宗宗風略釋 (114) 
2019.04.12
宗法師講完《學法十二防》,再提醒學習法義的淨土行人一些注意事項,如下:

(十三)不要作怪、突出個人
作為法師,一定要慎重。往往有人說「法師,你幫我念一串念珠吧,你念的念珠才有加持力」,我們一定要老實,聽到這樣的話不要上當。還有人請我給他摩頂,我實在很為難,我的手又沒洗,上面還有細菌,你自己摸不行嗎?你念阿彌陀佛,佛光都在你頭頂上了。

這些東西很有迷惑性。如果法師說「我的念珠可有功力了」,然後大家都把他當作神,甚至他洗腳的水人家拿去喝一口就能治病,這不就麻煩了嗎?這不是搞個人崇拜嗎?


這些東西管不管用?絕對管用。為什麼管用?信心。洗腳水為什麼能治病?因為它是萬人的心力。那麼多人都很恭敬這位法師,這位法師再把眼睛一閉、雙腿一盤,然後講一些模稜兩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話,那大家就摸不清。不肯定,如果肯定了就是打妄語;也不否定,否定了就沒有市場,你們想去吧。好,有人喝洗腳水說病治好了,然後他就出來宣傳。喝洗腳水沒有喝好的人,他不好意思講,如果講出來,說明不誠心,「別人都喝好了,你怎麼沒喝好?說明你不行啊」,怎麼能說「我不行」呢?所以沒有喝好的就通通不講話;喝好的都出來講,到底是怎麼好的不知道。這就是群眾的迷倒心理,一個人往往會傳染非常多的人。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誤區,感覺某某人非常靈驗。

Wednesday, April 10, 2019

1306淨土宗宗風略釋 (113)

1306淨土宗宗風略釋 (113) 
2019.04.10
宗法師在《學法十二防》一文談「學習注意事項」,即是「學法十二防」,都是根據本門法師及蓮友的觀察和各地弘法的資訊回饋,綜合在一起說明。上文已討論了一是防止懈倦、防止自滿、防止夾雜、防止自作聰明,防止自我發揮、防止好奇、防止求新、防止求玄求妙,別求深法、防止求感應,求靈驗,求神通,找感覺、防止名利,現續第十二條:

(十二)防止造神,防止個人崇拜
什麼叫造神呢?群眾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他們的善知識、他們的師父,那是頂尖的、一流的、了不起的,既懂得念佛法門,又有神通,又開大悟,還可以幫人治病——這都是不老實的心理。在這種不老實的心理驅使下,你又沒有自覺性,被造成神了;如果你再裝模作怪,下地獄有分!

要防止造神,防止個人崇拜。在這個法門當中,絕對不要突出個人。一旦突出個人,比如說「我會助念,所以你才往生的;我會引導你,所以你才消了業障」,這就非常危險。

太陽光底下,絕對看不到蠟燭的光;凡是能看到蠟燭光的地方,一定是陰暗的地方。蠟燭的光都看到了,那地方能有多亮啊?好了,你覺得某某人很有光了,你跟著他走,走到哪裡去?


我們不是看這些。《無量壽經》說: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聲聞、菩薩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一切光明悉皆隱蔽。聲聞、菩薩的光明猶如聚墨。連阿羅漢的光、菩薩的光,都像一塊黑木炭一樣,還能見到你的光啊?那不是非常危險嗎?所以,我們既不要被迷惑,也不要迷惑人。

Monday, April 8, 2019

1305淨土宗宗風略釋 (112)

1305淨土宗宗風略釋 (112) 
2019.04.08
宗法師在《學法十二防》一文,談淨土行人學習法義注意事項。一是防止懈倦,二是防止自滿、三是防止夾雜、四是防止自作聰明、五是防止自創新意、六是防止自我發揮、七是防止好奇、八是防止求新、九是防止求玄求妙、別求深法、十是防止求感應、求靈驗、求神通、找感覺。現續:

(十一)防止名利
為什麼有人好奇玄妙?為什麼有人不願意老實?就是名利心作怪。「如果只是這樣老老實實念佛,我就跟別人一樣了,怎麼顯示出我的優勝呢?」這種心理非常要不得。名和利比較起來,很多人對利還能看得淡,但是名就是看不淡。他如果不顯示自己優勝、超過人家,吃飯都覺得沒味道,睡覺都睡不著。

名利心非常隱秘,藏在深處,「我是為了度眾生,不是為了我自己」。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要返觀覺照,凡是搞新鮮花樣的,搞過多自己的開顯、表現自己的,想要顯示自己能修行、有智慧的,這都是不老實,都是名利心作怪,「常與名利相應故」。

淨土法門的兩種深信,就是老老實實,不要突顯自己,講什麼都要有祖師傳承,以經典為依據。我們一定不要被名利迷惑,它非常狡猾,微細。尤其像我們的法師,像各地的念佛堂領眾,一定要注意防名利、防吹捧。


一旦成為法師,講法口才好,再有一幫信眾說你怎麼怎麼好,你就暈乎了。所以,不要吹捧,也不要被吹捧。讚歎,我們只讚歎一位,就是阿彌陀佛。當然,我們對善知識恭敬,是另外一回事。